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竈的起源與江南祭竈食物
- 更新時間:2021-02-11 22:41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3270
農歷臘月二十三,江南人家大多忙著抓住晴天“撣塵”,進行壹年壹度的大掃除。另壹方面,與全國各地壹樣,長三角壹帶都有送竈神的習俗,以“祭竈”揭開過年的序幕。各地祭竈的食品雖然五花八門,但基本是以甜食為主。
清代竈神年畫(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可敬可懼的司命竈神
竈神,又名竈王爺或竈君爺,道教稱作“司命真君”,是中國神話中主掌廚房和飲食的神。他雖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等級較低的神仙之壹,卻是對家家戶戶最重要的神仙。坐鎮廚房(竈臺)的他,還負責監督家家戶戶老小的善惡功過,是掌管壹家福運的家神,因而廣受崇拜。傳說竈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或二十四晚,要上天向玉帝匯報該戶人家的言行,然後在正月初四返回人間。玉皇大帝依據竈神的報告來做決定,或降禍或降福於這家人。
竈君向玉帝奏事
竈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著名民俗學家楊堃在他的《竈神考》中最先指出,火神說融合圖騰說的可能性是最大的。這種說法認為,先民依靠火將生食煮成可口且衛生的熟食。火成了崇拜對象後,竈成了火的延續。“竈”原先寫作“竈”,我國最早分析漢字起源的字典《說文解字》解釋為“竈,炊穴也。”“竈”由“穴”“土”“黽”組成,“黽”即蛙類。楊堃認為這可能在地上挖土建竈時,容易挖出蛙有關;竈的發明者恐屬於以蛙為圖騰之氏族。
金文、小篆“竈”字
民以食為天,且竈君司命。祭竈神因而很早就成了先秦國家七種祀典之壹,《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竈……庶人立壹祀,或立戶,或立竈。”庶人不能進行其他祭祀,唯有祭祀竈神是法定允許的,可見我國民間祭竈傳統的源遠流長。
竈屬火,祭竈理所當然也是夏祭,先秦自漢初壹直是夏季祭竈。漢初班固《白虎通·五祀》有明證:“夏祭竈。竈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也,夏亦火王,長養萬物。”不過,由於東漢外戚的影響,逐漸變成了臘月祭竈。東漢應劭《風俗通》寫道:“南陽陰子方(光烈皇後陰麗華及其兄陰識的曾祖)積恩好施,喜祀竈,臘日晨炊而竈神現。”
魏晉以後,臘月祭竈壹直是臘月二十四。晉代,宜興人周處在他的風物誌《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竈。”南宋杭州風物誌《武林舊事》顯示:“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如今不少地區過臘月二十三,是清乾隆以後才出現的。清代祀竈有“官三、民四”的說法,《清史稿·禮三》記載:“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竈以為常。”受朝廷影響,民間也開始提前。之後,嘉慶、道光以後自北而南變為二十三日祭竈。這個變化在寧波地區的方誌記錄也可以佐證,《雍正寧波府誌》記載清初寧波在臘月二十四祭竈;而據民國《鄞縣通誌》,已經變成了臘月二十三祭竈。目前,在江南壹帶,紹興、寧波、舟山是臘月二十三祭竈,上海、蘇州、常州、無錫、嘉興、溫州等地仍是臘月二十四祭竈。
方誌反映了寧波祭竈時間的變化
又醉又堵的封嘴手段
《風俗通》並沒有道明祭竈的食物,《後漢書·陰識傳》有了明確的記載,“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竈而薦黃羊焉。”
陰子方祭竈神,福澤惠及子孫。受其影響,祭竈的祭品也從動物的肺肝、五谷的黍改為“黃羊”。這個傳統在民國時期的江南仍存,1902年2月1日(臘月二十三),從南京回到紹興的魯迅,寫了壹首《庚子送竈即事》,後兩句提到“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有意思的是,古人也是“掛羊頭賣狗肉”,這個黃羊其實是黃狗。南梁《荊楚歲時記》載:“以黃犬祭之,謂之黃羊。”
對竈神又敬又懼的人們,用肉食討好竈神的同時,也想盡辦法讓他不在玉帝面前開口,或者是不容易開口。《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南北朝時用美酒醺竈神的辦法,“其日,並以豚(豬)、酒祭竈神。”成於北宋末年的《東京夢華錄》也記載:“(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竈馬於竈上,以酒糟塗抹竈門,謂之‘醉司命’。”
酒和糖是祭竈首選供品
