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互聯網時代的香港青年內地創業記憶

更新時間:2016-08-23 09:05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52874

互聯網時代的香港青年內地創業記憶

9年前,劍橋大學畢業歸港的曹肇棆,在淩晨結束美林證券的工作,回到家打開電視,滿眼都是迷你倉的廣告。持續數小時的“霸屏”播放,給他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而今,記者面前的曹肇棆,已是“CBD迷你倉”的創始人。自稱“新北京人”的他,慢條斯理地講述著告別金融人身份,曆經數年實現創業夢想的故事。

像曹肇棆一樣北上創業的香港青年還有很多。僅以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創新工商委員會為例,便已有100名在京創業的港青委員。創新委主席何善恒向記者介紹,創業不僅限於“高大上”的科技和金融領域,在京創業的港青來自各行各業。除了“站在風口上”的領域,還有主打港式特色的創業選擇,比如賣奶茶的“香港冰室”,賣廣東湯的“一碗靚湯”等。

“大學時讀到了比爾?蓋茨的創業故事,覺得很有意思。我是個不安分的人,創新創業從零開始,能夠影響很多人,這符合我想要的生活。我一直想創業,不斷在找機會。”移動支付公司“錢方?好近”創始人兼CEO李英豪從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畢業後,在港短暫工作的幾年中,便已利用周末從事互聯網創業。不久,“80後”港青李英豪決定北上。

在與記者聊起創業經曆時,李英豪雖一臉平靜,但並不否認自己有擴張的雄心。他不滿足於“錢方?好近”支付公司的定位,而希望其成長為線下的“阿裏金融”,締造覆蓋全國的“小微帝國”,並向海外拓展業務。

李英豪2006年畢業後,曾在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香港分部和香港恒生銀行工作數年。由於“真的不希望在大公司工作,希望自己創造一些事情”,3年後,李英豪選擇了北上創業。他曾在網上撰文,從市場、資金、產品、團隊方面分析香港互聯網創業條件,最後得出結論:“不是一般的難。”

互聯網時代的香港青年內地創業記憶

在李英豪看來,隨著國家“雙創”氣氛漸熱,香港特區政府扶持創新科技發展力度加大,包括香港科學園在內的孵化器提供幫助,這兩年香港的互聯網創業環境有所改善,但還不夠理想。“香港創業現在大致處在‘墾荒’階段,清理一片地來種上些植物。以前連這塊地都看不到,創業像是去冒險。”

內地則大不相同。李英豪說,現在的北京越來越像矽穀,而且建立了相對成熟的創業生態圈,無論人力成本還是政策與市場方面都具備優勢。2009年他初次來京,從此正式踏上創業之路。

2011年,經曆過兩次不算成功的創業嘗試後,李英豪在北京創立了“錢方?好近”。“美國有家叫‘Square’的移動支付公司發展得不錯,國內的天使投資人很感興趣,研究能否複制。”李英豪說,國內小微商戶遠多於美國,市場規模至少是其10倍。

經過調研,李英豪發現內地約有4000萬個體工商戶,但受限於成本等因素,只有300萬商戶擁有POS機。專注服務線下小微商戶,由此成為李英豪的創業方向。“我們的產品共有超過600億元的交易額,獲得50萬家線下店的使用,在全國各地服務約5000萬名消費者。”李英豪說。

“錢方?好近”的成功絕非僅源自模仿。據李英豪介紹,公司研發了全球首台藍牙版的智能POS機,可支持刷卡、微信與支付寶3種付款方式,並圍繞線下店家支付需求打造一站式增值服務。“‘去商場刷卡,去小店付現’的局面未來將徹底改變,多種場景下無現金交易有望實現。”李英豪為此積極“墾荒”。

“公司的發展不只局限在內地,我想向全球拓展業務。”這位連續兩年入選美國知名商業媒體《快公司》發布的“中國商業最具創意人物”榜單、躋身《財富》(中文版)“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排行榜的香港青年躊躇滿志。

互聯網時代的香港青年內地創業記憶

“從今年2月起,公司業務在香港、韓國、泰國陸續落地,未來在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也會陸續上線。”李英豪介紹道,“錢方?好近”的境外布局主要面向內地遊客,借助其出境支付拓展市場。以香港為例,“差不多有五六百家店支持我們的產品,供內地遊客前往香港消費使用。”李英豪說,“效果還成。使用起來比較方便,讓內地遊客有種家的感覺。”

通過內地遊客帶動境外市場培育,同時幫助當地建設包括網絡在內的移動支付基礎設施,是李英豪眼下的工作。“美國和歐洲等地的信用卡支付很發達,所以移動支付本身的需求不大。”李英豪說,中國內地在移動支付方面全球領先,可以率先探索並提供中國經驗。

高中起便在美國矽穀讀書的港青何善恒,如今是“WE+”聯合辦公空間的聯合創始人,其創業首站是位於北京酒仙橋798藝術區的聯合辦公空間。它在一座辦公樓的2層,約3500平方米的場地內,共有18家中小型企業入駐。在帶領記者參觀時,他指點空間內隨處可見的油畫、雕塑、裝置藝術,言談間難掩興奮,“有些是從798回收來的展品,有些是我自己的收藏品,還會邀請美術學院的學生展示作品。”

“以畫廊的形式打造聯合辦公空間,不是複制外國的模式,是我拍腦門想出來的,很可能是世界第一家。基於文化藝術的聯合辦公,我們也是全國覆蓋率最大的。”何善恒說。

“聯合辦公,這也是最近才有的概念。”何善恒調侃道,“以前別人問起,我就說自己開畫廊,要么說是‘二房東’。”3年前他推出自己的首個聯合辦公空間時,毛大慶還沒創辦優客工場,潘石屹的SOHO眾創空間也未落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更多人關注到服務型辦公空間,地產大佬在做相關工作,也帶動了市場氣氛。”

