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業界孜孜探求粵劇發展之路

更新時間:2018-12-30 16:10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2822564

業界孜孜探求粵劇發展之路

圖:現時香港學習粵劇的途徑多以香港演藝學院為主。圖為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學生排練粵劇《鑼鼓響》(香港演藝學院供圖)

二○○九年,粵劇獲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近年本港的演出愈發蓬勃。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看似繁榮的市場表象背後,實則存在虛火,粵劇發展暗藏危機。對此,一眾「粵劇新人類」面對種種困難,諸如演員斷層的問題、觀眾老化的問題、有粵劇教育本身的問題等,努力不懈尋求發展方向。康華認為,戲曲訓練應從小開始;梁淑明支持將孩子喜歡的情節引入粵劇;陳紀婷和郭啟輝指出,新晉演員應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行。而作為接班人,他們皆認為,必須做好本分,才可以把粵劇傳承下去。

粵劇從業員馬繁向記者表示,當今粵劇市場的繁榮,實則存在虛火現象:「我自己的體會是,很多觀眾是為了捧偶像,或是因為天氣太熱,又恰好有免費戲票,就入場涼快一下,並非真的欣賞粵劇藝術。」

馬繁指出,「免費戲票」是劇團要充撐場面,令上座率提高,因此有些演出會免費派發戲票予觀眾進場。他直斥這是行業的一個亂象:「觀眾習慣了接受免費的戲票,但藝術有價,戲班也需要生活,長此下去,何以為繼?」梁淑明(藝名「柳御風」)亦表示,粵劇演員也需要面對生活問題:「香港演出屬於商業藝術,演出花費大多需要自負盈虧,故需要大量觀眾購票入場支持。加上大部分演員不屬於任何戲班,演出者都是應邀『埋班』。新演員要靠不斷演出,賺取舞台經驗和報酬,否則難以生存。」

演員須提升藝術水準

新晉演員生存困難,資源投放是否不足?本地資深藝評人佛琳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坦白講,政府對於粵劇的扶持已較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變,演員們的演出機會也日漸增多。惟業內應多些考慮如何有更好的傳承,不僅是觀眾間的傳承,更有演員之間的傳承。」

  康華質疑,資源足夠是否就有好的演出?「行業內一盤散沙,各自做各自的事。演出機會較十年前多了不少,但新人們不應該只是追求演出數量,卻忽視練功。部分粵劇演員每一晚都有演出,但排練的時候卻不見人,演戲畢竟不是食即食麵。」康華說。

她續稱:「相比較十年前,現在的觀眾人數增多,惟欣賞水準有所下降。其實,演員提升演出水平,可帶動觀眾欣賞水平的提升;觀眾的欣賞水準提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演員練好功、做好戲。」因此,她認為粵劇傳承最大的問題在於演員的藝術水準參差不齊。

康華續表示,這與香港粵劇營運模式有關:「與內地相比,香港的粵劇團並非公家營運,皆為民間興辦,且有職業戲班和非職業戲班,政府同時接受兩種劇團申請資助,而所得的款項都是一樣的。這種資源錯配,導致開銷更大的職業戲班更加入不敷出,演員為爭取多點收入,便會參與一些非職業班的演出,甚至同時排幾部戲,而無法全身心投入練功。」

馬繁則認為,為生計而尋找更多的演出機會本來無可厚非,但凡事過猶不及,太多的演出交織在一起,導致演員無暇練功、練唱、背誦並消化劇本及鑽研角色。

  陳紀婷則提到,現在的粵劇演員比以前師徒制時候的演員更容易獲得出演主角的機會,但利弊兼備,或會影響藝術水平:「比之以前,現在的粵劇演員有更多發展機會,就拿花旦來說,從企梅香到擔綱正印花旦的時間大大縮短,惟學習動作沒有以前那麼規範。」

新晉演員「上位太快」不但影響演出水準,更令行內出現斷層。馬繁承認,粵劇行業的確存在演員斷層的問題:「這是粵劇的真正隱憂,一味用資金扶持並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唯有解決斷層問題才能令粵劇更好地傳承。」