宋朝開始,除了用酒醺醉竈神之外,又出現了用甜食來粘堵竈神嘴巴的方法。蘇州詩人範成大的《祭竈詞》,對祭竈習俗和祭竈食物作了生動且詳細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可見當時已經出現了壹種用豆沙作的米粉團。《武林舊事》顯示,當時已經出現了祭竈食物麥芽糖。“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竈用花餳米餌,及燒替代,作糖豆粥”,花餳就是半凝固的麥芽糖。
蘇州松花團
《康熙(紹興)會稽誌》稱:“紹俗,祭竈品用糖糕。”魯迅的《庚子送竈即事》前兩句便是甜食:“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這種糖在他的散文《送竈日漫筆》也有提到,“竈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壹種糖,有柑子那麽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壹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用甜食來粘堵竈神嘴巴的習俗不止南方。明代的歷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曾提及“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祀竈君,以槽草秣竈君馬,謂竈翌日朝天去,白家間壹歲事。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這說明,明代北京祭竈的食物也是以甜食為主。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十二月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竈,院內立杄,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竈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
北京糖瓜
五花八門的祭竈美食
在城市化的今天,即使竈臺已經消失,祭竈的習俗也有變化。許多江南地區每逢祭竈吃甜食的風俗流傳至今。魯迅提到的那種糖是收破爛的人用來兌換雞毛、破布的糖。舊時,在浙江寧波、紹興壹帶,這種營生多數由墮民擔任,故有“墮民糖”的說法。因為是兌換用,在寧波則稱作“兌糖”。
英國漢學家哥播伯義在《中國人的自畫像,1860》繪制了寧波兌糖的場面(作者供圖)
上海、蘇州、常州、嘉興等太湖平原地區過臘月二十四夜,都吃團子。上海金山楓涇有二十四夜圓團二十五夜飯的說法。蘇州的謝竈團,又作廿四團,以糯米粉裹制成,餡有鮮肉、豆沙、蘿蔔絲等多種。蘇州人還把飴糖做成元寶狀,稱為祭竈糖元寶,家家用糖元寶供奉竈神。這裏面有種說法,竈神吃了這樣的食品後,講出來的話也會比較甜。
蘇州廿四團
常州過年習俗從二十四始,每夜的食品都不壹樣,童謠:“二十四夜個團子、二十五夜個飯,二十六二十七燒泡飯,二十八二十九肉湯飯,三十夜個餛飩吃嘞就滾蛋,大年初壹個圓團只能瞭瞭眼。”
湖州、余杭大部以臘月二十三祭竈神,還要燒南瓜糯米飯。竈神吃了糯米飯,就會封口。 杭州亦在臘月二十三日家家送竈神。杭人送竈神時,祀之以三果(福桔、黃菱肉、荸薺)、三素(香菇、木耳、千層)與竈糖。杭州人吳存楷《詠竈糖》詩,自註道:“醉司命日,皆以糖祀竈,或分染五色售之。”
南瓜糯米飯
同樣在臘月二十三過節的寧波,祭竈食物比杭州還要復雜。該地的傳統油炸產品——祭竈果是江南地區花色最多的祭竈食品。祭竈果包裝舊時為紙袋,如今改塑料袋,但上面笑眉舒展的竈神壹直沒改。祭竈果是由各色點心拼湊而成,袋子裏面最少有六種食品,多至十種。裏面食品主要有紅球、白球、麻球、油棗、黑白交均糖、芝麻糖、寸金糖、白麻片、凍米糖、豆酥糖等,每樣成雙不成單。紅球、白球、麻球是祭竈果的招牌食品。紅球、白球由糯米粉油炸而成,狀個頭挺大,裏面是空心,呈蜂窩狀,外面用色素染成紅白色,取“金銀滿堂”寓意;麻球則是外面裹有芝麻。其他食品也有寓意。藕絲糖在麥芽糖之外滾上壹層白芝麻,形似黃澄澄的金條,寓意“財源滾滾”。黑白交切糖俗稱“腳骨糖”,常被賦予“腳骨健健過”(腿腳健康)的寓意。銅錢餅是裹滿白芝麻的黃色小餅幹,形似壹枚枚銅錢,清甜香脆,意含財源廣進。祭竈果花色繁多,為了吸引兒童吃也是主因之壹。寧波人認為兒童吃了祭竈果會聰明,“廿三夜祭竈果,吃嘞儇儇(乖,聰明)過”。
寧波祭竈果
除給竈君祭甜食塞嘴外,上海、寧波等地還有替竈神送竈馬,討好竈神的習俗。此外,江南各地,尤其是吳語區內,其實沒有過小年的概念。當地壹般直接將臘月廿三(四)日稱作“祭竈日”或“祭竈神”,沒有北方這種“小年”或“小年夜”的說法。個別如蘇滬嘉等地,會將臘月廿九稱作“小年夜”,與除夕作為“大年夜”相對應。
來源:搜狐
上一篇:禹治洪水是“神話”還是“故實”?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香港史不再 可教可不教
新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分三部分,包括政治演變(治亂興衰)、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受到關注的「香港發展」,在中史總課時(一百五十小時)佔一成,相當於十五課節,但它不是如之前所建議的獨立成章,而是融入中國歷史的大框架,講述不同時期的香港情況,當然[詳細]
