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國民教育 >

港灣春暖喜論文

更新時間:2019-05-05 13:06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202769

港灣春暖喜論文

圖:京都的「哲學家之徑」現在已成為熱門」的景點\網絡圖片

改革開放以來,從內地來中大(編者注:香港中文大學)交流的文學學者,不論是古典文學的、現代文學的,還是比較文學的,頗有古書所說「麗典新聲,絡繹奔會」之概。校內的中央道和士林路,是各地學者開會時、就餐時、漫步時、來往賓館時的常經以至必經之路,路旁有松樹、竹樹、相思樹、杜鵑花之屬,甚具園林之勝。德國的海德堡大學和日本的京都大學,都有小路名為「哲學家之徑」(Philosopher's Path);我仿其名,將上述的路徑稱之為「文學家之徑」。\黃維樑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海岸線綿長而曲折的香港,有很多個小海灣。在學術文化交流領域,吐露港灣的「吞吐量」極大。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實施以後的十多年間,它大概是兩岸與香港之間學術文化交流量最大的一個。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金耀基教授,描寫校園所在這個港灣的山水,以「雄奇」形容馬鞍山,以「峻秀」形容八仙嶺,以「清麗」形容吐露港。山水如此,回憶當年大中華地區學術文化交流的盛況,在我比較熟悉的人文方面,印象也是這樣的雄奇峻秀清麗。

社會學者金耀基1977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銳意發展院務,對促成各地人文及社會學科學者的互動,建樹尤多。新亞有一建築名為人文館,顯得特別熠熠生輝。新亞一建築中還有雅舍名為雲起軒,參與交流活動者常在此用餐或進行「沙龍」,人物俊秀,來去如風起雲湧,雲起軒可以又名「雲湧軒」。與兩岸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學術交流的活動很多,其中的一項盛事,是1983年年邁的朱光潛(1897-1986)專程從北京來到書院主持「錢賓四學術文化講座」,比朱氏年長兩歲的錢穆(1895-1990)則專程從台北前來與朱氏會面。在海峽兩岸不互通的時代,美學大師與國學大師的相會堪稱「奇遇」,而中大新亞書院是個美麗的交匯點。

數十年中,令人難忘的交匯甚多。1981年秋天,中大中文系舉辦「中國現代文學研討會」,與會者包括本校教授余光中(1974-1985年在中大任教),和來自上海的王辛笛、柯靈。王辛笛有詩卷名為《手掌集》,會上余光中有論文析評之,戲稱為他「看手相」,一時傳為美談。柯靈來開會,初讀余光中的散文,如初遇美人般驚艷,自謂從此「耽讀」,引以為晚年一樂。是年9月,內地公布了兩岸通郵通商通航即「三通」的政策,但其實施貫徹尚需時日;《鄉愁》的作者余光中,原本在台灣教書,中大這個盛會,間接拉近了兩岸的文化距離。中大在兩岸的學術文化溝通架起了橋樑,應記一功。中大和其他香港的大學,其各院系各專業,對兩岸三地的學術文化交流都有不少貢獻,這些我無力細細論列。單在中大方面,而且是關於文學的,我因為多有參與,則有條件記述。

改革開放以來,從內地來中大交流的文學學者,不論是古典文學的、現代文學的,還是比較文學的,頗有古書所說「麗典新聲,絡繹奔會」之概。校內的中央道和士林路,是各地學者開會時、就餐時、漫步時、來往賓館時的常經以至必經之路,路旁有松樹、竹樹、相思樹、杜鵑花之屬,甚具園林之勝。德國的海德堡大學和日本的京都大學,都有小路名為「哲學家之徑」(Philosopher's Path);我仿其名,將上述的路徑稱之為「文學家之徑」─當然,從「博文約禮」的中大整體來說,稱為「文化徑」會更為妥帖。

