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國學教育 >

從《香港文學》看香港文學

更新時間:2019-04-14 14:46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8651292

從《香港文學》看香港文學

圖:鍾玲(左二)擔任「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委員會主席

《香港文學》不但聯合香港各派作家,同時也匯聚世界各地華文作家。《香港文學》的一個與眾不同的重要定位,就是成為海外華文文學的中心。

1999年,劉以鬯在「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上發言,題為《編香港文學的甘苦》。他明確指出:「辦《香港文學》有兩個宗旨:(一)提高香港文學的水平;(二)將各地華文文學當作有機的整體來推動。」劉以鬯提到,有人對《香港文學》刊登香港以外的作品不解,他解釋說:香港與海外有密切的聯繫,難以切割,他引用自己在《香港文學》1989年第1期「編後記」中的話解釋說:「香港作家的流動性很高。目前居住在台灣高雄的余光中;居住在英國的桑簡流;居住在加拿大的盧因、梁麗芳、陳中禧;居住在美國的陳若曦、葉維廉、柯振中;居住在法國的郭恩慈、黎翠華;居住在菲律賓的文志;居住在巴西的劉同縝;居住在新加坡的力匡;居住在上海的柯靈;居住在北京的黃秋耘等,過去都曾在香港做過文藝工作,為繁榮香港文學作出了貢獻。《香港文學》刊登這些作家的作品,可以加深讀者對香港文學的認識,是優點,不是缺點。」〔劉以鬯《編香港文學的甘苦》,《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12-913頁。〕令劉以鬯欣慰的是,散居海外的香港作家不但自己寫作,還在海外組織華文學會,為世界華文文學作出了很大貢獻。在一年前(1998)的另一次香港文學研討會上,劉以鬯做了題為《香港文學在當代華文文學的位置》的發言,他指出:「舉例來說,盧因、梁麗芳、陳浩泉等移居加拿大後組織『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林湄移居荷蘭後組織『荷、比、盧華人寫作協會』,姚拓移居馬來西亞任《學生周報》、《蕉風》主編,魏中天移居美國後任『美國舊金山中美文化交流協會』顧問,黃河浪移居夏威夷後任『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理事會主席……」。〔劉以鬯《香港文學在當代華文文學的位置》,《騰飛歲月——1949年以來的香港文學》,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騰飛歲月」編委會出版2008年12月第1版,第2頁。〕

香港與海外的關係,是天然形成的。五十年代以來,內地和台灣都較為封閉,唯香港是開放地區,銜接各方。香港的刊物從一開始起,就並不局限於香港之內,其流動性有時候出乎我們的想像。我們熟知的一個例子,就是《中國學生周報》。《中國學生周報》鼎盛時,既有香港版,又有星馬版、印尼版和緬甸版,印數也都相當可觀。

《華僑文藝》創刊於1962年6月,「《華僑文藝》的作者,大多以海外的為主。如星洲的黃崖、美國的李金發、台灣的墨人、覃子豪、管管、王平陵、謝冰瑩,澳門的方羊等,都是長期支持這個刊物的作家。此外,由於編者與台灣藍星詩社的創辦人覃子豪深交,故此藍星諸人大力供稿,每期均有作品發表。」在銷售方面,據主編丁平說:「我們這個刊物,每期印三千本,南洋方面銷去二千本,是主要的出路。」〔許定銘《從〈華僑文藝〉到〈文藝〉》,《香港文學》1986年第1期。〕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香港的《文壇》。《文壇》由李金髮於1940年在廣東曲江創辦,1950年3月在香港復刊,由盧森主編,《文壇》一直到辦到1974年才停刊,一共辦了346期,是香港時間最長的文藝刊物之一。1954年1月《文壇》第106期刊出了一份訂戶統計資料,《文壇》的訂戶數字如下:美國:150;加拿大:150;非洲:100;歐洲:50;澳洲:50;毛厘士:100;馬達加斯加:50;東南亞(不包括馬來西亞):100;馬來西亞:100;菲律賓:50;南美及各島:100;港九及澳門:100;其他:20。從訂閱數字看,美國、加拿大、東南亞、非洲、南美都是其重要訂戶,而香港自身,加上澳門,訂閱數字只和馬來西亞相同,東南亞整個數字,數量遠遠超過港澳。

