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提速:產業共建 人才共融
- 更新時間:2018-03-12 14:19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852928
珠海邁入粵港大灣區建設新時代
珠海促進與港澳更深層次合作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通車,珠海歷史性地站上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連接點,成為惟一與港澳陸路相連的城市,珠海作為廣東省副中心和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今年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珠海將搶抓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機遇,促進珠港澳更深層次合作,推動珠港澳物流合作園建設,打造大橋經濟區,著力構建大灣區時代開放合作新格局。
打造橫琴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後,橫琴將成為全國惟一陸橋連接港澳的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賦予橫琴“粵港澳合作示範區”的發展定位也將更加堅實。
2009年1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代表中央在澳門宣佈開發橫琴島,橫琴在“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荒島上創造出歷史性巨變,開創國內十大創新率先,形成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強大動力。八年間,橫琴地區生產總值翻了55倍,年均增長77%;固定資產投資翻18倍,年均增長51%;吸收利用外資翻了760倍,年均增長158%;一般公共預算翻了125倍,年均增長99%。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後,橫琴將進一步把握肩負的職責和使命,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今年的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探索橫琴自貿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在口岸監管模式創新等方面爭取更大突破。同時,發揮橫琴政策溢出和功能輻射作用,珠海將加大對港澳創業項目的扶持,推進粵澳合作產業園、粵澳中醫藥合作產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三大平臺發展取得新突破,協調推動琴澳兩地要素流動更加便捷高效。
深化制度創新橫琴自貿區的動力之源,橫琴以世界銀行營商環境10項指標體系為指南,有計劃、分步驟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創新突破。其中,“政府智能化監管服務新模式”、“企業專屬網頁政務服務新模式”兩個案例榮獲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20項改革創新案例入選廣東省自貿試驗區兩批制度創新案例;51項改革創新措施先後成為廣東省四批102項可複製推廣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批17項創新措施在珠海市複製推廣;商事主體電子證照銀行卡等8個案例入選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案例。
深化對港澳合作是橫琴肩負的使命,堅持“面向世界、優先港澳”原則,全面深化對澳合作,時刻堅守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維護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的初心和使命,積極配合澳門 建設“一中心一平臺”,全方位推進與澳門各領域合作。截止去年底,在橫琴註冊的港澳企業2006家,澳資企業超 1168家,比2016年底增加58%。在橫琴落地的澳門投資用地項目共29個,用地面積總計2.96平方公里,粵澳合作產業園21個項目取得項目用地,17個項目開工建設,整體涉及商務服務、休閒旅遊、文化創意、電子商務及倉儲物流、醫藥衛生保健、科教研發、物流商貿等領域;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港澳創業團隊130家,融資額突破3.6億元,成為港澳青年內地創業目的地。
橫琴圍繞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系的國家戰略,聯合澳門加快推進中拉國家經貿合平臺建設,抓緊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成功舉辦全國首屆“中拉國際博覽會”,為中拉雙方的文化交流、旅遊交流、跨境電商、經貿服務、現代商服等提供載體與平臺。
深化創新驅動充分發揮橫琴的優勢,重點發展商務服務、休閒旅遊、科教研發和高新技術等高端服務業,目前橫琴企業突破4.2萬家,其中各類總部企業超過1000家;43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註冊企業124家;71家中國500強企業落戶,註冊企業167家;總投資超過4230億元的145個重點項目全面開工建設,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橫琴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現代產業生態圈,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產業協調發展。
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被列為國家戰略,珠海作為大灣區重要一極,致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推動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推動珠海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
一大批“大國重器”在珠海加快崛起,填補了國內乃至全球技術空白:我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首飛成功,雲洲智能海洋無人船參與我國第34次南極科考;中海福陸重工公司研製生產的廣東首個萬噸級海洋工程平臺於去年5月完工,奔赴南海開發油氣田;國內首家獨立運營衛星星座的民營企業歐比特,成功將“珠海一號”星座首批兩顆試驗視頻衛星送入太空。
以雲洲智能、中航通飛、格力電器等為代表,珠海先進裝備製造業揚帆起航,並逐步形成“海陸空+智能製造”特色鮮明的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體系,成為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的重要支撐力量,也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構築起強勁動能。
