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新 聞 >

改革開放 造就港商發展良機

更新時間:2018-10-09 15:32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954545

改革開放 造就港商發展良機

圖:改革開放期間,香港大多數低技術製造業北遷內地,賺取了大量利潤(資料圖片

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1978年至1992年),面對不少困難。通貨膨脹,貧富加劇,不少人習慣了近30年的計劃經濟,不適應市場經濟。幸好內地仍然繼續吸引外資,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在1980-90年間,取得年均9.5%的增幅。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全球的年均GDP增長只有3.1%,中國內地的增長率多逾三倍。改革開放創造的經濟奇跡初露苗頭,多得龐大的外來直接投資(FDI),而大部分的FDI來自香港。

在1979年前,中國可以說是完全沒有FDI的。改革開放五年後,在1983年,FDI只有17億美元(下文相同)。到了1988年,FDI已增至53億,五年間增長了三倍以上。到1991年,更增長至1140億。由1984年至1990年,香港佔中國內地的FDI每年都超過50%。最低的一年,1985年,都高達48.9%。相比之下,這其間日本和美國在中國的FDI,只佔11%-13%。

當然,這些資金不全是香港企業的資金,有來自台灣,有來自海外華僑,亦有部分來自內地的民企,在香港開設公司,到內地投資,都被看作港商,給予種種「港商待遇」。香港廠家不單提供資金,在內地設廠,還將現代的管理模式引進內地企業。當年,內地沒有的先進技術,港商提供。舉幾個實例,深圳和北京若干地鐵路線,由香港地鐵公司承包管理。珠海機場,由香港機場管理局承包管理。內地缺乏的國際市場聯繫,港商提供。當年,廣州的花園酒店、中國大酒店、白天鵝賓館、一些高速公路等等,都是港商融資興建的。

香港人均GDP高速增長

當然,港商得益也不少,尤其是內地低廉的工資、低稅務優惠,以及低廉的地價(改革開放之初,經濟特區跟港商簽低價至近乎免費的租約,且長達十年)。這十多年間,香港大多數低技術製造業北遷上內地經濟特區,賺取了大量利潤。試比較一下:1978年,香港的人均GDP只有$3923美元(下文相同)。到1987年,香港的人均GDP$9071,已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到了1992年改革開放第一階段完成,香港的人均GDP達$17976,增長了接近3.6倍。2017年,香港的人均GDP是$46193。沒有中國的經濟奇跡,香港怎能有此增長?

助香港1997平穩過渡

改革開放,除了造就香港由製造業為主,轉型至服務業及金融業經濟外,還有助1997年的平穩過渡。別忘記,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中國在1997年7月1日起恢復行使主權。當時有部分香港人人心惶惶,金融市場動盪。幸而改革開放成績斐然,有目共睹,給予港商發展的大好良機,安定了民心。沒有改革開放,恐怕1997年的過渡難以平穩了!

今年年初,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在一個論壇致辭時表示,香港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現代化建設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西方的經濟學者也表示:蘇聯經濟改革失敗,導致蘇聯解體,一方面錯信西方的經濟專家,採用「震盪療法」;另一方面,蘇聯沒有香港如此成熟、國際化的市場經濟體系,可作前車之鑒,並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資金、技術和人才。

【華發網根據大公報採編】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谷卓恒何方神聖,敢以卵擊石犯眾怒?

谷卓恒何方神聖,敢以卵擊石犯眾怒?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