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茶人茶史 >

一盌分來百越春,煎茶幾啜淥瓷甌──宋代瓷質茶具賞析

更新時間:2018-09-12 10:20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2683478

一盌分來百越春,煎茶幾啜淥瓷甌──宋代瓷質茶具賞析

中國自漢代茶法初興。至唐代,飲茶在社會各階層廣泛流傳開來,並成為風尚,主要以「煎茶法」為主。大致做法為:將茶葉碾成末,以鍑盛水置於風爐上,待水沸後投茶煮湯,有時亦加入少許食鹽調佐。宋代以後,飲茶習俗進一步普及,吳自牧於《夢粱錄》「四司六局筵會假賃」卷中記錄時人生活「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訐戾家」,使得我們在一窺宋人雅趣閒事的同時,得知「點茶」、「飲茶」在其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不同於唐代,宋代茶事以「點茶法」為主,而因配合新的茶法變革,該時期茶具的功能發生了一系列轉變,樣式、品種也發展得更加多元和成熟。其中瓷質茶具由於其瑩潔耐用的特性,在宋代遺址、墓葬中大量出現,是當時重要的茶具品類。宋人講究生活情調,茶具扮演重要角色。詩人晁補之《和答曾敬之秘書見招能賦堂烹茶二首》詠道:「一盌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賈宗諒《除夜陽口舟中》詠道:「守歲通宵欲無寐,煎茶幾啜淥瓷甌。」

點茶初興,調膏烹湯

宋代初興「點茶法」,這種製茶方式早在唐代便已初具雛形,蘇廙在《十六湯品》「第五品.斷脈湯」中描述:「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將茶「製膏」並以水「造化」沖泡的方式,其實已具備了宋代點茶的基本要領。

點茶法的大致步驟如下:首先,需要將茶葉烘焙炙熱,再放置於碾具中輾壓細碎呈末或膏狀,接着以細羅進一步淘篩,將細末放入茶盞中,加水攪拌調成膏狀待用;其次,升爐火,並以湯瓶接水放置於爐上燒至沸騰,持湯瓶往入膏後的茶盞中注湯,湯力需緊密有力不渙散,同時邊注水邊以茶筅不斷擊拂茶湯以成。這些步驟在蔡襄所著《茶錄》中,總結為「炙茶、碾茶、羅茶、熁盞、點茶」五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茶葉末必須研磨極細,這樣才不至於顆粒粗糙導致茶水不能充分溶和;「煮湯」(古人雲「候湯」)時,開水的沸騰程度也要有所控制,「未熟」或「過熟」的開水都不利於點茶。而沖點前,應以沸湯預先沖滌燙熱茶盞,這樣以便在接下來的「鬥茶」環節中保持茶溫不易驟降,湯線恆久。關於點茶細則,宋徽宗於《大觀茶論》中亦有評述如下:「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

關於點茶法的詩文記載,另有文人蘇軾作《試院煎茶》詩曰「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袁文於《甕牖閑評》書中曰:「古人客來點茶,茶罷點湯,此常禮也。近世則不然,客至點茶與湯,客主皆虛盞,已極好笑」,金代耶律楚材作《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之七》詩曰:「黃金小碾飛瓊屑,碧玉深甌點雪芽」等。繪畫作品如北宋徽宗趙佶的《文會圖》,南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及趙孟頫的《鬥茶圖》等,反映出當時點茶、鬥茶活動在民間的流行盛況。

瓶缶儲存,碾磨細碎

兩宋時期的茶葉有散茶和餅茶兩種,兩者皆需要乾燥密封的儲存環境以保持其味新鮮,最常用的做法為以蒻葉包裹。趙佶《茶論》「藏茶」雲:「以蒻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以禦濕潤」,也有不用烘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籠蒸之,置高處,不近濕氣」。梅堯臣在《呂晉叔著作遺新茶》道:「其贈幾何多,六色十五餅。每餅包青蒻,紅鑒纏素檾」,可見以蒻葉包裹茶葉或茶餅是當時十分簡單便捷的儲茶方式。

以瓷瓶、甌、盒、缶等小型器具藏茶也是當時的常用辦法,如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十八記「貨之品」中記:「徑山采穀雨前茗,以小缶貯饋之」,楊萬里於《謝嶽大用提舉郎中寄茶果藥物三首》寫:「瓷瓶蠟紙印丹砂,日鑄春風出使家……松梢鼓吹湯翻鼎,甌面雲煙乳作花」等。一九五八年發現的陝西省大同市元代馮道真墓的壁畫中有奉茶圖,其中桌上就有一枚豐肩斂腹的帶蓋茶葉罐,其上貼有方形標籤書有「茶末」二字,這種器型在南宋至元代龍泉窰青瓷中多有出現,是瓷缶用於藏茶的典型例證。

