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發展科創 香港正在進步

更新時間:2017-01-10 09:13來源:網絡作者:@tubie777人氣:506106

發展科創 香港正在進步

日前履新的中聯辦副主任、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譚鐵牛,昨日到訪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就創新及科技發展問題,與兩校校長及教授作了深入交流。譚鐵牛以「心不變,情依舊」形容自己身份的變化,強調推動兩地科技的進一步合作是其最大心願,又對兩地將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感到鼓舞。

去年12月30日起擔任中聯辦副主任的譚鐵牛,昨日一早仍以學者身份,獲邀到浸大出席一學術講座並作主題演講。譚隨後參觀了該校計算機科學系實驗室,並與浸大校長錢大康會面。據悉,譚鐵牛早在2004年便以學者身份到浸大作學術交流,之後保持每一、兩年到浸大出席一次交流活動,與錢大康屬舊時相識,兩人是次會面更談及兩地教育和科技的交流合作。

發展港深創科園感鼓舞

下午,譚鐵牛則與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李魯一同到科大,與科大校長陳繁昌及多名該校教授會面。譚在開場發言時表示,對於自己能來香港工作感到榮幸,儘管職銜變了,但「心沒變,情依舊」:「這個心就是推動香港和內地合作的熱心」。

譚鐵牛指出,合作是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他喜見特區政府和市民對科技創新有很高的積極性,不僅於2015年成立了創科局,近日又與深圳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科技園,「媒體對此幾乎沒有不同的聲音,都認為是一件好事,我自己也很受鼓舞」。對於外界期待其能推動內地和香港合作的新發展,譚鐵牛直言,這也是他特別想做的一件事,「我最大的一個願望就是能夠推動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在內的整個香港科技教育界和內地有更好的合作,有一個新的進程」。他期望日後的工作能夠得到業界的支持。

至於「情依舊」,譚鐵牛解釋這是對科大的感情,因為他到訪科大的次數很多,「有許多朋友,每次來這裏都有回家的感覺,沒有任何的陌生感,即便是第一次見的朋友也是一見如故」。

在結束會面後,譚鐵牛在科大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王煜的陪同下,參觀了機器人研究所,了解科大的最新科研成果。譚鐵牛形容此行收穫豐富。

9日,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由香港科研人員主持完成和參與完成的11個項目獲獎,為歷屆最多,其中本次港科學界生物醫藥表現搶眼,攬7獎項。此外,獲獎項目中,香港浸會大學湯濤主持完成的「自適應與高精度數值方法及其理論分析」、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等主持完成的「變化環境下生物膜對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主持完成的「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防治研究」均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致賀,期望得獎者在科研工作上再創高峰。

發展科創 香港正在進步

今年香港科研人員主持完成和參與完成的11個項目獲獎創下歷史紀錄,據統計,2015年度港人主持完成1項自然科學二等獎,參與完成2項自然科學二等獎,參與完成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而2014年港人則主持完成2個自然科學二等獎,參與完成3項自然科學二等獎,參與完成3項科技進步二等獎。

港醫療生物發展空間大

國家科技獎獎勵辦副主任陳志敏表示:香港是個科技比較強的地區,在這幾年香港獲獎項目不斷增多,也能明顯發現兩地合作的科研項目入圍獎項增多。香港的科技工作在高速發展,成果也越來越多,水平越來越高,香港科技工作者和成果在世界影響也越來越大。

記者統計,在香港此次得獎的十一個項目中,有七項屬於生物醫療領域。本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今年是香港拿科學獎最多的一年,特別是在醫療生物方面收穫頗豐。生物醫學是未來發展的科技潮流,說明香港在緊跟這個科技趨勢,我們香港還有很大的科技發展空間。

沈祖堯同時指出,香港是一個小地方,人口不多,所以需要積極和內地合作,推廣科學項目的落地,拓展在內地的影響。據了解,這是沈祖堯時隔十年第二次獲得國家科技獎,此前,沈祖堯教授帶領的團隊研究的「腸胃潰瘍出血的創新非外科治療法」項目曾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等獎。沈祖堯表示,此次獲獎一方面覺得內地研究實力比十年前大大增強,香港和內地合作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同時,他也希望香港政府和內地可以有更多的討論,在兩地科技基金互通上加強。

港人參與8項目載譽

香港科學家與內地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獲獎項目有8項,包括香港大學張彤參與「高風險污染物環境健康危害的組學識別及防控應用基礎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的「IgA腎病中西醫結合證治規律與診療關鍵技術的創研及應用」等。

根據中新網、大公網等綜合采編

【文章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