本文要重點記述的,是「大灣區」內吐露港灣畔的香港文學交流活動。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國家決定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文學反映時代社會,內地學者研究香港的種種事物,包括香港文學,最初是為了藉此加強認識香港社會,以利香港回歸。香港本身的學者,研究香港文學者少,這方面的專論寥寥;內地學者研究之,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可藉此「填補空白」,更可對所謂「文化沙漠」的港人表示關懷,為其打氣加油。(香港當然絕不是「文化沙漠」,這裏按下不談。)「大灣區」的學術機構如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東省社科院的學者,在內地是研究香港文學成績最顯著的。這些研究者經常來香港收集資料、訪問作家,或參加會議,討論切磋。我策劃或參與策劃的三次文學會議,一是1988年的「香港文學研討會」,二是1993年的「兩岸暨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三是1999年的「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我記憶猶在,第二、第三個研討會更有會議論文集的資料可印證,下面試為記述。

1988年那一次,由中大和香港三聯書店合辦。中大有「亞太研究中心」,其副主任是社會學系的劉兆佳教授。其時「香港學」興起,劉氏本人在中心從事的是香港社會和政治的研究。我向他建議在其下設立一個香港文學研究室,他爽快答應,撥出一間近十個平方米的辦公室,以及半個研究助理(她每日上班半天),以供我應用。規模雖然很小,這樣一個香港文學的研究機構,在香港的學術界,卻可能是首個。負責是次研討會籌備工作的,主要是此室人員——就是我和半個助理,以及從廣州來訪的暨南大學一個年輕研究生(如記憶無誤,是何龍)。這個在香港有開創意義的香港文學研討會,宣讀的論文有三數十篇,與會者包括好幾位廣州來的學者。由於經費有限,會議結束後沒有出版論文集。

1992年11月海峽兩岸經過商談,達成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基礎的「九二共識」;翌年初我受命參與籌備「兩岸暨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擔任會議的秘書長,此會議由鑪峰學會和中大新亞書院合辦。鑪峰學會在1989年成立,成員多為有台灣學術背景的香港的大學教授、講師,金耀基是創會會長。當時兩岸的政治氣氛良好,大陸有柯靈、諶容、陸士清等,台灣有余光中、齊邦媛、馬森等,前來香港開會。「大灣區」的與會者,香港有梁錫華、璧華、陳耀南、潘銘燊、黃國彬、黎活仁、黃坤堯,廣州有王晉民、潘亞暾,澳門有雲惟利、黃曉峰。這些與會者或宣讀論文,或發表講話,共有三十餘篇文字,都圍繞着中華文學交流互動這個主題,其中有宏觀中華文學前途的,也有析論作家作品的。會議上我提交的論文題為《八十年代以來兩岸香港的文學交流》,是點題之篇。兩岸港澳之間的與會者,在天朗氣清、鳳凰木繁花初艷的五月,於吐露港灣畔輕鬆談文,舒暢說藝;開會之外,新亞院長和鑪峰會長分別設宴招待,與會者既享受美酒佳餚的口福,也享受言談風趣的耳福。這次會議中,「大灣區」的學者固然一片圓融,兩岸的學者也文質彬彬如一家的親和。

另一個「春天的約會」在1999年的四月。新亞書院創立於1949年,1999年有建校五十周年之慶。院長梁秉中籌劃各項慶典活動,其一是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合作,舉辦「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由該局文學委員會慨然撥發大筆款項玉成其事。1997-1998學年我休假,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默士達學院(Macalester College)擔任韓福瑞(H.H. Humphrey)客席講座教授;新亞院長和文學委員會主席「飛書」(Fax)或打長途電話到美國,請我籌辦這個會議。1998年夏天,我客座期滿返回香港,即着手籌辦。

多年來我在亞歐美洲各地參加過種種學術研討會,在香港則籌辦過(如上述兩個),對此次經費充裕的會議該如何舉辦,頗有新思維。我將想法告訴院長,他欣然採納,於是先組成一個「研討會籌備委員會」,成員除了院長和我之外,還有本港各大院校的教授和講師,即何沛雄、鄺健行、陳志誠、黃國彬、黃子程、黎活仁、陳國球、王良和等,共十人。經過籌委會多次開會商量,半年後研討會順利召開,一連三天,與會學者逾百人,誠然是「百人討論百年香港文學」的盛會。宣讀的論文有六十多篇,論文作者除了兩岸三地學者之外,有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加拿大、美國的,充分具備國際性。

