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王朝史裏,夾雜着一部浩瀚的宮殿史
- 更新時間:2018-09-07 08:50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387883
圖:故宮經歷過無數次王朝鼎革(資料圖片)
(一)
故宮,意思是過去的宮殿。中國歷史悠長,經歷過無數次王朝鼎革,也就有了無數座過去的宮殿,中國的王朝史裏,夾雜着一部浩瀚的宮殿史,只不過宮殿一如王朝,都有着各自的命運與劫數,留到今天、完整如初的,只有這一座明清紫禁城,正如在明朝初年的歲月裏,工部郎中蕭洵能夠看見的,只有一座元朝的故宮。
那個時候沒有照相,元朝故宮的影像,都留在蕭洵的文字裏,打開他的《故宮遺錄》,依然清晰可望,彷彿歲月不曾帶走那座浩大宮殿的一片瓦、一粒沙。那是一座地球上從來不曾出現過的宮殿,不只規模浩大,如蕭洵在《故宮遺錄》裏記載的,皇宮(大內)「東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換算成今天的單位,東西寬約七百四十米,南北長約一千米,而且臨水而建,水叫太液池(今中南海與北海),水天浩淼,浮光掠影,如同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着王朝的興衰。水中有島,名瓊華島,那裏是忽必烈的深愛之地,以至於會捨棄奢華的宮殿,住在山頂上修建的廣寒殿裏,很多年後,成為明朝內閣首輔的張居正記下這麼一筆:「皇城北苑有廣寒殿,瓦壁已壞,榱桷猶存,相傳以為遼蕭后(即蕭太后)梳妝樓。」〔轉引自《單士元集》,第四卷《史論叢編》,第一冊,第九十五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二○○九年版。〕
入主華夏的蒙古人,就圍繞着這片水,建起了自己的宮殿—自那時起,北京作為國家首都的歷史,延續了七個世紀〔遼、金皆曾定都北京,但遼、金並未一統天下,自公元一二七二年定都北京(稱大都)至今,北京成為全國首都已七百餘年,其間只有明初、和民國時期的二十一年中,定都南京。〕在東岸,建了皇宮(大內),它的午門(崇天門),大約就在今天故宮太和殿的位置,而宮城內部,則形成了以南部的大明殿和北部的延春閣兩大建築為主體的建築群;而在西岸偏南,修建了隆福宮,偏北則修建了興聖宮——這兩座宮殿,分別是皇太子和皇后居住之所,與決定帝國運命的宮城隔水相望。黎明時分,水上時常流散着一束束紫青色的霧,高低錯落的宮殿群,在煙霧中若隱若現。宮城角樓風鈴的聲音會隱隱約約地傳來,讓藏在葦叢裏的鷺鷥、白鶴,悚然驚飛。
也就是說,有過三座略近於今天故宮面積的巨大宮殿,在太液池的兩岸鋪開陣勢,三足鼎立,而後來的明清紫禁城(今故宮),把帝后的寢宮收攏在皇宮的北部,形成「前朝後寢」的格局。元朝在三座宮城和御苑的外圍又築起一道皇城,周圍約二十里,皇城的城牆叫「蕭牆」,也叫「紅門闌馬牆」,顧名思義,宮禁之內,嚴禁騎馬。皇城的正門叫欞星門,穿越長達七百步的千步廊,與元大都的正門麗正門(今天安門南)遙遙相望。
禍起蕭牆,轉眼間,血流成河,江山易主。
那被威尼斯人馬可.波羅驚嘆過的高大城牆,如今只殘存西段、北段遺址,共十二公里。
安貞門、健德門,大都北城牆上的這兩座高敞大門,如今也變成了北京十號地鐵線上的站名。高峰時期的上班族們匆匆走出地鐵站,抬頭仰望空蕩蕩的天空,無暇去顧念這座大城的滄海桑田。
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一個名叫宋訥的官員寫下一首詩,叫《過元故宮》,詩曰:
鬱蔥佳氣散無蹤,
宮外行人認九重。
一曲歌殘羽衣舞,
五更妝罷景陽宮。〔轉引自《單士元集》,第四卷《史論叢編》,第一冊,第九十六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二○○九年版。〕
繁華過處,似水無痕,再濃重的悲哀、再深長的故事,亦彷彿可以吹散在天地之間,不會留下痕跡。〔安意如:《再見故宮》,第一百二十四頁,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二○一二年版。〕
(二)