放眼廣東全省,珠海的創新發展多項指標位居前列。2017年,珠海共有852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認定,增長77.8%。創新主體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珠海創新產業的加快成長。去年,全市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實現307.36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7.8%;全市裝備製造業增加值434.17億元,增長16.6%。
新的一年,珠海將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制定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再提速行動計劃,出臺支持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鼓勵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和資源共享等系列政策。
厚植創業創新沃土,需要加強創新載體建設。今年,珠海將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力爭企業數達1550家;扶持和培育新型研發機構,爭取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50家。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2018年,珠海也將加快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全年計劃引進省創新創業團隊不少於3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不少於30名、各類人才不少於2萬名。同時,還將積極探索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進一步優化珠海的創新創業環境,增強珠海對於創新創業人才的吸引力。
加快構建大灣區開放合作新格局
四十年前,改革開放的“風口”落在沿海首批四個經濟特區,使珠海從一個邊際漁村躍身為現代化海濱花園城市。今天,珠海再一次站上歷史性“風口”: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大橋經濟區呼之欲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拉開大幕,橫琴自貿片區改革創新走向深入,珠海勢將在此次“風口”再次騰飛,今年該市政府工作報告亦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升開放合作水平,構建大灣區時代開放合作新格局。
2017年,橫琴自貿片區在制度改革、區域合作、開放水平上均有新突破。持續加大改革力度,新落地84項制度創新措施,9項創新措施在全省複製推廣,創新跨境商事登記導辦和智能辦稅服務模式,出臺全國首部人力資本出資管理辦法,搭建首個金融創新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國家平臺,發佈首份失信商事主體聯合懲戒清單。“中國自貿區訊息港在橫琴成立”作為2017年廣東省政府加快構建 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工作之一,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
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是橫琴自貿區今年又一重要新課題。2018年珠海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打造橫琴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探索自貿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在口岸監管模式創新等方面爭取更大突破。優化法治環境,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商標知識產權跨境合作機制,支持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發展。推進國家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完善創業團隊激勵、人才引進等政策。發揮橫琴輻射作用,帶動保稅區、洪灣片區功能升級,加強橫琴與各區招商聯動。促進與港澳更深層次合作,推動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創新方等合作項目首期建成運營。加大對港澳創業項目的扶持,培育不少於200個澳門創業項目。配合澳門世界休閒旅遊中心建設,創建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推動兩地遊客資源共享,爭取橫琴、澳門之間人員往來更加便利的措施。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3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上說,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將加快編制產業發展、交通、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專項規劃。同時,一批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正加快推進。
據千訊咨詢發佈的《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發展研究及投資前景報告》顯示,如港珠澳大橋已建成并基本具備通車條件;廣深港高速鐵路基本建成,其中廣州到深圳高鐵已建成通車,深圳到香港高鐵正在聯調聯試,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審議批準了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的通關安排。
何立峰說,去年7月《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新的更大進展,目前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基本編制完成。
此外,有利于粵港澳三地人員、貨物和資金往來的機制政策舉措正陸續出臺,包括鼓勵港澳同胞到內地就學、就業、生活的有關措施等。三地還在聯手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取得新進展和早期收獲。
何立峰表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下一步要加快編制產業發展、交通、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專項規劃,一批符合規劃綱要要求、已形成共識且條件具備的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要盡快落地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效;一些有利于粵港澳三地人員交流、貨物流動、資金融通等方面的新機制措施要加快磋商,成熟一項推進一項,加快落實早見成效。