劉以鬯從一開始起,就利用了香港這一特殊優勢,他沒有將《香港文學》局限於香港之內,而是以香港作家為經,延展到整個世界華文文學。在《香港文學》目錄上,作家前面往往在括號內冠以國籍,從目錄看,來自於世界各地的作家特別多,甚至超過了香港本地作家。2000年陶然主編以後,取消了以括號註明國籍和地區的做法,本土年輕作家數量增加,不過華文作家仍然很受重視,陶然所編的國別華文作家專輯比以前反而更多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前面冠於外國國籍的作家,其實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香港作家,而一些沒有括號的作家如施叔青等,其實是反而是外地來的。

香港與台灣的關係最為密切。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運動,是港台兩地密切合作的結果。從《文藝新潮》到《好望角》,都有大量的台灣作家在上面發表作品。與此同時,葉維廉、戴天、王無邪、王敬羲、溫健騮等人到台灣留學,參與了台灣的現代主義運動。李英豪身在香港,其評論對象卻是台灣詩人,著作也在台灣風行。《中國學生周報》在1965年之前,也主要以發表台灣作家作品為主。1967年,台灣林海音創辦的《純文學》,更是創刊了香港版,由從台回港的王敬羲負責。《香港文學》創刊後,刊登過大量的台灣作家作品,發表過林海音、陳映真及白先勇等人的專輯,連載過葉石濤《台灣文學史大綱》。與香港文學史有重疊的台灣作家,有以下幾位:

施叔青(1945-)  

1979年寓居香港,1994年返回台北。施叔青初到香港,以「香港的故事」小說系列為人所知,其中《驅魔》發表於《香港文學》1986年第1期。在香港後期,施叔青撰寫了《香港三部曲》,試圖為香港歷史畫像。《香港文學》在2011年第2期組織了施叔青「專輯」,刊登了陳芳明、王德威、李瑞騰等人的評論文章。

鍾玲(1945-)    

1967年自台灣赴美,1977年定居香港,1989年返回台灣,2003年返回香港,任職浸會大學,2012年榮休後任職澳門鄭裕彤書院,最後又回到了台灣。《香港文學》創刊第一期,她就發表了一篇評論《大廈的巨影——評葉娓娜的〈看星星〉小說集》,其後她又發表了不少詩歌和小說,是一個多面手,不過題材往往還停留在台灣。

余光中(1928-2017)

1974至1985年間來香港中文大學執教,影響了一批《詩風》派的香港詩人。由於其影響,引發了文壇關於「余派」及「沙田文學」派的爭議。余光中回台灣那一年,正逢《香港文學》創刊。他回到台灣後,持續不斷地為《香港文學》供稿。

紀弦(1913-2013)  

出道於上海,在台灣成名,然而不為人所知道的是,他與香港文壇結緣已久。早在30年代中期《紅豆》期間,他就以路易士之名發表了為數不少的作品。五六十年代,他人在台灣,仍然為香港的《文藝新潮》等刊物上寫稿。1976年底,紀弦移民美西,還為《香港文學》撰寫了不少詩歌作品。2013年9月號,《香港文學》發表了悼念紀弦的專輯。

上面已經提到,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報刊多數在東南亞流通,香港出版的文學作品也在東南亞有很多讀者,這一點有專門的統計〔潘碧華《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對馬華文學傳播的影響(1949-1975)》,《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48-762頁。〕據《南洋文藝》(1961)總編譚秀牧稱,「那時,香港百萬人口,出版的書刊,一般都印行兩三千本;百分之八十都運銷南洋,餘下的百分二十,幾年也買不完,毫不出奇。可見當時南洋對中文書刊之需求情況。」〔譚秀牧《我與南洋文藝》,《香港文學》1986年第1期,總第13期。〕可見南洋對於香港書刊的需求之大。作家在香港與東南亞之間的往來,也很頻繁。

