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2016年香港經濟或將受主要經濟體需求的負面影響

更新時間:2016-05-26 17:52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353178

2016年香港經濟或將受主要經濟體需求的負面影響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日前宣讀特區政府《2016-2017財政預算案》。預算案指出,香港特區2015年整體經濟增長2.4%,是連續第4年低於過去10年3.4%的平均增幅。同時估計,2016年香港生產總值,即GDP的實質增長約為1.2%,低於2015年的增幅,預計全年整體通脹率為2.3%。

預算表示,環球經濟增長放緩拖累亞洲地區的出口表現,去年香港的貨物出口從2009年以來首次全年下跌,跌幅達1.7%;香港服務輸出去年跌幅0.6%,是1998年以來首次全年下跌;訪港旅遊業疲弱,旅客人次全年下跌2.5%,在第4季跌幅達8%;受此影響,香港零售業銷售量也錄得2009年以來的首次年度下跌。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Bank)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馬德威撰文指出,2016年更大的搖擺因素來自西方,但所有因素對亞洲增長的總體影響很可能是可忽略不計的。我們的2016年增長預測顯示,2016年受到主要經濟體需求的負面影響最大的,香港赫然位列。

2015年,香港處於前所未有的財富危局。危局的核心表現是高資產價格,或者說天價資產。其實質是虛殼價格泡沫和高負債的組合:一方面,高資產價格=彙率x(股市+樓市),高資產價格看起來很輝煌,但只是表面漂亮的肥皂泡;另一方面,背後是天量負債的極其畸形的經濟,包括過度依賴大陸經濟、生產要素價格奇高、企業經營困難,民眾實際收入萎縮以及天量負債。高資產價格是香港經濟的毒瘤,已經吸幹香港的社會財富。在2015年四季度,隨著股市下跌、樓市冰凍、美聯儲加息,香港高資產價格泡沫開始破裂。

2016年,香港將進入硬著陸階段。世界上所有的經濟泡沫破裂之後都不會有所謂平穩的軟著陸,只可能以硬著陸的經濟崩潰收場。在經濟硬著陸崩潰後,社會往往出現嚴重動蕩,甚至產生饑荒和戰爭等後果。2016年,中國經曆金融危機後進入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階段,加上國際經濟亂局,推動香港的高資產泡沫全面破裂,香港經濟將以慘烈的方式崩潰。

2016年是香港曆史上最主要的下降拐點。從香港開埠起,經曆了長達170多年的長期經濟增長,2015年達到表面輝煌的頂點,但內裏已經處於全面危局。2016年是香港經濟和社會斷崖式崩潰的主要拐點。我曾經概述過香港的關鍵問題,並且提及長期的黯淡圖景。在2015年,以多篇經濟文章從不同角度分析香港的主要問題,准確預測香港中近期的經濟下滑走勢。2016年開始的慘烈崩盤,也是我分析的中近期經濟下滑與長期黯淡圖景的銜接。

如果考察香港的長期曆史,就會發現“2015危局 —— 2016 慘烈 ——

長期黯淡”局面形成,既有香港從開埠以來的制度和文化缺陷的基本原因,也有過去30年香港錯誤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道路的直接影響。本文主要對過去30年錯誤道路和政策進行概述,進而推導出香港不可避免的全面經濟崩潰以及社會財富的慘重損失。

2014年,香港樓市物業總市值達20.6萬億港元,折合2.6萬億美元,可以買下將近2個紐約或3個新加坡。

2015年4月15日,香港股市市值達到5.1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大陸股市)。當日,日本股市市值不到5萬億美元,意味著小小的香港股市市值超過大企業林立的日本。另外,香港2013年的GDP總值為2700多億美元,而且增長緩慢。在4月15日,香港股市加樓市的市值達到8萬億美元(考慮到樓價上漲),與當期香港GDP不到3000億美元的數值相比,差不多達27倍。

高資產價格是香港的主要毒瘤。表面上,股市和樓市構成的高資產價格,讓香港經濟顯得非常耀眼。但實際上,高資產價格如同毒瘤,通過吸幹香港的真實財富而發展和維持。資產價格越高,香港的真實財富損失越大。從香港股市和樓市與GDP的比例可以看出,香港經濟已經像癌症末期病人,毒瘤超級膨脹,病人身體中的營養幾乎被耗光,變得瘦骨嶙峋,只需要最輕微的影響,病人就可能死亡,毒瘤也隨之消亡。

高資產價格的根本原因在於香港放棄制造業轉向貿易和金融。從資金的角度考量,制造業是長期資金緊張。首先,制造業需要大量的初始研發投資(專利等)、固定資產投資和現金流才能開工生產和銷售;其次,制造業在發展和運作過程中,都必須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研發和設備投資、運營管理和維護、支付員工和供應商賬款;第三,不論制造業發展規模多大,只要一直在發展和升級,就必須持續投入資金。

尤其隨著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制造業研發投資需求極度膨脹,制造業必然資金緊張,而且是長期緊張,可以動用的資金儲備相當有限。所以,在一個制造業為主的地區,人們手頭的現金有限,樓市股市等金融資產價格也很低。與之相對比,貿易和金融的固定資產投入少,運營費用低,研發投入更低。當貿易和金融獲得收入後,所得現金流充裕,隨時可以進行大量的資金調配。在制造業少、金融資金充裕的地區,資金的主要投向是樓市和股市等金融資產領域,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因此貿易金融為主的地區,金融資產價格高,尤其是股市樓市價格高。

在制造業流失和貿易金融發展的推動下,香港股市和樓市迅速變得火熱。1990-1997年,恒指從2000多點升到16000多點,樓價也從1000多元漲到接近10000元,漲幅達5-10倍。如果從制造業資金和貿易金融業資金的對比角度,可以看出香港1997年前的炒房熱和房價暴漲的基本原因。

從1980年代開始,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和深圳的發展,香港制造業開始向大陸轉移,在1990年代急劇加速。隨著香港制造業大量向大陸轉移,香港制造業形態也發生關鍵改變。香港制造業搬到大陸後,各方面運營成本大幅降低,產生的利潤急劇提高,香港制造業不再投入研發資金。同時香港籍高技能員工被大陸低技能員工替代,制造業也不再進行員工高技能培訓投入。在這樣的情況下,本來蓄積在香港制造業大量現金,被充分釋放出來。而且,香港在大陸血汗工廠也獲利豐厚,持續釋放大量現金。

香港的貿易和金融獲得極大發展,行業利潤高,對總體經濟拉動能力強,支持香港經濟繁榮,推動高端市政和建築發展。在香港制造業萎縮而實現大量資金釋放、香港在大陸工廠實現利潤、貿易和金融獲利豐厚的共同作用下,大規模的溢出資金自然流向房地產和股市,從而大幅推高香港房價和股價。地產商則通過高價銷售樓花獲得豐厚的收益,成為巨富。在1990年代前半期的世界財富排行榜上,多個香港地產商位居世界前十位。

2016年香港經濟或將受主要經濟體需求的負面影響

1997年後,香港錯過重大的獨立發展機遇。董建華被委任特首之後,實施“8萬5”政策打壓房價,制定極具遠見的戰略規劃,推動香港向數碼港等現代高科技產業升級。但是,董建華為人傲慢,缺乏親和力,而且任人唯親,甚至官商勾結(後來在辭職前自己承認),成為其執政的主要問題。

除了其個人問題外,董建華的規劃還忽略了三個關鍵背景:1、基礎淪陷。中國血汗工廠對香港制造業形成摧毀式打擊。香港的工廠老板們為了眼前的利益,全面將工廠搬到大陸,去享受血汗工廠政策,不再持續投入研發。當制造業停止研發,高科技成果很難轉化,難以實現利潤,無力繼續投資,最終導致高科技發展步履艱難。

2、香港文化缺陷。香港文化的基本問題是只關注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發展。高科技產業發展需要長期努力,而且投入極大,但是,香港社會已經轉入貿易和金融的短期獲利模式,人們天天討論的是股價和樓市,很少有人對高科技這樣的長期投資感興趣。很多制造業老板看到股市和樓市賺錢,也放棄制造業而轉向炒股、炒樓和房地產中介等。

3、房價暴跌。在“8萬5”政策實施後,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同時制造業加速流向大陸,香港失業率急升,房價崩盤。一部分香港民眾因為高位炒房而成負資產,對“8萬5”怨聲載道,這成為董建華下台的關鍵原因。

