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梁祝》笑聲中學習成長

更新時間:2018-10-03 22:20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728692

《梁祝》笑聲中學習成長

圖:《梁祝的繼承者們》是一齣有別於傳統的大型音樂劇

一九九九年二月十日,我曾在大公報撰文評論「非常林奕華」第十八齣作品《行雷閃電》:「林奕華藉着具名氣的歌星而炮製的音樂劇場,無非希望帶給觀眾新的劇場體驗……全劇只播放錄音帶而不作現場演唱,實際已在表明這並不是傳統音樂劇,故事情節以至歌唱部分尚屬其次,思考其表現手法和背後理念似乎更加有趣。」十多年後,林氏於二○一四年創作第五十四齣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開宗明義是一齣大型音樂劇。當時我緣慳一面,最近於葵青劇院觀賞其三度公演(該劇於二○一六年重演),感到林氏多年來的創作道路,從來都是既貼近觀眾,同時亦引領着觀眾前行。

突破傳統敘事框框

《梁祝的繼承者們》的英文名稱意思截然不同。「Art School Musical」可看出該劇融合了兩個主要部分:藝術學院和音樂劇表演。那麼華人社會家喻戶曉的「梁祝」到底哪裏去了?從林氏的角度及生命觀而言,也許每人都是梁祝。

全劇包含了兩個不同層面。首先是民間流傳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英台的父母和馬文才,還有學院的老師,主要角色都出現在演出當中。不過,林氏基本上不在述說老掉大牙的故事,只藉着山伯和英台的身份轉移及為人價值觀,展示現代人追求的目標和存在的本質。從這個層面而言,年輕人學習成長的過程,似乎更重於山伯與英台二人的感情交往。求學的方式是提出問題,這也貫徹了林氏多年來在其作品的表達手法:向觀眾拋出問題,要求觀眾在娛樂當中思考人生。因此,梁祝首先以歌曲問:「為什麼不能與父母談生命的意義,只能談生活的意義?」由此而奠定全劇的演出基調。

梁祝之間的性別疑惑,多年來在不同類型的表演仍是主軸問題。林氏提問的方式則別具一格:「為什麼我好想告訴他我是誰?」梁祝本身的性別以至追求的性別,並非林氏關心的核心問題;如何能夠向對方表白自己的真正身份,以至於讓對方認清自己的本來面貌,才是林氏給予觀眾的思考題目。

學習藝術認識真我

全劇另一個層面就是如何學習藝術,以至藝術對生命和生活的影響。梁祝就讀的書院轉化成一間藝術學院,每一折分場就代表一堂藝術課程。從「入學試」的爭辯,至到學習「靜物畫」時如何發掘真我,再至繪畫時要注意技巧例如「明暗對比」,由此而引申至怎樣形成暗戀狀態。每折分場都有明確寓意,雖然與梁祝之間的交往並不構成平行進展關係,但是藝術課想要傳達的訊息,與全劇的主題更加貼切,令觀眾對生活的種種可作出更多反思。另一方面,資深演員時一修經常一人展示兩個老師的形態,既說明教育的方法往往存在極端的效果,同時讓學生和觀眾在兩極當中,尋找適合自己所用的法門。

林氏經常都在作品向觀眾拋出問題,但卻要觀眾在嘻嘻哈哈的狀態下,思索人生的苦澀不明。例如下半場第十七折「面對現實」,演員歌唱:「為什麼我不能告訴你我是誰」,本來是一片哀怨,情真意切,但隨後卻有另外兩位演員出場,以偶物玩弄雙飛蝴蝶,場面令人啼笑皆非,恍如人生。

《梁》劇全長約三個半小時,包含十八首歌曲,除了十四位來自台灣及香港的演員,還有五位歌者及現場演奏者。大部分音樂屬於清新流行曲式,以無伴奏人聲和應,或以鋼琴、結他或小提琴伴奏。無論是獨唱、多聲部演唱或群體合唱,歌曲都發揮了觸動人情的感覺。分場的節奏方面,音樂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林氏撰寫的歌詞亦令人會心微笑,又或思潮起伏。上半場完場前的合唱曲「我是一顆藝術屎」,既熱鬧繽紛,內容亦一針見血;下半場尾聲的歌曲「你有在美術館哭過嗎?」以感性筆觸和旋律抓住觀眾情緒令全劇終結於跌宕迥旋的音韻當中。

梁祝是中國民間流傳故事,《梁》劇則寄望其繼承者能夠突破傳統,藉藝術學習做人、學習戀愛、學習認識自己。

【華發網根據大公報採編】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