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新 聞 >

海外華文媒體走進延安尋找紅色地標· 發掘紅色資源· 傳播紅色基因

更新時間:2024-07-08 19:46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55925923

海外華文媒體走進延安尋找紅色地標· 發掘紅色資源· 傳播紅色基因

【加拿大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7月6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陜西省僑聯主辦,延安市僑聯、《華商報》社、陜西華商國際傳播中心承辦的“追夢中華·弘揚嘉庚精神啟新篇”2024海外華文媒體陜西采訪行走進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了解紅色文化,探訪這顆照亮革命道路的“紅色心臟”。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14家海外華文媒體和3家涉僑中央媒體代表參加本次活動。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新中國的搖籃。延安是永不熄滅的燈塔,指引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義無反顧地奔赴。

2022年10月27日,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

“回延安”,深意何在?

延安革命紀念館里,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見證了黨中央在這里戰斗和生活的13個春秋,具象化了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并提醒我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發揚斗爭精神,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偉大事業鍛造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征程。延安革命紀念館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用好紅色資源、講好文物故事、賡續紅色血脈,讓每一位“回延安”的人,都能在此接受精神和思想的洗禮,從延安精神中追尋初心、校準方向,汲取前行的動力。

海外華文媒體走進延安尋找紅色地標· 發掘紅色資源· 傳播紅色基因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于延安市寶塔區西北延河東岸,距城中心1公里處。入館臺階分為三臺,隱喻共產黨在延安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階段。紀念館正門上方有郭沫若題寫的“延安革命紀念館”金黃色館名。分為公共活動設施區、陳列展覽區、文物庫區、辦公區、設備用房區。

紀念館廣場有16m高的毛主席紀念銅像。正廳門前兩側,分別有“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大型群雕;主體建筑正面兩側有反應地域特色的18孔窯洞造型;大門兩側為“延安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圣地”、“陜甘寧邊區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的浮雕長卷。

館內展出大量珍貴的革命文物,再現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當年在延安的光輝業績。是一座陳列展出革命文物,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延安地區革命斗爭史的紀念館,主要宣傳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間,黨中央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紀念館內有6個展廳,10個展出單元,分別是: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紅軍長征到陜北、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八載干戈仗延安、新中國的雛形—陜甘寧邊區窯洞大學育英才、自力更生奏凱歌、延安整風鑄黨魂、為和平民主而斗爭、轉戰陜北奪取勝利。

早在1941年11月和1946年4月,陜甘寧邊區政府和參議會曾兩次決定在延安建立陜甘寧邊區革命歷史博物館,后均因戰爭原因未能實現。全國解放后,西北軍政委員會決定在延安建立延安革命紀念館。

海外華文媒體走進延安尋找紅色地標· 發掘紅色資源· 傳播紅色基因

1950年6月6日,延安革命紀念館(初稱延安革命博物館)籌備處在延安南關原陜甘寧邊區交際處成立。7月1日,延安革命紀念館正式成立。9日開始向全國征集文物資料。至年底,共征集回文物948件,各類圖書12020冊,雜志1715冊,報紙43種,延安革命紀念館初具規模。1951年春節期間,在交際處禮堂舉辦了“延安革命歷史文物展覽”。展覽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革命文物,主要展品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西北紅軍用過的武器,劉志丹、謝子長同志的衣物,陜甘寧邊區銀行發行的銀行貨幣、公債券等。第二部分為歷史文物,主要展品有延安地區出土的佛像、石器、魚化石等。

1956年春,為迎接西北五省(區)青年植樹造林大會在延安召開,決定在延安城內鳳凰山麓籌建新陳列室,投資85000元。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施工,一個庭院式的“凹”字型展室建成。延安革命紀念館也由南關交際處遷至鳳凰山麓辦公。陳列內容也進行了第一次大的調整,以“中央為綱,突出地方”為指導思想,去除了歷史部分,全部內容改為以反映陜北革命斗爭歷史為主,展出面積320平方米。在此期間,經中央辦公廳批準,先后開放了鳳凰山麓、棗園、楊家嶺、王家坪4處革命舊址。

海外華文媒體走進延安尋找紅色地標· 發掘紅色資源· 傳播紅色基因

1963年至1964年,根據陜西省委的指導,對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基本陳列進行了第二次大調整。毛澤東于1964年7月7日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赴京匯報紀念館陳列調整方案的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經過這次調整,確定了以反映黨中央在陜北和延安領導中國革命13年為基本內容的陳列體系,大大壓縮了陜北地方革命斗爭史部分。1969年,為適應當時形式的需要,陜西省革委會成立了陜北建設委員會,并決定在王家坪籌建新館,即現在的館址。

1973年3月,延安革命紀念館由城內鳳凰山搬遷至王家坪新館。

文革期間,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名稱曾有幾次變化。1970年3月改為“毛主席在延安革命活動紀念館”,1971年8月改名為“毛主席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紀念館”,1981年6月又恢復“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名稱,館名由郭沫若來延安時題寫。

2005年,延安革命紀念館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號工程”重點建設的三個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10月,延安革命紀念館原主體建筑拆除重建,并對沿襲了半個多世紀的基本陳列體系作了比較大的調整和修改。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落成并全面對外開放。

海外華文媒體走進延安尋找紅色地標· 發掘紅色資源· 傳播紅色基因

一座紅色展館,就是一間“行走的學校”、一個“流動的課堂”、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延安革命紀念館里,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見證了黨中央在這里戰斗和生活的13個春秋,具象化了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并提醒我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發揚斗爭精神,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

偉大事業鍛造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征程。海外華文媒體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用好紅色資源、講好文物故事、賡續紅色血脈,讓每一位“回延安”的人,都能在此接受精神和思想的洗禮,從延安精神中追尋初心、校準方向,汲取前行的動力。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谷卓恒何方神聖,敢以卵擊石犯眾怒?

谷卓恒何方神聖,敢以卵擊石犯眾怒?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