從政策思路上,“8萬5”打壓房價與維護香港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人們陷入負資產的時候,不是檢討1997前香港樓市過於瘋狂,不是反思自己參與股市和樓市投機炒作的錯誤,不是思考失去制造業後的香港生存基礎,而是將矛頭指向董建華的長遠經濟戰略。當人們都只看自己的眼前利益,誰會關心香港的長遠未來?最後,董建華頂不住香港民眾的輿論和示威壓力,認錯辭職。董辭職後,其曾經推動的富有遠見著實的經濟規劃也被拋棄,香港徹底失去以內在財富增長(制造業+高科技)而獨立發展的未來。

香港制造業的流失加速香港文化的淺薄化。從財富的角度,制造業是積澱知識技術、資金設備、人才管理等各類社會財富的深水池。尤其在1980年代,香港制造業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一部分制造業由於本身技術含量低,缺乏升級轉型的空間,開始遭到淘汰;一部分制造業的科技含量則越來越高,在國際上形成較明顯的競爭優勢。從長遠的角度,香港社會應當強化第二部分,進行更大的研發投入,推動中高技術制造業的發展,讓香港的綜合財富積累越來越多。但是,香港社會選擇了第一部分,全面淘汰制造業,將制造業轉向大陸,包括將技術含量較高的制造業也一起轉移到大陸。

在香港人將制造業的深水池抽幹後,也溢出大量的資金,人們顯得更有錢。但是香港人沒有意識到的是,知識技術、設備和維護、人才管理等財富在整個轉移過程中完全流失,成為香港最重大的損失。隨後,人們將財富投入股市和樓市等資產市場。人們從制造業追求技藝精深變成追求資產價格泡沫,意味著香港文化加速淺薄。

隨著資產價格泡沫化,香港貧富懸殊急劇加大。在制造業溢出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後,股市樓市很快溢出各種漂亮的資產泡沫。無數港人看到泡沫的表面收益,隨即為之瘋狂。在1996-97年的炒作高峰期,港人茶餘飯後討論的主要一個主題是樓市,這種討論促使更多人跟風入市。民眾追高炒房大量貸款,等於自己借貸變窮同時把大量資金送給房地產商。房地產商拿著買房者的墊資,再從事房地產開發,一本萬利。

民眾只關注房價帶來的增值,忽略自己實質上變得越來越窮。因為不論房價漲到多少,只要不賣房,都是虛假的泡沫;當房價過高(核心指標是租售比),不論房價漲多高,都是泡沫或者龐氏騙局。隨後香港房價暴跌,部分房屋成為負資產,這些香港市民淪為負翁。但是人們並不自我反思,而是去埋怨董建華。此時,李嘉誠等地產富豪坐擁巨額資金,在樓市暴跌後抄底。因為,只要香港不再從事制造業,資產泡沫化還會重新出現,房地產富豪在新一輪資產泡沫產生後,必然再次實現新一輪財富增值。

隨著大陸經濟增長,失去制造業基礎的香港主要依賴大陸而獲利。在2003年沙士之後,香港經濟明顯好轉,越來越興旺。首先,由於大陸血汗工廠和勞務出口急劇增加,促進香港貿易和技術服務業高速發展。香港作為自由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可以比較輕松的從這部分獲取豐厚利潤。其次,大陸經濟的融資需求急劇增加,刺激香港金融業極度膨脹。金融業被看作是經濟金字塔尖的行業,社會地位高而且收益豐厚,吸引最聰明的港人學習和參與。第三,自由行帶來越來越多的內地權貴遊客,讓旅遊商業變得日漸火爆,給中低技能的港人以增加收入的機會。

在香港人都積極搵錢時忽略了三個重要問題:第一、依附性。收入來源主要依附大陸經濟,香港基本失去經濟獨立性,一旦大陸經濟出問題,香港必然受到沖擊。第二、過時性。雖然貿易和金融表面上顯得高端,但實際上都是傳統行業,極大過剩,一旦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出問題,這兩個過剩的傳統行業將大規模倒閉。但是香港人注重眼前利益,繼續歡迎和積極參與這些業務。第三、淺薄性。貿易、金融和旅遊商業沒有獨立的積累,所有財富都浮於表面,一旦中國和世界經濟轉差,這些行業立即受到沖擊,沒有任何緩沖餘地,也沒有轉型空間。

2009年以後,香港的依賴型經濟和資產價格泡沫被進一步強化。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香港經濟也經曆幾個月的短暫困難期。不過,世界各國很快采取行動,通過大規模印鈔和政府負債的方式給經濟打雞血。中國大陸實施4萬億經濟刺激,與各國印鈔合流,制定以房地產為主的經濟增長策略。而香港作為中國大陸和西方的主要中轉金融貿易港,很快得到天量資金的全面支持。國際資金通過香港進入大陸以及大陸大規模到香港股票上市和發行債券,都讓香港金融業極度繁榮。大陸官員和土豪到香港旅遊購物,讓奢侈品銷售極度火熱,香港酒店和商鋪賺到手軟。旅遊商業的興旺支持房租大幅上漲,讓包租公獲利大幅增加。另外,大陸資金瘋狂湧入香港樓市,搶購香港豪宅,支持樓價的持續上漲。在新的股市樓市繁榮期,香港地產富豪坐擁大量土地,以饑渴銷售的方式控制市場,保持市場熱度,支持樓價上漲。股價、房租和房價的大幅上漲,使香港地產商實力更強。

港元跟隨美元升值,導致資產泡沫進一步上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資金國際化程度高,資金擁有者普遍進行全球化資產配置,而不同國家的貨幣彙率變化對資產價格起到重要作用。隨著美聯儲減少QE以及預期加息,美元指數從2014下半年開始大幅上漲,到2015年基本在95以上。與2011年72的低位相比,美元指數上漲達到30%左右。而港幣作為與美元嚴格掛鉤的貨幣,也跟隨對非美貨幣持續走強。港幣升值和本港股市樓市價格上漲支持了世界第一的樓價以及世界第三的股市市值,資產價格上漲反過來再支持租金上漲,讓香港經濟的運行成本急劇上升。高昂的運行成本擠垮了大量低利潤行業,也讓香港的國際競爭力顯著下降。由於人民幣持續對外升內貶,香港對內地物品價格相對更便宜。香港經濟希望從對大陸業務中獲利維持自身運營,意味著香港經濟對大陸依賴性日益嚴重。

天價資產意味著空前的香港財富危局。財富危局的根本是香港成為高端附庸經濟,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經濟權貴手中,而權貴為了自身既得利益堅持鼓吹香港資產泡沫,最終將香港置於死地。隨著外部經濟環境發生巨變,香港經濟將隨時發生崩潰,財富也面臨喪失殆盡的風險。

經濟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經濟安全和經濟發展。其中,經濟安全是基礎,決定社會的生死存亡;經濟發展是上層建築,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根據自然和人類社會規律,任何經濟模式都會發生崩潰,區別主要在於崩潰的程度不同。當經濟安全得到保證僅是經濟發展層面發生崩潰時,一些人會陷入生活困境甚至忍饑挨餓,但不會發生全面的社會問題,大部分人的生活還能得到保障;但當經濟安全系統崩潰時,整個社會都無法正常運轉,大部分人無法生存,因此發生動亂、饑荒甚至戰爭,引發大批人口滅損。

香港的唯一重點是經濟安全。表面上,香港作為國際自由港和特別行政區,似乎有諸多便利和自由度。但如果以嚴肅的態度審視,香港實際上是經濟孤舟。首先,香港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缺乏資源和戰略縱深,基本糧食和其他必需品無法自給。其次,香港無法完全融入大陸共產政治制度和血汗工廠經濟,只能相對獨立地生存。第三,香港經濟形態過於單一,缺乏財富蓄水池,難以承受經濟打擊。從這幾個方面,保障香港經濟安全是香港經濟的中心內容,甚至是唯一重點。在世界經濟仍然增長、大量資金湧入的情況下,香港民眾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維持香港經濟運轉,而且相當一部分民眾仍然生存艱難。隨著大陸經濟崩潰和世界經濟惡化,香港一部分人正在陷入生存危機。

經濟安全包括兩方面:經濟收入和財富存量。經濟收入指當期收入與支出的對比。如果當期收入超過支出,就是正收入。正收入可以轉成儲蓄,也可以用於消費或者投資。如果當期收入少於支出,就是負收入,入不敷出。入不敷出時,必須借債,減少開支或者減少過去的儲蓄以彌補收支的虧空。與之相對比,財富存量是過去的財富積累的數值。從廣義的角度,財富存量可以包括兩方面:1、自然資源儲備,包括耕地、水源、礦產等;2、社會資源儲備,可以包括制造業、人才、知識和技術和資金儲備等。其中,自然資源是可見的硬件財富,而社會資源儲備是軟件財富。