本文關注的是「大灣區」的文學交流,所以這裏只列出香港除外的「大灣區」論文作者名單:李育中、潘亞暾、許翼心、王劍叢、艾曉明、鍾曉毅,他們都來自廣州。是次會議論文涵蓋香港文學的多個方面,剛剛所舉李育中等六位元的論文,論述內容包括如何編寫香港文學史、金庸小說、李碧華小說等。從這些論文和會議上他們的發言,我們看到廣州學者的香港文學研究,已具相當的廣度和深度,對香港社會的認識也如此。「一國兩制」中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有了越來越深的體驗;例如,香港一些小說出現的餐飲詞語「飛沙走奶」「鴛鴦」「奶昔」「蛋治」「多士」等,他們不但已明其意,且已飲、已吃其品了。香港報章副刊的專欄雜文是普及文學的重鎮,他們已「識荊」了。當然,香港的學者與同行交談,讀同行論著,對他們的認識也大大加深了。

廣州幾位學者赴港開會之前,已發表過多種專著或專文。以言專著,就有潘亞暾與汪義生合寫的《香港文學史》,有許翼心的《香港文學觀察》,有王劍叢的《香港文學史》、《20世紀香港文學》、《香港作家傳略》、《香港精粹散文賞析》,有鍾曉毅的《香港文學史》(通俗小說卷)、《金庸傳奇》、《亦舒傳奇》。穗城的這些學者,經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十多年的研究,和穗港兩地的學術交流互動,一造又一造,已得到豐年穗禾稻米一樣的收穫。內地學者著作的內容也許有欠中肯周延之處,引用的資料也許有差錯遺漏,然而,他們畢竟有了很好的成績。反觀香港的學者,不要說1999年研討會召開之時,甚至一直到現在,都鮮見「香港文學史」一類的專著——1985年出版的拙著《香港文學初探》只是一本論文集,不是香港文學史或香港文學概論。最近(2019年三月)有報道稱「大灣區」內深圳市的GDP(地區生產總值)已超過香港。我估計,二十世紀之末,在香港文學研究方面,廣州的「學術生產總值」(我自鑄的新詞,可稱為GAP,即gross academic product)已超過了香港。

在研討會宣讀論文,無論中外,一般規定只能用十到二十分鐘。很多與會者千里甚至萬里迢迢而來,且所撰論文往往是洋洋一二萬言,就只有這樣短短的時間供其講演,豈不可惜?是次研討會有籌委共十人,來自不同的院校,有此「陣容」,我乃請諸位籌委「認領」港外的與會者(自然包括穗城的學者),也有由我「分派」的,請各人在研討會舉行之前或之後,到不同的院校演講或主持座談。這樣「人盡其才」,在研討會上宣讀論文參與討論之外,多了學術交流的機會,香港文學又得到廣泛的宣講,豈不善哉?我認為這樣的「人才增值」做法,值得舉辦研討會的人考慮採用。

那年四月,春暖花開,吐露港灣以至整個香港的大小港灣,灣畔相思樹的黃色小花灑得遍地金黃。在中大校內校外的大小各種會議中,各地同行一起議論香港文學,交流心得。這樣的文雅風光,相信是歷代文人所希冀的。

【來源:大公報】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田飛龍:港青國民意識現危機 須重啟國民教育田飛龍:港青國民意識現危機 須重啟國民教育

    田飛龍“占中”的重要政治遺產就是香港青年世代走上政治舞臺,形成香港社運新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既[詳細]

  • 2遏止“港獨”必須與展開國民教育相結合遏止“港獨”必須與展開國民教育相結合

    3月11日,開平市東河中學校長陳國強、副校長劉權均,受香港國民教育學會邀請赴港,參加香港教育局教育服務中心舉辦的“2017年‘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教育會議”。本次會議以“愉快學習,共建未來”為主題,通過一系列[詳細]