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公曆一三六八年一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
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朱元璋下令,在自己的故鄉鳳陽〔原名臨濠,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後改為鳳陽。〕建設中都。
這項自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年)開始的建設工程,到洪武八年(公元一三七五年)突然停止。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旨,「改建大內宮殿」。他捨棄了六朝故宮一直延續的玄武湖至聚寶山這一傳統軸線,在鍾山南麓,填掉燕雀湖,將金陵王氣,收束在這座新的紫禁城內。
關於南京城的風水,當年諸葛亮到達東吳,看見南京(當時稱建業)第一眼就曾感嘆:「鍾山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也。」
假若朱棣後來不是去了北平,見識了帝國北方的天地浩大,目睹了元朝故宮的氣勢恢弘,或許在當上皇帝以後,他也會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在六朝金粉的南京城裏呆上一輩子。帝國的邊疆城市北平,也不會在他的手裏,重新變回成國都。
正是因為洪武十三年(公元一三八○年),二十一歲的朱棣帶着徐達的愛女、四年前被冊封的燕王妃,縱馬出了燈火闌珊的南京城,一路向北,跨過當年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易水,抵達遙遠的北平,就任燕王,帝國的劇情,才在他的手裏,發生了反轉。
朱棣在北平住的燕王府,具體位置一直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它在太液池西岸,元朝從前的西宮內,也有人認為,它其實就在元朝紫禁城的大內中〔單士元、朱偰、李燮平、姜舜源等學者持西內說,詳見單士元:《明代營造史料.明代王府制度》,原載《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四期;朱偰:《明清兩代宮苑建置沿革圖考》,第十二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版;李燮平:《燕王府所在地考析》,原載《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九年第一期;姜舜源:《元明之際北京宮殿沿革考》,原載《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九年第四期。王劍英先生則認為燕王府址即為元大都宮城大內,參見王劍英:《燕王府即元故宮舊內考》,見《北京史論文集》,一九八四年第二輯。〕。從史料上看,燕王府的正殿名叫承運殿,面闊十一間,次殿圓殿、存心殿,面闊皆為九間〔《明太祖實錄》,卷一二七,第二○二四至二○二五頁。〕間,是中國古代建築術語,指殿宇前後四根柱子之間的位置。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面闊十一間。在古代皇權社會,建築無小事,根據禮制的規定,十一間、九間的規制,唯帝王才配享有,而王府的規格,最多只能在九間或九間以下,而燕王府的正殿竟然面闊十一間,顯然已經逾制。
二十多年後,這成為朱元璋的繼任者、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指控朱棣的把柄之一—他把四王爺居住在元朝天子宮殿內的行為定性為「僭越」。朱棣於是上書皇帝,做了這樣的自我辯解:
此皇考所賜,自臣之國以來二十餘年,並不曾一毫增損,所以不同各王府者,蓋《祖訓錄》營繕條雲,明言燕因元舊,非臣敢僭越也。〔《明太祖實錄》,卷五,第四十九頁。〕
意思是說,住在元朝故宮,這是父皇的旨意,況且二十多年來,一直沒有修繕、擴建,跟各王府不同,只是利用了元朝的舊建築,如何談得上「僭越」呢?