對於香港來說,首先需要在經濟較好時盡可能增加收入,同時厲行節約,盡可能多積累財富。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同時進行自然資源儲備和社會資源儲備,尤其需要發展以高技術制造業為主導的人才、知識和技術儲備等。

隨著中國經濟崩潰,保障香港的經濟安全更加迫在眉睫。香港作為高端附庸經濟,雖然表面繁榮,但是主要集中在貿易、金融和旅遊商業等方面。從經濟競爭力的角度,香港的貿易、金融業和商業運作水平很高,與中國的血汗工廠經濟相比處於高端位置。而香港的主要經濟部分為中國大陸的血汗工廠經濟和共產政治服務,是依附於中國經濟的高端附庸經濟。在經濟環節上,大陸共產政治反映為鐵公基、房地產和官僚經濟。其中,貿易對應血汗工廠經濟、金融對應鐵公基和房地產經濟、而旅遊商業主要面對官僚消費。

在2010-2013年期間,中國的血汗工廠和共產經濟總和達到最大值,也形成香港經濟前所未有的表面繁榮。從2014年開始,隨著大陸實體經濟快速走向末日、官僚與富人消費急劇減少、到2015下半年的鐵公基和房地產開始崩潰,導致香港附庸經濟收入急劇減少,進而開始全面潰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為香港的附庸經濟特點,隨著大陸經濟2014-15年的全面崩潰以及2016年開始的社會危機,香港經濟也將陷入全面危局。

特權階層作為香港經濟的主導者是應對香港危局的主力。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經濟領導階層(特權階層)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關鍵,決定經濟興衰和社會安危。在香港,經濟特權階層主要包括港府(掌控政治經濟政策)、主要地產商和金融機構(掌控主要資產)以及大學和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等(掌控知識和輿論)。特權階層的主要特點是:1、決定香港經濟政策,引導香港的經濟收入模式;2、掌握香港主要財富,包括港府擁有財政收入和政府基金,房地產商坐擁大量現金、各類房地產和商業分支機構;3、制造和引導財經輿論:通過財經輿論,控制社會民眾的經濟思維和經濟心理,引導民眾的經濟行為;4、享受優越的地位,特權階層消耗著社會的巨額財富,其中的主要人員拿著高薪,享受著優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由於香港作為高端附庸經濟、貧富極為懸殊以及權力崇拜等文化心理,香港經濟可以說完全由特權階層掌控。

從責任上,特權階層的唯一責任是維護香港經濟安全。在任何社會中,都應當是權力越大責任越大;而且,責任越大,特權階層的責任意識和相應能力也需要更強。而且,香港是典型的等級社會,不同等級的經濟福利差異極為顯著。特權階層在政治、經濟、社會地位甚至思想上,都享受極為優厚的待遇。而社會階層越低,生活越艱難,越需要勤勞才能生存,尤其是普通技能崗位的工作,如果進入公職部門,比在大多數私營部門,其綜合福利待遇好很多。正是因為等級社會原因,公職系統內部與特權的關系更近,所以社會經濟等級更高,福利待遇更好。在此背景下,特權階層更需要以香港經濟為己任,既維護自己的優厚待遇,又能保護較低社會階層的民眾生活。基於經濟安全是香港唯一重要的經濟內容,特權階層需要全力維護香港的經濟安全,也可以說是特權階層的唯一責任。

維護經濟安全的主要工作是防范和應對風險。這個工作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經濟層面和社會層面。第一經濟層面,權貴階層應當通過制定經濟政策,配置經濟資源,調節經濟收支,積極實施財富儲備,以防范和應對風險。從具體工作上,主要應當包括4個環節的內容:1、預見風險,由於香港的經濟地理位置和產業經濟狀況,隨時監控世界經濟的真實狀況,評估來自世界的各種風險;2、風險管控為主導經濟政策,以風險管控為中心任務,制定嚴密保守的系統經濟政策,引導和規范增收節支和積極儲蓄的經濟行為,保障香港的基礎經濟安全;3、調配資源,調動各類香港經濟資源,建立多重經濟屏障,風險防范與應對措施;4、危機應對:當外部危機到來時,及時采取措施應對危機,在危機過程中逐步解決問題,減少危機對香港的沖擊,保障和支持香港的生存。

第二社會層面,通過風險教育和經濟政策,實施全民經濟風險防范機制。其中,風險教育是全民防范危機的關鍵第一步,主要在於對民眾進行廣泛宣傳,提醒民眾預防風險。在風險尚未明確時,權貴階層首先要幫助民眾辨別和認識風險,進而強化風險教育,引導民眾保持個體經濟安全。在危機到來時,引導民眾應對危機。尤其是在困難時期,盡可能利用所有的經濟資源,幫助民眾開源節流,進而動用特權階層控制的財富儲備,幫助民眾度過危機。

最嚴重的問題是特權階層不僅不應對風險,反而與風險防范背道而馳,加劇香港危局。根據上述的基本風險策略,特權階層應當時時將經濟風險置於首位,隨時強調各種經濟風險。但實際上,香港權貴的所言所為,與上述風險原則背道而馳。在經濟層面,特權階層不僅不分析和預測風險,反而忽略風險。在很多風險已經發生,演變成對香港產生影響的問題時,特權階層還在轉移注意力,甚至專門掩蓋問題。即使問題影響越來越大,已經影響到香港的經濟收入或者財富積累,特權階層也不采取強有力的行動止損,而是想法進行經濟損失的推諉與轉嫁。

在社會層面,特權階層不僅不對民眾進行經濟風險教育,還通過掌控輿論,反複鼓吹表面的虛假繁榮。從2014底年開始,大陸經濟開始進入崩潰階段,對香港的酒店和商鋪等旅遊商業經營產生越來越明顯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特權階層不僅不考察大陸的真實經濟狀況,對商家進行風險教育,反而繼續鼓吹大陸經濟增長,不斷給市民在精神上打雞血,在心理上灌雞湯,讓商家繼續無意義的堅持,導致虧損日益嚴重。可以說,權貴的行為不僅沒有增強香港的經濟安全,反而將香港經濟進一步推入火坑。

首先,港府采取自殺式的經濟政策和具體措施。在董建華時代,由於一國兩制初期的示范,處於困境的大陸經濟需要香港資金和制造業輸血以及董建華個人的強硬性格,港府與中央保持基本對等的關系;但是SARS危機之後,曾蔭權港府為了刺激經濟而開放自由行,表面港府已經倒向經濟規模快速擴大的中國;到梁振英時代,港府已經從特首辦公室變成市委書記兼市長辦公室,不論進京述職還是經濟政策,港府都自認下屬身份。基於眼前利益的考慮,港府采取幾個關鍵的措施,影響香港的未來:

1、引導香港日益依附於大陸經濟。從香港經濟安全角度出發,香港經濟已經成為大陸附庸,過度依賴大陸經濟而生存,只有盡量減少對大陸的依賴,才能提高香港經濟的安全度。所以,港府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建立與大陸的隔離措施,盡可能提高香港的經濟獨立性,減少對大陸的依賴。但實際上,港府不僅不推動香港經濟獨立,反而從政策姿態上更積極與大陸經濟捆綁,進一步加強香港經濟的附庸化。即使進入2015年,港府不顧大陸經濟崩潰的現實,仍然強調內地經濟持續發展,香港需要更貼緊大陸。尤其在大陸高調宣揚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後,港府立即宣布積極跟進,發揮香港的橋梁中介作用,希望從中分杯羹。其實明白人都知道,這只是大陸政治上吹泡泡,增強民眾的信心而已,沒人關心這個巨大的規劃是否真的實施,而港府卻不識趣,後來多次提起一帶一路對香港的經濟支持作用,自己給自己打雞血。

2、過度建設、鋪張浪費。自次貸危機以來,各國印鈔的經濟刺激已經逐漸走到盡頭,世界經濟重新探底的趨勢日益明顯。面對這樣的外部局勢,正確的應對措施是積極縮減開支,盡可能增加政府儲備資金的數量。但是,港府采取完全相反的政策,大量投資基建,消耗政府資金儲備。例如,在廣九直通車(穗港直通車)已經滿足運輸需求的情況下,投巨資重複建設香港高鐵,促使香港經濟更加依賴大陸。而且,高鐵預期2015年8月4日完工,在計劃不周、監管不力、勞工短缺的情況下,工程嚴重超期、費用嚴重超支。2015年5日底,港鐵預期推遲到2018年開通,預計造價達到853億港元,超過之前預算650億港元的3成,而且高鐵建設很可能爛尾。也就是說,僅僅在高鐵一個項目的基建上,每位港人在未來的保命基金就減少1萬多港元。