宋代,碾茶一般用茶碾、茶磨、茶臼,材質有金、銀、鐵、銅、瓷、石等材質。《茶錄》載:「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䃋石皆能生鉎,不入用……凡碾為制,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准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在南宋審安老人所繪茶具圖本─《茶具圖贊》一書中,以及河北宣化遼墓的碾茶圖中都有對當時的茶碾所作的具體樣式描繪。大體碾身作船型,其中立有圓形碾輪並附把手往返運轉。這種碾輪有瓷質者,如中國茶葉博物館藏瓷質茶碾,一九六二年河北省曲陽縣南鎮村出土的白釉、黑釉瓷質茶碾等。

另有碾茶具─茶磨,審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一書中稱其為「石轉運」,大概由於此類碾具多為石質的緣故。瓷質茶磨較少,江西省進賢縣北宋政和八年(公元一一一八年)墓葬中曾出土一件,同出一件瓷碓,應是隨葬明器,是否是碾茶磨盤尚有待商榷。此外,還有以擂缽和研磨棒配合的研磨器具,在龍泉窰等中有所見。

考究瓶制,點茶要具

宋代點茶法中,其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煮湯點茶,而「煮」、「點」兩個過程的成功與否,都主要取決於湯瓶的品質和形制。所謂「湯」,與今人餐飲用湯不同,特指「沸水」,其中不加任何材料,最好以山泉為之。在宋代煮湯專用「湯瓶」烹製,如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說「近世瀹茶,鮮以鼎钁,用瓶煮水」,一般造型為細長喇叭形頸,上多有蓋,鼓腹渾圓,或下部稍斂,或作八棱形、瓜棱形等,腹部一側置細長曲流,與之對應的另一側由頸至腹部安裝有弧形手柄。煮茶時,以風爐或開放式炭爐生火,瓶中注滿水後置於爐上待燒沸,擇時取瓶注盞。

注湯過程中,傾倒力度、流部出水量的大小、水流的輕重緩急等皆會影響到茶水品質,所謂「湯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濫湯,則與凡末同調矣……注湯有緩急則茶敗,欲湯之中臂任其責」。而控制這些因素的除了人為操作的熟練程度,更主要來自於湯瓶的設計樣式。宋徽宗論湯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害利,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面不破」,提倡湯瓶應口大而瓶身直,流嘴應圓小峻削,利於傾倒茶湯時力緊不散,有節而不滴瀝。唐代瓷質湯瓶多喇叭形敞口,短頸短流,入宋,湯瓶造型較唐五代時期更加挺拔修長,流也愈加細長。畫家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河北省宣化遼墓壁畫等中都有置於爐上的湯瓶或侍者手持湯瓶點茶的具體形象。

宋金湯瓶有金、銀、銅、鐵、石、陶、瓷等材質,宋徽宗認為:「以金銀為湯器,惟富貴者具焉。所以策功建湯業,貧賤者有不能遂也。湯器之不可舍金銀,猶琴之不可舍桐,墨之不可舍膠……貴欠金銀,賤惡銅鐵,則瓷瓶有足取焉,幽士逸夫,品色尤宜……猥人俗輩,煉水之器,豈暇深擇銅鐵鉛錫,取熱而已。夫是湯也,腥苦且澀。飲之逾時,惡氣纏口而不得去……無油之瓦,滲水而有土氣。雖禦胯宸緘,且將敗德銷聲。諺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腳駿登高。」其中以金銀湯瓶最貴,但瓷質湯瓶在皇帝看來亦「足可取,幽士逸夫,品色尤宜為」,比銅鐵鉛錫、陶瓦湯瓶甚好。從現存的實物資料看,宋代的瓷質湯瓶數量也十分可觀,各窰址都有出土。