“香港的自助倉儲行業多年前已經起步,如今市場相對飽和。反觀內地,大量市場還處在空白階段。”在曹肇棆看來,北京等一線城市與香港的市場情況極為相似,具備土地價格高、小戶型住房走俏、人口流動性大等發展迷你倉的條件,便在北京的核心商務區及大型居民社區等處,盤活閑置的地下空間,並通過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服務提升用戶體驗。

“玩在未來”是國內知名舞台劇公司“至樂彙”旗下的品牌,其聯合創始人、香港導演葉遜謙已在戲劇教育領域深耕多年。據他介紹,香港戲劇教育上世紀70年代便已萌芽,如今比較成熟,單是自己組建的劇團便已與當地200所中小學合作過。“來內地後發現需要從零開始,每周在全國打‘飛的’,足跡基本遍及各大省份,有種被需要的感覺,讓人很是感動。”

內地已具備創業生態圈“很多人渴望成為北京的一分子,因為這裏是首都,近似於夢想之都。總覺得在北京能成功,在內地其他地方應該也有機會成功。”何善恒說。

“內地已經具備了創業生態圈,像亞馬遜森林一樣,什么都有。生態圈成立才能產生很多機會,這裏已經比較成熟。不管在創業的哪個階段,都能找到導師或朋友。而香港還處在墾荒階段。”移動支付公司“錢方·好近”創始人兼CEO李英豪,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居港工作3年後,選擇北上創業。

李英豪對記者說,香港的創業環境近兩年雖比以前好,但依舊不夠理想。“創業需要足夠大的市場,但香港的市場不夠大,而且各類成本較高。以前創業被港人視作冒險,不是常人會做的事情。現在大家開始認可創業,願意去嘗試,但眼界還是有局限。香港的創業公司,有些還處在比較早期的階段。”

互聯網時代的香港青年內地創業記憶

前段時間,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支持創新科技發展,香港科學園也為當地創業者提供幫助。但李英豪認為,特區政府的各項扶持措施,雖有幫助,卻難起到實質作用。“問題核心是港人創業創新意識不夠,年輕人沖勁不足。”若想開辟內地或國外市場,絕大部分港青又缺少長期在那裏生活體驗的機會,怎么能做出“接地氣”的產品呢?

“香港社會有很多限制,發展傳統產業成本較高,很難搞起來;做創新型企業又面臨市場小的問題,而且當地人才按回報率流動,大多往金融行業走。”曹肇棆說,近兩年人才流動的趨勢在美國和中國內地有所改變,美國名校人才由選擇投行,轉為部分首選去矽穀創立科技公司。內地創業環境日漸完善,選擇創業的也大有人在。“近來香港社會不太和諧,流動性機會欠缺,年輕人難以通過改變突出重圍,無論就業或是創業都是如此。”

何善恒最近參加某內地創業營,遇見一名內地營員。其前往香港創業,成功打造天貓上首屈一指的美妝品牌,一年的化妝品銷售額達上億元。對方稱贊所在團隊中的香港青年是公司幾百號員工中最優秀的,吃苦耐勞,專業過硬。這讓何善恒大為感慨。

何善恒說,香港重視專業性培訓,致力於打造各行業專業人才。“專業能力和態度上沒問題,但有些人可能缺乏對內地的了解。”內地尤其是北京競爭很激烈,想要立足並不容易。香港青年的視野相對局限在當地,感覺來內地工作的不確定性大。“其實水平較高的人都會覺悟到,要借助香港這座城市的優勢,放眼國內、尋求發展。”

回望香港,何善恒認為,那裏處在世代交替之際,企業中正經曆新老的換代。如果父輩來過內地發展,後輩受其影響,選擇北上的幾率也較高。如果未曾涉足內地,眼光就會局限在香港。“我相信未來能在香港立足的企業,肯定跟內地有連接。當這種企業發展起來時,香港的年輕人會有更多機會,但需要了解如何跟內地融合。”何善恒說。

據何善恒介紹,很多港人有家鄉情結,100名創新委成員裏,已婚者約有一半,其孩子大多在香港。很多時候在內地創業,很少考慮回去,對香港的發展變化未必了解,想要回香港發展或拓展市場,都可能需要幫助。“創新委也希望幫助在京成員了解香港創業的情況,介紹香港科學園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如果你都不覺得自己是北京人,怎么能融入?你不愛這塊土地,它也不會愛你。而愛的表現就是融入。”何善恒說。而他的好友曹肇棆,如今除了談起內地知名企業家來頭頭是道,還不時引用曾國藩處世名言和內地網絡段子,京腔更是在“港式普通話”中依稀可辨。

互聯網時代的香港青年內地創業記憶

“我認為,只有讓他們在認識曆史、了解國情的基礎上,培養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才能讓他們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成為未來特區建設的棟梁之才。”多年從事香港青年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龍子明委員建議,要結合港澳與祖國內地越來越緊密的融合趨勢,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引導香港青年在融合的過程中尋找的發展空間和機會。“香港市場規模有限,產業單一,限制了香港青年的發展空間。結合兩地融合趨勢推動國民教育,能夠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和自己前途的信心,拓展他們的理想和事業。建議中央政府和內地各省市政府,創造讓香港青年在內地就業乃至參與內地政府公職的機會,香港青年通過在內地工作的磨練,成為愛國愛港政治人才的後備軍。”龍子明委員表示,實現“中國夢”也是700萬港人的共同理想,在此時代潮流中,香港青年可以構築自己的人生夢、事業夢。

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青年網(北京)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