3、在正確的政策態度上軟弱,缺乏建立經濟安全防線的意志力量。2012年,港府推出雙辣招打壓香港樓市。隨後,香港樓市成交量急降,樓價明顯下跌,顯示港府政策的作用。從香港經濟安全的角度,雙辣招的政策方向正確而且效果顯著。但是,港府的雙辣招只是孤立的政策,而不是系統的施政思路。其時,國際遊資和大陸資金還在持續進入香港,部分資金繼續進入樓市。而且香港的各類財經評論和民眾輿論都傾向於香港樓價將繼續上漲。所以,樓價在下挫後又逐步企穩回升,而港府面對輿論和樓價走勢缺乏堅決打壓的態度、缺乏後續的打壓政策、也缺乏足夠的風險提示。港府大力鼓吹依靠大陸經濟,希望從大陸獲利,進一步吸引大陸資金到香港炒樓置業。而且,金融機構提供的房貸融資便利,也支持炒樓資金運作。最後,在港府其他政策、金融機構政策、社會經濟輿論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雙辣招的效用被瓦解。在2014年之後,香港樓價屢創新高,進入最後瘋狂階段。雙辣招的失效,表面港府的施政意志軟弱,連基本正確的政策都不能堅持,無法建立香港經濟的安全防線。

2016年香港經濟或將受主要經濟體需求的負面影響

其次,金融機構和房地產商鼓吹資產泡沫,強化香港的高端附庸經濟,掠奪香港的主要財富。從根本利益的角度,金融機構和房地產商反對經濟安全,致力於鼓吹資產泡沫。因為,如果香港將經濟安全置於首位,首要的任務就是打壓資產泡沫,也就是壓制股市和樓市價格,當市場沒有泡沫,房地產商和金融機構收入都會很低,所以,房地產商和金融機構為了自身利益積極鼓吹泡沫。大致上,鼓吹資產泡沫、掠奪香港財富的方式有幾種:

1、以市場供求的方式推抬房地產價格,不論房地產商還是金融機構都積極支持房地產價格上漲。香港主要地產商擁有大量的土地儲備和商業地產,當市場需求減少房價下跌,地產商共同控制市場,減少樓市供應,支持房地產價格。雙辣招實行後,房地產商減少樓盤供應,而港府又缺乏類似“8萬5”的政策配合,結果等於房地產商控盤房地產市場,支持房地產價格重新走強。對於金融業來說,在香港制造業流失後,房地產是金融業務的主要內容,不論房地產按揭貸款,房企股市融資,還是房地產債券,都給金融業帶來業務和利潤。而且,即使在1997後房價暴跌,很多港人成為負翁還在堅持還房屋貸款。港人的堅韌和誠信態度對金融機構意味著的極高的信譽和安全性,所以金融機構積極支持和發展房貸業務。在房價穩定或者上漲時,更多人願意按揭買房,金融機構業務擴大。在金融信貸擴張推動下,充裕資金推動房價上漲,又刺激更多人買房,支持房價上漲。可以說,在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下,香港房價更多由金融屬性構成,其價格遠遠超出香港市民的真實居住需求。

2、加強與大陸的金融聯系,支持更大的泡沫。香港即使再富裕,自身的資金總量有限,如果僅以自身資金炒作,資產泡沫也相當有限,如果能引入更多的經濟參與者、組織更多的資金、將資產泡沫做的更大,獲利也必將更豐厚。所以,香港房地產和金融機構積極進入大陸,支持大陸的資產泡沫。大陸資產泡沫越大,香港資產泡沫也水漲船高,地產商和金融機構的收益也更多。2005年後,大陸央企成批在港股上市,香港成為大陸與國際資本對接的關鍵場所。次貸危機、QE和四萬億,更急劇加大外資進入中國以及中國資金流出的規模。香港作為主要的橋頭堡,堆積了巨額資金,不論外資金融機構在香港租用寫字樓和高端住宅,還是大陸機構和富豪在香港購置房產,都支持香港房地產價格上漲,支持香港樓價成為世界第一。另外,金融機構積極支持大陸企業在香港上市,消化進入香港的外資,也支持股市擴容和股價上漲。與近20年前的1997相比,香港的股市和樓市規模都已急劇擴大,股市和樓市價格屢創新高。規模更大、價格更高,資產泡沫更嚴重,而房地產商和金融機構則在更多資金和更嚴重的資產泡沫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3、通過股市、債市和樓市等手段掠奪香港民眾的資金。隨著中國實體經濟的衰敗和走向末日,中國經濟日益成為旁氏騙局。旁氏騙局往往需求的資金量日益增大,直到最後突然破敗。我在《中國實體經濟走向末日》和其他經濟分析文章中多次強調,即使在美國3次QE印鈔的資金大規模流入中國後,中國社會資金鏈斷裂情況仍然日益嚴重,需要更多從外部吸血。在2012年後,大陸除了吸引外資到中國、在海外加速企業上市等手段之外,還急劇增加對外借債的規模。尤其是大陸企業的對外借債,到2015年已經達到1.5萬億美元。而且,大陸企業海外上市日益急迫,各類企業造假上市的特征日益顯著。而且,很多企業造假已經毫不掩飾,在公開財報中就可以隨意捏造數據。各類金融機構為了獲得傭金,幫助企業造假,從香港股市圈錢,從債市承銷債券。隨著美聯儲逐漸縮減和停止QE3,美元資金外流規模持續減少,遠遠無法滿足大陸的圈錢需求。而在金融機構的運作下,大量香港本地的資金被挪用,變成人民幣資產、股票和債券。香港民眾不僅被誘導高價買房、炒股和購買人民幣,其銀行存款在不知不覺中也大量變成對大陸貸款和其他形式債權。

第三,以大學為代表的社會研究機構,不僅不提醒香港經濟風險,反而在加劇經濟風險。在一個社會中,經濟研究機構應該起到看門狗的作用,捍衛整個社會的主要利益。而在香港,經濟研究機構為了自己的眼前私利,利用香港經濟中存在的漏洞而獲利,同時危害到整個香港的經濟安全。其中,以大學代表的機構,更是消耗香港納稅人的大量金錢、拿著巨額慈善捐款,做著危害香港經濟根基的事情。可以說,大學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目標,不僅直接嚴重危害香港的經濟安全,更通過毒害學生,直接危害到香港的長遠未來。大致上,經濟研究機構的問題表現在幾個方面:

1、大學不僅沒有承擔社會責任,反而危害香港的未來。從形式上,經濟研究機構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特定行業或機構的附屬研究機構,立足於本行業和機構的利益進行研究,以金融機構的經濟研究部門為代表。另一部分是社會經濟學術研究機構,為整個社會長遠發展而服務,以大學為代表。

社會中最為活躍的研究機構主要以金融機構的附屬部門為主。這些經濟研究部門往往以貌似公允的方式,為了金融機構的利益而研究。他們很自然的淡化風險、強化所謂的發展,以鼓吹資產泡沫。由於金融機構大量購買媒體宣傳手段,能在社會中實現廣泛的宣傳覆蓋,也因此,以大學為代表的社會經濟研究機構更需要肩負對整個社會的責任。主要責任包括對社會強化風險意識、監督經濟運行和風險、隨時提出關鍵問題並且尋找解決方案。只要大學等研究機構持續發聲,基於整個社會對大學的信任,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資產泡沫。但是,各大學很少針對香港的現實進行系統研究,更不要說系統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各大學為了學生的眼前就業率,將大學自身看做就業培訓機構,與其他經濟權貴合流,為其輸送專業人才。所以,大學做的主要不是確保香港的經濟安全,而是與其他權貴一道共同危害香港的未來。

2、大學缺乏對香港經濟獨立與安全的倡導與教育,成為香港全面附庸化的關鍵因素之一。香港經濟的快速附庸化,不僅有大陸血汗工廠發展的外部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香港自己放棄獨立的經濟地位。其中,大學作為香港各界極為尊敬和重視的機構,在思想、知識和政策引導上完全缺位,成為香港失去獨立性的關鍵原因。

首先,香港制造業全面遷往大陸時,各大學沒有任何經濟預警和相應對策,港府更不可能篩選和保留,而香港制造業全面外遷導致香港獨立的基礎塌陷。其次,在一國兩制早期,大陸中央政府一直避免幹涉香港事務。但是SARS之後,梁振英作為港府代表到北京要政策,全面開放對大陸的自由行,中央政府官員提醒梁振英,如果這個口子開了就很難關上,而港府堅持認為,要刺激香港經濟增長需要開放自由行。自由行這種只顧眼前利益的政策出台,也沒有大學進行分析和反駁。

