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茶人茶史 >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更新時間:2019-07-15 23:36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38012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 ”、“歸來倦臥呼童子,旋煮山泉淪建茶 ”、“酒旗滴雨村場晚,茶灶炊煙野寺秋 ”,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對茶都格外偏愛,喜好飲茶,也喜好為其做詩詞。

飲茶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文人們都愿意用茶來標榜自己的風骨,甚至將喝茶視為比吃飯還重要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古人的那些飲茶趣事吧!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0 1

上古時期:茶是一味藥

上古時期有個見啥吃啥的神農氏,他在嘗百草的時候自然沒有放過茶葉。好奇心爆棚的他發現,這種綠色的小葉片其實是一味良藥,有清熱解毒、提神、醒腦之功效。

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小本本,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了下來,后來人們整理《神農本草》時就加上了這句話:“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吃貨的最高境界也就這樣了,只要是看著能吃的,都要吃,畢竟人生苦短嘛。

在神農氏的帶領下,上古時期的人民吃茶的方式非常的粗獷,就是放進嘴里嚼,雖然粗俗,但可以緩解疲勞。這是飲茶的第一形態。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0 2

春秋時期:茶葉是蔬菜

到了春秋時期,茶有兩中吃法。第一種吃法叫“粥茶法”,粗狂程度不亞于上古吃法,人們將枝條和芽葉從茶樹上摘下,直接放在水中燒煮。煮沸后,將茶湯一飲而盡。后世的楊華在《膳夫經手錄》中寫過:“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

這種枝葉混合煮菜湯式的做法,“茶湯”自然非常的苦澀,也被稱為“苦荼”。

另一種吃法稍微含蓄些,便是把茶葉當蔬菜,就像家里經常吃的涼拌菜一樣,配飯吃!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0 3

漢代:茶是一碗粥

到了漢代,社會穩定,經濟增長,人民解決了溫飽這個大事,開始向小康邁進。苦茶那么苦,大家肯定喝不慣了,于是就琢磨著怎么改良一下飲茶方式。

從古至今,吃貨的力量是不能小覷的,經過多次嘗試改良,吃貨們終于發現了一個極妙的吃茶法,便是在煮茶時,添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同煮,依靠這些佐料和刺激性調味品的氣味,來掩蓋茶葉自身的苦澀。

但是究其本質,依然不過是加了調味料的菜湯罷了。這種飲茶方式,和如今的擂茶頗為相似。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擂茶

在這時,茶已經成為了一種商品,從王褒《僮約》中:“膾魚炰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楊氏擔荷”這兩句話可以看出茶已經成為了富庶人家的消費品。這時候的茶葉是做成餅狀的,喝前先把餅烤紅,再在陶器里搗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蔥姜等調味品。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0 4

魏晉:茶葉被碾成粉末

到了魏晉,人們不再煮完整的茶葉了,而是將其碾成粉末。

晉代的品茶大神杜育,就在《荈賦》中寫下了美輪美奐的句子:“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這篇賦是極好的,也是中國茶葉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記載茶葉從種植到品飲全過程的作品。文中講從環境、種植、生長到采摘,講到烹茶、選水、茶具、和飲茶的效用等。

自此,飲茶之風慢慢進入上流社會,士人以飲茶標榜節儉。東晉名士陸納以儉德稱名,有一天,謝安要來拜訪他,陸納的侄子陸俶覺得自家大人會怠慢客人,于是偷偷地準備了十幾人的大餐。謝安來了之后,陸納果然只用茶果招待,陸俶很驕傲地端出盛饌珍羞,感覺替叔叔補足了面子。沒想到等謝安走后,陸納抄起大杖便揍熊孩子。邊揍邊斥:“你小子丟自己的臉也就算了,居然玷污你叔叔我的清名?”

