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中國夢 >

回顧一下“一帶一路”的曆史

更新時間:2017-06-29 11:51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635923

回顧一下“一帶一路”的曆史

著名曆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在《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中講到,曆史的重大變革往往出現在人們和擁有新技術的陌生人接觸的時候。這又會帶來一種複雜的情感:一方面,當我們看到別人更新奇的技術、更美好的事物、更高貴的生活時,我們會有一種強烈的學習和模仿動力。但與此同時,我們又會感到不快,因為這種外來的沖擊影響到我們的自尊心。沒有哪個民族能夠完全放棄自己的傳統和文化。我們的傳統和文化,我們的習俗和體制哪怕再不好,也是長久以來逐漸積累起來的,這種傳統和習俗給了我們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而外來的事物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威脅。世界變得更加動蕩,我們心裏自然就會更加焦慮。

這段話概括了人類文明的交流,尤其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悲歡離合。我們不妨從這個角度,回顧一下“一帶一路”的曆史。

現在通常所說的“絲綢之路”,是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裏,全球最重要的貿易網絡。“絲綢之路”不只是一條路,它包括了陸地上和海上的多條商路,實則是一個網絡。“絲綢之路”不僅僅是關於絲綢的,瓷器、鐵器、香料、馬匹、棉花、木材,都是借助這個網絡交換的。中國是“絲綢之路”的終點站之一,但並不是最熱鬧的站點。中亞、西亞才是最為熙熙攘攘的中轉站。東方和西方的文明通過“絲綢之路”的全球網絡,產生了劇烈的碰撞。

西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西域傳》中,《史記》也記載了西域的種種事情,但沒有《西域傳》。西域一詞,在中國古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西域,主要指今中國境內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今帕米爾)以東,即今巴爾喀什湖東、南和新疆的廣大地區。廣義的西域,地理范圍則涵蓋了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西亞、南亞次大陸,以至東歐和北非。

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管轄,始於西漢,盛於唐朝。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今新疆輪台縣境內設立西域都護府,對整個西域地區行使主權管轄,並開始實行郡縣制。斯時,新疆即以天山為界,分為以農業為主和以牧業為主的兩個區域,在天山南麓的塔裏木盆地,以塔裏木河和和田河為紐帶,分布著“西域三十六國”,至東漢增為55國。不過,古人所謂的國,實際上是以地域、語言或部族為紐帶組成的地方政權,西域諸國中,最大的有數萬人,如龜茲國(今庫車、新和縣)有8萬人;小的則不過百餘人,如單桓國,僅27戶,194口人;又如位於吐魯番的交河故城廢墟,是車師前國的國都,餘大約花了40分鍾,就走完了全程。由西域契入絲綢之路,我們便可了解古代中國的中外交通史,從而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等交流。

狹義的西域,主要指今中國境內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今帕米爾)以東,即今巴爾喀什湖東、南和新疆的廣大地區。

絲綢之路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人李希霍芬(公元1833-1905年)提出的,其自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後,東西交通得到恢複和發展,我們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當時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過今新疆的中西陸路交通有南北兩條途徑:南道經敦煌,出陽關至鄯善(今新疆若羌)、沿昆侖山北麓西行至於闐(今新疆和田)、莎車,越蔥嶺可達大月氏、波斯(今伊朗),再西可達條支(今伊拉克)、大秦(羅馬帝國,今意大利);北道經敦煌,出玉門關至車師前王庭(今新疆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西行至龜茲、疏勒等地,越蔥嶺達大月氏、康居、奄蔡(今鹹海、裏海之間北部)。因通過這兩條道路向西方輸出的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故被後人稱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宛若一條光芒四射的金色飄帶,唐朝的絲綢錦絹和瓷器等工藝品,大量輸往沿線各國;彼方也大量輸入香料、棉布、珍珠、象牙等。有唐一代,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大發展,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鼎盛,中華文明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這一金色飄帶也達到了昌盛期。自唐太宗征服東突厥,唐高宗征服西突厥,唐朝正式接替了西突厥汗國在西域扮演的角色,形成了以伊、西、庭三州為核心,以安西都護府為保障,以羈縻府州為依托的多層次的統治結構。

然而,絲綢之路在為人類文明創造財富和奇跡的過程中,亦因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以及這條道路沿線氣候、地理、地貌等條件的複雜性,從而使一代代行走其間的先賢,在茫茫戈壁、長河落日、大漠孤煙中,伴隨著蒼涼的駝鈴,艱難地去采擷幸福的果實。今人可以從唐詩中,管窺先賢們就像永遠不倒的胡楊,在絲綢之路三條金色飄帶中的老馬負軛,堅忍不拔。