更重要的是,在倒董的過程中,香港內部矛盾難以調和,大陸政府被迫介入事件中,要求董建華下台。在這個時候,大學作為社會中的主要智力機構,如果能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香港仍然能保持高度自治。而在自由行、莊豐源案之後的雙非問題、倒董等事件之後,大陸政府逐漸涉入香港政治,港府和香港富豪與大陸利益全面捆綁。大學自身也逐漸成為附庸部門,反映出香港的全面附庸化。

3、大學對制造業的忽視也導致自身附庸化。從根本上,大學與制造業互為因果互相支持。制造業是城市經濟的財富基礎,也是香港經濟獨立基本保障,制造業作為財富深水池,能隨時通過吸納投資讓城市財富的基礎更加雄厚。而且,現代制造業的知識和技術內涵日益深化,既能吸納大量高收入員工,又能支持相關的高科技產業。尤其以德日為代表的工業4.0發展,意味著制造業更加強大。從制造業和大學的關系上,制造業吸納多門類大學畢業生,從就業和經濟上支持大學;反過來,大學通過創造思想、傳播知識和技術、對員工在職培訓,引導制造業的發展。

如果在1980-1990年代,大學能倡導港府和制造業工廠保住制造業,尤其是保留一些朝著高精尖新發展的制造業工廠,香港既能保持足夠的制造業財富,又能支持香港的互聯網數字化發展。如果保持香港制造業的基礎,並且通過強化香港的核心制造業,領導和管控大陸的支持型組裝加工業(類似於日本在大陸設工廠的模式),香港才真正強化獨立經濟地位,實現財富的積累和擴張。正確的做法是大學領導制造業、制造業領導香港經濟,真正強化大學對香港經濟的領導,保持香港經濟的獨立性。

制造業流失的結果是大學缺乏真正的社會領導和影響力,變成實質上的職業培訓機構。制造業流失後,香港經濟作為高端附庸經濟,也影響大學的狀態。在附庸化的經濟環境下,不需要社會領導者,只需要跟從服務者。社會領導者意味著追求真理的精神、獨立自強的思想、對於社會的發展的認識以及深入思考和探討的行為模式,跟從服務者則不需要獨立的精神和思想,只需要聽話順從的性格以及特定知識和技術服務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學也不是社會領導者,不需要強調領導者的精神和思想,也缺乏對社會的思想和知識領導能力。

從功能上,大學降格成為職業培訓機構,為貿易金融和相關技術服務業輸送畢業生。從社會關系上,大學與社會民眾幾乎隔絕,成為遠離社會的象牙塔,不擔負對社會民眾教育的責任;向港府和金融機構等權貴靠攏,通過強化與權貴的關系,更好地位附庸經濟服務,實現更好的學生就業;對學生主要采取圈養馴化的手段,一方面以就業和收入吸引學生,讓學生聚焦於服務型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圈養學生和塑造學校文化,將學生培訓成為具有較高知識和技能的服務人員。

大學對學生的壓制反映出香港未來的根本風險。大學生上大學,職業的知識技能培訓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奠定長期發展的基礎。長期發展的關鍵在於,大學的教職員工對學生言傳身教,給學生指明發展方向,並且塑造學生的性格和能力。從這個標准衡量,香港的大學不僅沒有這樣的能力,反而壓抑學生的成長。尤其在資產泡沫化的環境中,學生面對的不僅僅是畢業找工作,更重要在於能生活,也就是租房和買房。

面對節節攀升的房價,大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越來越感到絕望。因為即使畢業後收入不錯,也因為房價和房租過高而生存艱難,更難以買房成家。而大學對學生失控,加上港府的錯誤應對措施,後來演變成“占中”的尖銳沖突。在占中之後,港大校方又為了表面就業率,不顧大陸經濟崩潰的真實情況,違反學生的個人意願,強力向港大學生推介到大陸工作。在學生表達不滿後,校方與學生再度發生沖突,而且矛盾日益尖銳。

從教育的角度,學生不論占中還是與校方沖突都是迷茫無助的表現,因為不知道自己該向哪個方向努力,才會采取無具體指向的對抗行為。大學已經失去對學生的教育能力,無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反而想著強力壓制學生,造成更多的無謂沖突。大學生是香港的未來,當學校以職業培訓機構的定位,教職員工在言傳身教上起反作用,結果只是壓抑學生成長,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更加不利。

更為嚴重的是,權貴形成強大的整體宣傳攻勢,加速掏空香港的財富。在大學附庸化之後,權貴實現利益上的合流,共同加速香港社會的財富流失。自2012年後,港府的基建項目持續擴大,金融業對大陸的資金輸血日益增多,香港的財富被掏空的越來越快,資產市場在表面上也越繁榮。不論港府、金融機構還是大學,都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盡力維持挖空香港財富的表面繁榮。

從2012年開始,大陸對於資金的需求急劇增大,對外債務積累持續增大,不論港府、金融機構還是大學都不對民眾分析債務背後的風險。2014年之後,大陸自由行消費快速減少,香港只是強調大陸反腐造成官員購買減少,而不探查其真正原因是大陸實體經濟加速崩潰。2015年7-8月,股災引發金融危機,進而開始人民幣大震蕩,說明大陸實體經濟崩潰已經演變成金融領域的崩潰,但是香港權貴仍然對危機視而不見。當越來越多的香港民眾開始已經切身感受到大陸經濟出了問題,權貴不是幫助民眾認識問題、分析問題、進行相應對策,而是繼續鼓吹大陸經濟增長,香港還會繼續跟隨大陸經濟受益。同時,權貴轉移矛盾,將旅遊商業不景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轉移為“占中”等事件所導致。

到2015下半年,香港形勢已經相當危急,但是權貴仍然在掩蓋問題,支持股市債市泡沫。例如,一些金融機構和人員已經認識到中國的問題以及香港面臨的嚴峻狀況,但是各金融機構不關心香港社會的生死,不對社會發布任何風險提示。例如,彙豐與中國大陸已經緊密捆綁,持續與大陸實施緊密合作,相當部分的資產與大陸掛鉤。但是,彙豐銀行在年中采取行動,不再冠名發布中國PMI,實際表態與大陸正式決裂(參見本人的《彙豐終止發布中國PMI的超級警訊》)。隨後,彙豐甚至考慮,可能將總部搬到美國。

這兩個舉動說明,彙豐在對大陸金融業務極大的背景下,對大陸經濟已經產生絕望情緒。但是,仍然沒有一家金融機構或者大學的研究報告對中國經濟提出質疑,而是強調或者默認中國經濟增長。然後,基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假設,積極幫助大陸企業和政府(國企)在港股上市,並且發行美元債券進行融資。在7月大陸金融危機爆發後,港股大幅下跌,更積極幫助大陸在香港市場吸金。而港人聽信金融機構的吹捧,大量投資到估值到天價、各種方式造假或者隨時因為中國經濟崩潰而破產的企業。

同時,金融機構也在輿論上支持樓價。在上半年,香港樓市已經達到極為荒謬的程度,而且大陸和國際經濟環境已經決定香港樓價必然在中短期內發生暴跌,但是各金融機構默不作聲,暗示樓市繼續上漲。在大陸7月金融危機爆發後,樓市將下跌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個別機構為了表明自己的正確性,開始預測房價下跌。不過,只要分析這些預測,就會發現個中玄機。例如,有的相對“大膽”的預測是,香港經過3年時間,樓價將下跌超過20%。

其實,這種表面看空的預測,實際上仍然在變相看多,在某種程度上繼續支持樓市的人氣。因為,只要稍微了解房地產市場就知道樓價走勢的特點是緩升暴跌,一旦樓市開始暴跌,幅度將很大。例如,美國房價在2002年開始加速上漲,漲了6年,總體漲幅才60-80%。而在次貸危機後,雖然美聯儲瘋狂印鈔挽救樓市,美國樓市也明顯下跌:3個月內,下跌最少地區的跌幅普遍在三分之一左右;而在跌幅較大的地區,跌幅達到三分之二以上。至於日本樓市和香港97年樓市下跌,都是在大幅上漲之後開始暴跌,跌幅達到75-80%。按照現在的香港市道,比日本和97前的上漲更加瘋狂,所以下跌必然深不見底。但是,金融機構完全忽略忽略房地產市場的這個基本特點,即使在看空市場的時候,預測的跌幅也很小。

這種預測給市民的感覺是即使樓價下跌,跌幅也將有限。反過來,如果機構預測落空,樓價不下跌,未來上漲空間巨大。所以,很多市民湧向樓市,把錢送給開發商,把債務留給自己。

