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教育基金助力香港科創

更新時間:2017-10-21 09:34來源:網絡作者:@tubie777人氣:895827

教育基金助力香港科創

教育無分階層與年齡,本屆政府重視青年人發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35周年典禮時表示,其政策目標是培養青年人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世界視野。除了不同政策促進師生認識祖國,林鄭提到,習近平今年七一視察香港時,提及便利港人到內地發展的措施,全賴中央支持下正逐步落實。基金會主席、恆基兆業地產主席李兆基說,培華基金35年來資助、主辦了670個教育項目,對能夠為國家出力,造福萬民深感欣慰。

培華教育基金成立35周年,昨日假四季酒店典禮暨演講午餐會邀請了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主講,主禮嘉賓包括林鄭月娥、中聯辦副主任陳冬、培華教育基金主席李兆基以及常務委員會主席霍震寰,常務委員會副主席伍淑清等也出席。

李兆基:為國家出力感欣慰

李兆基說,培華的三個較重要項目對國家有貢獻,包括35年來資助、主辦了670個教育項目、培訓了7.4萬人,遍布全國各地,同時培訓了100萬名農民,使他們可以到城市工作、增加生產,當中97萬人成功就業。基金又資助1100名偏遠中西部大學生到海外大學接受培訓,達成300個合作協議等。李兆基續說,基金多年為國家培育大批精英人才,而對於能夠為國家出力,造福萬民深感欣慰。

林鄭月娥致辭時說,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投放在教育的資源是對未來最有意義的投資。她表示,很高興知道培華教育基金會近年亦提供獎學金予優秀的香港學生到內地升學,而獎學金計劃與政府的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相輔相成。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學生到內地學習、就業和生活,林鄭月娥說,中央推出便利香港人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正逐步落實。

林鄭認為,讓學生認識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培養國家觀念是學校教育應有之責,因此教育局會在下學年,開始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因應國家的發展策略,教育局亦會優化內地交流計劃,讓更多老師跟學生藉實地考察,拓寬視野。

在十九大開幕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向大會作報告提到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科技業者,筆者對此深感認同。一個社會需要進步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當中創新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去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今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正在轉變、經濟結構也在優化,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率及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是十分重要。此外,傳統產業要升級與轉型,向先進製造、智能製造推進,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我們再不能負擔高資源耗費的產業,我們需要發展綠色低碳、共享經濟,提升效能。筆者認為發展綠色的循環經濟、用儉樸的態度去引領創新,減少對資源的需求,是企業家應有的社會責任。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今天的香港仍然是資本驅動的經濟,不少人深信「自由市場」是香港唯一的出路。其實看到我們鄰近的競爭對手,我們需要意識到,在資本市場以外,我們需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十九大報告中「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及發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這是值得我們多加思考的。香港改變思維,努力向創新科研加以投入,才能再次走上高增長之路。筆者相信香港在基礎研究上有一定能力,可以在協助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上出一分力,與國家一同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做到更多具突破的自主創意。

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引進技術,到引進並保護知識產權,今天我們已經再走前一步,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中國今天已有能力建設自己的創新型國家體系,做到產學研技術的深度融合,成為世界知名的科技強國之一,並對發展中國家輸出優秀技術。作為國家的一部分,筆者認為香港可以藉着我們在市場化的優勢及國際化的經驗,以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以大灣區作跳板,為建設中國世界級優秀品牌,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據新華網、大公網等綜合采編

【文章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