“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晉中興書》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陸納杖侄

0 5

唐代:茶道大興盛

到了唐代時,以茶葉粉末煮茶的風俗早已流傳開了。這種飲茶之法,被稱為“末茶法”。從此,飲茶告別了“粥茶法”的年代。

而“末茶法”又一路東渡扶桑,到了日本后,被奉為至寶并一路發揚光大,稱為“抹茶”。沒錯,你吃的抹茶冰淇淋、抹茶布丁都是這么來的。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唐開元年間,靈巖寺有位老和尚,佛法高深,徒弟很多。大師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修行起來廢寢忘食。晚上不僅不吃飯而且不睡覺,全靠喝茶提神。于是大家都學著老和尚喝茶,從此爭相仿效,逐成風俗。

“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太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逐成風俗。”——《封氏聞見錄》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唐代的茶圣陸羽《茶經》的完稿,才是唐朝飲茶之風盛行的推手,這位才是飲茶史上的絕頂大師。《茶經》中有云:“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又說:“碧粉縹塵非末也”。可見此時的茶末雖然已經很細,但還沒到細碎如粉的狀態。

當時賣茶的人把陸羽奉為神來祭祀,每買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陸羽瓷像。 宋代梅堯臣曾作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事學春茶。”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陸羽像

陸羽一生嗜茶,潛心鉆研,寫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言盡茶之原、之法、之具,自此之后,天下益知飲茶矣。他在書中摒棄粥茶法,大力提倡“煎茶”。

所謂“煎茶法”,即先在“風爐”上的茶釜中煮水,待水微沸之后,將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隨即用特制的竹筴攪動,等到茶沫滿溢之后,將茶汁酌入茶碗中飲用。煎茶的過程中,還需依照個人口感加鹽調味。

煎茶法所用的“風爐”,是陸羽親自設計的一種茶具。其狀如古鼎,有三足兩耳,多為銅或鐵鑄造。爐內為泥壁,爐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風,是以稱為“風爐”。窗孔上分別鑄有“伊公”、“羹陸氏茶”字樣,只因“伊公”伊尹是公認的烹飪始祖,開發出用鼎做飯的方法,而陸羽則認為在懂得生活方面,自己與他并駕齊驅。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風爐

唐朝時,人們還將茶葉制成茶餅。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陽還沒升起,露水未干之時,“采”下茶葉,放進專用的甑釜中“蒸”煮,隨后,將蒸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制成團餅“焙”干,最后將茶餅“穿”起,“封”存。

▲制茶

到了晚唐,蘇廙在茶書《十六湯品》提出了“點茶”,與煎茶不同,點茶是向茶盞中的茶末注入沸水,一邊注水一邊擊拂。即用勺筷或竹筅環回攪拌,使茶末與水溶解并泛起細小的泡沫。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局部,小販正在點茶

0 6

宋代:點茶技術大飛躍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真正能擔得起風雅二字的,大概只有宋朝。這個彌漫著淡淡煙灰色,以文藝著稱的朝代,在經濟上卻是中國歷史之最。據說北宋的GDP占當時全球的60%,人民的生活富裕著呢。

宋朝有這么一個皇帝,明明可以靠皇位出名,偏偏要靠一身才華。放著好好的皇帝不做,卻跑去當畫家、書法家、作家。稍微了解宋朝歷史的人也能猜出這位“作死”的皇帝是誰了,他就是宋徽宗趙佶。

因此宋代注重“文治”,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期,從宋朝被歐美學者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這一點,足以見得宋朝的人文藝術水平以及宋朝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宋徽宗,茶藝也極其精湛。別人家的皇帝喜歡喝茶,最多讓人進貢茶葉泡來喝下,但宋徽宗卻自己親自參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宋朝流行點茶,宋徽宗自學點茶法得意地向大臣們炫耀:“這可是我親手沖泡的茶。”

宋徽宗在茶這方面的確是有話語權的,癡迷茶葉的宋徽宗針對宋朝的茶葉發展情況,還專門寫了一本茶學著作《大觀茶論》。并結合宋代的茶事變革,詳述茶樹種植、茶葉采制、茶品鑒別,尤其在點茶一事上見解獨特。