資產泡沫化的實質是虛殼價格泡沫和實質高負債的組合。第一、虛殼價格是指表面由於價格高昂而顯得很強,但實際的內在價值極低。日本是世界上跨國公司和知名品牌第二強的國家,而香港股市在吸納大陸上市公司後,竟然比日本股市的市值還高。認真考察這些大陸公司就會發現,基本都是紙面上做的好看,實際盈利和資金流創造能力極弱,一些大陸公司在香港上市後,已經因為造假而退市或者股票暴跌。隨著大陸經濟崩潰的深入,造假的大陸公司也將原形畢露進入全面倒閉,進而拖垮香港股市。同理,與紐約市相比,香港不論貿易、金融和技術服務業的發展程度還是在經濟規模和收益上都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香港地產物業總值竟然接近紐約的兩倍,物業價格與經濟規模嚴重不匹配。僅僅從這個角度考量,香港樓價都必將崩盤。

第二、實質高負債意味著在沒有實業利潤支持所有高資產價格的背後由高負債支撐。人們大都看到香港高樓林立,燈火輝煌而且樓價高企,往往被表面的繁榮所迷惑。但實質上,建設這些高樓的資金並不是香港通過自身財富創造而積累起來的,更多是從其他地區流入香港的資金支持。對於香港,這些資金意味著巨額負債。日本在1980-90年代,通過制造業極高的貨值出口獲得高額利潤,以自身積累發展房地產。在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由於主要是自身資金,所以日本的經濟仍然相對健康。香港則完全不同,貿易和金融業務發展推動大量負債建設,樓盤越高檔樓價越高,負債金額也越大。

隨著中國經濟崩潰,香港貿易和商業等收入受到越來越明顯的影響,對外收入持續下降。同時,香港建設還在加速,更多的建築,更高檔的裝修,消耗更多的現金,形成更多的負債。負債不僅在企業層面,還包括個人通過按揭貸款買房。很多港人買房,依靠個人存款和當期收入結餘,只夠支付房貸首付,他們需要大量按揭貸款才有能力買房。當銀行發放貸款給個人,個人將錢給房地產商時,個人高負債也就此形成。

高負債開始壓垮香港經濟。由於香港的資產價格已經遠遠超出香港經濟創造利潤的能力,也遠遠超過香港的GDP。隨著資產價格上漲,人們反而更積極地將資金投入虛殼價格上。而且,因為沒有任何實業的利潤比資產泡沫增長的更快,所以當房價和房租快速上漲後,導致各類商業經營成本大幅提高。如果商業收入能持續增加,抵消快速上漲的成本,香港的表面經濟還能持續增長。但是,隨著大陸經濟和社會崩潰,不論通過香港的貿易出口,還是到香港旅遊消費,不僅不快速增長,反而加速下降,香港經濟也受到明顯影響。

在資產泡沫擴大和商業收入減緩的共同作用下,大部分香港市民的個人收入受到越來越明顯的影響。而且,資產泡沫的傳導具有滯後性,向商業和生活的傳導速度不同。隨著大陸消費持續減少,商業集中區的鋪租也急降,但是在主要的生活區鋪租上漲後,並沒有明顯下降。生活區商鋪保持高價,市民生活成本難以降低。除了加速掏空香港財富的金融業興旺之外,其他大多數行業和民眾個人逐漸陷入困境。

很多港人實質上已經陷入赤貧。隨著資產泡沫持續擴大以及權貴支持和鼓吹泡沫,很多港人受到壓力,高價貸款買房做房奴。由於房價和個人收入差距太大,不少港人背上沉重的債務。他們必須努力工作或者過度工作多賺錢,同時極度削減開支,結餘出來的錢才能償還按揭貸款。例如媒體曾報道,一對80後小夫妻通過按揭貸款成功買房上車。丈夫阿全收入較為固定,以厲行節約的方式攢錢,每頓能只吃一個面包就不再吃第二個,堅持多多步行上班,多走一段路就能省下公交車費。妻子Helen做護士,想法加班多賺加班費,兩人拍拖時幾乎無消費,主要去公園散步和拍照,而約會吃飯也在快餐廳。當然阿全和Helen屬於極端的例子,其他貸款按揭買房的香港市民,很多不像他倆如此節約,但是生活也盡量節省。當然,阿全和Helen看到房價上漲,自己的房屋增值,一點也不覺得辛苦。不過,如果去除這套房子的價格泡沫,從客觀的角度衡量阿全和Helen的生活,兩人已經屬於赤貧狀態。

在12月美聯儲加息後,權貴終於不再強調樂觀情緒,說明香港經濟已經危在旦夕。在A股股災引發大陸金融危機後,港股跟隨下跌。從10月份開始,樓市變冷,成交價下降。股市和樓市下挫,已經說明資產泡沫開始爆破。但是,權貴們仍然表現得相當樂觀,強調香港仍有各種發展機遇。隨著美聯儲加息真正成為現實,權貴才慌了手腳,表現出對經濟的憂慮。但是,權貴仍然在試圖安撫社會,給民眾以虛假的安全感。而實際上,權貴這樣的態度已經說明香港資產泡沫已經開始破裂。而且,權貴無計可施,只能眼睜睜看著問題全面爆發。

另外,大陸自由行遊客日益減少,香港商業也更加蕭條,眾多民眾收入繼續減少,支付能力隨之下降。除了大陸仍然通過金融市場,繼續從香港圈錢而讓金融顯得火熱之外,香港經濟已經沒有亮色。港府實施的規模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必將因為中國經濟崩潰而爛尾,這筆巨資終將被證明是玩打水漂。

慘烈斷崖包括兩個含義:1、程度:慘烈。慘烈是指香港經濟下降的程度。進入2016年,香港將面臨資產泡沫全面爆破、積存財富被大規模洗劫、眾多企業和商鋪關門、相當一部分人失業的綜合經濟崩潰。而且,由於大陸進入社會崩潰階段以及香港經濟的全面崩潰,經濟下降的程度極大。2、方式:斷崖。斷崖形容經濟下降的方式。在過去幾年,由於權貴的持續誤導,香港不僅沒有進行經濟隔離和收縮,反而與大陸進一步深度捆綁,將資產泡沫鼓吹的更大。進入2016年,香港經濟下滑將是沒有任何支持的、恐慌式、斷崖式的自由落體。

從過程來看,慘烈斷崖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對過去的未跌部分補跌,二是在未來隨著中國崩潰而續跌。

香港經濟首先需要大幅度補跌,資產泡沫最少擠掉65%。在過去幾年,周邊國家通過貨幣貶值,以國家經濟縮減的方式間接實施資產擠泡沫。而香港一邊自身積累過度膨脹的資產泡沫,一邊港幣跟隨美元升值。補跌就是香港資產價格相對過高,需要大幅下跌。如果與其他經濟體相對應,首先按照其他國家的貨幣貶值幅度進行相應的擠泡沫。

面對中國經濟崩潰,中國周邊的相關經濟體已經有所反應,主要反映在貨幣貶值上。2011年,美元兌日元低於1:77。隨後日元持續貶值,到2015年達到120日元以上,最高超過125日元,美元對日元升值幅度超過55%。2011年,澳大利亞元兌美元最高接近1:1.10,到2015年,澳元貶值最低時點低於0.7美元,美元對澳元升值幅度50%左右(美元對澳元0.91-1.38)。2011年,美元兌加元最低低於1:0.95,到2015年末,美元兌加元最高接近1:1.40,美元對加元升值45%左右。

三國的貨幣貶值基於不同的經濟特點。按照《福布斯》雜志,日本是世界對中國經濟依賴程度排第四的國家。日本最早行動實施安倍經濟學,主動大幅貶值日元。日本貶值日元的目的是降低國內生產成本,增加出口產品競爭力,將經濟危機盡量轉嫁到其他國家。在日元貶值的同時,人民幣還對美元升值。由於人民幣外升內貶,生產成本與日本相差無幾,導致在中國的日資工廠逐步向日本本土回遷或者遷往東南亞。而且,日元貶值後一個額外的效應出現,大陸旅客到日本旅遊的數量激增。大陸旅客在日本大量購物,主要采購日本生產的產品。

澳洲是對中國經濟最為依賴的國家,因為中國是世界主要的鐵礦石進口國。隨著中國經濟崩潰以及鐵礦石持續擴產,導致鐵礦石價格暴跌,引發澳元大幅貶值。在澳元大幅貶值後,大量中國人到澳大利亞留學和旅遊,積極從澳洲購買各種產品,代購活動極為活躍。

