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古代中國“開而不放 傳而不播”
- 更新時間:2018-03-02 16:49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1151400
1989年1月,在錢鍾書、馮友蘭、任繼愈、錢學森、季羨林在內的300多位學者聯名呼籲下,《中華大典》項目工程在成都中醫學院(今成都中醫藥大學)開始試典,1992年正式啟動。這是經由國務院正式行文批準啟動的建國以來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
2017年底,這部按現代科學分類方法分為24個典、包含116個分典的類書宣告竣工。《中華大典》所採集的文獻資料上自先秦,下迄辛亥革命(1911年),收錄兩萬多種古籍,共約8億多字,是明代《永樂大典》的兩倍多,是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的4倍多,超過了中國所有古代類書字數的總和。
其中,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劍雄領銜主編的《中華大典交通運輸典》於2017年9月編撰完成,並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1000萬字,按交通路線和里程、驛站、交通工具、交通設施等專題,將傳世歷史文獻中的有關資料收集、輯錄、標點和整理,方便讀者查閱或提供一些線索。1月25日,記者就該典的出版情況和交通運輸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和意義,對葛劍雄進行了專訪。
葛劍雄教授。(東方IC資料)
【對話】
大典將促進相關學術研究處於較高起點
記者:中國有很長的類書傳統,《中華大典》在這個傳統中處於什麼位置,較之歷代類書有哪些特色?
葛劍雄:中國的類書傳統確實很長。這裡要說一下,一直有一個誤解,說《永樂大典》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書,這是錯的。百科全書是作者原創,中國類書是只是編不寫。
應該講,《中華大典》是中國有史以來範圍最大、字數最多、門類最全的類書。《中華大典》以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為藍本,按現代學科分類方法編纂,收錄的範圍和規模也遠超歷代。
記者:既然這些文獻已經存在,為何要把他們編在一起呢?也就是說,類書的最大價值是什麼?
葛劍雄:主要使這些資料能夠得到更好地被利用。因為與某一典相關的某些資料,一本書裡面可能只有一句話,我們基本上在編的過程中把有些書都翻了。否則分散狀態很難起大作用。這樣就能為相關研究人員的進一步研究,省去大量的功夫,同時使我們中國跟傳統有關的學術研究能夠處於一個比較高的起點。
記者:《交通運輸典》中的文獻勢必與歷史地理典、歷史典等有交叉的部分,如何取捨,編纂原則是什麼?
葛劍雄:各個典之間相互交叉的情況分普遍。中華大典的編委會開過好多次協調的會,最終決定採取兩種辦法。一種是明確界限,比如關於歷史地理的科學原理部分歸《科學典》,具體內容由《歷史地理典》收錄。如果有些內容實在需要交叉的話,那麼規定了主次,有的典是主要,有的典是次要。如果不得已重復,也是可以多個典都收錄。
記者:這種由眾多學者共同合作的文化工程,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葛劍雄:集體工作最大的擔心是質量能否保證都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為此,大典編委會、工委會開了無數次的會,就是千方百計希望質量能夠提高一點。確實可能將來大家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現一些問題,只能說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做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
記者:在編寫的過程中,有哪些史料是原本不太注意,但您覺得十分重要,值得加大關注的?
葛劍雄:確實有些資料我們以前不太重視,今天做研究來講就很有用。比如我們中間收了一批資料,它是清朝郵傳部檔案,檔案裡面有一批裡面是淞滬鐵路的,它詳細到什麼程度呢?什麼都有,比如這條路幾個站台,站台多寬?有多少員工?每個員工薪水多少什麼都有。這些資料好好研究,可以做出很多課題。
《中華大典交通運輸典》(網絡圖片)
歷朝歷代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開放
記者:中國疆域遼闊,幅員廣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宏觀來看,交通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作用是什麼?
