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人物訪談 >

王素花繡首幅《清明上河圖》

更新時間:2018-07-09 11:58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4791239

王素花繡首幅《清明上河圖》

圖:1959年王素花(右一)與姐妹們一同繡《清明上河圖》

今年八十三歲的宋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素花,耳聰目明,精力充沛,提起畢生事業——宋繡,兩眼閃光、滔滔不絕。「從小喜歡扎花(刺繡),由於家裏沒條件,就自己用雞蛋換一些線,用野花染色,學習自己扎。」回憶自己的刺繡之路,她說道。當時,只有大家閨秀才有繡花的條件,兒童時的王素花喜歡扎花,想學習又沒條件,就跟母親哭鬧,去換一些線自己染色,跟姥姥和母親學習。

沒想到,由於熱愛加上天資,她一入手染線就贏得了母親的稱讚。從那時候她就視繡花如生命,十二歲時自己繡的鞋子不捨得穿,晚上睡覺頭枕着,初一早上穿着新鞋跑遍全村給人看。十三四歲時,她技藝漸長,為了有刺繡的機會,她央求村裏人:「你們家有刺繡活兒,免費給你們做。」

給她命運帶來巨大影響的,是她嫁到開封之後,在開封汴繡合作社受命繡製《清明上河圖》。

從小熱愛刺繡苦練技藝

一九五八年底,時任開封市委書記徐學龍把開封汴繡廠廠長蔡德全和車間主任王素花叫到辦公室,問他們能不能完成省裏交代的任務,繡製一幅汴繡版的《清明上河圖》,為國慶十周年獻禮。當時,王素花不知《清明上河圖》為何物,更不知道任務的艱巨。年少無畏、性格大大咧咧的王素花不等廠長開口,直接答應下來,拿起卷軸畫《清明上河圖》(仿製本)就走。

他們回到廠裏,打開圖畫,才意識到任務的難度之大。數了數圖畫中的元素,「共七百七十個不同表情的人物、九十四頭牲畜、二十四艘船、一百九十多棵樹。」時隔六十年,王素花的記憶仍然十分清晰。既然任務已經接下,那就無所畏懼地去完成。

從此之後的五個月,王素花開始了三個半月不回家的艱苦歲月。白天吃食堂,晚上睡地鋪,雖然離家只有十分鐘的路程,兒子只有兩歲,她仍然一門心思撲在宋繡上。當時,繡製小組一共十個人,五個有家室的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王素花和另外四個年輕姐妹晚上刺繡,白天去跑針法。所謂跑針法,就是去河邊、市面上實地觀察人事物的動作,自己琢磨出相應的繡製方法。為了繡圖中景物,她們五個專門申請經費去黃河上坐船,觀察縴夫、繩子和船。就這樣,前後花費五個月的時間才把宋繡版《清明上河圖》完成。這是第一幅宋繡版的《清明上河圖》,也因為此作品,王素花第一次作為國慶觀禮代表進入人民大會堂,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繡出立體感與民間色彩

在一九五九年,汴繡還沒有集中傳承,千年前的宋代國繡,自從北宋滅亡之後,只存在於一些大家閨秀的手中。「為了繡《清明上河圖》,我們去家家戶戶搜集繡片,研究針法,對宋繡的技藝進行了挖掘、繼承、發展和創新。」王素花說:「這些都是為了完成任務逼出來的。」當時宋繡的針法只有十幾種,經過他們不斷發展和創新,如今針法已經達到三十六種。她還記得當時她們跑出來的針法有平針繡、散針繡、亂針繡、齊套繡、散套繡等等。

《清明上河圖》繡卷充分表現了汴繡的古樸典雅、工藝精細、層次分明和生動逼真,整個長卷富有鮮明的立體感和獨特的民間色彩,成為宋繡的代表作,也開創了宋繡的歷史新紀元。

由於對宋繡的熱愛,加上個人聰明勤快能吃苦,王素花進入開封汴繡廠三個月就成為了車間主任,到一九五九年,她已經是河南省勞動模範了。此後,她做過汴繡廠的副廠長、廠長,並且在一九七九年再次進入人民大會堂。一九九○年,她退休了,生活沒有着落,卻沒有灰心,因為,迎來退休,意味着她有更多時間去從事所喜愛的宋繡事業。一九九三年,一個林姓外商慕名而來,交下三萬元(人民幣,下同)訂金要一幅宋繡版的《清明上河圖》,繡製兩個半月後,對方又付二萬元。這件事給了她很大的發展信心。

此後,她的作品被朋友帶到美國芝加哥參加展銷,悉數售出。後來她的作品又被帶到法國、新加坡、日本、澳洲等,均受注目。她創作的宋繡版《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多幅古代名畫在內地多次獲得金獎。王素花近年創作的巨幅繡卷《百鳥朝鳳圖》在內地珍品博覽會上獲得山花獎,繡卷《富春山居圖》在上海世博會上備受好評。