  • 3喬曉陽:國家政治制度須尊重喬曉陽:國家政治制度須尊重

    香港基本法教育協會北京訪問團昨日中午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前主任喬曉陽會面。訪京團團長梁美芬引述喬曉陽指,香港人無論參政與否,都要尊重中國的憲法、國體、政體,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詳細]

  • 4香港二萬學生家長齊齊認識基本法香港二萬學生家長齊齊認識基本法

    為了加深香港學生對憲法及基本法的認識,善德基金會舉辦「認識憲法、《基本法》——與法治同行」系列比賽,項目包括填色、標語創作、平面設計及問答比賽,並吸引了全港350間中、小學及幼稚園、逾二萬名學生及家長參加。其中,「全港中學校際問答比賽」昨早進行[詳細]

  • 5為什麼香港人均壽命全球最高?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為什麼香港人均壽命全球最高?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這樣的香港人面前,我有點慚愧。 近日,田家炳先生仙逝,享年99歲。36年間,他在大陸捐建300多所學校,花費數十億港幣,被人美譽“百校之父”。 [詳細]

  • 6康居王史冊帶出絲路友誼康居王史冊帶出絲路友誼

    古代中國,在紙張還未問世前,碑刻和木簡是書籍文獻的重要工具。木簡多用於書信記事和公文報告。古代絲綢之路上,兩排康居王使者冊,早前現身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幾枚古舊的木條,連繫其間的編繩至今猶在,讓人感動不已。這兩排氣質非凡的漢簡,於甘肅敦煌懸泉[詳細]

  • 7讀懂中國文學,還得從漢字入手讀懂中國文學,還得從漢字入手

    在當今的學科劃分中,漢字研究屬於語言學,抒情敘事屬於文學,它們處於不同的一級學科下麵。但在古時候,文字學和文學並沒有分得這麼清楚: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都是從文字說的;“古文經學”“今文經學”也是以文字相區分。 [詳細]

  • 8廣東人所用的「埋」字有哪種意思?廣東人所用的「埋」字有哪種意思?

    圖:舊式的店舖多用「摺閘」;遇上結業,那不就是「摺埋」了嗎? 「埋」有「葬」的意思。「葬」就是死了,生命有個了「結」,什麼也塵埃落「定」,亦即一「了」百「了」。那廣東人所用的「埋」字也有以下的意思:[詳細]

  • 9讀余秋雨──以《門孔》為例讀余秋雨──以《門孔》為例

    在深圳羅湖書城,我買下了余秋雨先生最新的書《門孔》(湖南文藝出版社,二○一七年十月初版)和《慢讀秋雨──余秋雨慢筆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二○一七年六月初版)。前一本是新文結集,後一本是選篇。 [詳細]

  • 10「執字粒」與「手民之誤」「執字粒」與「手民之誤」

    早年的書刊、報章,用的是「活字印刷」。「活字」指單字的反字模,俗稱「字粒」。印刷前,工人按稿件挑出「字粒」,排列在字盤內,這個排字過程俗稱「執字粒」。印刷時,工人只要在字盤上塗墨,覆上紙,施一定的壓力就行。[詳細]

  • 11在白雲觀追尋道教邱處機足蹟在白雲觀追尋道教邱處機足蹟

    看過金庸《射鵰英雄傳》(小說或電視劇)的學生,相信對邱處機的俠義作風,必定留下深刻印象。邱處機是道教全真教的道長,北京白雲觀是全真道龍門派祖庭,自元朝起,為全真道「第一叢林」。[詳細]

  • 12清華大學開辦香港高級政務人才課程清華大學開辦香港高級政務人才課程

    ​清華大學7月2日在網上發佈首個向香港招生的公共管理專業碩士項目簡介,其中定位為「培養能植根中國、面向世界,知國情、懂港情的高級公共管理人才」,申請者須擁有香港身份證和回鄉證,「品德良好,遵紀守法」,並且擁護中國《憲法》和香港特區《基本法》。[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遏止“港獨”必須與展開國民教育相結合

遏止“港獨”必須與展開國民教育相結合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