朱棣沒有說謊,燕王府之所以逾制,的確拜皇考(也就是他的父親朱元璋)所賜,因為朱元璋確曾說過:「除燕王宮殿仍元舊,諸王府營造,不得引以為式。」〔《鴻猷錄》,卷七,《封國燕京》。〕燕王府的「逾制」,是為了節省建設經費,因此沿用了元朝的舊宮殿,這一點得到朱元璋的認可,其他各王不能效仿。
元故宮中,唯有太液池東、元朝大內的正殿大明殿面闊十一間,而太液池西,隆福宮和興聖宮的正殿,面闊只有七間,因此可以判斷,燕王府的正殿,就是元朝天子曾經的正殿——大明殿。〔參見白穎:《燕王府位置新考》,原載《故宮博物院院刊》,二○○八年第二期。〕
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創永樂時代
(三)
元朝的大明殿,在今天紫禁城西路慈寧宮的位置上。包括大明殿在內的元朝三大殿,被改造成燕王府的仁智、大善、仁壽(自南向北)三大殿(嘉靖時期又拆除仁壽宮,建慈寧宮,供太后居住。除《明實錄》等諸多文獻記載外,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於二○一四年九月至十月、二○一六年四月至十一月對慈寧宮花園進行的考古發掘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今天武英殿前那條彎彎的御河,從前正是三大殿前的金水河。金水河上有三座青白石橋面、漢白玉拉扞的拱橋,那是燕王府的金水橋。三座金水橋中東側的一座保留到了今天,就是今天武英殿東的彩虹橋。(參見王子林:《元大內與紫禁城中軸線的東移》,原載《紫禁城》,二○一七年第五期。根據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現場考古判斷,彩虹橋的建築年代應不早於明早期,參見徐海峰:《古橋一隅尋遺蹤》,原載《紫禁城》,二○一七年第五期。)
朱棣曾與兄弟們一起回到中都祭祖,目睹過鳳陽紫禁城的壯麗雄渾。當朱元璋廢中都而建南京,朱棣更是目睹了南京紫禁城的巍巍浩蕩。但父親的這兩座城,都抵不過當年忽必烈的紫禁城,以至於朱元璋攻打下元大都以後,若不是考慮到「元人勢力仍潛留北方,現在就繼承其舊,尚不適宜」(單士元:《明代營建北京的四個時期》,見《單士元集》,第四卷《史論叢編》,第一冊,第一三六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二○○九年版。),他甚至有可能直接在北平建都。此刻,二十出頭的朱棣,成了這座舊宮殿的主人,目睹着這浩大宮殿的金黃燦爛、壯闊無邊,君臨天下的野心,或許就在這時勃然而生。
的確,在朱元璋的眾皇子中,朱棣是最出色的一個。他在刀光劍影中長大,少年時隨將士們出征的經歷,錘打了他筋骨和內心,讓他變得風雨難侵。在朱元璋心裏,朱棣已經成為眾藩之首。但明朝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翰林學士劉三吾一句:「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明太宗實錄》,卷一。)一話道破了朱棣的硬傷—在朱元璋的兒子中,朱棣不僅行四,在他前面,有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這兩位哥哥,而且他是庶出,他的生母是碽妃,而不是朱棣後來讓史官們篡改的,是朱元璋的正室馬皇后。在那個嫡長子繼承制的朝代,沒有正統嫡傳的身份,這幾乎是一條政治紅線,這宿命,是他從娘胎裏帶出來的,他的履歷,天生不合格。
因此,讓朱棣接班的念頭,在朱元璋心裏,只是打了個轉,就不見了蹤影。
但是,在朱元璋的心裏,朱棣依舊是有分量的。朱元璋死前不久,還在給朱棣的一封信裏說:
攘外安內,非汝而誰?……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勢,周防邊患,義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託之意。(《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攘外安內,承擔這兩項重任,朱棣都是不二之選,而且,是諸王的核心,只有他才能率領諸王,抵禦邊患,安撫黎民。這是他發出的最後一道敕書了,幾天之後,朱元璋就突然撒手人寰。
太子朱標早亡,皇位傳給了朱標的長子(也就是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在久經沙場、冷酷而冷血的皇叔朱棣面前,這個年輕望淺的大侄子,實在不是對手。
不知道朱棣對帝位的覬覦,有多少源自天性,又有多少得到了這大內宮殿的助長。站在元故宮裏,站在帝國北方遼闊的天際線下,那曾經屬於蒙古人的視野,不只帶給他巨大的空間感,也鼓起他非凡的勇氣和力量,讓他藐視如煙似幻的南京,當然也藐視南京紫禁城裏那個文質彬彬的玉面小生。
元朝的皇宮裏,住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棣。他與皇位之間的關係,似乎已隱隱地注定。
(四)
建文元年(公元一三九九年),蟄伏已久的朱棣終於走出燕王府,誓師起兵,南下討伐朱允炆,向自己的皇位挺進。
這場決定王朝未來命運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三年後,朱棣率領軍隊衝入南京紫禁城的時候,朱允炆去向不明,從此在歷史中消失,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硝煙尚未散盡,朱棣的屁股,已在龍椅上緩緩坐定。
永樂時代的大幕,徐徐拉開。
一個歷史學家大書特書的時代。
歷史,在他的手裏拐彎。
他上台後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有:
永樂元年(公元一四○三年):下詔改北平為北京;
永樂三年(公元一四○五年):遣鄭和出使西洋諸國;