唐朝的絲綢之路南道從長安出發,由敦煌西南出陽關,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經於闐、至疏勒,然後越蔥嶺西至波斯、大食(阿拉伯帝國)及拜占廷。王維有感於摯友騎著駱駝告別繁華的長安,遂壯吟一絕:“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絲綢之路中道從敦煌西北出玉門關,沿天山南麓塔裏木盆地北緣西行,經西州(公元640年,唐朝廷在西州境內設置了安西都護府)、輪台、焉耆、龜茲、姑墨到疏勒,過蔥嶺,向中亞、西亞、歐洲進發。岑參有感於西州的旅人挑戰生命極限,遂悲吟一絕:“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裏不敢來。”(《火山雲歌送別》)。絲綢之路北道自沙州經矟竿道至伊州,再北越天山經庭州(公元646年,唐朝廷置庭州,公元702年,改為北庭都護府),西至啐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西南)及中亞、通向歐洲。岑參有感於絲路沿線戍邊將士的悲壯,遂滿懷鄉愁吟道:“輪台風物異,地是古單於。三月無青草,千家盡白榆。蕃書文字別,別俗語音殊。愁見流沙北,天西海一隅。”(《輪台即事》)。

綿延2000多年的絲綢之路充滿了傳奇、充滿了寶藏、充滿了詩情畫意。近代以降,不少西方探險家深入西域,考察絲綢之路,給我們留下了深沉的思考、廣泛的聯想。舉其要者有俄國人瓦裏漢諾夫、柯茲洛夫、奧登堡,匈牙利人斯坦因、德國人柯克、格倫威德爾,法國人伯希和、芬蘭人馬達漢、美國人華爾納、瑞典人斯文·赫定等等,其中尤以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成就最大。

行文至此,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是有其曆史因緣的。正如餘在2001年秋采訪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時他老人家反複強調的,中央政府應高度關注新疆、開發新疆,認為新疆是中國唯一有世界四大文明圈——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希臘、羅馬文明的交彙之處,它的經濟、文化內涵不可估量。由是觀之,中央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決策是有曆史淵源的。

中央將福建定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蓋因福建的泉州乃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

餘在1999年桃花盛開的季節,登上泉州的青源山巔,眺望遠方,似見鼓樂喧天、萬千舟楫揚帆出海,絢麗的曆史風雲仿佛金色波浪,將我們帶到中古的海上絲綢之路……

在闡述海上絲綢之路時,先要回顧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線索。中國曆史上最為劇烈的大動蕩,當推魏晉南北朝,繼北方五胡十六國的金戈鐵馬大鬧中原,公元420年東晉灰飛煙滅。斯時,北方黃河流域經過連年征戰,呈現“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蕭條景象,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相較而言,東晉之後建立的宋、齊、梁、陳等南朝,處於安定的長江流域,這就為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留下了空間。在當時的170年間,北方如候鳥般南遷者約90餘萬,占北方總人口的八分之一以上。這不但為此後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而且帶去了農業、手工業的先進生產技術,更有通過南北人口聯姻等方式,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從而在孫吳、東晉原有的基礎上,江南經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此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經濟重心南移。

當曆史的航船駛過隋唐經濟、文化大發展的萬重山巒,卻平地一聲驚雷,公元874年爆發了唐末農民大起義。黃巢高吟一絕:“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於是,蝗蟲般的義軍將中原殺得血流成河,以致形成又一次北方人口南遷的高潮。這股洶湧的北方貴族和流民,不僅遷至東南沿海,甚至移向閩、皖山區,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此為中國曆史上第二次經濟重心南移。

在中國曆史上兩次經濟重心南移、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有兩件事對形成海上絲綢之路至關重要:一是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使其成為南北商業交通的大動脈,為中外海上貿易提供了便利。二是造船業躍上新的台階,隋代造過高4丈5尺,長20丈的大龍舟;唐代造的大海船長達20丈,載重一萬石,可容700人,因其體積巨大,結構堅固,為中國船隊遠航四海提供了硬件。據考古研究,中國最早下西洋的航海家是唐德宗的外交使節楊良瑤(公元736-806年),他率領的船隊抵達地中海沿岸的大食。自唐代“安史之亂”和唐末農民大起義後,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拐點,北方的絲綢之路逐漸式微,而南方海上絲綢之路則如朝陽冉冉升起。