加拿大在表面上受中國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實際上受中國經濟主導。因為中國是世界石油的最大進口國,而在世界原油增產和中國需求疲軟的共同作用下,石油價格暴跌,直接影響加元彙率。另外,與澳洲類似,加拿大也吸引大量的中國投資移民和留學生等,這些人在加拿大成為投資房主力,推高溫哥華和多倫多房價。在加幣明顯貶值後,中國人從加拿大進行海外代購的產品也同樣激增。

三國彙率的大幅貶值對香港形成指標對比作用。大致上,美元結束QE3與其後的加息與中國經濟崩潰相對應。一些國家經濟嚴重依賴中國受到顯著影響,其中,經濟和社會基礎差的阿根廷和巴西等國進入經濟崩潰階段。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中國經濟的影響下貨幣大幅貶值。與三國相比,香港更加依賴大陸經濟,經濟和社會結構更加脆弱。

從優選經濟決策的角度,香港也應當像其他經濟體一樣,在過去幾年做相應經濟調整。香港與日本一樣,都是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經濟模式(如果只考慮本土經濟),沒有澳洲和加拿大這樣國土廣大、人口較少、資源豐富的天然優勢,而且香港比日本經濟規模更小更缺乏獨立性,所以,香港更需要采取日本模式,根據現實狀況主動實施調整。同時,還需要在民眾中進行廣泛的經濟宣傳教育,香港才能提前一段時間做足夠准備以應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崩潰的嚴峻後果。

香港補跌的關鍵是擠破資產泡沫。根據香港目前的資產泡沫水平,最少應當擠掉65%的資產泡沫。按照2015年4月香港股市超過日本的規模水平,下降65%只是進行補跌。在當時,恒指最高達到28000點,下降65%意味著降到10000點左右。同樣道理,按照2015年中期的高位(比2014年的20萬億港元繼續顯著上漲),樓市即使下降65%,香港物業市值仍然達到紐約的三分之二,高於新加坡。大致上,補跌可以通過兩個方向的措施實施:

1、港元貶值。讓港幣貶值35%以上,也就是美元兌港元升值50%以上。正面看,港幣貶值是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按照三國貨幣貶值的幅度以及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性,港幣貶值最少要達到35%。在港幣貶值補跌的同時,將股市和樓市保持在現有的港幣計價水平上,能初步實現擠泡沫的目的。負面看,港幣貶值不僅不能促進社會公平,而且導致嚴重的輸入性通脹。香港的主要問題是在權貴的支持和運作下資產泡沫過度膨脹,同時一些港人超出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炒股和貸款買房,也支持股市和房地產泡沫。如果實施港幣貶值,意味著所有人承受資產價格泡沫帶來的損失,權貴和過度消費買房的人得到好處,也就是損害香港經濟、敗壞社會風氣的人得到鼓勵,而辛勤工作和節儉儲蓄的人群則因為港元貶值而遭到嚴重損失,也就是說那些支持香港經濟、支持香港經濟安全的人受到懲罰,這樣政策的結果只能是人們更積極炒股和買樓,進一步加劇資產泡沫的比例,讓香港經濟處於更危險的狀態。

另外,港幣貶值35%之後,由於香港大部分生活日用品依靠進口,結果是生活物價大幅上漲,考慮到價格上漲的累加效應,普遍漲幅可能超過50%。香港有很多市民自強不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但是,由於個人能力有限以及資產價格泡沫的經濟侵蝕,這些人生活非常拮據。如果生活物價再大幅上漲,等於摧垮這部分自食其力的人群,使他們陷入生存困境。所以,港幣大幅貶值的負面結果是,節儉儲蓄和自食其力的人受到嚴重打擊,推動更強的投機風潮,因此港元貶值的模式不可取。

2、實施通縮。保持港幣彙率相對穩定,推動經濟通縮,直接擠破資產泡沫,讓股市樓市價格最少下降65%,通過升息、公開市場操作和行政措施,直接打壓資產泡沫。考慮到香港的股市和樓市過高的價格,可以通過嚴厲限制港人炒股買房的措施,迫使港人退出股市,並且最少將樓市打壓下降65%。按照香港股市2015年4月超過日本股市的規模水平,下降65%只是補跌式的擠泡沫。恒指最高是28000,下降65%到10000點左右。

同樣道理,按照2015年中期的高位(比2014年的20萬億港元顯著上漲),樓市下降65%後,香港物業市值仍然接近紐約,明顯高於新加坡。另外,通過宣傳大陸經濟真相,促使商業收縮,降低商業地產租金,進而降低整個社會的運作成本。在商業收縮後,利用現有的資源,盡量在大陸還能輸出遊客和資金時,賺取最後一桶金。在資產價格下跌65%以後,停止一切擴建工程,同時對公職人員的收入大幅度下調,大幅降低港府的運作成本。在實施經濟通縮和擠破資產泡沫後,非公職人員由市場狀況自然調節。這樣政策的好處是能在刺破資產泡沫的同時,不影響節儉儲蓄和自食其力人群的利益,同時打擊依靠資產泡沫生存的人群。

由於香港社會的階層尖銳對立,上述任何一個措施都無法實施,所以香港經濟無法主動實施補跌。在香港整體經濟依附大陸的同時,香港社會內部也形成尖銳對立。其中,一部分人依賴資產泡沫,這個群體包括權貴階層、非權貴的金融和地產從業人員、高價買房的高負債人群、將很多儲蓄投入炒股的人群等;另一部分人更多因為資產泡沫而受損失,主要指非金融和地產行業中,辛勤工作、節儉生活、積極儲蓄、不進行高房貸買房和炒股金額少的人群。如果實施港幣大幅貶值,會引發後一部分人的強烈反對,本來已經陷入尖銳矛盾的香港將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動蕩。主動擠破資產泡沫等於直接威脅到權貴的利益,一些房奴甚至可能因為負資產而跳樓。港府考慮到大陸和本港權貴的利益,為了不讓房奴跳樓,同樣不可能實施。所以,香港無法主動實施經濟補跌,只能繼續維持港幣強勢,而且盡量維持資產泡沫。

維持現狀的結果是問題越拖越嚴重,最終唯有形成慘烈斷崖。香港只有維持不下去資產泡沫被刺破時才出現下跌,僅從補跌的角度,首先要經曆65%或者更多的資產價格下跌,已經完全可以稱為慘烈,而且,資產泡沫破裂將在很短時間內實現,形成價格的斷崖式暴跌,更重要的是,僅僅過去的補跌就可以達到慘烈斷崖的程度,還沒包括未來的續跌。

進入2016年,香港面對中國社會崩潰和外儲清空的危機,香港資產泡沫必以迅猛的方式全面崩潰。隨著中國巨變,香港的問題也將集中爆發。中國將爆發全面社會危機,大部分貿易公司和旅遊商業倒閉,從根本動搖香港的主要收入來源。更重要的是,一旦中國外儲清空,幾乎所有金融機構倒閉,香港大部分存量財富已被大陸掏空的真實情況暴露,香港民眾在銀行的存款也將基本消失,大部分港人將不得不面對生存困境。

首先,香港權貴的軟弱表態反映出香港已經進入經濟危機,資產泡沫開始破裂。在2015年,權貴們反複強調香港經濟前景向好,試圖給香港民眾灌心靈雞湯,2016年開局這種情況沒有再現,不少權貴開始公開表現出對未來形勢的擔憂。在外部,一方面中國經濟崩潰已經傳導到香港,影響香港的經濟狀況,另一方面,美國在12月首次加息後可能還會繼續加息,如果美國加息,港幣與美元掛鉤,也必須加息。在內部,除了旅遊商業一片蕭條之外,資產泡沫開始破滅。恒指從28000水平跌到20000點。根據最新行情,港股在2016年開年後,連續4天交易下挫,到1月7日收市為20300點,不久的未來隨時跌穿20000點。樓市從10月份開始冰凍後交易日益清淡,一些二手房在四季度出現20%的劈價求售。進入2016年,在大陸經濟崩潰、香港商業蕭條、港股下跌的共同作用下,樓市購買意願更弱,價格將持續下行。一般說來,資產泡沫破裂是經濟危機的開始,經濟危機反過來再加速資產價格下跌。

香港經濟危機的直觀表現是關鋪潮和失業潮,進而推動資產價格下跌。香港旅遊商業在2015年已經轉淡,到第四季度大部分店鋪的銷售已經相當差。根據相關數據,2015年香港公司商鋪關門倒閉的數量創出08年以來新高。進入2016年,由於大陸經濟崩潰傳導,香港貿易服務業和旅遊商業的經營狀況將更差。大致在春節過後,很多商家因為銷售回暖無望而開始關鋪。考慮到大陸消費急劇下降以及過去商鋪開設過多,關鋪潮將非常顯著。