永樂四年(公元一四○六年):下詔永樂五年營建北京宮殿,分遣宋禮等採木燒磚,命泰寧侯陳珪總其事;
永樂五年(公元一四○七年):修《永樂大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在北京營建新皇宮的原因,《明太宗實錄》裏不着一字,以至於清朝康熙皇帝曾經不無挖苦地說:「朕遍覽明代《實錄》,未錄實事,即如永樂修京城之處,未記一字。」
蒙古人退出大都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元末起義軍控制了大運河,使元朝廷徵集的江南稅米長期無法運達北京。但退走高原後,蒙古人仍盤踞在高原上,隨時準備俯衝下來。朱棣決心定都北京,控制北方胡虜,當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朱棣一生五次親征蒙古,這樣的壯舉,在中國歷史上,堪稱空前絕後,此前漢武帝、唐太宗征討漠北,都不是親征,而只是在宮殿裏發號施令。如此遠距離作戰,使他必然常駐北京,北京,這座蒙古人的大都,也必將成為施展朱棣戰略謀略的絕佳舞台。
當然,朱棣也不喜歡南京這座城。這座由父親朱元璋幾經猶豫之後選定的都城,雖依傍帝國的經濟中心、富庶之地,但它太小、太秀、太陰柔,容不下朱棣的野心。煙雨江南、吳儂軟語,那麼容易瓦解一個帝王的意志,使他成為一個偏安一隅的井底之蛙,在朱棣的心底,更想作唐太宗那樣的「天可汗」、忽必烈式的超級帝王,而北京這座城,雖遠不如南京繁華,卻是北方天際線下一座「眾多民族雜居」、「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國際性大都市」([日]檀上寬:《永樂帝—華夷秩序的完成》,第二一○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一七年版。)況且,他也不願在前兩位皇帝的陰影之下亦步亦趨,他要塑造一個全新的帝國—一個超越「華夷」的共同體、一個「四方來朝」的盛世,那才堪稱真正的「天下」,日本着名亞洲史學者宮崎市定先生說:「(朱棣)試圖重建元朝那樣的東亞共同體」([日]宮崎市定:《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下冊,第一○七九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七年版。)歷史,必須由他開創。
(五)
關於北京紫禁城的始建時間,史料中有永樂五年(公元一四○七年)和永樂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兩種記載。實際上,永樂五年和永樂十五年,是北京紫禁城營建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密議」階段,那時大明王朝建立還不到四十年,就已經營建了鳳陽、南京兩座皇城,朱棣一上台就營建第三座,如此密集的浩大工程,必將受到朝臣們的反對,因此,他縱然貴為皇帝,也只能曲線救國。詔書說「建北京宮殿」,並沒有說是建紫禁城,也可以理解為對元故宮(也就是從前的燕王府)修修補補,作為他北狩的駐蹕之所。而元朝的瓊樓金闕,無疑又為北京紫禁城的營建意圖提供了最佳的隱蔽手段,使大規模的採料行動和最初的營建得以瞞天過海。只不過這一王朝機密,當時只有少數人知曉,其中就包括總攬工程事宜的泰寧侯陳珪。
永樂七年(公元一四○九年),朱棣北狩,住在燕王府內,調動軍隊征討韃靼和瓦剌,此後大部分時間住在北京,除了軍事目的以外,督造紫禁城的意圖明顯。由於他居住的舊宮殿同時也是新宮殿的建築工地,因此,永樂十四年(公元一四一六年),太液池西岸的元隆福宮和興聖宮進行翻修,以便朱棣在紫禁城建成以前居住。這一年,朱棣回南京呆了幾個月,目的也是騰出元故宮大內,讓新宮殿的建設工程全面展開(參見白穎:《燕王府位置新考》,原載《故宮博物院院刊》,二○○八年第二期)。
根據單士元先生的考證,元朝的故宮,是在永樂十三到十四年(公元一四一五至一四一六年)之間被拆除的(《單士元集》,第四卷《史論叢編》,第一冊,第一三六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二○○九年版)。這個時間點,剛好在第二個階段──永樂十五年紫禁城建設全面開工以前。開篇提到的蕭洵,就在這時抵達北平。他擔負的使命,正是拆除元故宮。建築學家林徽因稱他為「破壞使團」。然而,作為「強拆隊」的一員,身懷破壞使命,遍覽元故宮之後,卻喚醒了他對這座故宮的無限熱愛與惋惜。他寫《故宮遺錄》,就是要讓那光輝璀璨的元代皇宮,在文字和記憶裏永垂不朽。
在嘈雜的拆除聲中,那個曾屬於元朝的世界消失了,一個以光明命名的朝代,化作一片瓊樓玉宇,刷新着曾經屬於元朝的空間記憶。挖護城河的河泥,也堆成一座鎮山(明稱萬歲山或煤山,清代稱景山),以鎮住前朝的「王氣」,確保大明王朝的千秋萬歲,也成為這座嶄新皇城的幾何中心。因此,與元朝故宮相比,明紫禁城的位置向南稍稍錯開了一里左右。
朱棣一生摧毀過很多事物,但他始終沒有捨得拆掉自己住過的燕王府。那曾經的舊宮殿,混跡於新皇宮裏,像一株老樹,生根發芽。為了保存燕王府,新宮殿只能整體橫移。由於燕王府西側為太液池,西移已無空間,於是,新宮殿的中軸線因而只能向東推移了一千多米,在今天我們熟悉的那個位置上,塵埃落定。
舊宮殿(燕王府)代表着他的來路,新宮殿(明紫禁城)代表着他的去處。從舊宮殿到新宮殿,他死去活來,折騰了二十年(自公元一三九九年靖難之役到一四二○年紫禁城落成),儘管空間上的距離,只有一千米。
這是一次艱難的抵達。
隨着新中軸的確立,被保留下來的燕王府三座大殿,也就成了紫禁城西路的重要建築。
為了與東路的文華殿對稱,在燕王府三座大殿的南側,又加蓋了一座武英殿。這座加蓋的建築,夾在仁智殿與御河之間,離御河只有咫尺之遙。這布局,在今天看來也十分局促。
只不過在今天的故宮西路,已不見當年燕王府的仁智、大善、仁壽三座大殿,它們與武英殿的空間關係,已被歲月抹去。