自建博物館展多年珍藏

六十多年前,王素花就開始從民間搜集繡品,研究針法,可惜這些藏品在後來被付諸一炬,令她十分痛心。此後,她仍繼續搜集繡品。二○一四年,王素花成立開封宋繡藝術博物館,這是開封市首家民間刺繡藝術博物館,也是經開封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首批民間博物館之一。博物館面積一千二百平方米。據該館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館內藏品共二百零五件(套),分為中國傳統生活用品、中國傳統穿戴用品和參加內地工藝美術大展獲獎汴繡作品三大類。王素花積累的繡品都藏於館中,為國家刺繡事業的研究、繼承和發展提供了鮮活、真實的樣片與摹本。

【來源:大公報】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Howard Hodgkin:把弄色彩Howard Hodgkin:把弄色彩

    著名學者薩義德曾在《論晚期風格》(On Late Style)一書中,提到貝多芬與史特勞斯等知名藝術家的晚期創作。在他看來,有些藝術家的晚期創作趨向圓融安寧,而像是貝多芬等人卻並未因循此理:愈到晚年,他們的作品愈發張揚另類,甚至呈現出一種抗拒的、倔強的姿[詳細]

  • 2盧秉恒:“小人物”一樣能築夢未來盧秉恒:“小人物”一樣能築夢未來

    打印人體心臟、骨骼,這些原本只存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也許在不久的未來將變成現實。作為科技界的“當紅明星”,3D打印已遍及航空航天、醫療、食品、服裝、玩具等各個領域,在拓展自身領地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詳細]

  • 3姜文:我想通過電影表達成長和變化 姜文:我想通過電影表達成長和變化

    6月22日晚,結束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工作的姜文接受媒體群訪,談自己即將上映的新片《邪不壓正》。 [詳細]

  • 4常紀慶:將滿醫發揚光大常紀慶:將滿醫發揚光大

    常紀慶,1957年出生在吉林省海龍縣興華華鄉的金家崗。身為漢族人,卻有滿族血統,2011年他申請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長白山滿族醫藥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具有中醫執業醫師,現任世界中聯滿藥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及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滿醫藥分會副秘書[詳細]

  • 5向站在高點的任正非致敬向站在高點的任正非致敬

    任正非,可能是近期全球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企業家,作為華為的創辦人,同時也是華為的代言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標誌性人物,在這場硝煙瀰漫的中美貿易戰中,任正非更成為不少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前幾天(五月二十一日)他接受內地媒體採訪的視頻和文字被刷屏,[詳細]

  • 6周迅:網友說我老我哭了 但現在我敢說出來周迅:網友說我老我哭了 但現在我敢說出來

    因為演了如懿,周迅接連一段時間都被推到風口浪尖。先是有人批評她“女兒死了都不會哭”,又刻薄她已經演不了年輕的如懿,還有人更直接地說她“老了”,臉都腫了。對一個女演員,這些評價每一句話都是插到死穴上,雖然可能只是看客在飯後茶余的話茬,周迅卻真[詳細]

  • 7“90後”作家如何擺脫“90後”標簽“90後”作家如何擺脫“90後”標簽

    90後作家李唐在自己的長篇小說《身外之海》的新書發佈會上,嘉賓徐則臣是70後,主持人方悄悄是80後。 北京的春日,作家和新書都仿佛蘇醒過來,陸續與讀者見面。在單向空間的一場新書發佈會上,作者李唐、主持人方悄悄、嘉賓徐則臣分屬於90後、80後、70後,免[詳細]

  • 8阿瑟.魯賓斯坦:永不從俗阿瑟.魯賓斯坦:永不從俗

    上周此欄介紹了嚴謹理性的布倫德爾,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鋼琴家是這位奧地利人的前輩,性情與那位「學究」式鋼琴家迥然不同,他就是阿瑟.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一八八七至一九八二)。 [詳細]

  • 9艾青:生活逆水行舟艾青:生活逆水行舟

    曾卓先生一九八三年夏天來到北京,約我一起前往艾青家中。這才知道,艾青家與我工作的《北京晚報》相距甚近。報社在西裱褙胡同,艾青的家則在東裱褙胡同裏一個往南拐進去的小胡同——豐收胡同。東、西裱褙胡同,本是同一條胡同,後因修建北京站,自車站廣場往[詳細]

  • 10魯益思: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益思: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一般簡稱C S Lewis。中文習慣上譯作魯益思,倒是一個音義兼顧的譯名。不過,在英國如果你喊他Clive,他肯定充耳不聞,絕不理睬。為什麼呢?原來他童年時所養的愛犬Jacksie有一天不幸被車撞死。他極度傷痛,甚至從那時起,把[詳細]

  • 11陳紅天:港商「超級聯繫人」角色不斷升級陳紅天:港商「超級聯繫人」角色不斷升級

    改革開放四十年,港商是最先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到內地投資和參與建設的先行者,對內地制度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陳紅天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為內地改革開放輸送了資本、人才、知識,到今天仍然是連接內地與國際的「[詳細]

  • 12白巖松:不管走多遠,請看看妳的18歲白巖松:不管走多遠,請看看妳的18歲

    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回頭看,我覺得是減法,從某種角度來說《痛並快樂著》也是一種減法,但是對於我來說,30歲,我覺得無論從自己還是對各位的提醒來說,做減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盧秉恒:“小人物”一樣能築夢未來

盧秉恒:“小人物”一樣能築夢未來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