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新 聞 > 財 經 >

留住人才才能提高經濟

更新時間:2017-06-20 12:04來源:網絡作者:@tubie777人氣:477806

留住人才才能提高經濟

人才流失是經濟衰退的結果,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拉動經濟增長。

新近發佈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顯示,東北地區吸引大學畢業生難。近三年來東北區域經濟體的本科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低,同時東北地區高素質人才的流失比較嚴重,人才流失是東北振興面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作用越來越不顯著,經濟總量從1980年代初占全國的13%降至2007年8.77%的歷史低點,2005年以後,中國啟動振興東北計畫,東北經濟總量占比提高至2012年的9.45%的階段性高點。2013年以後,東北經濟又全線失速,2014年全國GDP增速最低的五個省份中,東北三省均在其列,東北地區GDP平均僅增長了5.9%,遠低於東部的8.1%、中部的8.9%、西部的9.1%。有媒體還披露,2010年以來,以遼寧為代表的東北經濟增速數據嚴重注水,近兩年因擠水分,東北經濟數據出現斷崖式下跌。

經濟不景氣讓就業市場承壓,大學生就業率持續走低並不意外,考慮到高校就業率的注水情況,東北大學生就業形勢可能比表現出來的更不樂觀。這種壓力迫使大學生遷移至其他省份就業,呈現高素質人才流失的狀態。

人才流失是經濟衰退的結果,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拉動經濟增長。那東北的經濟為什麼不行?回看東北經濟形勢最好的2010年時的數據,遼吉黑的第二產業同比增速分別為26%、27%和28%,全面高於長三角和珠三角的18.7%和18.6%,而東北的第三產業分別為16.3%、12.9%和14.5%,反而低於長珠兩地的16%和20%。這直接反映在東三省第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遼寧的二、三產業GDP比值在東北振興計畫以後觸底反彈,出現了全國少有的第三產業相對衰退的現象。

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東北地區以國企占主導的經濟體系。首先,民營企業特有的活力不僅拉動了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也貢獻了絕大多數新增的就業崗位,繁榮的城市經濟,是過去幾十年以來中國經濟故事的基礎。而東北國企負擔重,承擔吸引人才重任的民營企業壯大的阻力很大。缺乏相應的工作崗位,何談吸引人才?

國企主導經濟的另一副作用是干擾了人才的激勵機制。正常的企業聘用員工,只問能力、不問出身,能者高薪,少數企業任用私人,也很快會被市場淘汰掉,人才在這種激勵機制下,能發揮作用,也可以獲得應有的報酬。但很多國企的特色是所有者缺位,憑關係拿錢購買體制內崗位在東北廣泛存在。體制內身份對單位資源的支配性地位,也強化了東北的官本位思想,進一步擠出有能力、想憑本事吃飯的人才。

由此可見,東北破局人才流失的關鍵在於打破體制對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桎梏,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降低國有成分的市場份額,活躍民營經濟。道理並不新鮮,也不難理解,關鍵在於怎麼做。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印發《關於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根據意見,鼓勵援助方輸出成熟的園區管理經驗,選派幹部到園區任職、掛職。如此,既能吸引先進的管理經驗,較快地提升地區市場化水準,也可以直接改善經濟與人才流動的不良趨勢。這一思路值得東北地方政府認真考慮。

“武漢是全國科教重鎮,人才優勢最突出,人才的數量和水準居全國前列。但我們對人才資源的深度開發還不夠,很多優秀人才外流。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坐擁近水樓臺,錯失得月先機。”

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提出,要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畫”,確保5年留下100萬大學生,“留住大學生,不能順其自然,需要‘刻意人為’。” 他還宣佈,將校友招商作為招商引資的新突破口和生力軍,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

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到武漢時,最大的感慨是下了飛機,迎接他的是市委組織部長。“過去都不可想像。倒不是接人有多重要,而是過去相對神秘的組織部站到了招才、招商的第一線,確實讓人覺得耳目一新。”

種種跡象顯示,武漢正在開啟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才爭奪戰。

2017年,武漢預計有30萬高校畢業生。他們在踏出校門後,有多少人能留在熟悉的江城,正成為讓這座城市殫精竭慮的頭等大事。今年2月,武漢正式提出力爭5年內將100萬大學生留在武漢。隨後,武漢推出多項針對大學生的優惠政策,包括解決留漢大學生住房難問題;大學生在讀期間可繳存公積金;大力放寬大學生落戶條件等等。