1952年,劉以鬯應新加坡《益世報》之邀,提任主筆兼副刊編輯,此後輾轉多個報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度過了5年(1952-1957),留下了《星嘉坡故事》(1957)、《蕉風椰雨》(1961)等著作。

1956年,「友聯」先後派余德寬、王健武、王兆麟、陳濯生、邱然、奚會暲等核心成員去東南亞經營《中國學生周報》和《蕉風》,後來王健武、姚拓、黃崖、古梅、黎永振、劉國堅等人也先後過去。姚拓(1922-2009)1957年2月到馬來西亞,任《周報》主編,同時參與編輯《蕉風》雜誌,他曾回憶他與黃思騁在馬來西亞編《蕉風》的情況,「1957年,我由香港遷居馬來西亞,同時也兼編《蕉風》月刊,在供稿方面,思騁兄是支持我最有力的一位。大概是在1959年或六零年,思騁兄由港南來,我主編學生周報,他主編《蕉風》,同在吉隆坡八達靈的《蕉風》現址工作。《蕉風》由他主編後,銷路大增。同時,我們在金馬侖、波德申、檳城、怡保等地,舉辦文藝座談會、文藝野餐會等等,在推動馬華文學方面,他和我都盡了一些力量。」〔金進《1950、60年代香港與馬華現代文學關係之考辨—以姚拓的文學活動為中心的考察》,《香港文學》2012年第9期。〕1959年,馬來西亞印務公司在吉隆坡成立,姚拓隨《周報》和《蕉風》雜誌都遷到吉隆坡。

力匡1958年5月到新加坡定居,此後就再也沒有回港。楊際光(1926-2001)1959年移居吉隆坡,任《虎報》副總編。《虎報》係胡文虎家族與友聯合辦的報紙,姚妒曾編過副刊「處女林」,黃崖曾編過文藝副刊「原野」。司馬長風也在1968年去吉隆坡,碰到馬來西亞種族暴亂差點回不來。徐訏也曾南下。據黃崖所述,他們覺得香港畢竟是一個殖民地,中文發展的空間不如南洋,「離開香港,是五十年代許多作家的願望,劉以鬯等人,不是到過南洋嗎?就算是徐訏,走了又來,香港的空間,畢竟太小,那個年代,南洋的華文教育最蓬勃,每個華人都懂華文,連帶華文文化,甚至華文文藝,亦充滿生機、希望,香港只是一個殖民地,甚至是一條胡同。」〔黃崖《最後的心路歷程》,《香港文學》1992年第4期。〕

《香港文學》創刊後,很重視發表東南亞華文文學。創刊第1期,就發表了「馬來西亞作品特輯」。在《香港文學》較多發表作品的馬來西亞作家有北方北、孟沙、朵拉,黎紫書等,新加坡作家有力匡、黃孟文、駱明、田流、駱明、尤金等,印尼作家有林萬里,黃東平,菲律賓作家有施穎洲、柯清淡、文志等,泰國作家有黃崖、司馬攻、曾心、嶺南人、夢莉等。東南亞區域的專輯後來屢屢出現《香港文學》,成為亮麗的風景。

【來源:大公報】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萬物生長的力量──《遙遠的向日葵地》萬物生長的力量──《遙遠的向日葵地》

    今年的世界讀書日,作家李娟的新書《遙遠的向日葵地》入選新浪好書榜二○一七年文學類年度榜。書裏描寫的「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烏倫古河南岸,是李娟母親多年前承包耕種的一片貧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用她細膩、明亮的筆調,記錄了勞作在這裏的人和他[詳細]

  • 2豆瓣評分9.8最高的書籍 5本值得熬夜看完的小說豆瓣評分9.8最高的書籍 5本值得熬夜看完的小說

    豆瓣評分9.8最高的書籍有什麽呢,哪些小說值得熬夜看完呢,下麵小編為大家總結一下,僅供大家參考。 [詳細]

