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公仔箱中看武林江湖歲月留痕──談香港七十、八十年代武俠劇發展脈絡及其特色

更新時間:2018-11-04 16:18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3001057

公仔箱中看武林江湖歲月留痕──談香港七十、八十年代武俠劇發展脈絡及其特色

圖:蕭笙監製,劉德華(左)、陳玉蓮版《神鵰俠侶》為香港電視劇史上收視最高劇集/網絡圖片

編者按:本周二,一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與世長辭,留下無限哀思和諸多傳世佳作。他於一九五五年首度在《大公報》開設專欄連載《書劍恩仇錄》,自此其筆下的武俠兒女、痴戀俠侶都予人不可磨滅的記憶,直到今天依然被頻繁改編搬上大銀幕和公仔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武俠劇發展的黃金年代,自從佳藝電視(佳視)首度將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改編為電視劇後,成功燃點各個電視台的拍攝熱情,一度形成憑武俠劇打擂台的場景。今期由本地大專講師梁勇帶領煲劇人回望來時路,細數那些年以金庸為代表的一眾武俠小說作家的光影傳奇。

武俠劇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香港電視的主要劇種之一,不時造就極高的收視率,是香港最具特色的電視作品。香港曾經三家電視台鼎立,佳視掀起武俠劇的熱潮,麗的光大之,無綫以金庸劇取得優勢。

香港武俠電視劇的熱潮主要由第三家電視台佳藝電視(簡稱佳視,一九七五年九月開台,七八年八月閉台)激起,該台雖然只有短短三年的歷史,但創新之舉不少,最大的貢獻在於為電視劇注入武俠元素。佳視是全球最早把中文武俠小說改編成劇集的電視台,可謂創舉。一九七六年,佳視拍攝了《射鵰英雄傳》,是電視史上首部改編自金庸小說的武俠劇,造就百萬觀眾的極高收視率,打破慣性收視,大勝無綫和麗的兩台。其後佳視繼續開拍金庸武俠劇,包括《神鵰俠侶》、《碧血劍》、《鹿鼎記》和《雪山飛狐》,也大受歡迎。此外,佳視還改編梁羽生、古龍和卧龍生的武俠小說,拍攝了《白髮魔女傳》(梁)、《武林外史》(古)、《流星蝴蝶劍》(古)和《仙鶴神針》(卧)。其中《神》、《雪》、《白》、《仙》四劇今天可透過無綫電視的收費台觀看。

佳視改編忠於原著

佳視武俠劇的特色在於忠於原著,除《雪山飛狐》改動較大外,大多在內容和情節上緊貼原著,貼近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和別台妄改原著的作風截然不同。武打設計方面,拳腳招式和兵刃舞動清晰可辨,既沒有今天氾濫的電腦特技效果,也較少使用一九八○年代常見的慢鏡頭式打鬥,對演員的動作要求較高,因此男角如白彪、陳強、衛子雲、梁小龍,女角如文雪兒、楊盼盼等都有功夫根底。此外,佳視武俠劇大多在影廠內拍攝,常以圖畫表示景色,外景較少,今天看來顯得乏味。直到一九七八年的《雪山飛狐》才出現重大突破,到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下取景,在壯觀雪景的襯托下,武打場面頓時生色不少。演員方面,主要角色的演技不錯,但非主要演員的表情大多木訥,對白生硬。

在佳視營運的三年間,武俠劇是其強項,領先另外兩台,佔該台劇集的三分之二。佳視在一九七八年八月倒閉後,著名武俠劇監製蕭笙和演員白彪、羅樂林、伍衛國、梁小龍、米雪、文雪兒、魏秋樺等加入麗的電視,該台隨即大量攝製武俠劇,而且水平大大提高。蕭笙在麗的監製的首部武俠劇是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浣花洗劍錄》(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首播),提高了麗的武俠劇的聲望,使武俠劇成為麗的招牌。今天重看該劇者大多着眼於它是張國榮主演的首部電視劇,但該劇的成就遠不止於此。《浣》劇在布局、氣氛烘托、場面調度、人物塑造方面均見匠心,已超越佳視武俠劇的水平。武打場面尤其精彩,紫衣侯和東瀛白衣人在水面決戰一幕,跳躍翻騰輕快利落,加以環境的烘托,令人一看難忘。另一方面,該劇血腥味較濃,除男女主角和兩名要角外,大多被兩名白衣人殺死。《浣》劇再次造就百萬人觀看的極高收視率。麗的在一九七○年代末改編的古龍作品還有《情人箭》和《俠盜風流》,後者改編自《楚留香》,開拍目的在以相同題材打擊無綫《楚留香》的收視,結果有一定的成效。兩台同時開拍《楚留香》故事是個有趣的現象。

