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香港開放、中立,是觀察中國、企及世界的瞭望台

更新時間:2016-06-12 17:47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56430

香港開放、中立,是觀察中國、企及世界的瞭望台

從殖民地締造者到獻身中國巨變的革命家,從南來文學巨匠到東來逃難的銀行家……長眠於香江的名人藪如星宿,他們最後所占的這一丁方之地,彷如在泥土下埋葬的曆史線索,印證著這座蕞爾小島作為世界局勢“瞭望台”的角色。

“香港開放、中立,每每時局動蕩,香港成為吸納資金、人才,包容不同政見之地,是觀察中國、企及世界的‘瞭望台’。”

香港中文大學曆史系教授何佩然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19世紀中期以來,香港在多次戰爭期間,充當避風港,凝聚了眾多蟄伏待機的名人。

二十世紀初,粵港兩地關系日趨頻密,官方的交流從未間斷。香港第十四任總督盧吉(Frederick John DealtryLugard,1858-1945)於一九〇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至一九一二年三月十六日在任期間,兩廣總督(包括署理)一職由岑春煊、張人駿、袁樹勳及張鳴岐四人先後接任,當中尤以張人駿(1846-1927)與盧吉的關系最為密切,為晚清的粵港交流寫下至為重要的篇章。

一九〇七年七月四日,兩廣總督岑春煊因病告假,總督一職從缺。八月十二日,岑春煊病情未見好轉,朝廷任命河南巡撫張人駿直接前往廣州接任總督。張人駿於八月三十一日抵達上海,再轉乘“泰順號”(TaiShun)輪船經香港前往廣州。九月中旬,港英政府收到消息,指張人駿將於九月十八日早上抵達香港,可是當天早上始終不見張人駿乘坐的“泰順號”輪船;至下午四時,該輪船才緩緩駛進維多利亞港東面的鯉魚門海峽,但並沒有泊岸。及後九龍關稅務司巴爾(WilliamRandall McDonnellParr)乘駁船登上“泰順號”,始知原來九月十八日當天(即農曆八月十一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忌辰,按照傳統當天不適宜舉行任何慶祝活動,所以張人駿以“國恤”和“秋雨淋漓”為理由留在船上,延至翌日才登岸。十八日晚上,“泰順號”輪船停泊於西環招商局碼頭,一眾香港華商如馮華川、何甘棠等上船拜會張人駿,並向他簡介香港和華南的經貿情況。

一九〇七年九月十九日中午十二時,張人駿乘駁船於中環卜公碼頭正式登岸,獲儀仗隊列隊歡迎。然後張人駿乘轎前往香港英軍三軍總司令官邸,拜訪駐港英軍司令樂活少將(Major-GeneralRobertBroadwood),繼而前往總督府與盧吉伉儷共進午宴。下午三時,張人駿獲邀出席華商會所的宴會,其間馮華川及張人駿均在宴會上致辭。晚上八時,張人駿乘原船離開香港,翌日抵達廣州就任。一九〇八年一月八日上午,盧吉伉儷乘坐英國軍艦“迅捷號”(Alacrity)前往廣州回訪張人駿,為期三天。

盧吉在其任內最重要的政績是籌建香港大學。一九〇八年一月十七日,當他從廣州返回香港後不久,便在聖士提反書院頒獎禮致辭時首次提及要在香港開辦大學。他認為此舉不僅為了香港的前景,亦有利於中國的發展。當時日本正在東亞崛起,德國亦有意在其租借地山東膠州灣籌建大學,如果香港能早著先機興辦大學,英國才能與其他列強在遠東競爭,並鞏固其在華南地區的影響力。居港的巴斯籍商人么地爵士(HormusjeeNowrojeeMody)得悉盧吉的辦學意向後,慷慨出資十五萬港元作興建大學之用。然而要成功籌辦一所具規模的大學,這筆錢只是杯水車薪;盧吉為此要向香港英資公司、華商及華人團體等勸捐,廣東省政府亦在募捐之列。盧吉在一九〇九年二月下旬撰寫了一篇勸捐文章,並由陳少白翻譯成《港督盧制軍香港大學堂勸捐啟譯文並序》,透過英國駐廣州署理領事霍士(Harry Fox)轉交給兩廣總督張人駿。