盞、托相宜,各家鬥試

兩宋時期,各大陶瓷窰口都少不了生產各式茶盞(大者稱「碗」,稍小者稱「盞」,但諸多情況下兩者界限不甚明確),分別著青釉、白釉、青白釉、黑釉、窰變釉、醬釉等;裝飾方面亦集各類奇巧為一體,如刻畫花、印花、繪畫、顏色釉等;在造型上,宋代瓷盞多為敞口、小斂足,腹壁有斜直狀、微曲狀,或印模花瓣狀,但最為典型的為「斗笠形」敞口直壁小圈足盞。這類造型的瓷盞在設計上實則蘊藏着當時點茶、飲茶的諸多習俗講究。首先,這種設計便於點茶時擊拂茶湯,這是點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並決定了鬥茶品質的優劣,具體如宋徽宗在《大觀茶論》雲瓷盞:「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講究盞底需要「深而微寬」,「深」因「易於取乳」,「寬」為持茶筅擊拂湯水時方便運旋,但盞之大小主要還取決於用茶量的多少,茶太少而盞高則會掩蓋住茶水的色澤,不利於觀湯色,而茶多而盞小則易運轉不開。再次,宋人飲茶多將茶盞置於茶托上,以防止熨燙手指,而這種「斗笠形」盞則能較穩定地坐於托中,傾倒時不易滑落,最為適用。

在點茶的基礎上,宋人發明出「鬥茶」的比試遊戲,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皆樂在其中。蔡襄《茶論》中「論茶.點茶」中描述具體鬥茶過程及勝負規則為:「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通過觀察乳白色的茶沫附着在盞上的水痕情況來判斷輸贏,先出現水痕者負,耐久者贏,因此茶盞的選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會直接影響到鬥試的結果,而建窰則能很好地觀察白色茶沫及水痕,是當時鬥試家最青睞之鬥茶佳器。蔡襄認為:「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更是突出強調了這種福建建陽地區窰場所產的黑盞之地位特殊,其他釉色的茶盞無可與之媲美。

殘茶舊湯,渣斗儲之

製茶過程中免不了要有些茶餘剩湯需摒棄不用,而對於生活用度細緻考究的宋人來說,即便是處理殘渣廢水,也得體面得當。「渣斗」則是自東漢、三國時期便開始使用,延續至清朝的主要餐飲潔具。

「渣斗」俗稱「唾壺」,一般為敞口、束頸的喇叭形盤口,壺身呈罐形或壺形。因最早在安徽省阜陽市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所出「女陰侯唾器銘」漆唾器而得名。流行於東漢末年至三國兩晉時期,主要為青瓷產品。至少到唐代中後期,渣斗便運用在茶道當中,具體例證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傳為一九五○年河北省唐縣出土的唐代邢窰白瓷茶具模型,這套組合模型中共有五件器具:風爐、渣斗、茶臼、茶瓶、茶鍑,以及一件人形瓷俑。而根據專家考證:這位頭戴高冠,雙手展讀經卷的瓷俑,正是唐代「茶聖」陸羽本尊,而其中的組合器具也都屬於茶具無疑,渣斗作為茶道潔具也得到進一步的證明。

宋、金、遼代的墓葬壁畫中的奉茶圖、備茶圖中,渣斗身影屢見不鮮,如北宋元符二年(公元一○九九年)白沙宋墓趙大翁墓壁畫「夫婦對坐圖」中,左側屏旁邊繪有一侍者手持青白色渣斗立於男主人身後,而男女主人對坐中間的幾案上,則擺放有湯瓶一壺,帶托的茶盞兩付,顯示了飲茶在北宋貴族階層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考究的茶具和儀式化的茶法是彰顯身份和地位的方式。

此外,一九九○年河北省宣化下八里遼墓中五號,張世古墓壁畫中的「備茶圖」中也繪有一仕女。該仕女身着青衫紅襯裙,髮髻高梳,雙手捧一白色渣斗,身邊的桌上擺布有一摞漆紅盞托,二三白釉茶盞,桌前的獸足爐中還繪有旺火,內烤炙瓜棱形湯瓶一壺,而其他遼金時期的貴族墓葬壁畫中備茶主題的畫面數量亦相當可觀,可見在契丹、女真領地的上層階級中,飲茶習俗已深入生活,是漢文化向少數民族地區傳播、根植的重要證明。

細節成就品質,服務成就企業。而坤家便是專注做茶的企業!

坤家旗下有兩個品牌:云澤坤和芊手芽。


一盌分來百越春,煎茶幾啜淥瓷甌──宋代瓷質茶具賞析


云澤坤:云(雨.露.水)、澤(滋潤和養育)、坤(大地也),我們感念大地和陽光雨露,我們的云澤坤茶傳承大地的滋養,促萬物生機蓬勃,融四海之發展於一杯香茶中。

一盌分來百越春,煎茶幾啜淥瓷甌──宋代瓷質茶具賞析

芊手芽:芊(草木之茂盛)、手(採茶的雙手)、芽(茶樹萌發的幼體);我們感恩採茶人辛勤勞動的雙手,通過精心研制,把綠色的希望轉化為健康的使者。

茶,可以是你干熱口渴時的及時水,一大口下肚,重要的是潤喉爽心,茶香、茶味都不那么重要;茶也可以是你細品賞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飲,品閑庭花落,嚐云淡風輕。

有人說:喝坤家茶猶如在品味著自己的人生。一盞云澤坤,包容萬千,任君評價;一盞芊手芽,瞬間讓繁雜的心緒歸於安靜,多了觀摩世態的感悟。這是坤家茶的寬容與睿智,自然也是萬物之無限。

浮生若夢,一杯清茶解煩憂!

