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中國未來的增長側重於綠色發展

更新時間:2018-01-29 17:59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8651141

中國未來的增長側重於綠色發展

2017年,全球氣候治理既面臨新的嚴峻挑戰,也迎來“中國貢獻”新機遇。以美國特朗普入主白宮和英國正式啟動脫歐程序為標志,世界出現了“反全球化”、“反自由化”、“反氣候變化”的“三反運動”。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廢除了奧巴馬時期的《清潔能源法案》,恢複對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產業的支持,增加化石能源生產,停止碳融資和碳基金援助,大幅度削減能源與氣候變化的研究經費。美國聯邦政府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消極政策,對日本政府也產生了負面影響:曾經高唱“低碳社會”的日本等國也開始調門放低。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受到打擊。耗時多年達成的《巴黎協定》的落實,出現了新的變數,面臨新的挑戰。人們擔心《巴黎協定》的實施進程會被延緩。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信心並沒有因為美國新的聯邦政府的政策反複而動搖。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報告對全球氣候治理的共建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標志著中國黨和政府的信心和決心。

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前後,面對西方國家為中國設定的減排目標,中國政府保持了很高的戒備和防范意識。氣候變化和減排曾經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被很多人認為是發達國家給中國設計的一個“陷阱”。現在局勢反轉了:美國懷疑全球變暖是“中國制造的陰謀”,而中國則非常正面地談論氣候問題,主動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為了落實這些承諾和進一步實施巴黎協議,中國主動制定了節能減排的政策和目標,並積極落實“十三五”規劃的節能減排目標。2017年,在最先開展碳交易的歐盟碳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中國通過數年的碳市場試點,宣布開啟全國統一碳市場。中國碳市場的建成,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碳市場,對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產生重大影響。這些變化和成就,反過來對全球氣候應對和減排形成倒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實現自己的承諾和增加對世界減排的貢獻。中國與歐盟關於氣候變化合作的協議簽訂、與美國加州開展的新能源與碳交易合作,就是最好的例證。

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力地遏制了全球減排行動中的逆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與日本名古屋大學共同創辦的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低碳經濟藍皮書: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7》發布會18日在北京舉行。

報告以“聚焦全國碳市場,推動中國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為主題,指出中國已從被動接受氣候治理變為主動參加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中國在全球倡導綠色“一帶一路”將是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和氣候治理的最大貢獻。

藍皮書指出,建設全國碳市場的關鍵是碳價機制。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低碳轉型和能源體系革命的重要制度建設,其核心是促進減排。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過程中建立的碳排放統計、監測、上報和核查體系,也是實現低碳發展最基礎的制度建設,並適應在《巴黎協定》下全球盤點和透明度的要求。

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推進新的發展理念,也為全國碳市場建設和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政策環境。當前,要結合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利用協同措施促進碳市場健康發展。

藍皮書指出,中國碳市場活躍度低、以履約為目的的撮合交易是困擾碳交易市場正常運行的關鍵問題。從實證結果來看,減排效果局限於湖北、廣東和深圳。

基於七個碳交易試點的公開數據和信息,報告指出,中國七個碳交易試點流動性仍然很低,良好的價格機制尚未形成;信息披露程度仍有待提高;碳市場的減排效果在七個試點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推動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的建立仍須謹慎,需要在實施政策前進行更深入的評估和研究。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明確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彙”,即提高國內森林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藍皮書以華北地區首個在國家發改委注冊成功並簽發的林業碳彙項目——塞罕壩林業碳彙為例,介紹我國林業碳彙CCER項目的政策背景及開發現狀。

藍皮書指出,造林碳彙項目已經完成首批核證減排量的簽發工作。據碳交易市場行情和價格走勢保守估計,造林碳彙和森林經營碳彙項目可為塞罕壩林場帶來超億元的收入。林業碳彙給國有林區、林場提供了一條實現林業生態效益價值化的有效途徑,但這項工作處於起步階段,也面臨定價難、收益不易保障、缺乏相關政策和保障性法規等難題。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25日在香港表示,《巴黎協定》確定的全球綠色發展潮流不可逆轉,而中國將繼續努力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解振華在香港發表題為《應對巴黎協定新挑戰引導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演講時說,就中國在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角色而言,中國長期致力於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努力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除了積極參與氣候變化談判,以大國外交和多邊合作方式推動《巴黎協定》達成,中國還通過切實國內行動來引領全球氣候治理。

他指出,中國在低碳轉型的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協同效應顯著,目前已成為世界上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清潔能源投資連續9年位列全球第一,2017年投資總額達到1326億美元。

他表示,下一步,中國將以新時代、新理念、新目標為指引,進一步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國際合作方面,中國將團結其他國家,加強南南合作,並與國際組織、多邊金融機構等加強合作,凝聚共識、落實行動、合作共贏,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方案”。