此外,武漢也在努力吸引百萬武漢校友資源,“將校友招商作為招商引資的新突破口和生力軍”。4月,武漢正式成立招才局,將招才引智列為“一把手工程”,並聘請陳東升、雷軍等16名知名企業家為“招才顧問”和“招才大使”。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在注意到武漢今年以來推出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後,寫下了一篇文章,認為新經濟浪潮下的城市競爭,其核心戰場不再是大港口、大機場等硬體基礎設施,而在更高技術含量的人才爭奪戰上,“武漢這個時候喊出留住百萬大學生,是對自己核心優勢的深刻理解,也是對時與勢的準確把握。”

孫不熟的文章也引起武漢市決策層的關注。6月2日,武漢市一位負責政策研究的官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武漢近年來城市地位快速恢復,對人才、資本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正形成一種與過去人才外流相反的運動趨勢,“我們考慮順應這個趨勢,助推一把,而不是阻擋它。”

設立招才局

這場人才爭奪戰是由武漢市主要領導直接推動的。

2017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專職副主任陳一新履新,任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

“一新書記來了沒多久,1月份武漢市黨代會上他就倡議成立招才局,加強黨管人才,統攬全市招才引智工作。”武漢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處長鄭東回憶,自那時起,組織部人才處就開始研究這一新型組織機構的定位和職能。

在武漢市委提供給南方週末記者的材料中,給出了設立招才局的理由:“武漢是全國科教重鎮,人才優勢最突出,人才的數量和水準居全國前列。但我們對人才資源的深度開發還不夠,很多優秀人才外流。尤其是存在人才職能九龍治水、人才政策政出多門、人才專案名目繁多、人才資助‘撒胡椒麵’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引才留才用才的成效。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坐擁近水樓臺,錯失得月先機。”武漢希望通過招才局整合人才職能、政策、資金、專案、力量,加速推進招才引智。

按照規定,武漢要設立新的實體機構需上報中編辦,且涉及現有機構的裁撤。南方某市曾成立人才局,後來中組部在清理機構時認定其超編。吸取經驗後,陳一新在市常委會上提出,招才局以虛擬機構形式運行,不增編制、不設機構、不升規格。

武漢市委組織部原本上報的方案是,由組織部副部長孫志軍任招才局局長,從人社局、經信委、科技局、商務局、金融辦分別協調一位領導兼任副局長。“常委會上又議了一下,覺得招才局涉及體制機制改革,前期壓力比較大,希望讓常委來兼任招才局局長。在招才局剛成立的階段,比較容易形成它的權威,比較容易開疆辟土。”孫志軍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招才局局長現由武漢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兼任,副局長則由5人變為6人,他是其中一位。

招才局4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與武漢市委隔街相望的楊森公館被辟為辦公地點。不同於市委大門的戒備森嚴,楊森公館門口僅一個保安,登記後即可上樓。“設在市委外面,考慮到以後人才來我們這裏辦事進出方便。”一位工作人員解釋。

6月8日,惠濟路上楊森公館的會議室裏,鄭東遞給南方週末記者一張印有鮮紅黨徽的名片。他抱歉地解釋,新名片還在緊急印製中,左上角將印上黃鶴樓的水墨剪影,下書“武漢市招才局”。“這(舊名片)是用於體制內的,新名片是給體制外的,沒有黨徽,有英文,要做得比較現代化,和人才打交道嘛。”鄭東說,他兼任招才局綜合管理部部長剛滿兩個月。

為了高效地發揮招才局的作用,作為招才局局長的武漢市委組織部長親自開了協調會,從市委市政府各部門抽調了28名工作人員,同時將全武漢現有的48項人才工作職能、55項人才政策、10億元左右的人才專項資金統一到招才局統籌。

在這個過程中,鄭東發現過去有的人才政策力度不足,出臺後幾乎沒有實施過;有的人才評審重複交叉,同一個人不同專案能評好幾次。“現在除了對口上一級、必須一條線下來的不統,專業性特別強的不統,其餘(人才工作職能)都統到招才局。”鄭東說。