今人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始於宋元,延至明清。北宋時代,我國的對外貿易比唐代更為繁榮。北宋朝廷在泉州、廣州、明州(今寧波)、杭州、揚州和密州(今山東諸城縣)等地設立了市舶司,專門管理對外貿易,檢查進出口船舶,並征收商稅。各市舶司所在港口,都設有專供外國商人居住的蕃坊,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多集中在泉州和廣州兩地。餘在泉州清源山考察了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的伊斯蘭教聖墓,以及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的清淨寺,這兩處阿拉伯勝跡,充分顯示了泉州與西亞的友好往來。

由海上絲綢之路來中國通商的除阿拉伯諸國外,還有日本、朝鮮、印度支那半島、南洋群島和印度各國。北宋浩蕩的船隊向沿線各國傳送絲綢、瓷器、茶葉、金銀和先進的造船、航海、印刷、造紙、指南針等技術;彼方則輸入香料、藥物、象牙、珊瑚、珠寶、玳瑁、瑪瑙和蘇木等商品。與此同時,雙方的文化乃至宗教也得到了廣泛交流。從北宋的泉州等港口到南海諸國和阿拉伯各國,甚至歐洲、非洲的航線上,中國的船舶占據半壁江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東來時,都喜歡乘坐我國的商船。而南宋和元朝,我國的造船業更加發達,從而促成了舉世震驚的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餘在泉州開元寺內的古船陳列館,看到一艘1974年出土於泉州灣的海船。這是一艘13世紀建造的福建遠洋木帆船,複原長度可達34米,寬11米,載重量200多噸。近年,我國通過海洋考古,在挖掘的南海沉船中,發現了大批絲綢、瓷器,其中的密封茶葉,甚至還有香味。

當問鼎中原的蒙古人建立了大元帝國,在北方草原絲綢之路日薄西山之際,海上絲綢之路卻達到了高峰。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展示了當時這個“東方第一大港”的國際貿易、科技文化大交流的壯麗畫卷。史書上亦記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旺。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詔行中書省:“諸蕃國列居東南島嶼者,皆有慕義之心,可因蕃舶諸人宣布朕意,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元史》卷10《世祖紀》)。另據周密的《癸辛雜識續集》披露,泉州南部一巨賈,每次出海的船舶達到80多艘,其歿後因無子嗣,政府收其家資,單珍珠就有130石!

曆史教科書裏寫到,

1497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非洲的好望角,找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線,促進了歐亞之間的貿易往來。而曆史的真相是,達·伽馬不過是闖入到別人家裏的不速之客。他沒有發現新航線。如何從非洲到印度,是一位阿拉伯航海家艾哈邁德·本·馬吉德告訴他的。馬吉德對這個海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在馬吉德的幫助下,1498年春天,達·伽馬順利穿過印度洋,從肯尼亞來到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卡利卡特,整個航程只用了23天的時間,這樣快的速度大大出乎達·伽馬的意料。要知道,在16世紀末,從威尼斯到耶路撒冷,僅僅是地中海的一小段航線,都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

166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胡格利的一個交易點。圖片來自網絡

歐洲人的到來,改變了印度洋上的貿易規則。葡萄牙是第一個試圖用武力改變貿易路線、想要把最賺錢的貿易壟斷起來的國家。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了很多要塞,並規定所有來往船只都得從他們這裏買通行證,不然就把船只擊沉。葡萄牙人口氣很硬,他們確實會擊沉別人的船只,炮轟港口、燒毀貨物,但他們實力不濟,並沒有真正統治浩瀚的印度洋。葡萄牙人之後,荷蘭人、英國人陸續來到這裏,他們徹底摧毀了傳統的印度洋自由貿易體系,並建立了重商主義的、唯我獨尊的貿易體系,這一切靠的都是堅船利炮。當時歐洲人的口號是“戰旗飄到哪裏,貿易就到哪裏”。

明清以後,在中亞地區,中國慢慢地失去了影響力。中亞地區變成了新興帝國,尤其是英國、俄羅斯和德國的較量場。

大英帝國是一個海上帝國。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士氣大振。從1652年起,英國和荷蘭海軍在英吉利海峽兩岸不斷交鋒,打了大小十餘場海戰。之後,英國和法國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內爭奪霸權,直至1815年拿破侖戰敗,英國迎來了鼎盛時期。19世紀初,大英帝國稱霸天下,無人爭鋒。