中軸線的東移,使紫禁城從此不再依傍太液池。這剛好暗合着大明王朝「着從『逐水草而居』的元人民風,回到漢文化尚中正平穩的農耕格局上」(趙廣超:《紫禁城100》,第十二頁,北京:故宮出版社,二○一五年版)。
【華發網根據大公報採編】
上一篇:「港影港樂」滬上展魅力
下一篇:保利推介清花瓶唐菩薩像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
在外國人的眼中,茶就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曾為中國帶來過巨大的經濟財富,它使中國走向世界。同樣的,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卻改變不了中國人對茶特有的情愫。 茶香氤氳的生活是那樣的有滋有味、富有情趣。難怪,有人說,品茶[詳細]
- 2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寶雞鳳翔區的陜西西鳳集團參訪,感受名酒品質和尊貴品味,現場體驗西鳳酒169[詳細]
- 3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的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是中國古代四大[詳細]
- 4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周公廟:千年禮樂傳承的中華圣地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寶雞市周公廟風景名勝區,它位于陜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公里的鳳凰山南麓(鳳凰山為[詳細]
- 5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坤家女主說: 茶如人生,我如茶;做一款心無旁騖、簡單,純然的茶。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在自己的內心修籬種菊,心中所愛便愈發清晰。 一葉浮沉,坤家時光中的故事都化作了詩篇,流年中的心事都鋪成了畫卷。朝朝暮暮,但求有[詳細]
- 6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天下第一墓之謎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上世紀80年代,秦公一[詳細]
- 7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8追夢中華·大美新疆|海外華文媒體走進民族樂器村
【加拿大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6月24日,由中國僑聯指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歸國華僑聯合會主辦的“追夢中華·大美新疆”2024海外華文媒體新疆采訪行活動,在新疆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米海爾古麗·阿吉、中國僑聯信息[詳細]
- 9傳奇茶室重生
數年前牛頭角下邨清拆,一度成為全城熱話,大家爭相拍照留念,於1965年開業的興記,也成為朝聖地,最近這老[詳細]
- 10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
■21歲上海姑娘薛美寧勝出成為女茶王。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港式奶茶」是香港餐飲文化標誌之一,更於2014年成為聯合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香港咖啡紅茶協會舉辦的「國際金茶王大賽2017」,昨日雲集全球六個[詳細]
- 11海外華文媒體暨涉僑央媒走進黃山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館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以“追夢中華·美好安徽”為主題的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活動于11月22日在黃山正式啓動。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部長左志強,黃山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張亞強 及12家海外華文媒體、5家涉僑中央媒體記者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一起[詳細]
- 12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
去年六月四日,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在福州仙逝,享年一百零八歲。茶界的一顆巨星隕落,茶業界的同仁悲痛萬分。張天福老先生是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的榮譽顧問,在張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回想他對本會的支持,我們不禁思緒連篇,感慨萬千。 [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