他表示,還要建立及時解決問題的決策機制和政策協調落實機制,群策群力,共同奮斗,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的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的城市群。
全國政協委員朱鼎健建議:允許粵港澳大灣區 人才實現自由流動
“我們要讓更多海外人士增進理解、尊重、認同和支持,吸引全球各地學子來華留學是一個非常積極有效的渠道,也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朱鼎健
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朱鼎健今年帶來的6份提案有一半都與粵港澳大灣區有關,他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被提到緊迫的議事日程,增強大灣區的國際化人才比例,推動大灣區人才的自由流動,特別是吸引港澳青年在內地就業創業,成為建好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他認為應該從就業許可、財稅改革和執業互認幾個方面入手。
試驗區的人才政策應該擴大到整個大灣區
朱鼎健介紹,目前根據相關規定,在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內(包括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工作的港澳居民,可免辦《臺港澳人員就業證》。但這一政策還沒有惠及粵港澳大灣區的9個城市。為了全面打開港澳人員在大灣區就業的方便之門,他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允許具備一定學歷或具備專業技能資質的港澳人才自由流動,無需辦理就業證,可憑工作合同直接辦理社保等相關業務。
另一方面,他建議探索試行財稅政策方面的改革試點,制訂相關政策降低在大灣區工作的港澳人員的稅負水平。他舉例解釋,如深圳前海對境外人才繳納的個稅超過15%的部分給予補貼。朱鼎健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試行財稅改革試點,可以對促進人才交流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
目前,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自貿試驗區內,香港金融、會計、稅務、建筑等方面的專業人士更可直接在區內執業。為了打通高端專業人才流動通道,朱鼎健本次提案也建議把港澳專業技術人才可以直接執業的范圍擴大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同時在CEPA框架下,擴大緊缺型人才資格互認的專業領域,允許更多領域已取得香港執業資格的專業人才可以到大灣區執業。
打造全球性留學目的地提升國家軟實力
他的提案的另一個關鍵詞是“人才”,他的6份提案中,也涉及促進高校互動交流、打造全球性留學目的國的內容。“我們要讓更多海外人士增進理解、尊重、認同和支持,吸引全球各地學子來華留學是一個非常積極有效的渠道,也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他說。
他列了一組數據,國家教育部統計顯示,2016年來華留學人員突破44萬人,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學目的國;同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是全球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
朱鼎健建議,要加大力度拓寬留學生源,從政府層面進一步推動中外雙向留學。此前中美就共同打造了一個“雙十萬計劃”,中英之間也有類似的計劃,他希望這樣的促進計劃可以更多一點。
他還建議鼓勵內地重點大學和全球知名企業合作,設立品牌學院、專業課程、學系以及研究機構。不僅吸引全球各地的學生來華留學,同時更可以吸引已經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士到中國培訓或進修。
此外,朱鼎健還建議適度放寬對外國留學生的畢業后留華工作簽證。外國留學生在華畢業,可以憑高等院校畢業證書申請有效期2年以內的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進行畢業實習及創新創業活動。其間,被有關單位聘雇的,可按規定辦理工作類居留許可。“這樣一來,就可以增強中國對國際留學生的吸引力,為優秀國際人才留在中國提供更便利的條件”。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珠港澳現代物流業帶來新機遇
據報道,珠海市副市長蘆曉鳳曾經接受採訪時表示,珠海現代物流業近年發展勢頭良好,需求增長潛力巨大。特別是港珠澳大橋通車后,珠海將成為內地惟一與港澳陸地同時相連的城市,港珠澳大橋將進一步打通珠港澳三地的物流連接通道。
“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和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通車等眾多利好疊加下,珠海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帶動物流業需求快速增長。”她說。
據預測,2020年,珠海物流需求總量將達到9.76億噸。蘆曉鳳說,歡迎港澳物流企業到珠海投資,同時鼓勵珠海物流企業積極拓展港澳業務,三方加強合作,提升灣區經濟的綜合競爭力,互利共贏。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貿易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有學者測算,大灣區經濟總量已逾1.4萬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逾1.8萬億美元。同時,大灣區坐擁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其輻射半徑可延伸至中國中西部多個省份,以及東南亞國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際剛表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及區域合作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家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并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意義深遠,而現代物流業是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引擎,有助促進當地經濟轉型升級。
談及珠港澳三地物流業未來的發展與合作方向,魏際剛認為主要有四點:三方應構建國際、國內、區域三大物流通道,推進港珠澳物流一體化;以港口為中心,拓展港口腹地,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增強珠海機場的航空貨運和物流能力,強化珠海機場與港澳機場的聯動;加快城市物流體系建設,完善末端物流功能。