一切自然,一切脫俗,一切入幽美邈遠的意境,皆是人生的淡雅之美。時下輕問: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一盌分來百越春,煎茶幾啜淥瓷甌──宋代瓷質茶具賞析

(關注以上公眾號,詳細了解更多坤家茶資訊)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    圖文整理:華發網)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

    在外國人的眼中,茶就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曾為中國帶來過巨大的經濟財富,它使中國走向世界。同樣的,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卻改變不了中國人對茶特有的情愫。 茶香氤氳的生活是那樣的有滋有味、富有情趣。難怪,有人說,品茶[詳細]

  • 2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坤家女主說: 茶如人生,我如茶;做一款心無旁騖、簡單,純然的茶。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在自己的內心修籬種菊,心中所愛便愈發清晰。 一葉浮沉,坤家時光中的故事都化作了詩篇,流年中的心事都鋪成了畫卷。朝朝暮暮,但求有[詳細]

  • 3傳奇茶室重生傳奇茶室重生

    數年前牛頭角下邨清拆,一度成為全城熱話,大家爭相拍照留念,於1965年開業的興記,也成為朝聖地,最近這老[詳細]

  • 4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

    ■21歲上海姑娘薛美寧勝出成為女茶王。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港式奶茶」是香港餐飲文化標誌之一,更於2014年成為聯合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香港咖啡紅茶協會舉辦的「國際金茶王大賽2017」,昨日雲集全球六個[詳細]

  • 5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

    去年六月四日,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在福州仙逝,享年一百零八歲。茶界的一顆巨星隕落,茶業界的同仁悲痛萬分。張天福老先生是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的榮譽顧問,在張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回想他對本會的支持,我們不禁思緒連篇,感慨萬千。 [詳細]

  • 6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

    人的體質有燥熱、虛寒之別,養生茶也有涼性、溫性之分。其實身體素質的特徵很複雜,中醫將人體分為九種體質,平和、氣虛、濕熱、陰虛、陽虛、痰濕、氣鬱、血瘀、特稟。秋季是一個養生的好時機,秋季要多喝一些養生茶[詳細]

  • 7肯尼亞茶業機械化是大勢所趨肯尼亞茶業機械化是大勢所趨

    肯尼亞茶業的動蕩可能升級,因為盡管一些利益攸關方提出反對,但茶業的跨國公司表示,仍將繼續推進肯尼亞茶業的機械化進程。[詳細]

  • 8這些人慎喝菊花茶這些人慎喝菊花茶

    菊花茶是人們最常喝的花茶,夏天喝菊花茶具有清肝明目、祛除濕氣、治療便秘等作用,下面我們來看看夏天喝菊花茶的具體功效介紹。1、明目菊花茶特別適合白領和上班族等等需要長時間面對電腦的人群。據科學家研究發現,[詳細]

  • 9雲端靜舍—隱於鬧市的茶館 雲端靜舍—隱於鬧市的茶館

      你印象中的茶館是什麼樣子?品種繁多的茶葉,琳琅滿目的茶具,還是三五對飲的茶客?這應該是多數人對茶館的印象吧,然而在鄭州,有這樣一間茶館,可能會顛覆你對茶館的印象。第一次到雲端,是中秋節前,[詳細]

  • 10宇治抹茶 最地道的京都味道宇治抹茶 最地道的京都味道

    宇治抹茶 最地道的京都味道到京都旅遊時,如果沒有吃過一兩杯抹茶雪糕或芭菲,就好像沒去過一樣!説到京都的[詳細]

  • 11麥冬茶養脾護胃麥冬茶養脾護胃

    麥冬又名沿階草、書帶草、麥門冬,為百合科沿階草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鬚根較粗壯,根的頂端或中部常膨大成為紡錘狀肉質小塊。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用於陰虛肺燥,咳嗽痰粘;[詳細]

  • 12雲南普洱舉辦兩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論壇雲南普洱舉辦兩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論壇

    來源: 新華網新華網昆明5月23日電(記者吉哲鵬)攜手傳承普洱茶文化,共同抒寫遺產保護新篇章。23日,[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