大英帝國雖然在海外占領了很多殖民地,但號稱“帝國明珠”的卻是印度。英國人在印度長期苦心經營,這塊遼闊的土地給英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但到了19世紀後期,英國人開始擔心自己在印度的統治地位了。早在1807年,英國就曾得到過一條情報:拿破侖向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建議,兩國聯手占領印度。英國人到印度去都是走海路,俄國要是想入侵印度,會直接通過波斯和阿富汗,直下印度河。這讓英國人著實擔心。盡管拿破侖後來戰敗,法俄聯盟隨之破產,但俄羅斯一直在不斷地向南擴張。19世紀初,大英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在亞洲的邊境相隔兩千英裏,到了19世紀末,這一距離已經縮小到一兩百英裏,甚至幾十英裏。俄羅斯的疆土已經擴展到了印度的家門口。這段曆史非常有意思,我推薦英國記者彼得·霍普柯克的《大博弈:英俄帝國中亞爭霸戰》,此書對英國和俄羅斯在中亞的爭霸戰描寫得極為生動。

英俄在中亞地區的“大博弈”到了20世紀初暫告結束。俄國在爆發十月革命之後,暫時無法顧及對外擴張。英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大英帝國卻走向衰落。

總體來講,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之後,在“舊世界”(即歐洲)和“新大陸”(即美洲)之間的貿易聯系日益緊密,並取代了原來以絲綢之路為紐帶的全球貿易網絡。早期的跨大西洋貿易呈現出三角形特征:歐洲人把黑人奴隸從非洲賣到美洲,然後從美洲進口廉價的原材料,最後再把工業品賣到美洲和非洲。這個三角貿易,缺了其中的任何一環,歐洲都不可能實現後來的快速崛起。然而,這是一個十分病態的貿易網絡,這個三角貿易確實給白人帶來了利潤,但卻滴著鮮血,暗藏著肮髒的東西。

總結這段曆史,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

第一,要用大曆史的視角去看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我們在講曆史的時候,都習慣於只講自己的曆史。歐洲人講歐洲人的曆史,中國人講中國人的曆史,只有美國人自己的曆史太短,所以不得不再補一段歐洲的曆史。但這並不是真正的曆史。真正的曆史要有大局觀,把同一時期不同人群的曆史放在一起來看,尤其要關注他們之間的溝通和接觸。這種曆史觀被稱為“大曆史”。這提醒我們,在觀察曆史的時候,不要被西方中心論帶偏了。舞台的燈光不能只照在一個角落裏,只有把燈光全都打開,我們才能看得清所有的演員。

第二,“絲綢之路”帶來了各種各樣的交流。有些交流給人類帶來了福音,有些交流給人類帶來了悲劇,但不管是好是壞,這些主要的交流都深刻地改變了曆史和我們的生活。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各地的物種交換,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樣子。就拿餐桌上的食物來說,沒有“絲綢之路”,我們就不會有葡萄、西瓜、蔥、蒜、香菜、胡椒、黃瓜、絲瓜、蘿卜等。要是想吃麻辣燙,必須在明朝以後,因為辣椒、地瓜、土豆、玉米等作物都是明朝以後從美洲傳入的。技術的傳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類曆史的漫長歲月裏,技術進步不是靠科學家研究發明出來的,而是靠無數人在摸索中一點點積累出來的。和陌生人接觸的好處是能夠從別人那裏學習到有用的經驗。宗教也是通過“絲綢之路”這個網絡傳播的。伊斯蘭教和佛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跟“絲綢之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基督教也曾經借助這個網絡傳播,但主要傳播的是聶斯脫裏派,即中國所謂的景教。這一教派來自東羅馬,被教會視為異端,逃亡到中亞。在西亞建立伊利汗國的旭烈兀就是景教教徒。

當然,“絲綢之路”也帶來了傳染病和瘟疫。這些疾病原本是地方性流行病,但隨著商隊傳播到了很遠的地方,並一下子爆發為大規模的瘟疫。疾病的流行可能是貿易和人口流動不可避免的副產品。即使在今天,傳染病也沒有完全銷聲匿跡。相反,全球化會導致傳染病傳播得更快。我們曾經或見或聞的SARS、口蹄疫、禽流感、埃博拉病毒,莫不如此。

這提醒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貿易視為商品的交換和財富的增加。貿易一定會帶來人口的流動、思想的交鋒、宗教的擴散、疾病的流行,有些時候,這些因素會帶來比貿易更大的影響。

