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新 聞 >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從青銅器“宅茲中國”銘文,看“中國”的最早出處

更新時間:2023-12-17 22:31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78539633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從青銅器“宅茲中國”銘文,看“中國”的最早出處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坐落于寶雞市中華石鼓園內的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從青銅器“宅茲中國”銘文,看“中國”的最早出處


寶雞市是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名勝古跡眾多,設計師決定以中華民族發源地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和環境生態為構思創意的出發點進行設計,在整個過程中關注對歷史文化的傳達,力求開辟中國建筑文化的在建筑上表達的新思路。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從青銅器“宅茲中國”銘文,看“中國”的最早出處


青銅國寶,破土重生

寶雞是我國的“青銅器之鄉”。青銅器出土時往往充滿了生機和神秘,也使人們對遠古文明產生深深的震撼。因此,青銅器博物院必須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力求建筑為深遠內涵、震撼人心、造型凝重的多重統一體。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從青銅器“宅茲中國”銘文,看“中國”的最早出處


中國青銅器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其館藏青銅器數量之多、種類之全、造型之精、文飾之美、內容之廣泛,為世界文化藝術史上所罕見。 中國青銅器博物館是目前國內惟一以青銅器命名的綜合性博物館。

中國青銅器博物院的“鎮宅之寶”——何尊。“中國”一詞便最早出現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上。 何尊是典型的酒銅器代表,尊內鑄有122字的銘文,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繼承武王的遺訓。青銅器何尊上的“中國”兩字,這指的不是現在的中國,但是“中國”兩字的概念,首次是以何尊銘文的形式出現的。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從青銅器“宅茲中國”銘文,看“中國”的最早出處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中國”之稱從何而來?古代“中國”兩個字怎么寫?不光是史學家的專利,相信每一個中國人也想知道這些。那么,在中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長河中,在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物中,“中國”最早的出處在何處?鑄造于公元前1038年,距今3000多年前的青銅器何尊給出了答案。

何尊的銘文第一次出現“中國”兩個文字,正因“中國”加身,何尊成為國家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它是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吸引了海內外炎黃子孫和國內外專家學者慕名而來,駐足流連。

寶雞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名城,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稱陳倉,于公元前762年建城,公元757年因“石雞啼鳴”之祥瑞改稱寶雞。“看中國,來寶雞”是中國青銅之鄉寶雞這座名城,非常鮮明的形象宣傳口號。在信息時代,是何尊帶著寶雞走向了世界。然而,何尊與寶雞初結緣時,只是寶雞出土的數以千計的青銅器中的一件,默默地呆在寶雞。

何尊,1963年出土于寶雞市賈村塬。當地雨水沖壞了一位農民屋后小山,深埋黃土中的何尊才被發現,樸實的農民將何尊拿回家中裝糧食,后來又流落到了廢品收購站,當時寶雞市博物館出價30元購回了何尊。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從青銅器“宅茲中國”銘文,看“中國”的最早出處


十多年后,北京舉辦“全國新出土文物匯報展”,這件青銅器被調往北京展出。展覽前,何尊被送到故宮博物院的修復部作除銹處理。千里馬在這里遇到了伯樂,北京專家在整理何尊時,剝離外表的銹跡,透過歷史的滄桑,它展露出深藏的銘文。何尊內底122字的銘文中“宅茲中國”格外亮眼。專家們欣喜若狂,這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從青銅器“宅茲中國”銘文,看“中國”的最早出處


歷史的長河中,古人總在不經意間,為后人留下一些線索。3000多年前,寶雞作為中國歷史上西周王朝的“國都”,青銅器成為一種禮器。西周早期貴族“何”鑄造了一件豪華典雅的青銅酒器——何尊,刻在里面的銘文它所銘記的是兩位西周少年關于如何使國家興盛、傳承父輩榮耀的對話。那時的周成王姬誦雖然才十幾歲,但已開始勵精圖治,并依照父王姬發臨終的遺愿,在距離當時王朝都城300多公里以外的洛陽建一座城市,用以管理廣大的領土,史稱“遷都洛邑”。被姬誦并召見的同宗貴族“何”,也是年輕人。為紀念周成王的召見,他專門鑄造了一件青銅尊,并在尊底記載了這次召見和告誡。

這在西周時期,本是一件普通的事,當時周成王姬誦和貴族“何”兩位年輕人,也許并不會想到他們的舉動會給這片土地上的后來者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被鐫刻在何尊上的“中國”二字,雖然被塵封了3000多年,被黃土高坡上一抔黃土封住它的光芒。3000年后,“中國”成為中華民族的大號。

“中”和“國”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來是一面特殊的大旗,作為召集部族民眾的標志。“國”字的繁體形式“國”,中間的口代表人,口下面的一橫代表人們繁衍生息所依附的土地,有人手持兵器戈來保衛這片土地。有人口居住的土地,即是一座城,古代稱“國”。

這里的“中國”一詞,還并不是我們如今的意思。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中國”最初只是一個方位區劃上的概念,“宅茲中國”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國”二字被正式用作國名是清朝末期。

近年來,何尊無論在北京,還是國內各城市展出,都會引起轟動,參觀者絡繹不絕,這說明“中國”這兩個字已深刻于人們心中。這除了文物本身的價值外,在家國的意義上,何尊更是不可替代。何尊的銘文“中國”,承載著“中國”的文脈,從3000多年前的西周“中國”兩個字發展到今天,與中國的國土、人口、民族、文化、歷史密切相關,其所蘊含的意義,并不能簡單地以地域面積或者地理坐標歸納,更是一部鮮活的國家和民族發展史。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從青銅器“宅茲中國”銘文,看“中國”的最早出處


三千多年前,一抔黃土封住了一件青銅器的光芒,而“中國”這個根植于華夏兒女心中的字符,卻不僅只被鐫刻于方寸之間,還隨歷史文脈不斷流淌,永葆生機。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谷卓恒何方神聖,敢以卵擊石犯眾怒?

谷卓恒何方神聖,敢以卵擊石犯眾怒?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