拓展觀眾的多方嘗試

演員斷層,觀眾也斷層。記者翻看香港的舊資料,往日哪怕是搭一個戲棚,都可以演足三天三夜,人們都不會散去,如今的觀眾卻連一齣四個小時的大戲都沒有耐性看下去,除卻因時代進步,娛樂增多,一些傳統戲曲故事已無法令今天的觀眾產生共鳴,故此使得本地粵劇一直被指觀眾老化,甚至缺乏觀眾。多名被訪者俱認為,可以從劇本和演出兩方面入手,吸引新一代進場看戲。

梁淑明形容,雖然今天的觀眾無法認同部分傳統戲曲故事的理念,但在那個年代,劇本反映的都是真實的社會景象:「有的時候,觀眾杯葛舊劇本,但這些舊戲又何嘗不是今人了解歷史的一扇窗?」她認為應保留優秀的舊戲,同時創作新戲:「我們可以把孩子喜歡的故事移植入粵劇,比如小朋友都熟悉的《三隻小豬》。」

陳紀婷也認為:「傳統戲的優勢固然存在,然而為了進一步吸引年輕觀眾入場,把西方題材移植到粵劇,也大可嘗試。」她指出,由於時代不同,以前的戲本故事未必能引起現代觀眾的共鳴,但若果有一台粵劇,可以在保持傳統戲精髓的基礎上,增加更多娛樂性,相信會進一步拓展粵劇新觀眾。

  然而,新戲是否一定比舊戲好?馬繁認為,可以創新,但應尋求正確的方式和方法,編劇需要更多地考慮觀眾的審美需求:「例如現今的神功戲,大部分劇目都是往日麥炳榮任文武生的大龍鳳劇團的名劇和『任白戲寶』,原因是這些經典劇本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但反觀當下,很多創作者並不了解觀眾的實際需要,一味試水,甚至破壞戲曲的基本準則也要排一齣四不像的大戲,實在要不得,創新也要講究循序漸進。」梁淑明也贊同:「罔顧粵劇基本程式的所謂『粵劇』是沒有觀眾的。」

康華則提出以改編和全新演繹來吸引觀眾:「我的親身經驗是,我的劇團上演『任白戲寶』卻不賣座,反而是那些具有誠意、有好演員加盟的改編劇更能吸引觀眾入場觀看。究其原因,那些戲寶都是當時的創作者為某些演員量身而作,且珠玉在前,今人很難超越。而注入新元素的改編可讓觀眾產生新鮮感,再經過好演員的演繹,觀眾就會想看。」

設導賞環節有助推廣

 要更好地發展粵劇,少不得推廣一環。馬繁提及現在不少機構在學校推廣粵劇,初衷不錯,但也可能會帶來反效果:「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且學校推廣的後續不夠。」作為其中一位推廣者,回想整個推廣過程,他不由得感嘆道:「有時候,我們搞的粵劇推廣計劃只是學校活動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了一種助興節目。」康華也認為:「在現今的香港社會,粵劇的推廣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段十分漫長的時間。但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思考,緣何比粵劇節奏慢很多的崑曲,卻能聚集一班固定的年輕觀眾?」

為了培養新一代成為粵劇觀眾,馬繁建議在演出前設導賞環節:「雖然現實的條件很難實行,但值得一試,此舉確實有助觀眾更好地了解粵劇的做手、身段、程式,甚至排場,增加他們看戲的趣味,從而令他們喜歡及欣賞粵劇藝術。」

戲曲訓練應從小開始

當記者問到曾在內地學習京劇的康華如何看兩地戲曲的發展環境時,她指出內地有專門培養戲曲演員的戲校,而香港粵劇教育所欠缺的正是戲校,致令沒有專門培育演員的土壤:「內地戲校的學員從小開始接受訓練,反觀香港,只有供高中畢業生修讀的香港演藝學院的戲曲課程,根本沒有一所專門的戲校。不過,依據現時環境,又有誰敢去辦?哪些父母肯送子女去學戲?哪一個香港小朋友可以捱苦?學戲過程艱辛,有時候難免出現老師打學生的情況,如此一來,會不會有學童投訴老師虐兒?」