第三,全球市場交易的規模不是自發擴展的,非經濟因素,比如政治、宗教、戰爭,以及地理、曆史、氣候等慢變量,都會影響到全球貿易網絡的擴張或收縮。

在早期的遠程貿易中,國家的作用不可忽視。對於大宗商品的貿易往來,比如糧食、馬匹的買賣,主要是國家的需求。交通運輸條件會影響到貿易的興衰,但國王為什么要修築四通八達的道路呢?不是為了讓商人們行路方便,而是為了更快地派兵。西方對探險的熱愛,對新世界的征服,不能完全用商業來解釋。地理、曆史和氣候,雖然是慢變量,但一直在影響著全球政治經濟。為什么印度洋能夠發展成為一個緊密的貿易網絡?因為有季風。為什么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一直動蕩不安?因為它們從來沒有被一個中央政府牢牢地控制過。為什么非洲國家有那么多內戰?因為它們本來不是民族國家,是被殖民者強行擰在一起的。為什么在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和漢帝國都走向衰亡,因為在這一時期氣候出現了異常變化,氣溫下降、持續幹旱。公元800年至1200年,是一個溫暖期,但從14世紀起,地球又進入了一個小冰期,氣候變得寒冷,風暴變得頻繁,在這段時間,出現了十字軍東征、黑死病和百年戰爭。

第四,21世紀,印度洋和中亞地區將成為新的熱點,而這又恰恰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支點。70%的石油運輸要經過印度洋。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有一半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中國在崛起,日本和韓國已經躋身發達國家俱樂部,印度雄踞印度洋、並不斷向太平洋擴張,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展翅待飛,非洲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一片待開墾的大市場,所有這些變化都使得印度洋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進入21世紀之後,中亞地區的“大博弈”又上演。美國、俄羅斯、中國、中東,都希望能夠在這裏有自己的影響力。這個地方是會變得更加穩定,還是更加動蕩,誰也無法預測。唯一可以預言的是,這個地方將在很長時期內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第五,要充分重視“一帶一路”的風險。首先,在一帶一路沿線,缺少一個等級分明的秩序體系。美國的力量鞭長莫及,印度、日本等區域大國心有餘而力不足,中國崛起速度很快,但遇到的阻力也很大。未來,這幾個大國之間的博弈將會更加複雜而微妙。其次,“一帶一路”沿線,海洋連接著陸地。非洲各國靠近海洋的區域將它們和國際體系連接在一起,但內陸腹地的沙漠又將它們和外界隔絕。南亞次大陸的北部和中亞地區地形破碎、崎嶇不平,這裏從來就沒有真正被統治過。海洋更偏好貿易,但陸地則要求獨立,陸地的沖突和動蕩會影響到海上的秩序。再次,這裏很可能是受到氣候變化沖擊最大的地區。非洲原來旱季、雨季分明,如今旱季和雨季已變得紊亂。先是下一場小雨,然後迎來的是持久的幹旱,最後又來了瓢潑大雨。先旱後澇,這給當地的農民帶來了致命的打擊。湧向歐洲的難民,只有三分之一是來自利比亞、敘利亞和阿富汗的戰爭難民,倒是有三分之二是來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生態難民。孟加拉國人口密集,但地勢狹窄。大約有1.5億孟加拉國人民困守在與海平面等高的地區,只要海平面升高一點點,就會帶來無數家庭的流離失所。最後,“一帶”和“一路”都很重要,但風險程度有所不同。不妨聽聽呂思勉先生的評論。他說:“泛海之道,賈客由之,雖物質文明,因之互相灌注,初無與於國家民族之盛衰興替。遵陸之道,則東方之民族,自茲而西侵,西方之民族,亦自茲而東略,往往引起軒然大波焉。”簡而言之,陸路的地緣政治風險更高,難以控制,而海路則更偏自由市場經濟,貿易的效率更高。

總之,“一帶一路”是對全球化退潮的應對。我們在最開始提出“一帶一路”的時候,或許是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被動反應,如今,經過四年的思考,我們對“一帶一路”的理解更為深入。這是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站在文明對話的高度,我們希望最終能夠建成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個非常中肯的倡議,相信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和理解。從根本上來看,如果一個文明能夠非常包容、自信,包容到能夠吸收所有外來的思想,自信到不丟失自己的傳統文化,這個文明才能在不斷出現的外來沖擊、日益加速的全球流通中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在各個文明中遊刃有餘,並能夠從中不斷地“套利”,這才是高手的境界。

