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人生三境

更新時間:2018-09-13 11:18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117444

人生三境

圖:王國維的文學評論著作《人間詞話》

重讀《人間詞話》仍感慨萬千,且不誇張地說,每次讀都有新的領會,比如對王國維提出的必經三境界,不同時期的你會把各異人事放置進去,理解自是一再更新的。雖說王國維的話是針對欲成大事業、做大學問的人說的,不過,三種境界所對應亦不妨解釋為人生的三個階段:

青年時期正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句出自北宋晏殊《蝶戀花》,是一首表達離愁別緒的典型詞作,心上人下落不明,「望盡」顯示出苦等的煎熬,眼見「燕子雙飛去」而自己卻「獨上高樓」。王國維別出心裁,抽離了原詩語境,以此句講解青年立志向、明目標的狀態,令人耳目一新。「高」不再是突出煢煢孑立之人,高樓與天涯路指代志向之高、心胸之闊、視野之遠。元代文學家方回論及做詩時主張:「立志必高,讀書必多,用力必勤,師傳必真,四者不備,不可言詩。」志存高遠的重要性,就青年而言更不必多說。而「望盡」此時則令人回想自己年少輕狂的時期,不免偶爾過度自信,對生活的看法比較簡單。

人到中年,常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北宋柳永《蝶戀花》,也寫到了登高望遠以及油然而生的離愁別緒,詞中人思念良伴以致日漸消瘦,仍無怨無悔。或許在王國維看來,此情亦當與學者共勉,取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中勸勉之義,沒有內心深處的執著與行動上的堅持,成功斷然不會來到。不過,以憔悴對應不悔,誰說不是飽經風霜的中年,縱然有所作為,也阻擋不住歲月、改變不了物是人非。年少時追求的美好沒有增多,生活裏無處不在的煩惱沒有減少。不悔是欣慰,是知足,驗證了蘇格拉底的話,未經檢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暮年的境界,出自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後者描繪了元宵的街頭盛景,所尋覓的那人不是真實出場,而緣自主人公的幻想,那人不在明艷、熱鬧的街頭,卻在冷清的燈火闌珊處現身。志向、目標總是引導我們朝着目的地前進,更偏重結果而淡化了過程。暮年之境即是能夠看破成功的虛無,看淡名利得失,往往這時人才會擁抱初心,做真心喜歡的事,從容生活。做學問亦是如此,倘若被結果、得失蒙蔽了眼睛,一些人便疲於奔命甚至弄虛作假,心中早已模糊了當年的「那人」。

也許辛棄疾《醜奴兒》更好地表達出了由少年進入暮年之境的轉變,「少年不識愁滋味」,許多人生體會大多是從概念、語言上來捕捉,以致下筆時難免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垂暮之年回首,曲曲折折而一言難盡,雖不盡釋懷,終不如灑脫面對。此作寫在辛棄疾被罷免之後,悲憤之中尚能見到他的開闊格局。蔣捷《虞美人》也寫出了一生的三階段:「少年聽雨歌樓上」、「壯年聽雨客舟中」、「而今聽雨僧廬下」,歌樓歡聲笑語,客舟隻身擺渡,僧廬冷暖自知,歷經悲歡離合,最後方才抵達「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境界。

【作者:吳念茲   圖文整理:華發網】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