- 2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近四旁,統泰華衡恒,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包伊纏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松柏蒼翠,峰嶺巍峨,位於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歷經千年歲月,古樸雅致,溫潤依然。 [詳細]
- 3廿四節氣/小滿物候錄
農曆四月過半,天氣漸漸燥熱,這才發現,今天已然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了。我喜歡小滿,因為那個小字—小滿則盈,大滿將虧。它的可愛之處,在於不將事物說透。歐陽修的那句「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應該是描述小滿的詩歌中最動人的一句了。萬物到了[詳細]
- 4青年一直是戲劇節的核心
從觀眾就座,蚌灣劇場的舞台燈光亮起那刻開始,青年競演十八組入圍劇目的角逐就正式開始了。[詳細]
- 5史家筆墨 | 清明時節話美德
元旦、寒食、冬至,在古代被稱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過去的寒食節活動很多,一是“禁火”,這項制度至少從周代就開始了,官員敲著木鐸提醒人們不許燒火,只能吃寒食節的前一天備好的食物;二是郊遊,有踏青、蕩秋千、宴飲、打球、吟詩等;三是掃墓。寒食節最後[詳細]
- 6槳聲裏的龍情
端午節的到來,鑼鼓聲響遍各區,龍舟健兒百槳齊發爭奪錦。赤柱有一群「龍的傳人」,是航海學校的舊生,他們眼中的賽龍舟不只是一項運動,還承載一場友誼,賦予一段回憶。年逾花甲的黃炳明笑說:「40年無扒,一講起組龍舟隊,個個唔認老!」每個周日,在赤柱以[詳細]
- 7春節習俗有“三變”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習俗又是壹個社會的時代印記。記者采訪發現,隨著時代發展,春節禮品、過節方式、團聚範圍等都悄然發生了變化。 壹變:從“三斤馃子壹斤糖”到“堅果海鮮大禮包”年禮是春節必備品[詳細]
- 8元宵節——中國的情人節
相比農曆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從唐宋詩詞的角度而言,把元宵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似乎更為合適。 舊時年輕女孩,平日裏是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的,但元宵節卻可以結伴出遊。元宵燈會為未婚男女相識提供機會,而已訂婚或有意中人的,則趁此機會相互約會。[詳細]
- 9新時代我們為什麽要祭祀黃帝?
“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將於4月5日(清明節)在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舉行。本文作者原系陜西省祭陵辦幹部,這篇文章追憶了幾千年來黃帝陵對於中華兒女的重要意義。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已離開和祭祀黃帝陵有關的工作崗位。 曾一人在黃帝陵祭[詳細]
- 10家風傳承面臨考驗 家風文化何以再立“潮頭”?
最近一個月,2018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觀者如織。從民國時期的家風,再到2017年首都最美家庭非遺絕技“擲子”傳人李崇波一家,家風不僅影響著每個人、每個家的成長和發展,還維系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就在剛過去的狗年春節,一些[詳細]
- 11人生看得幾清明?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的文化習俗,因此在中國人的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節日有好幾十個。清明算得上是開年後第一大節,自古便有不少文人雅士賦詩作詞來描述這一時節。最出名的一句當屬杜牧的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讀來頗有清明思故人的淒冷[詳細]
- 12藝術人生為線索 換個角度看蔣勳
由佳士得主辦,「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特別展覽正在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上海市圓明園路97號安培洋行)舉行,以蔣勳的藝術人生為線索,展出其數年來的藝術創作、手稿文件、作品朗讀等,其間還舉辦包括「天地有大美─文人─詩書畫─長卷」藝術講座在內[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