根據新華社、中新網、今日頭條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泰中羅勇工業園累計實現工業産值超百億 爲當地創造3萬多個就業崗位泰中羅勇工業園累計實現工業産值超百億 爲當地創造3萬多個就業崗位

    作爲中國企業最早“走出去”建立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之一,泰中羅勇工業園區自2005年設立以來,已吸引百余家中國企業入駐,帶動中國企業累計在泰投資超過29億美元,累計實現工業總産值超過100億美元,爲當地創造了3[詳細]

  • 2“萬村通”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預計年底完工“萬村通”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預計年底完工

    今年夏天,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足球賽精彩紛呈,而在非洲塞內加爾的很多村落,球迷們也度過了一個狂歡的盛夏。由于中國在非洲啓動的“萬村通”衛星數字電視項目,塞內加爾300個村落因此受益,球迷們通過電視機觀看了這[詳細]

  • 3王義桅:貿易暢通是應對逆全球化之道王義桅:貿易暢通是應對逆全球化之道

    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貿易暢通成果豐碩,對于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等全球性[詳細]

  • 4孔子學院落戶于南太平洋地區6年 架設了解與友誼橋梁孔子學院落戶于南太平洋地區6年 架設了解與友誼橋梁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以及世界對了解中國語言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強,應運而生的孔子學院從2012年開始相繼落戶于南太平洋地區一些島國。位于瓦努阿圖首都維拉港的南太平洋大學艾瑪盧校區主管魯本·馬克沃德盛贊孔子學院是一[詳細]

  • 5探訪俄遠東跨越式發展區:“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區域發展探訪俄遠東跨越式發展區:“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區域發展

    出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區,開車向北大約30多分鍾,就來到了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四個跨越式發展區之一——納傑日金斯基跨越式發展區。“納傑日金斯基”是俄語“希望的”意思。將在這片面積爲806公頃的土地上建設的俄羅[詳細]

  • 6“一帶一路”為波黑發展提供“加速器”和“穩定“一帶一路”為波黑發展提供“加速器”和“穩定

    波黑12日舉辦“一帶一路”5周年研討會。波黑主席團塞爾維亞族成員伊萬尼奇盛贊“一帶一路”倡議,認為“一帶一路”不但在經濟領域產生重要影響,也促進了不同社會間的交流,將影響未來數個世紀。[詳細]

  • 7物流樞紐已成形 “一帶一路”促進中哈投資物流樞紐已成形 “一帶一路”促進中哈投資

    五年前,習近平主席首次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倡議。五年來,從無到有,由點及面,“一帶一路”建設成果顯著。 昨日(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的“一帶一路”中哈智庫媒體人文交流論壇上,多位嘉賓指出,[詳細]

  • 8衢州大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衢州大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

    6月28日,由衢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商務廳、南南合作促進會聯合主辦的2018“一帶一路”(中國 衢州)國際經貿合作活動盛大啟幕。近年來,衢州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充分發揮衢州的區位優勢,大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有力務實地推動[詳細]

  • 9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必將給世界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必將給世界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提供了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方案,得到了許多國家的熱烈響應和熱情參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應運而生。[詳細]

  • 10拉美已成“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參與方拉美已成“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參與方

    5月28日,由察哈爾學會主辦的“一帶一路”與中拉合作研討會在京舉行。此次研討會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中拉全面合作夥伴建立三周年的背景下召開,多位前駐拉美國家大使、拉美研究學者就新時代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倡議進入關鍵實施階段,中拉關係和[詳細]

  • 11搭“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橋,中國校企聯盟培養“一帶一路”建設人才搭“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橋,中國校企聯盟培養“一帶一路”建設人才

    身處經濟全球化洪流中,標準、計量、檢驗檢測等詞匯已成為國際通用的“技術語言”。5月20日,由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5所高校共建的“一帶一路”標準化教育與研究大學聯盟(下稱“標準化大學聯盟”)在浙江杭州成立,希冀以標準化文化交流搭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詳細]

  • 12中剛共同開發黑角經濟特區 助剛果(布)打通“夢想之路”中剛共同開發黑角經濟特區 助剛果(布)打通“夢想之路”

    9月5日,在習近平主席和剛果共和國總統德尼·薩蘇·恩格索見證下,中國海外基礎設施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英文簡稱COIDIC)與剛果共和國政府在北京簽署《剛果共和國黑角經濟特區開發框架協議》。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胡懷邦和剛果共和國大型工程部長讓·雅克·布亞[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萬村通”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預計年底完工

“萬村通”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預計年底完工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