陳紀婷曾於香港演藝學院修讀戲曲課程,在她眼中,過往「紅褲子」出身的粵劇演員,都是從小學戲,筋骨柔軟,基本功扎實,而且跟隨師傅踏台板,並於虎度門看師傅及前輩們演戲,經歷長時間的學習和浸淫。但現在不少像她一樣的新一代粵劇演員,或參加興趣班,或入讀香港演藝學院,學戲時年齡都比較大,與「紅褲子」演員不可同日而語。

康華直言「有文憑不等於識做戲」,「戲曲的練功真的應該從小時候開始,待至十七、八歲中學畢業之後才開始拉筋,真的太遲了」。

究竟粵劇如何繼續向前發展?康華跟另外三位本系列專訪的粵劇新人類─郭啟輝、陳紀婷和梁淑明均認為,外在環境他們難以控制,但自己必先要做好本分,「練好功,演好戲」,才可以把粵劇藝術發揚光大。同時,他們也需要業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因為粵劇新人類代表明天,縱使前路漫漫,卻是令下一代人也能看到這門藝術的希望所在。

【華發網根據大公報採編】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

    在外國人的眼中,茶就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曾為中國帶來過巨大的經濟財富,它使中國走向世界。同樣的,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卻改變不了中國人對茶特有的情愫。 茶香氤氳的生活是那樣的有滋有味、富有情趣。難怪,有人說,品茶[詳細]

  • 2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寶雞鳳翔區的陜西西鳳集團參訪,感受名酒品質和尊貴品味,現場體驗西鳳酒169[詳細]

  • 3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的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是中國古代四大[詳細]

  • 4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周公廟:千年禮樂傳承的中華圣地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周公廟:千年禮樂傳承的中華圣地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寶雞市周公廟風景名勝區,它位于陜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公里的鳳凰山南麓(鳳凰山為[詳細]

  • 5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坤家女主說: 茶如人生,我如茶;做一款心無旁騖、簡單,純然的茶。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在自己的內心修籬種菊,心中所愛便愈發清晰。 一葉浮沉,坤家時光中的故事都化作了詩篇,流年中的心事都鋪成了畫卷。朝朝暮暮,但求有[詳細]

  • 6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天下第一墓之謎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天下第一墓之謎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上世紀80年代,秦公一[詳細]

  • 7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8傳奇茶室重生傳奇茶室重生

    數年前牛頭角下邨清拆,一度成為全城熱話,大家爭相拍照留念,於1965年開業的興記,也成為朝聖地,最近這老[詳細]

  • 9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

    ■21歲上海姑娘薛美寧勝出成為女茶王。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港式奶茶」是香港餐飲文化標誌之一,更於2014年成為聯合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香港咖啡紅茶協會舉辦的「國際金茶王大賽2017」,昨日雲集全球六個[詳細]

  • 10海外華文媒體暨涉僑央媒走進黃山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館海外華文媒體暨涉僑央媒走進黃山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館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以“追夢中華·美好安徽”為主題的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活動于11月22日在黃山正式啓動。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部長左志強,黃山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張亞強 及12家海外華文媒體、5家涉僑中央媒體記者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一起[詳細]

  • 11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

    去年六月四日,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在福州仙逝,享年一百零八歲。茶界的一顆巨星隕落,茶業界的同仁悲痛萬分。張天福老先生是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的榮譽顧問,在張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回想他對本會的支持,我們不禁思緒連篇,感慨萬千。 [詳細]

  • 12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

    人的體質有燥熱、虛寒之別,養生茶也有涼性、溫性之分。其實身體素質的特徵很複雜,中醫將人體分為九種體質,平和、氣虛、濕熱、陰虛、陽虛、痰濕、氣鬱、血瘀、特稟。秋季是一個養生的好時機,秋季要多喝一些養生茶[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