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文學,還得從漢字入手
- 更新時間:2018-06-15 17:58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6282180
在當今的學科劃分中,漢字研究屬於語言學,抒情敘事屬於文學,它們處於不同的一級學科下麵。但在古時候,文字學和文學並沒有分得這麼清楚: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都是從文字說的;“古文經學”“今文經學”也是以文字相區分。
到了20世紀,由於模仿西方的學科體系劃分,我們將語文分成語言學與文學兩大學科,且越分越遠、越分越細。分的結果是二者相互邊緣化。事實上,漢人的思維凝聚於漢字的結構裏,漢文學特有的魅力來自於神秘的漢字。若不將文字學和文學撮合在一起,很多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由此,不少有識之士主張,應該把兩個學科的東西重新撮合在一起。不僅要湊到一起,而且要通過撮合,探討一些難解問題的奧秘。
“花”常比喻美麗女性
“鳥”有傳遞家書之意
關鍵字往往是文學作品的文眼、詩眼。因讀不懂而離題萬裏的例子,古往今來還是比較多的。
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通常解釋為杜甫因國家破敗而悲傷,他眼中的自然之物也相應“驚心”和“濺淚”。其實,這種解釋是不準確的。這樣的解讀和前兩句掛不上鉤,尤其是第一句“國破山河在”。它說的是,國家破敗了,但山河依舊(壯麗),不因人世間政治的變動而改變本來面貌,意指“天地無情”。若理解為花和鳥因國破而“濺淚”和“驚心”,豈不是與第一句的意思恰恰相反?
再來看第二句“城春草木深”,通常的解釋是因江山易主,長安城的春天荒草萋萋,一派破敗荒涼景象,即所謂“草木深,明無人矣”。草深是說草長得很高,很旺盛;木深是說樹葉茂盛如蓋。草長得高可理解為荒涼,但與下麵兩句連起來,就存在語意不通的問題了。下麵兩句中,又是花又是鳥,而且是“草”中花、“木”中鳥,儼然一幅花開鳥鳴的春天畫面,何來荒涼?所以,這一句的意思應該是,長安城的春天依然樹木花草繁盛,不因城池易主而改變春天鮮活的生機。
往深層次看,對“花”“鳥”二字或者說兩個意象的把握,是理解《春望》的重中之重。“花”在古詩中經常出現,通常比喻美麗的女性。李白《清平調三章》中有“雲想衣裳,花想容”,是說看到牡丹花,就想起楊貴妃的美麗容顏。而形容風流的男性,常說“眠花臥柳”“拈花惹草”。
就“感時花濺淚”而言,說的其實是杜甫看到春天的花,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女兒。她們現在安好否?有無饑渴病痛?想之念之,不由得潸然淚下。當時,長安城被叛軍攻破,杜甫為到靈武尋肅宗謀一官半職,不得不拋妻棄女,將她們安置在他處村。在這個烽煙四起、兵荒馬亂的年代,妻女的生死安危怎不令人牽腸掛肚呢?