這本書不僅大大地促進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使得宋代成為了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時期,也讓宋徽宗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立書著作的皇帝。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這時候,在點茶的基礎上,“斗茶”興起。一驗水痕,二斗茶色——茶盞杯壁上沒有茶末水痕,茶湯顏色青白,方是一盞好茶。

斗茶,又名斗茗、茗戰。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風雅人士的一種雅玩。具體就是兩人互相點茶,比拼點茶之技的優劣。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斗茶圖

斗茶的比拼,也大有學問:只有當茶末極細,調膏極勻,火候適中,水溫精確,水與茶末的比例恰到好處,預熱時時機拿捏到位,沖點時水流緊湊不斷,擊拂時動作嫻熟連貫,最終點出的茶才能呈現完美的懸浮膠著狀態。形成的湯花勻細,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

反之,若是湯花泛起卻不能咬盞的話,就會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會露出茶色的水線,稱為“水痕”。最終比拼的勝負手,就是看水痕出現得早晚。水痕越晚出現者為勝方。此中任何一步沒有做到位,就很有可能在“斗茶”中敗下陣來。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咬盞

蘇軾曾特意為茶作傳,以《茶經》開篇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為題化用為《葉嘉傳》,化茶為人。蘇軾筆下的葉嘉先生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著書立說,不在話下。蘇東坡先生真不愧擬人圈最早的寫手巨巨。

有大大定下風雅的調性,茶是拿來做賭也極盡風雅,談起戀愛來也是風雅地虐狗。宋代的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妻二人均博學強識,每天吃完飯就烹上茶,指著故紙堆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猜贏了的人先喝。每次兩口子也不知是如何逗趣兒,不好好猜,凈是笑,笑到茶水灑得滿身都是。單身狗不禁默默舉起了火把。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金石錄后序》

懂得愛情美好的清代納蘭性德,則心甘情愿吃下這碗狗糧。惆悵地嘆道:“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從此說起茶來便是詩意。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明陳洪綬 · 閑話宮事圖局部

0 7

明清:大變革,沏泡散茶盛行

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節儉,否定了奢靡的“點茶法”。他親自下詔,令“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所謂芽茶,就是指我們現在所用的散茶葉。飲茶進入到了“散茶法”時期,并延續至今。

直接在壺或盞中沏泡散茶,就成了飲茶的主流形態,也便是我們常說的“泡茶”。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陳師道記載了當時蘇、吳一帶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為節,如淡金黃色,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壺泡法。而當時杭州一帶的烹茶法與蘇吳略有不同,“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

明清之際,福建、廣東兩省的紅茶、烏龍茶制作工藝逐漸走向成熟,與之相關,東南一帶的飲茶風尚發展成與烏龍茶香高、醇厚、耐沖泡等特征相適應的傳統工夫茶法。

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記載:“余游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步步驚心 若曦在識茶

清代的宮廷中,則慣于以蓋碗為飲茶之器。蓋碗泡茶便于端接和品飲,故此種方法從宮廷延伸至民間上層社會,一直延續至民國。

從魯迅、周作人、張愛玲等民國文化名人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描寫蓋碗飲茶的段落。民國之后,社會變遷,滄海桑田,舊時的種種飲茶習慣、范式,一度式微、斷絕。時光流轉,水去云回。

飲茶極簡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步步驚心 蓋碗茶

自陸羽著《茶經》的時代算起,泛著茶香的幽邃時光悄然流去一千余年。馬嵬的傳說已化作風情旖旎的舞臺長恨;大雁塔依舊矗立在古都的土地上接受萬方的膜拜;顏柳雄渾頓挫的筆力長存碑林講述大唐曾經的雄風浩蕩,而茶,這種與中華文明相生相伴的古老飲品,浸潤了光陰,清寂了歲月,滌蕩了夢魂。