根據11月我對香港商鋪的實地綜合考察,即使按照2015年大陸經濟崩潰的狀況,香港商鋪都已處於極為嚴重的過剩狀態,即使在2016上半年關鋪數量達到40%,剩餘商業也完全能輕松應對剩餘的消費需求。而旅遊商業吸收大量香港就業人口,關店潮意味著大量的人員失業。相當一部分人員即使不失業,收入也將明顯下降。關鋪潮、裁員潮、減薪潮相疊加,香港陷入嚴重經濟危機。另外,商鋪大量降租和空關後,資產收益水平急劇下降。在大量人員失業和減薪之後,本港消費能力亦大幅下降。各種因素相結合,商鋪和住宅樓價格重估,價格下跌幅度最少達到三分之二。

其次,大陸進入社會危機階段,將導致香港經濟全面崩潰。大陸社會危機涉及幾個方向,對香港不同行業具有相應的影響。大致上,影響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1、大陸實體經濟走向末日,絕大部分生產組裝工廠關門。實體經濟末日從2015下半年開始全面上演,生產組裝工廠連片倒閉或者關門,一些工廠即使表面運營,實際負債累累,隨時准備留下債務跑路。從時機上,2016年1月到2月的春節,將是重要的時間窗口。更多大中型工廠將關門或者跑路,其中包括眾多外資廠。春節後,只有少部分工廠開工生產,同時繼續裁員,維持最低的人力成本。

大陸實體經濟末日將重創香港貿易和技術服務業。在大陸生產出口的過程中,香港出口和轉口貿易商以及技術服務商起到重要作用,也從中獲得較高的利潤,香港也是大陸工廠的小型設備工具、零部件和高價材料的重要采購中轉地,香港銷售商也因此獲利不菲。另外,一些港人在大陸工廠擔任技術和管理職位,也有較高收入支持香港家庭生活。隨著絕大部分出口工廠關門,中國出口和進口都急劇減少,不再雇傭高薪港人。搬離中國的生產廠分散到世界各地,即使香港仍能得到部分業務,與過去十幾年相比屬於急劇萎縮。

貿易萎縮進一步打擊香港經濟。貿易是香港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香港經濟影響廣泛。貿易租用碼頭、倉庫、商業鋪面和寫字樓等物業設施,雇傭較多的相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一般服務人員,貿易急劇萎縮後,大量物業設施閑置,大量從業人員減薪或者失業。物業閑置意味著貿易公司、房地產商和物業公司、相關服務公司以及政府相關稅收減少,進一步打擊股市和商業地產。大量從業人員失業或減薪,直接影響到相關人群的生活,進而打擊住宅樓價。

2、大陸大部分人口失業,社會陷入混亂。在2015年,大多數企業減薪、裁員和欠薪,大量建築工地和工廠采取長期欠薪的策略不支付工人工資。在上半年A股暴漲和7月大陸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僅洗劫相當數量的股市資金,也導致社會資金更加緊張。同時,各種高利貸層出不窮,以超高的利息吸引參與者,然後又很快爆破,參與者血本無歸。在全民創業的口號下,無數人拿出積蓄創業,大都損失慘重。另外,一部分人買房炒房,投資在理財產品上,整個社會裏絕大多數人現金所剩無幾。

進入2016年,隨著絕大多數企業裁員和關門,大部分人將失去工作以及經濟收入,由於絕大部分人的儲蓄基本被洗劫,沒有工作又沒有積蓄,人們只能鋌而走險維持生存,也就是說,很快將有數量龐大的失業、無積蓄、有家庭負擔的人行為失控。在2015下半年地方治安急劇惡化,進入2016年,社會將快速失序,隨後是社會系統崩潰,也就是社會危機爆發,進入亂世。

香港旅遊市場和商業市場的主要份額都是針對大陸。港幣跟隨美元升值後,到香港旅遊相對較貴,大陸以外的遊客相對減少。根據香港《大公報》2015年8月29日刊文“中國大陸旅遊研究院8月28日發布《大陸出境旅遊發展年度報告2015》”稱:在(2014年)香港入境旅遊市場份額中,大陸遊客所占比重高達77.60%,到訪3,466.24萬人次,且保持15.20%的成長趨勢。由於港幣升值和資產泡沫,香港銷售的產品與其他發達國家或者地區相比明顯更貴。所以,非大陸遊客即使到香港旅遊,也很少在香港購物。而大陸各種產品售價很昂貴,香港的產品售價相對便宜,相當多的大陸客到香港旅遊采購各類產品,人均消費金額超出非大陸旅客。另外,相當多產品通過水貨客運輸的方式從香港轉運到大陸,支持了大量批發商和零售商。從這個角度,香港的商業零售主要針對大陸客,其份額遠超過港人消費。

大陸爆發社會危機後,香港旅遊和商業將全面極度蕭條,相關商業地產趨向0價值。在大陸經濟崩潰的過程中,由於社會秩序尚存,部分大陸民眾仍有一定經濟實力繼續到香港旅遊購物或者經由水客購買來自香港的產品。隨著大陸陷入社會混亂,大部分人不再到香港旅遊購物,也沒錢或者沒辦法購買水貨客產品。如果考慮到大陸社會混亂後,其他國家到港與大陸進行經濟交流的人數也急劇減少,到香港的旅遊人數將預計減少90%(或者更多),那么現有賓館酒店的90%房間空置。

同樣道理,其他旅遊服務業、商業零售業、批發行業、水貨客運輸銷售行業也全面蕭條,業務減少80%以上(考慮到本港有一定的消費份額)。香港相當一部分人都在相關行業就業,一旦消費銷售,大部分人將失業,直接面臨生存危機。旅遊和商鋪等地產也全面空鋪,該類商業地產失去基礎價值。

3、大陸外儲清空,香港金融和資產全面歸零。2015年7月上旬,A股股災後,我宣布中國經濟危機爆發,並提出“股彙雙殺”的概念,提醒即將出現的股市與彙市聯動造成的根本危機,“如果在4-6個月之內,中共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措施,金融危機將轉變成為社會危機”。8月中旬,人民幣彙率突然暴跌引發世界金融市場動蕩。11月,人民幣開始持續小幅貶值,到12月貶值幅度逐漸增大。進入2016,股彙雙殺即開始,這個概念也迅速進入主流財經媒體。

股彙雙殺的背後是我多次強調的“中國大陸是個巨大的金融黑洞”。中國表面上有3.4萬億外儲,實際上其中大多數為呆壞賬以及質押資金,可動用資金不到1萬億美元(2015年4月計算值)。同時,考慮到外資對中國投資和盈利以及中國的各類對外借債,中國對外負債可能達到6-10萬億美元。2015下半年開始外企大潰敗,外資持續從中國撤資,加上中國人的外逃資金,可能在短時間耗光1萬億美元的流動資金引爆中國金融黑洞。股彙雙殺是關鍵標志,意味著流動資金開始緊張,引發社會搶購美元的風潮,金融黑洞即將爆破。2016年的第一周股彙雙殺開始,迅速掀起搶購美元潮。中共仍在頑抗,但能堅持的時間不會長。

一旦大陸外儲清空,將對香港形成致命打擊。香港受到的打擊可以包括幾個方面:1、股市重創,港交所可能關門。香港股市一部分是大陸上市公司,這些股票直接清零;另一部分是依賴大陸生存的香港公司,也將破產。與之相對應,恒指將跌到極低的低位,港交所甚至可能關門。2、銀行壞賬和債券違約,香港民眾財富被吞噬。外儲清空,大陸既還不了債券的本息,也還不了香港銀行的債務。在大陸的欠債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香港銀行的欠債,也就是香港儲戶的資金被吞噬。3、外資大規模撤離,抽空香港資金。大陸外儲清空後,外資的第一反應是迅速撤離香港回到本國。外資撤離速度越快,撤走的資金越多留給香港機構的壞賬也越多。外資抽走後,香港將出現資金極度匱乏的情形。4、大量金融機構倒閉,中高檔寫字樓全面空置。5、香港經濟全面崩潰,民眾生活艱辛,甚至面臨生存危機。

隨著大陸外儲清空,香港人將真正認識到經濟安全的意義。隨著股市和樓市基本接近零價格,一直宣傳鼓吹資產泡沫的權貴階層(除少數先知先覺的富豪)也因為經濟基礎消失而陷入貧困。由於香港沒有建立起獨立運轉的經濟模式,香港積累的財富也被洗劫一空,即使港人欲站起,既沒有資金又沒有制造業還沒有合適的發展平台,更缺乏具有實用技術的人才,香港在經曆生存困境重新發展的過程中,將充滿各種艱辛和挫折。

根據網易財經綜合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