此時的杜甫是多麼想得到她們的消息,遂有下句“恨別鳥驚心”。“鳥”的意象中,有傳遞家書資訊之意。今聞鳥鳴,抬頭一看“似曾相識”,不禁驚嘆莫不是有妻女消息?若得家書,比什麼都珍貴呀,遂故“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之感慨。
接下來的念想很自然的就是,何時才能與妻女團聚?何時得見肅宗?何時謀得官職?何時戰火平息?可這些哪是杜甫能預料到的,念之愁腸欲斷、百無聊賴,惟搔首而已!於是,詩人以“白首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來收尾。
總之,“花”“鳥”二字是《春望》之詩眼,思念妻女是《春望》之情窟。惟解此二字,方知此詩之真情、真價值。
用空間圖像表示時間
借自然動作指明方向
從《詩經》的“比興”到王國維的“無我之境”,幾乎歷朝歷代都以含蓄、耐人品味為好詩、為上品。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學界有多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受老莊思想影響。老莊認為,道生萬物,萬物生於無。《逍遙遊》 講逍遙,怎樣才能逍遙呢?要“無所待”,要“無我”“無功”和“無名”。所以,要以“有”表現“無”,要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作為藝術追求。另一種觀點認為受佛教影響。佛教講“假有真空”“萬色皆空”,“空”乃天地萬物的本性。受其影響,詩詞的創作也應追求空靈之美。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歷史上的封建統治比較嚴密,導致文人不敢表達真性情,如阮籍、李賀、李商隱、蘇軾之類。
這些說法都有一些道理,但並不一定說到根子上。究其本源,還得尋到漢字身上。漢字不同於許多拼音文字的地方,就在於它是表意的,而且是借象表意。借象和表意是漢字的兩大基本屬性。現在見到的早期漢字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就是用圖像和圖像化符號組合而成的。更早的文字當數陶文和巖文,精確點說是陶畫文和巖畫文。可見,漢字最早起源於圖畫。
一般認為,圖畫表意有幾個獨特處:
一是可視性、可感性強。漢字書寫的文學意象,更易引發人的想像。如“孔”字,英文表示在某固定物上鑿的一個洞。而漢字是上面一個碩大的乳頭,下麵一個仰頭吸吮奶汁的嬰兒,“孔”即指母親出奶的乳孔,有哺乳嬰兒使人類延續之美意。
二是善於表達可見之有形物。進一步來說,善於表現空間,卻不善於表達時間。於是,不得不以有形表現無形,以空間表現時間。如表現時間的“年”字,在金文中是一個人被一稞沉甸甸的穀穗壓彎了腰的圖像符號。這就是用空間圖像表示穀子熟一次為一年時間,又表示豐收的勞苦和喜悅。
三是表意更豐富、選擇性強,也更具不確定性,更顯空靈和模糊。如表示西方的“西”字,金文為一只鳥落在鳥巢上。這裏,方向的表示不是直接的,而是借助鳥飛回鳥巢這一現象來間或暗示此時太陽在西方落山。
由此可見,詩歌中用“有”表現“無”以及委婉、迂回、空靈、含蓄的特徵,根子上是由漢字借象表意的特殊屬性而造成的。
敘事與抒情相從相生
詩意和故事形影不離
中國傳統文學中,抒情與敘事、詩意與故事常常形影不離。
第一,以借景抒情為主、以敘事造勢為輔,是詩詞曲之韻文文體。其中,可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以故事為主線的敘事詩,如《七月》《長恨歌》《圓圓曲》等;另一種以抒情為主,情中帶事;還有一種是事隱藏於詩情畫意之後,明其事方可體會詩境和真情。
前兩種常見,無須舉例;第三種較少見,最知名的應算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古人已逝,來者不生,現在的人怎麼能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似乎是在說沒用的話。至於“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簡單來看就是想天地如此之大而長久,自己如此渺小而短暫,不竟悲從中來。若這樣解讀,這首詩便不漂亮,或者說沒什麼太大意思了。
事實上,此詩的關鍵詞是“古人”和“來者”。這兩個詞隱含著一段詩人以樂毅自居、欲在軍中施展抱負卻反遭貶罰的悲傷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築黃金台招攬天下賢士的佳話。由此,“古人”和“來者”都是比喻伯樂。自信有樂毅之才的陳子昂,卻找不到可識其才的伯樂,不由得愴然涕下。這樣一來,敘事與抒情依然相從相生,只是事隱於情之後。