【來源:天下茶友網】(圖文整理:華發網)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

    在外國人的眼中,茶就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曾為中國帶來過巨大的經濟財富,它使中國走向世界。同樣的,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卻改變不了中國人對茶特有的情愫。 茶香氤氳的生活是那樣的有滋有味、富有情趣。難怪,有人說,品茶[詳細]

  • 2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坤家女主說: 茶如人生,我如茶;做一款心無旁騖、簡單,純然的茶。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在自己的內心修籬種菊,心中所愛便愈發清晰。 一葉浮沉,坤家時光中的故事都化作了詩篇,流年中的心事都鋪成了畫卷。朝朝暮暮,但求有[詳細]

  • 3傳奇茶室重生傳奇茶室重生

    數年前牛頭角下邨清拆,一度成為全城熱話,大家爭相拍照留念,於1965年開業的興記,也成為朝聖地,最近這老[詳細]

  • 4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

    ■21歲上海姑娘薛美寧勝出成為女茶王。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港式奶茶」是香港餐飲文化標誌之一,更於2014年成為聯合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香港咖啡紅茶協會舉辦的「國際金茶王大賽2017」,昨日雲集全球六個[詳細]

  • 5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

    去年六月四日,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在福州仙逝,享年一百零八歲。茶界的一顆巨星隕落,茶業界的同仁悲痛萬分。張天福老先生是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的榮譽顧問,在張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回想他對本會的支持,我們不禁思緒連篇,感慨萬千。 [詳細]

  • 6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

    人的體質有燥熱、虛寒之別,養生茶也有涼性、溫性之分。其實身體素質的特徵很複雜,中醫將人體分為九種體質,平和、氣虛、濕熱、陰虛、陽虛、痰濕、氣鬱、血瘀、特稟。秋季是一個養生的好時機,秋季要多喝一些養生茶[詳細]

  • 7肯尼亞茶業機械化是大勢所趨肯尼亞茶業機械化是大勢所趨

    肯尼亞茶業的動蕩可能升級,因為盡管一些利益攸關方提出反對,但茶業的跨國公司表示,仍將繼續推進肯尼亞茶業的機械化進程。[詳細]

  • 8這些人慎喝菊花茶這些人慎喝菊花茶

    菊花茶是人們最常喝的花茶,夏天喝菊花茶具有清肝明目、祛除濕氣、治療便秘等作用,下面我們來看看夏天喝菊花茶的具體功效介紹。1、明目菊花茶特別適合白領和上班族等等需要長時間面對電腦的人群。據科學家研究發現,[詳細]

  • 9雲端靜舍—隱於鬧市的茶館 雲端靜舍—隱於鬧市的茶館

      你印象中的茶館是什麼樣子?品種繁多的茶葉,琳琅滿目的茶具,還是三五對飲的茶客?這應該是多數人對茶館的印象吧,然而在鄭州,有這樣一間茶館,可能會顛覆你對茶館的印象。第一次到雲端,是中秋節前,[詳細]

  • 10宇治抹茶 最地道的京都味道宇治抹茶 最地道的京都味道

    宇治抹茶 最地道的京都味道到京都旅遊時,如果沒有吃過一兩杯抹茶雪糕或芭菲,就好像沒去過一樣!説到京都的[詳細]

  • 11麥冬茶養脾護胃麥冬茶養脾護胃

    麥冬又名沿階草、書帶草、麥門冬,為百合科沿階草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鬚根較粗壯,根的頂端或中部常膨大成為紡錘狀肉質小塊。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用於陰虛肺燥,咳嗽痰粘;[詳細]

  • 12雲南普洱舉辦兩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論壇雲南普洱舉辦兩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論壇

    來源: 新華網新華網昆明5月23日電(記者吉哲鵬)攜手傳承普洱茶文化,共同抒寫遺產保護新篇章。23日,[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