然而,張人駿憂慮該校的學生會散布革命思想,並指出港府為籌建大學而成立的“華人籌建委員會”(The ChineseSub-Committee)當中,包括陳少白和關心焉等人與革命領袖孫中山關系密切。面對兩廣總督的質詢,委員會主席何啟作為香港西醫書院的創辦人,指出陳、關二人均為香港西醫學院的早期學生,精通中、英雙語,在委員會中擔當翻譯等工作至為合適,並以此前陳少白翻譯的勸捐譯文作為例子,以資證明。何啟又指出陳少白雖然曾協助孫中山籌辦革命機關報《中國日報》,但至一九〇八年已沒有涉足革命活動;關心焉更從沒參與革命。一九〇九年三月下旬,盧吉函覆張人駿,保證二人將來不會幹涉大學的管理。張人駿得到何啟的解釋和盧吉的保證後,再沒有追究此事。

此外,張人駿亦非常關注大學的學術水平。一九〇九年四月七日,盧吉與輔政司梅含理(Francis HenryMay)等人北上廣州出席九廣鐵路大沙頭火車站的奠基儀式,其間他親自向張人駿保證香港大學的師資和學位資曆,將來可媲美英國任何一間大學。結果,張人駿在港府的再三保證下,最終向廣東官民頒布勸捐告示,更於一九〇九年六月以個人名義給予港府二十萬港元的捐款。截至一九一〇年十二月,香港政府從各界籌得一百二十六萬五千多元的辦學經費,張人駿的捐款便占了一成半。

一九〇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張人駿奉命接替端方出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七月三十日早上八時,張人駿北上江寧(今南京)受職時再次途經香港,獲港督盧吉熱情款待,同行歡送者還有廣東水師提督李准等人。下午十二時許,張人駿一行人於中環卜公碼頭登岸,獲港英政府鳴發十九響禮炮歡迎。其後張人駿前往總督府與盧吉共進午宴,出席者還包括遮打、何甘棠、何啟等人。原定出席的么地爵士卻因病沒有赴會。午宴後,眾人前往太古船塢參觀,並到華商會所出席聚會。翌日早上十一時,張人駿獲邀前往遮打爵士的雲石堂與么地會面,出席者還包括大宅主人遮打、何啟、李准等人。么地感謝張人駿捐款籌建香港大學,張人駿則透過其文案答謝,並指他雖然被調離廣州,但“其心尚留戀於此”。這兩位對籌建香港大學居功至偉的捐款人惺惺相惜,為張人駿最後一次香港之行畫上完美句號。張人駿於同日下午乘坐“新明號”(HsinMing)輪船離開香港,而香港大學亦最終在一九一二年三月十一日開校,為香港和內地作育英才。

“人本是散亂的珠子,隨地亂滾,曆史就是那條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縱是政要巨賈,在香港的墓地亦只是一方寸。何佩然教授說,名人長眠香江也只能屈就在“細細小小”的墓地中,且不同的時代,對不同領域名人,有不同程度的評價。

香港開埠來第一塊墓地——跑馬地鬧市的山腳墓園“快活穀”,與車水馬龍的黃泥湧道僅隔一幅薄牆,塵世喧嘩在外,曾經的城市締造者在內尋極樂。跑馬地香港墳場曾被稱為“殖民地墳場”、“紅毛墳場”,墓園內古木參天,繁花錦繡,內有教堂、噴水池,與華人概念中的“墳場”迥然有別。

