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關」字瓦片守護古絲路

更新時間:2018-08-27 10:40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4292061

「關」字瓦片守護古絲路

圖:漢函谷關屋簷末端的「關」字瓦片,見證了古絲路這重要關隘

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展覽上,出現了一塊古代絲綢之路文物──上面有「關」字的瓦片,字體端正,看上去猶似鳳眼圓睜,飽含故事,滿載歷史,是珍貴的史料。

漢唐時代的絲綢之路,中原與西域之間,路途遙遠,不少地方地勢險要,官府在絲路上的交通要道設立具有防務設施的關隘,建築頗具特色。關隘又稱關卡,單是屋頂上的瓦片,就夠讓人大開眼界。上述的關字瓦片,正確點說,名叫瓦當,又稱瓦頭,它是眾瓦之底,是傳統中國建築中,覆蓋屋簷最前端筒瓦的一個遮擋,其主要功能是保護木製的飛簷,另一個目的是美化屋面輪廓。

屋頂整體鋪瓦,具有防水、排水,保護以木造的屋架的功能,既美觀又實用。瓦當分兩種形狀:圓形或半圓形,上述關字瓦當呈圓形。包圍關字的是一圈凹槽,另有凸弦紋,為西漢函谷關門樓所用。弦紋,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用在陶器和青銅器上,呈單一或若干道平衡線條。

漢函谷關位於山谷中,那裏崎嶇狹窄,深險如函。函,盛物的匣子。關隘在谷中,又似在函中,函谷關由此得名。漢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關字瓦當,見證了漢函谷關在古絲路上的存在。

關字瓦當為洛陽博物館藏。該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僅是前不久,二○一八年七月二十四日,洛陽博物館獲得了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榮譽銜頭。文物發掘和保育工作繁重,能讓普羅大眾從文物得知歷史真相,得靠像洛陽博物館這類有使命感的博物館去成就。關字瓦當於河南漢函谷關建築遺址出土,該遺址的出土文物以陶製建築材料為主,年來發掘出的文物多是瓦當、筒瓦、板瓦、空心磚、方磚、條磚等。

春秋戰國時代,有「關東關西」之說,指的是以函谷關為界。據說,漢關初建時,函谷關的關樓有十三丈高,南北長約十丈,東西寬約六丈,樓高三層,樓下面中間有門洞,讓車馬行人通過。關樓的上層是八角樓,據說樓角掛起銅鈴,鈴不時隨風響起,聲音清脆。

設想一下,大漠廣闊無垠,人來到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境地,忽聽得銅鈴響起,不遠處的前面,且浮現出關隘,來到關隘,但見屋簷瓦當,剎那間,彷彿平素胸中的遠謀近慮,都一一有了具體的構想。雖然關樓上銅鈴這一類東西如今已不復存在,但仍然珍藏於博物館的關字瓦當,是古絲路不朽精神的明證。是的,當今新絲路正在闖出一片新天地—「一帶一路」,中國與西方藉此透過經貿和文化交流,力創互惠共贏、友誼永固新境界。

【華發網根據大公報採編】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