麗的推出自撰劇本

不少人都有疑問:麗的和其後的亞視為什麼沒有開拍金庸劇?這是因為佳視倒閉後,無綫買斷了改編金庸小說的版權,使金庸劇幾乎成為該台的專利,亞視只拍過金庸的短篇《越女劍》。繼古龍劇後,麗的朝原創武俠劇的方向發展,即自撰劇本,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間連續推出三部武俠劇:《天蠶變》、《天龍訣》、《湖海爭霸錄》,前兩劇極為膾炙人口,在武俠劇發展史上佔重要的地位。《天蠶變》是麗的時期最經典的武俠劇,在武功方面的刻畫出神入化,童年時期看過的觀眾大多對「天蠶神功」畢生難忘。全劇人物眾多,演員造型和演技均極為傳神,連反角傅玉書、管中流等都由麗的小生飾演。此外布局精密,情節往往出人意表,例如武當掌門青松道長和反派無敵門掌門獨孤無敵的夫人分別是男主角雲飛揚的父母,以致雲飛揚和獨孤鳳的相戀因兄妹關係的大白而成悲劇。全劇抽絲剝繭,隨着情節的推展,真相一步步浮現。

《天龍訣》是《天蠶變》的續集,背景為明代正德年間,以宮廷鬥爭為主軸,加上武林紛爭。內容按中國傳統小說的結構分為宦官劉瑾亂政、寧王宸濠之亂和白蓮教操控正德帝三大部分,前兩部分根據史實改編。此劇在武功方面的描寫已到了出神入化、匪夷所思的地步,首集已出現白蓮教主以琴音震死少林高僧的場面,其後教主與雲飛揚決戰時兩人身體紛紛離地升空。其後又出現白蓮教以藥物控制並提高殺手武功的情節,編劇想像力之高令人嘆為觀止。最精彩之處莫過於布局,南宮太君登場時和藹可親,誰都不會想到她竟是心狠手辣的白蓮教人尊假扮的!此劇和《浣》劇相同,內容過於血腥,主要角色除三人外,全都喪命,令人不忍卒睹。主角徐廷封被正德帝毒死,增添悲劇色彩,但朱明皇帝的猜忌狠毒卻又符合史實。《天龍訣》後的《湖海爭霸錄》仍以明代宮廷鬥爭為主,以武林人物輔助內閣首輔張居正為中心。全劇武打精彩,但結構鬆散,吸引力不如前兩劇。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的麗的武俠劇都喜歡注入日本元素,《浣花洗劍錄》中的東瀛白衣人挑戰中原武林高手是貫串全劇的主線,《天龍訣》中寧王之子招攬東瀛武士協助其父篡位,《湖海爭霸錄》中又有奸臣邀約東瀛殺手到中土刺殺張居正的情節。上述各劇均由蕭笙等人監製,參與演出的前佳視演員也不少。

無綫借金庸爭收視

一九八○年的《大內群英》也是名震一時的麗的武俠劇,以清代野史的所謂雍正奪位為綱,武打場面出色,劇中的「血滴子」能取人首級,使人不寒而慄,印象難忘。可是該劇使不少觀眾對雍正帝產生了負面觀感,直至學習正確的歷史後才知道雍正是英明勤政之君。同年開拍《大內群英續集》,主題明顯脫胎自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劇中的乾隆帝有漢人血統,有弟叫家洛。劇中的乾隆有情有義,而且武功高強,是武俠劇中形象最正面的乾隆。進入亞洲電視時代後,又回復改編武俠小說的方向,拍攝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萍蹤俠影錄》和《白髮魔女傳》,還有溫瑞安的《四大名捕》(共兩輯)以及古龍的《天涯明月刀》、《九月鷹飛》等,其中以《萍蹤俠影錄》和《四大名捕》首輯最受歡迎。可是亞視時代的武俠劇未能回復麗的時代的強勢。

無綫電視方面,武俠劇本非其強項,為了對抗佳視的金庸劇,無綫也走上了拍攝金庸劇的道路,首部作品是一九七六年的《書劍恩仇錄》,繼之以一九七八年的《倚天屠龍記》。其後以古龍劇為主,一九七八至七九年間推出《小李飛刀》、《陸小鳳》、《一劍鎮神州》、《楚留香》、《絕代雙驕》等劇,憑着慣性收視和演員的知名度而佔優勢,但一般認為水平不及麗的,在武打方面的差距尤其大。

自一九八二年起,無綫武俠劇具壓倒性優勢,隨着監製蕭笙的加盟,再次開拍金庸武俠劇,首先製作了《天龍八部》。次年繼佳視後再次拍攝《射鵰英雄傳》(王天林監製),造就百分之九十九的收視率,劇中有不少佳視舊人,如楊盼盼、楊澤霖、秦煌等,後兩者在佳視和無綫的《射》劇中同樣分別飾演西毒歐陽鋒和老頑童周伯通。蕭笙在同年監製《神鵰俠侶》,打破了《射》劇的收視紀錄,成為香港電視史上最高收視的劇集。此後金庸作品成為無綫武俠劇的最大賣點,除了三部短篇外,拍遍十二部金庸作品,有的甚至拍了好幾遍。

總括而言,佳視對香港武俠劇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有「一代武俠劇宗師」之稱的蕭笙是關鍵之一,他監製的《射鵰英雄傳》激起了武俠劇的熱潮。他的團隊加入麗的後又提高該台武俠劇的水平,其後改投無綫又再次帶起金庸劇的熱潮,佳視不少武俠劇的主要演員後來均在另兩台的武俠劇中出現,從中可看到香港武俠劇的發展脈絡及特色。

【作者:梁 勇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