生態講解員吳泳攀將記者引領到跑馬地墳場“首位住客”——響尾蛇號艦長布雷迪(WilliamBrodie)墓前,布雷迪船長1841年安葬在香港的新墳場“快樂穀”,墓上所刻的下葬年份清晰可辨。“這發生在簽訂南京條約之前,說明英國人早有殖民香港的意圖。”吳泳攀說,這亦印證了跑馬地的香港墳場命名“快樂穀”早於賽馬場。

香港墳場1845年正式建立,遠道而來的英國人,因無法適應香港氣候,加之瘧疾猖獗,設立後十年墳場已“爆滿”。葬於此地的,多為有地位的西人,主要是權貴階級、軍人、傳教士等。主催中環第一次大規模填海、改變核心地帶面貌的遮打爵士,與夫人同葬在此。20世紀上半葉的香港首富、華人領袖何東,是首個獲准在香港山頂居住的華人,他因身份顯赫,與原配夫人麥秀英同葬在跑馬地香港墳場。吳泳攀說,這是香港墳場中心點,靠近墓園教堂和噴水池,“是極好的位置”。

“港產”革命家、興中會第一任會長楊衢雲,長眠於墓園中“6384”號“無名碑”之下110年,讓人唏噓。楊墓以方形墓碑配襯圓柱,象征天圓地方,四面刻有青天白日圖案,碑上折斷的圓柱直指蒼天,吳泳攀指,這意味著逝者死於非命、壯志未酬。楊衢雲被刺殺後,在好友奔走下,得以下葬,為免清廷破壞墳墓,親友為其捐資建成無名碑。

楊衢雲墓上有零星已風幹的獻花。他於1901年1月10日,在中環結志街被清廷刺客殺害,墓上獻花應是數月前楊衢雲忌日時,有人拜祭留下。

與屬於基督教的跑馬地香港墳場連成一片的,還有其他5個不同宗教的墓園,回教徒、猶太人、印度教徒、祆教徒與佛教徒,齊葬一地,儼如“小小聯合國”,吳泳攀則形容為“香港多元文化集合的最好體現”。值得一提的是,從印度移民到香港的祆教徒,對香港影響甚大,一度曾有高達13位的上海彙豐銀行董事都是祆教徒,他們建立了天星郵輪、律敦治醫院。

繞到港島南面,是另一番景象,藍天碧海,山色翠綠,引文壇巨匠紛紛留下足跡——一代才女張愛玲在此創造了《傾城之戀》的不朽傳奇,雨巷詩人戴望舒在薄扶林臨泉筆耕。而北大之父蔡元培、名作家“落花生”許地山,愛得暢酣的女作家蕭紅都在此間永駐留芳。

孫中山之母楊太夫人,於1910年去世,由家人及同盟會同志安葬在香港飛鵝山百花林。

1935年,許地山出任香港大學第2位華人教授。1941年,他因工作過勞猝死,葬於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當張愛玲埋首創作《傾城之戀》,蕭紅正在淺水灣譜寫她自己的動人故事。1941年底,蕭紅不敵頑疾,留下“我將與藍天碧海永處”的遺言便撒手塵寰。愛海的她,一半骨灰葬在淺水灣,一半埋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花園。

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長眠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這是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墓園。他的墓碑刻有“溫良恭儉”諡號,香港曆史學家丁新豹推斷是溥儀所贈,耐人尋味。

蔡元培墓也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1937年,蔡元培來港養病,1940年在港去世。據蔡元培孫女蔡磊砢表示,蔡元墓原來只有一個簡單的小石碑,設在逼仄的普通墳場中。30多年前,在港台北大同學的倡議下,得以重新修葺,墓碑是台灣花蓮出產的青麻石頭,碑文由葉恭綽先生撰寫。

詩人餘光中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拜謁蔡元培墓,並留下詩句:“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搖過一只搖籃,那嬰兒的乳名叫做五四……”。

根據中新網、大公網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