來自珠港澳物流業內的代表也從實際操作層面給出了具體建議。澳門物流貨運聯合商會理事長李國輝表示,澳門目前擁有一個背靠珠海的跨境工業園區,在兩地物流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仍需更多貨物倉儲的空間;此外,時效性是物流業一大要素,有鑒于三地部分口岸的旅客通關時間為全日24小時,建議貨運碼頭也可延長運作時間。
有數據表明,珠三角城市與香港的陸運距離每減少1%,在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外資投入金額便分別增加0.2%和0.7%。物流業作為產業鏈之間的潤滑劑,自然受惠其中。
香港物流商會主席鐘鴻興認為,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可更好地配合三地物流業發展,三地可在航空與陸路物流對接、電子商務物流及冷鏈食品等領域深化合作。“香港的物流服務業水平達到國際標準,珠港澳三地攜手發展的過程中,香港的服務與技術也可通過珠海帶到內地,提高內地整體物流業發展水平。”他說。
珠海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歐輝生指出,珠港澳港口物流業本身具備良好的合作基礎,三方可憑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共同開拓“一帶一路”市場。他透露,珠海港集團計劃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收購及興建一些港口,歡迎港澳物流企業參與合作。
【華發網根據珠海特區報、澳日、經濟參考報、網易網採編】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 為港青覓「伯樂」
■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典禮暨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論壇昨舉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典禮暨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論壇」昨日在港舉行,創會會長、中道集團董事長莊紫祥表示,大灣[詳細]
- 2粵學者: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可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日前在廣東調研期間強調,要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中央的重視明確了大灣區的發展方向,結合粵港澳優勢,形成一個基於市場分工的更緊密的經濟體系。圖為[詳細]
- 3王志民: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31日於《學習時報》頭版刊出文章談香港創科工作。王志民指出,要深刻認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香港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堅守「一國」之本[詳細]
- 4方玉輝:大灣區經驗與發展對「一帶一路」建設起示範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副教授方玉輝醫生分享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開放發展。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各城市的貿易十分強大,而且區內城際交通發達,大灣區是「一帶一路」的樞鈕及重重要試點,而大灣區的經驗和發展模式對「一帶一路」建設具[詳細]
- 5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香港科研團隊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落戶,通過香港科研和資本驅動、珠三角打造產業鏈的模式,深度整合大灣區要素資源並形成協同效應,迅速發展壯大。目前這已成為大灣區科創企業發展的[詳細]
- 6台灣學界訪大灣區 讚大陸發展神速
由香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和中華匯智協進會聯合主辦的台灣學界大灣區考察團近日先後赴香港、澳門、珠海、廣州、深圳,參訪了港珠澳大橋、澳門大學、橫琴新區、暨南大學、黃埔軍校、深圳大學、前海新區等地,參觀了「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詳細]
- 7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之於香港作家
身邊寫作的朋友,最近的話題扯上粵港澳大灣區。 話題焦點香港作品能否進入大灣區,再而是登上網絡,成為內地網絡文學一部分,這是未知之數,卻讓人期待機會來臨。[詳細]
- 8崔世安冀大灣區與澳門互促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實施,立法議員高開賢、宋碧琪關注澳門如何參與其中。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希望大灣區發展可為澳門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指出三點要做好準備迎接“規劃”出台,包括解放思想,不單走進灣區,灣區都會走進澳門;加強認識灣區[詳細]
- 9香港藝術產業可與大灣區共利
日前看了一個大灣區書畫展覽,近百幅參展作品來自十一個地方的四十位藝術家,內容涵蓋書法、國畫,以至西藏唐卡。參展者工作或居住在順德、佛山、中山、南海、澳門、江門、新會等地,甚有「大灣區」的代表性,因而引起我觀看的興趣。[詳細]
- 10林鄭:大灣區為香港經濟產業注入新動能
【文匯網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湃豐報道:由香港中華總商會主辦的「中總世界華商高峰論壇暨『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機遇」23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詞時表示,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詳細]
- 11澳人代視察“渝新歐”通道取經:借鑒“一次報關”經驗融入大灣區發展
“渝新歐”通道自一一年開行,由重慶集裝箱站出發至德國杜伊斯堡,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線放行,班列運行全程監控。有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表示,推動澳門與葡語系國家合作,要思考進一步打通經貿往來,在未來創設更好的貨物運輸網絡。同時在融入粵港澳大灣[詳細]
- 12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提速:產業共建 人才共融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