第二,以敘事為主,以造境寫意為輔,是散文、小說的非韻文文體。其中,小說雖然主要是敘事的,卻常伴有詩詞曲賦和詩情畫意的場景;唐傳則奇倏忽奇變,給人詩情畫意的美感,實為以詩思、詩筆敘寫小說。
僅就長篇小說來看,我們就不時能看到其中夾雜著詩情畫意的場面。在《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山寺夜讀”“劉備招親”一類的場景畫面屢見不鮮。在《西遊記》《水滸傳》中,也常見給人帶來閑情逸致之樂趣畫面。到了《金瓶梅》,不僅辭賦、小曲、戲曲皆成敘事寫人表意的常見手段,就連笑話、酒令乃至人名、樓名、地名也別有意趣。寫到精細處,言內意外對照回應,處處藏有深意。
而《紅樓夢》敘事如畫,愈讀愈感詩情畫意充盈其內。且不要說黛玉葬花、寶釵撲蝶,單小說第一回寫甄士隱的故事,便可謂一部《紅樓夢》的縮影和解讀之文眼。一僧一道之《好了歌》,賈雨村中秋吟月之詩,“賈雨村”“甄士隱”的諧音寓意,處處暗藏玄機。
再來看戲曲敘事,更是精心創造詩情畫意的場景和心境。有人覺得,中國文學不善於寫心理活動。其實,傳統戲曲之唱詞,似乎專為唱心理活動和寫矛盾情感而設,如 《竇娥冤》之“刑場”、《拜月亭》之“拜月”、《西廂記》之“驚艷”、《牡丹亭》之“遊園”等。
抒情與敘事、詩意與故事形影不離現象的根源,依舊是在漢字裏。甲骨文字裏的象形符號至少有兩大類:一類是表意的物象符號,如山、水、日、月、魚、馬、牛、羊,一般表現靜止的意義,多用來造境寫意。另一類是事象符號,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有一定空間和時間長度的符號。比如“奠”字,上面是一個盛酒的容器,下麵是一個有腿的長台子,將一大容器的酒搬放到一個大台子上,為的是祭祀神明或祖先。又如“盥”字,下麵一個盛水的器物,上面兩只手捧著水洗臉。
一般來說,物象符號多由單一的符號構成,事象符號則由多個物象符號構成。這種事實表明,事象符號是物象符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更為復雜的產物。物象符號一旦進入事象符號群裏,原來靜止的屬性就會被啟動起來,從而具有動態性。由此,物象符號和事象符號是誰也離不開誰的共存關係。這種相互依賴性和同生性,正是中國文學中抒情與敘事、寫意與故事同生共長的根源。
漢字表意和組詞靈活
助中國敘事跳躍穿插
還有個疑問:為何中國敘事不善走線性之邏輯,而常樂於塊狀跳躍或隨意穿插?
中國傳統神話,就存在這個明顯的特徵。記載神話較多的《山海經》,說東山一個神,西山一個神,南山、北山各有一個神,他們或六只眼、兩個頭,或人首虎身、獅首人身、鳥首人身,卻沒有系列故事,都是片斷式的。
小說同樣如此,或以人物為單位組合在一起,或以空間場景為單位組合而成。前者如《水滸傳》《儒林外史》,後者如《西遊記》《鏡花緣》等。空間場景時常跳躍,一會兒山東,一會兒廣州,一會兒濟南,一會兒四川,看似沒啥邏輯。時間敘述大多也是跳躍的,轉眼就10年過去了……有學者據此曾諷刺中國小說無結構,前後無主幹,組合起來就是長篇,拆開來就是短制。
詩歌也有這種特點,常表現為由若干名詞堆砌的句子。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慘慘淒淒戚戚”之類,曲詞意象濃密,卻結構鬆散,調換其順序也不大影響情景的表達。
這種塊狀跳躍、隨意穿插的敘事方式,與漢字有啥關係?關係大了。漢字意與象的一體性,使得漢字具有表意和組詞造句的獨立性、靈活性。早期漢字,一字一義、一字一詞甚至一字一句,有較強的獨立性,這是其一。其二,漢字某一字的詞性可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其三,漢字無詞性變化、前綴、後綴、單復數等,受前後詞的牽掛少,在句子中的位置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和自由度,甚至詞與詞的位置自由調換也不會影響意義的表達。舉個例子,“他淋了一身水——他一身淋了水——水淋了他一身”,傳遞的資訊是不是沒啥不同?所以說,中國小說敘事的塊狀跳躍和穿插,源於漢字語詞表意和組詞的獨立、靈活與自由。
最後,大家回頭再想一想,我們幾乎將西方的理論流派從頭到尾學了一遍。所謂的理論認知能力確實提高了不少,但也不免時常有隔靴搔癢的感覺。諸如中國文論中的“氣”“風”“神”“韻”“味”等概念,很難用西方理論說透。這種可意會而不可言達的東西,越細分似乎越不得要領。反思的結果,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文字上來、思維上來,回到表音與表意文字基本屬性的差異上來。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本文根據“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系列講座的演講速記稿整理)