葛劍雄:在今天, 我們很多信息、文化的傳播可以不靠人本身,比如通過互聯網。但古代只有通過人。那人靠什麼傳播呢?靠交通工具。如果沒有好的道路、交通工具,那就只有少量精英能接觸到文化和信息。如果要使文化、文明在更大範圍傳播,就要通過成群的移民。所以中國文化、中國文明,能夠由中原擴展到全國,由華夏輻射周邊,靠的就是由交通工具、交通路線的改進和開辟,使大批來自黃河中下游的人群分散到各地,乃至朝鮮半島、越南,或者向日本那樣一批一批地來學習。
記者:能再展開談談具體由交通發展帶來的細節實例嗎?
葛劍雄:比如台灣能夠納入中國版圖,交通就起了關鍵因素。大陸人最終突破台灣海峽的阻擋,是因為掌握了跨越海峽的技術和手段,從而大批移民遷移過去。
要知道跨越台灣海峽是不容易的,有台風,洋流也不利於航行。如果從福建開船,在技術達不到的時候,是很有可能被吹到日本的。我們的先民掌握了更為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手段,就一批一批大量遷移到台灣。明亡以後,鄭成功收復台灣,又從福建帶了十幾萬居民渡過海峽到台灣。
記者:說到這,一般認為,唐宋以來,我國的船舶製造、航海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但為什麼沒有走向更廣闊的海洋呢?除開明清兩代禁海鎖國,還有什麼原因,比如說觀念上的?
葛劍雄:我們的海運其實呢,古代並不是落後,而是缺少需求。春秋的時候海運主要是沿海,因為沒有必要到外面去,比如越國要進攻吳國,沿這個海岸線走,比陸上方便。到西元初,中國已經可以航行到斯里蘭卡了。但這次也是因為特殊情況,是王莽要宣揚他威德四海。
我們現在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但是無論是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不是中國提出來的,中國古代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因為古代中國自給自足,沒有外向的需求。而那些小國、窮國、島國,靠本國資源沒辦法發展,就只能去探索海洋,才有了地理大發現。中國自己內部還有很多地方沒開發呢。不是說我們不如西班牙、葡萄牙,而是我們沒有這個需求。
因為古代絲綢之路,所以一直以來有個誤解,就是中國主動輸出,實際不是的,古代中國沒有必要主動輸出自己的物質文化。所以歷朝歷代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開放。
我歸結出八個字叫:開而不放、傳而不播。什麼叫開而不放呢?外國來,允許的,我們天朝有吃有喝,但自己的人是不放出去的。中國從來沒有容許老百姓到外面去的,那些華僑也是自己出去,而且幾次下命令回來,不回來就不承認你們了。從來不允許、不鼓勵,連玄奘去取經都是偷渡的。只有極特殊情況是允許出去的,比如政治上需要派出使者。
文化上則是傳而不播。日本人來,朝鮮人來,我可以讓你上學,教你。但自己的文化不主動傳播。在外面傳播文化也都有特殊情況的,比如鑒真和尚,那是日本人請了幾次,請他去弘法,順便把技術,比如製作豆腐的工藝帶出去。有些則是不得已的,比如明亡之後,朱舜水為忠於明朝,不願意回來到滿清統治下的中國,就留在了日本,幫日本人編歷史,做德川家族的顧問。
正因為這樣,歷史上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要低。比如漢朝跟羅馬帝國、唐朝跟東羅馬帝國並存,那有沒有發現漢唐主動傳播獲得的影響?大量的文化是外來的,是從絲綢之路傳進來的。因為宗教是千方百計去傳播的,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所以有人做過研究,外來的東西數以百計,我們中國傳出去恐怕只有十位數、個位數。
這是我們需要了解和正視的,然後就明白今天需要我們主動。同時也不受傳統方向的牽絆,比如我們講海上絲路說福建是重要出發點,現在是全國都是出發點。陸上也不止新疆出去一條路,現在我們希望越南、老撾、俄羅斯、韓國都是出去的路。所以今天的一帶一路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貿易合作,能夠建成利益共同體,最終在這個基礎上建成人類命運共同體。
繼承傳統文化要進行現代轉化
記者:包括《交通運輸典》在內的《中華大典》的編撰完成,可以預見其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承之功。現在我們大力提倡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但仍遭遇了不少困境,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葛劍雄:我們現在講傳承傳統文化,實際上應該分傳和承兩個含義。傳就是保存, 從保存的角度不需要去考慮優還是劣, 先進還是落後,進步還是保守。
因為即使落後的,甚至是腐朽的、反動的,它也是人類曾經活動的反映,就可以讓後人知道、警醒。如果都毀掉了,後人怎麼能想像出來呢?我曾經舉過極端的例子,奧斯維辛集中營現在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東西為什麼要保存?因為恰恰是它反映了人性最極端的惡。如果不留下,後人恐怕不會相信曾經出現過這樣一種人,出現過這麼殘酷的事情。
還有一些聚訟紛紜的,我們暫時無法得出結論究竟是怎樣的。比如,曾經認為是迷信的東西,恰恰隨著科學的發展,證明它們是古代人的一種智慧,有價值的。而且人的智慧並不一定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同步發展,比如古代某一階段、某些人的思想達到的高度,也是後來多少年都達不到。所以就是要完全保存。
