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曾俊華:”香港經濟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

更新時間:2016-05-06 10:27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39938

就評級機構穆迪將香港的評級展望由“穩定”轉為“負面”,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回應說,香港擁有的良好經濟基礎、完善金融監管制度、穩健銀行系統以及健康財政狀況,將繼續令香港經濟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

曾俊華表示,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公布的評估報告指出,香港在這些方面的優勢,配合聯系彙率制度,將為香港提供強大的緩沖應付短期的挑戰,中期而言,亦為穩定增長及創造就業奠定了基礎。

“一國兩制”原則在香港一直順利落實,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會繼續堅定不移地秉承“一國兩制”原則。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也強調,香港一直依照基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一國兩制”原則成功落實是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的。

此外,曾俊華還表示,盡管穆迪將香港的評級展望由“穩定”轉為“負面”,但其對香港穩健的信用狀況和良好的經濟基礎仍然予以肯定,並維持香港的信貸評級在“Aa1”級別。

曾俊華:”香港經濟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

他指出,在全球經濟前景不穩定及不明朗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經濟均將面對顯著的下行風險,內地仍將是維持全球經濟增長和穩定的重要動力。

曾俊華強調,對香港而言,將會受惠於內地經濟結構的改變。由投資轉變為消費拉動的經濟發展模式會帶動內地對服務業的需求上升,為香港這類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創造新的商機。

曾俊華還表示,香港的銀行擁有充足資本,並且審慎管理與房地產相關的風險。香港金融管理局在過去幾年實施了七輪的逆周期和宏觀審慎措施,加強了銀行體系對房地產市場調整的抵禦能力。

對外貿易是香港經濟成長的發動機,而轉口貿易是香港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內地是港貨出口的第二大市場,亦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大市場,經香港轉口的貨物,約有34.5%是轉往內地。雖然最近這幾年,由於受中國內地宏觀經濟調整的影響,兩地之間的貿易增長出現了放緩的跡象,但貿易總量還是有增無減。

考慮到今後影響內地和香港之間的貿易狀況的一些較重要因素的出現,可以說,香港在中國未來對外貿易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中國的外貿和稅收政策的改革,從長遠看來有利於香港在轉口貿易方面保持優勢。從1996年起,中國大幅削減關稅平均達30%左右,覆蓋4000多個產品,170項商品的進口數額限制和配額將隨之取消,這將會對香港的轉口貿易有極大的刺激作用。而中國內地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產品內銷范圍,允許外商投資國內零售業、外貿、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以及為使外彙儲備消腫,抑制內地物價的過快上漲,將進口更多的農產品、初級產品和原材料等措施的實行,無疑會為香港的轉口貿易再添活力,有利於香港通過貿易騰飛來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

總的說來,“九七”之後,香港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將得到加強而不是削弱,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更將使香港成為周邊地區最大的受益者。關於這一點,稍有長遠發展眼光的人一定會深信不疑。

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中國內地經濟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也可以說是內地改革開放的結果。同時,香港是內地最大的直接投資者,在資金等方面對內地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給予了有力的支持。

香港對內地的投資,彌補了內地生產建設資金的不足,幫助引進了一些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增加了國家稅收和勞動就業機會,促進了內地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內地企業在香港經濟中的發展始於40年代末、50年代初。

1978年以前,以華潤、中銀、招商、中旅為主幹的內地企業,形成了以服務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金融、航運和旅遊為主的經營網絡。中國改革開放後,各省市政府紛紛到香港進行投資,內地企業在港得到迅速的發展。截至1996年底,在香港的內地企業數目約為1818家,在港直接投資累計已逾250億美元。中國資本已超過美、日等國際資本成為除英資以外的在香港最大的投資者,內地企業的實力主要集中於金融業、進出口貿易及零售商業、運輸倉儲、旅遊和酒店業、地產建築業等領域。

曾俊華:”香港經濟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

在金融業方面,中資銀行集團已成為繼彙豐之後的第二大銀行集團,擁有持牌銀行16家,接受存款公司16家,銀行辦事處4家。1993年中資銀行在港資產占香港銀行總資產的10%以上;1996年,中資銀行存款的市場占有率約占四分之一,港元貸款總額占有率約占五分之一。

進出口貿易方面,特別是涉及到香港與內地的進出口、轉口貿易,中資企業已占到全港總額的22%。

航運倉儲業中,1996年中資企業承辦的貨運量占到全港貨運總量的25%。

香港進入過渡期後,在港中資企業將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首先,隨著一部分英資財團將第一注冊地遷往海外,搞國際化,英資在香港的地位可能會有所下降,與此同時,中、日、美則加強了在港的投資,成為過渡期保持香港繁榮和穩定的重要因素;

其次,處於轉型階段的香港經濟正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如通貨膨脹、失業以及市場競爭力的削弱等,使得在港的中資企業有必要調整結構,增加中長線的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制造業的投資,以協助香港完成產業結構升級換代;

最後,中資企業增加在港投資能向世界起到示范作用,說明中國政府對香港前途的信心。

中資企業在香港的發展壯大,是其始終對香港充滿信心,積極參與香港經濟建設,繁榮香港經濟的直接結果。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只有對香港充滿信心,才不致錯失發展的良機。

“九七”之後,香港將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也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個經濟最發達、對外自由開放程度最高的特別行政區。如果說深圳人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以其驕人的深圳速度為中國其它地區上了一堂生動的轉型經濟課的話,那么,香港將會以其輝煌的經濟業績為全中國提供一份內容豐富、令人回味的市場經濟的樣板。

事實上,這個教與學的過程從中國改革開放開始的那一天起,就已經開始了。從香港資本在中國大陸投資辦廠起,我們除了引入先進的機器設備外,其先進的管理經驗,兢兢業業的敬業精神,以及永不滿足的進取心就已深深地印人了人們的心中,成為中國人心目中最早的市場經濟的雛型。

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香港的形象也日顯清晰,雖然作為一個自開埠以來就實行自由競爭的城市、小島經濟,我們不可能指望從香港經驗中得到我們所需的一個切答案,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通過深人研究、解剖香港的成功經驗,相信一定會對中國今後的改革開放事業有所助益。

回歸後的香港作為中國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所積累起來的與世界市場打交道的豐富經驗,政府通過健全的法制和利用經濟杠杆管理經濟的成功做法,以及香港成功的自由港經濟的經驗,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可資借鑒的寶貴財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香港在未來中國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僅不會受到削弱,而且將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而得到加強,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也會因與中國的更加密切的經濟聯系而得到提升。毫無疑問,香港會擁有而且一定會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根據《瞭望》、新華社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