在招才局之上,還設立了招才引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市委書記陳一新掛帥,武漢市長萬勇任第一副組長。“說白了,招才引智是一把手工程。書記親自推動工作,力度還是非常大的。”鄭東說。

根據網易、鳳凰等綜合采編

【文章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訪安徽富樂德長江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訪安徽富樂德長江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加拿大華發網海外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下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2加國以牙還牙 對美祭988億關稅加國以牙還牙 對美祭988億關稅

    ​據路透社、美國CNBC網站及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為了反擊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宣布對加拿大徵收進口鋼鋁關稅,加拿大政府在6月29日宣佈,從7月1日起,對約126億美元(約988億港元)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關稅,包括橙汁、番茄醬和波本酒等商品。這是加國自二戰以來[詳細]

  • 3中國午夜出招:商務部籲美撤232措施中國午夜出招:商務部籲美撤232措施

    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今年4月2日起對自美進口的128項產品加徵15%或25%的關稅。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此發表談話。 [詳細]

  • 4特稅讓美港口機場很受傷特稅讓美港口機場很受傷

    綜合美國《福布斯》、《洛杉磯時報》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發動史上最大規模的貿易戰,據統計,美國主要的五個機場和五個港口會因為貿易戰受到重創。 [詳細]

  • 5我們受夠了美國的“氣”,惟一選擇就是盡全力把它打痛!我們受夠了美國的“氣”,惟一選擇就是盡全力把它打痛!

    當地時間4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聲明說,他已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據301調查,考慮再對中國1000億美元出口美國商品加征關稅。分析人士和投資者認為,美國這一最新舉動雖然有可能是虛張聲勢,但已給美國及世界經濟造成了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 [詳細]

  • 6國際合作解決全球經濟困局國際合作解決全球經濟困局

    經過八年艱辛談判,東盟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共15國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值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在全球大行其道,各國經濟飽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當下,外界認為全球最大自貿協定RCEP的簽署,將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表[詳細]

  • 7美國73%民眾憂貿易戰傷及自身美國73%民眾憂貿易戰傷及自身

    ​綜合《華盛頓郵報》、美聯社及法新社報道:美國《華盛頓郵報》與和美國高校近日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56%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形勢不利於美國就業。73%的受訪者均擔心貿易戰傷及自身。 [詳細]

  • 8香港物流商會:貿易戰對運送食品和消費品的物流公司影響最大香港物流商會:貿易戰對運送食品和消費品的物流公司影響最大

    ​中美貿易戰「號角」響起,航運物流市場不確定性提升。香港物流商會主席鍾鴻興表示,香港地區物流業勢將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其中以運送食品和消費品等相關物流公司影響最大,他又留意到近日中美航線的航班已有減少。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回應記者查[詳細]

  • 9海關總署:美加關稅 華即行反擊海關總署:美加關稅 華即行反擊

    針對美國301調查項下關稅反制措施的實施時間,中國海關總署關稅徵管有關負責人7月5日應詢指出,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2018年第5號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措施將在美方的加徵關稅措施生效後即行實施。對此,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詳細]

  • 10從美元歷史看人民幣走向從美元歷史看人民幣走向

    人民幣匯率問題關係到中國股市、債市的表現,也直接關係到房價的走勢。近期人民幣連續下跌,市場預期人民幣兌美元會出現非理性大幅貶值,但筆者對此不抱有太大「希望」或「熱情」。[詳細]

  • 11巴菲特妙語論投資 讚中國前景買買買巴菲特妙語論投資   讚中國前景買買買

    本年度“股神”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已於五月五日在美國中部的奧馬哈市舉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這個人口只有45萬的小鎮,每年五月第一個周六,數萬賓客從全球各地蜂擁而至,聆聽巴菲特和老拍檔芒格的投資聖經,令當地人[詳細]

  • 12逆回購三天泵4000億穩信心逆回購三天泵4000億穩信心

    人行進一步加大支持小微和民營企業力度,除定向放水外,更創設新工具。人行昨晚宣布,決定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根據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貸款增長情況,向其提供長期穩定資金來源;此外,還決定再增加中小金融機構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1000億[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加國以牙還牙 對美祭988億關稅

加國以牙還牙 對美祭988億關稅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