本次講座由團結香港基金旗下中華學社舉辦,這也是該組織“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演講結束後,解振華還與香港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相關專家學者座談,探討香港在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中國在國際治理中應該做出多大貢獻、扮演什么角色,對此目前還存在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中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已經是世界第二,但中國是一個有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正處在工業化高度發展階段,人均8千美元的收入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中國還沒有足夠的財力去支援其他國家。中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貧困人口減少了,發展起來了,就是對世界對最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亦有人認為,上述這一認識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低估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利益。實際上,中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援助第三世界國家,比如對非洲貧困國家的經濟援助。新近由中國發起成立的亞投行也在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低息和無息貸款。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達到183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

中國的商品出口貿易已經是世界第一,貿易順差3.35萬億元人民幣(約合5108億美元)。2016年,中國的外彙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6億元;中國有意願也有能力履行國際減排義務,並引領國際氣候治理。研究表明,國際貿易中的碳泄漏問題相當普遍,其中最大部分來自於非發達國家的“其他國家”的中間產品貿易。因此,支援和幫助其他國家實現技術進步和開展節能減排,是減少國際碳泄露的必要手段,是實現全球減排不可回避的責任。

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是相輔相成的,中國近年來的減排成就主要依靠中國自身的努力。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等渠道的國際融資和減排能力建設、國際低碳經濟、低碳城市建設等制度設計,對中國的節能減排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積累的減排經驗和低碳技術,可以成為發展中國家之間開展南南低碳合作的重要支撐,通過建立南南氣候變化合作的示范工程,引領全球氣候治理合作。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近年來,中國的發展理念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中共十九次代表大會第一次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寫進大會報告,從根本上轉變發展理念,把生態保護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放在首位,成為“基本國策”。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還指出:“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國要引領世界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心,是對中國履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義務的莊嚴“背書”。

中國作為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受益者和碳排放大國,應當承擔大國的責任,積極為全球節能減排做出與大國地位相適應的貢獻。

在全球倡導綠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綠色資金和技術投資,推動沿線國家經濟與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涵蓋的地區擁有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世界商品貿易的三分之一和世界GDP總額的三分之一。該倡議的實施將開啟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推動全球經濟新秩序的形成。可以預見,中國在綠色投資、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將會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做出重要貢獻,成為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引領者。

考慮到沿線國家的氣候治理能力和環境技術水平,中國需要設計一個綠色低碳的“一帶一路”共享發展方案。一是避免因基礎設施建設增加造成沿線國家環境汙染和碳排放激增;二是促進綠色低碳的經濟國際化和貿易自由化;三是通過提供資金技術人力,引領沿線國家節能減排,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綠色可持續發展,從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應當成為綠色“一帶一路”融資的示范性機構。

為此我們建議:第一,主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早日實現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之前(如2025年左右)碳排放達峰的時間表,以及實現此目標的全國與地區行業節能減排與清潔能源的新目標。第二,大幅度增加國際綠色投資,設立中國碳基金,選擇中國標准的適應性低碳環保技術,為發展中國家培養綠色低碳發展人才,設計綠色低碳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第三,加強“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提出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發展的新思維、新體系,在理念上和制度設計上居於國際領先地位,加強參與引領全球氣候治理規則的能力建設。第四,培養懂專業、懂外語、懂談判、懂外交規則的氣候治理國際專業人才,增強中國在國際治理多邊和雙邊談判與合作中的話語權。

對於中國深化致力於綠色未來的信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稱贊道:“這是正確的決策,對地球和經濟而言都是正確的。”中國在綠色發展中的堅定姿態,贏得世界越來越多的認可,中國的成功經驗,也為世界提供了一份有價值的借鑒。

事實上,英國《金融時報》早就注意到,在2016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領導人在向海外來賓描述中國“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時,講得最多的是“綠色”。“這明顯表明中國未來的增長側重於綠色發展。”

該報引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的觀點稱,中國希望在發展綠色技術的競賽中領先於美國和其他國家,並向世界表明,氣候措施和經濟增長並行不悖。“中國今天的成功經驗,可能很快被許多國家效仿”。

“過去幾年,中國在電動車銷售、可再生能源產能方面超過了美國”。美國連線雜志網站稱,今年上半年,中國又宣布將投資3650億美元繼續推動這一進程,“這種投資令中國處於領導世界清潔能源的黃金地位”。

香港《南華早報》也在一篇題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可以領導世界走向更加綠色的未來》文章中提醒讀者,可以思考中國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柱的可能性。該文指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簽署的各種基礎設施項目和貿易協議已經具體表達了各種綠色目標和安排。而且,一些綠色項目已經在成形。比如,在孟加拉國、印尼和哈薩克斯坦各地,亞投行建議的“一帶一路”項目的大部分都同可再生能源或提高能效有關。

不止如此。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庫布其沙漠舉辦。俄羅斯塔斯社稱,與會代表普遍認為,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得到大規模成功治理的沙漠,庫布其沙漠的治理模式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防治荒漠化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庫布其模式的綠色發展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經驗,更可為全球涉及20多億人口的荒漠化地區的和平開發提供治本良策。

“環境學者相信,這給了中國一個帶頭在適應氣候變化的地方工作並留下綠色發展記號的機會。”南非《獨立報》說。

根據人民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經濟日報等採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