然後才是承,就是要學習、模仿、研究、繼承。要繼承, 就要有選擇,取其精華。如果要繼承的東西太多,那就要分輕重緩急。比如前幾年《三字經》《弟子規》這些東西都在學,也可以吧,但是從我的角度看,這些其實不值得繼承,我們今天完全可以編出更好的東西,而且裡面確實有很多糟粕。
取其精華還要適應今天的需要,也就是進行現代化的創新、轉化。
【來源:國學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
在外國人的眼中,茶就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曾為中國帶來過巨大的經濟財富,它使中國走向世界。同樣的,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卻改變不了中國人對茶特有的情愫。 茶香氤氳的生活是那樣的有滋有味、富有情趣。難怪,有人說,品茶[詳細]
- 2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寶雞鳳翔區的陜西西鳳集團參訪,感受名酒品質和尊貴品味,現場體驗西鳳酒169[詳細]
- 3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的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是中國古代四大[詳細]
- 4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周公廟:千年禮樂傳承的中華圣地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寶雞市周公廟風景名勝區,它位于陜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公里的鳳凰山南麓(鳳凰山為[詳細]
- 5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坤家女主說: 茶如人生,我如茶;做一款心無旁騖、簡單,純然的茶。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在自己的內心修籬種菊,心中所愛便愈發清晰。 一葉浮沉,坤家時光中的故事都化作了詩篇,流年中的心事都鋪成了畫卷。朝朝暮暮,但求有[詳細]
- 6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天下第一墓之謎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上世紀80年代,秦公一[詳細]
- 7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8追夢中華·大美新疆|海外華文媒體走進民族樂器村
【加拿大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6月24日,由中國僑聯指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歸國華僑聯合會主辦的“追夢中華·大美新疆”2024海外華文媒體新疆采訪行活動,在新疆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米海爾古麗·阿吉、中國僑聯信息[詳細]
- 9傳奇茶室重生
數年前牛頭角下邨清拆,一度成為全城熱話,大家爭相拍照留念,於1965年開業的興記,也成為朝聖地,最近這老[詳細]
- 10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
■21歲上海姑娘薛美寧勝出成為女茶王。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港式奶茶」是香港餐飲文化標誌之一,更於2014年成為聯合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香港咖啡紅茶協會舉辦的「國際金茶王大賽2017」,昨日雲集全球六個[詳細]
- 11海外華文媒體暨涉僑央媒走進黃山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館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以“追夢中華·美好安徽”為主題的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活動于11月22日在黃山正式啓動。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部長左志強,黃山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張亞強 及12家海外華文媒體、5家涉僑中央媒體記者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一起[詳細]
- 12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
去年六月四日,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在福州仙逝,享年一百零八歲。茶界的一顆巨星隕落,茶業界的同仁悲痛萬分。張天福老先生是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的榮譽顧問,在張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回想他對本會的支持,我們不禁思緒連篇,感慨萬千。 [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