  • 3萬事萬物的價值高低,似是取決於其功能之高低萬事萬物的價值高低,似是取決於其功能之高低

    佛誕讀佛學散文,想到世間上的萬事萬物,各有各的功能,萬事萬物的價值高低,似是取決於其功能之高低:功能高就高價值,功能低就賤價了。 [詳細]

  • 4二月河的「葵花寶典」二月河的「葵花寶典」

    一大早起來,就看到著名作家二月河去世的消息,我不禁悲從中來,百感交集,也想起曾與他交往的點點滴滴。 二月河是個很謙恭的人,對人很客氣,很低調,很誠懇,就像鄰家大哥,要合影就合影,要碰杯就碰杯,要聊天就聊天,笑咪咪的,沒有一點架子。給我印象最[詳細]

  • 5美國作家談讀書美國作家談讀書

    問及文學晚宴派對的座上賓,女演員、作家格威納絲‧帕爾特羅(Gwyneth Paltrow)的客人將是莎士比亞(一五六四─一六一六),《冷血謀殺》(In Cold Blood)(一九六六)的作者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一九二四─一九八四),《無邪的年代》(The A[詳細]

  • 6海峽年度漢字「望」兩岸攜手並進海峽年度漢字「望」兩岸攜手並進

    ​由台灣《旺報》和廈門《海西晨報》、新浪網共同主辦的2018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14日在台北揭曉,逾1000萬投票中,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推薦的「望」字以51萬1871票獲選。《海西晨報》副總編輯陳煒明表示,今年恰逢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風雨滄桑,40年胼手[詳細]

  • 7從《香港文學》看香港文學從《香港文學》看香港文學

    《香港文學》不但聯合香港各派作家,同時也匯聚世界各地華文作家。《香港文學》的一個與眾不同的重要定位,就是成為海外華文文學的中心。 [詳細]

  • 8中國教育邁出國際化發展步伐中國教育邁出國際化發展步伐

    一直以來,國外大學尤其是英美大學是一種高端的存在,很多學子以進入英美大學讀書為傲。從1877年5月中國第一批海軍留學生遠渡重洋開始,一代又一代的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教育課程,為實現夢想而讀書。 [詳細]

  • 9追尋西西足跡 研究專注認真追尋西西足跡 研究專注認真

    想起西西,便會想起何福仁,想起何福仁,就聯想到《西西研究資料》這一套難能可貴的巨冊,由何福仁與有心人樊善標、陳燕遐、甘玉貞、王家琪、趙曉彤聯手組成的編委會,經歷多年把西西的資料整理、匯編出版,本書對香港文學有極深遠的意義。[詳細]

  • 10迷戀電視手機,孩子大腦會發生什麽變化?一張圖讓人過目難忘迷戀電視手機,孩子大腦會發生什麽變化?一張圖讓人過目難忘

    在一家幼兒園裏,小朋友們都在認真地唱歌,這時老師聽到了一陣陣的手機滴答聲。老師在講台上搜索聲音的來源,發現一個小男孩正埋頭不知在弄著什麽。老師走過去一看,小男孩正在玩手機遊戲……[詳細]

  • 11《綠皮書》:種族議題下的「傲慢與偏見」《綠皮書》:種族議題下的「傲慢與偏見」

    《綠皮書》(港譯《綠簿旅友》)講述了一個黑人精英和底層白人在一趟旅程中互相理解、教育與成長的故事。它意在指出,化解仇恨,應該從刨除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偏見開始。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族群與族群之間的互相尊重與理解。在充滿血淋淋的鬥爭,反覆的[詳細]

  • 12荊州開評首屆「屈原詩詞獎」荊州開評首屆「屈原詩詞獎」

    適值戊戌年端午節,由中華詩詞學會和中華詩詞研究院主辦的「首屆中華詩人節」在屈原故地、歷史文化名城湖北荊州舉辦,以期發揚屈原詩學精神,傳承中華詩詞文化。 [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豆瓣評分9.8最高的書籍 5本值得熬夜看完的小說

豆瓣評分9.8最高的書籍 5本值得熬夜看完的小說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