上一篇:梁振英:愛國是普世價值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田飛龍:港青國民意識現危機 須重啟國民教育
田飛龍“占中”的重要政治遺產就是香港青年世代走上政治舞臺,形成香港社運新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既[詳細]
- 2遏止“港獨”必須與展開國民教育相結合
3月11日,開平市東河中學校長陳國強、副校長劉權均,受香港國民教育學會邀請赴港,參加香港教育局教育服務中心舉辦的“2017年‘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教育會議”。本次會議以“愉快學習,共建未來”為主題,通過一系列[詳細]
- 3喬曉陽:國家政治制度須尊重
香港基本法教育協會北京訪問團昨日中午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前主任喬曉陽會面。訪京團團長梁美芬引述喬曉陽指,香港人無論參政與否,都要尊重中國的憲法、國體、政體,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詳細]
- 4香港二萬學生家長齊齊認識基本法
為了加深香港學生對憲法及基本法的認識,善德基金會舉辦「認識憲法、《基本法》——與法治同行」系列比賽,項目包括填色、標語創作、平面設計及問答比賽,並吸引了全港350間中、小學及幼稚園、逾二萬名學生及家長參加。其中,「全港中學校際問答比賽」昨早進行[詳細]
- 5為什麼香港人均壽命全球最高?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這樣的香港人面前,我有點慚愧。 近日,田家炳先生仙逝,享年99歲。36年間,他在大陸捐建300多所學校,花費數十億港幣,被人美譽“百校之父”。 [詳細]
- 6康居王史冊帶出絲路友誼
古代中國,在紙張還未問世前,碑刻和木簡是書籍文獻的重要工具。木簡多用於書信記事和公文報告。古代絲綢之路上,兩排康居王使者冊,早前現身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幾枚古舊的木條,連繫其間的編繩至今猶在,讓人感動不已。這兩排氣質非凡的漢簡,於甘肅敦煌懸泉[詳細]
- 7讀懂中國文學,還得從漢字入手
在當今的學科劃分中,漢字研究屬於語言學,抒情敘事屬於文學,它們處於不同的一級學科下麵。但在古時候,文字學和文學並沒有分得這麼清楚: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都是從文字說的;“古文經學”“今文經學”也是以文字相區分。 [詳細]
- 8廣東人所用的「埋」字有哪種意思?
圖:舊式的店舖多用「摺閘」;遇上結業,那不就是「摺埋」了嗎? 「埋」有「葬」的意思。「葬」就是死了,生命有個了「結」,什麼也塵埃落「定」,亦即一「了」百「了」。那廣東人所用的「埋」字也有以下的意思:[詳細]
- 9讀余秋雨──以《門孔》為例
在深圳羅湖書城,我買下了余秋雨先生最新的書《門孔》(湖南文藝出版社,二○一七年十月初版)和《慢讀秋雨──余秋雨慢筆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二○一七年六月初版)。前一本是新文結集,後一本是選篇。 [詳細]
- 10「執字粒」與「手民之誤」
早年的書刊、報章,用的是「活字印刷」。「活字」指單字的反字模,俗稱「字粒」。印刷前,工人按稿件挑出「字粒」,排列在字盤內,這個排字過程俗稱「執字粒」。印刷時,工人只要在字盤上塗墨,覆上紙,施一定的壓力就行。[詳細]
- 11在白雲觀追尋道教邱處機足蹟
看過金庸《射鵰英雄傳》(小說或電視劇)的學生,相信對邱處機的俠義作風,必定留下深刻印象。邱處機是道教全真教的道長,北京白雲觀是全真道龍門派祖庭,自元朝起,為全真道「第一叢林」。[詳細]
- 12清華大學開辦香港高級政務人才課程
清華大學7月2日在網上發佈首個向香港招生的公共管理專業碩士項目簡介,其中定位為「培養能植根中國、面向世界,知國情、懂港情的高級公共管理人才」,申請者須擁有香港身份證和回鄉證,「品德良好,遵紀守法」,並且擁護中國《憲法》和香港特區《基本法》。[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