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國民教育 >

寬運法師:維護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更新時間:2018-07-19 17:06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2651906

寬運法師:維護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香港西方寺住持寬運法師

“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所有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和堅強意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海峽兩岸四地人民,在國家領導人的感召下,將繼續同心協力,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推進和平統一進程、共圓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佛教徒作為中國的公民,理所當然地要為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國家強大了,佛教才能更好地發展。作為佛教徒,我們應該感恩今天的好時代,國運昌隆,政通人和,當下正是佛教事業發展的難得機遇。時代需要我們佛教界有所作為,我們佛教界必然應當有所回應,為國家、為人民竭盡所能,奉獻己力。

一、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是中華民族的根本精神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統一發展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開始,我國各族人民共同開發了祖國的河山,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兩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員廣闊的統一國家。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崇尚統一、維護統一,也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念與共同期待。從古至今,代代相傳。

據史料所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面對王室衰微、諸侯爭斗、天下混亂的局面,諸子百家就紛紛闡述了對于國家統一的期盼。孟子說:“定于一。”荀子說:“一天下。”墨家提出“尚同”說,法家主張“兼天下”,雜家貴“執一”,他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國家統一的問題。

縱覽中國歷史,有學者指出,中國古代的夏朝、商朝、周朝三個朝代,雖然大大小小的國家很多,史書上說“大禹的時候天下有一萬個國家,至于商湯王的時候有三千余個國家”,西周初期實行分封制后,也有一千八百個國家,分佈在方圓五千里的范圍內。但是所有這些大大小小的國家都是處于夏、商、同三個中央王朝的管轄之下,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大一統格局。

此后,從春秋戰國到清代前期,中國又先后經歷了三次從大分裂走向大統一的發展歷程:第一次是從春秋戰國走向秦漢大統一;第二次是從三國兩晉南北朝走向隋唐大統一;第三次是從五代十國、宋、金、遼走向元、明、清(前期)持續三代的大統一。由此可以發現,每次國家實現了統一之后,全國都呈現出了繁榮富強、民族融合、社會進步的大好局面。

從歷史發展中可以看出,雖然歷代王朝分分合合,政權更替變遷,但追求國家統一的思想和行動始終沒有變。反對分裂,堅持統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光榮傳統。國家統一思想對推動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強烈的國家統一觀念逐漸成為凝聚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凝聚民族力量、維護國家統一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大業,面對中國統一的歷史遺留問題,歷任國家領導人均有許多思考和論述。如鄧小平先生曾說:“國家統一,這首先是一個民族問題,民族的情感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中國能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江澤民總書記亦指出:“盡管中國歷史上也有過多次內憂和外患,也曾出現過若干次分裂局面,但都是短暫的,最后總是歸于統一。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4月會見國民黨主席連戰時強調: “中國絕不能分裂,中華民族決不能分裂,這一條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作為領導人,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在大陸,都應當承擔起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的這個重大責任。”

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特別指出:“對于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我們絕不會容忍。”201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台辦理論學習中心組發佈“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引領新時代對台工作”一文強調,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

習總書記鄭重強調:“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在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會有任何動搖和妥協”。此外,又提出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三、 民族黨“毒”害港人 支持政府依法取締

在“一國兩制”自由民主的大前題下,近年香港社會所發生的種種政治問題,無論是“佔中”(雨傘革命)也好,“港獨”也好,其根源乃在于人心的矛盾與不安。

“香港民族黨”于2016年3月28日成立,為香港首個主張“港獨”違法行為的非法組織。近日,香港媒體多次報導,此組織勾聯“台獨”、“藏獨”、“疆獨”份子以及英美政客,推動“香港獨立”,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同時還滲透到中、小學校園,發展“會員”,推行其“政治啟蒙計劃”,到大學舉辦“港獨”講座等,嚴重“毒”害香港青少年。違反《基本法》和《刑事罪行條例》、《社團條例》等,是正在實施分裂國家的行爲,已經遠遠超出言論自由的界線。是故特區政府有責任採取法律行動,依法取締“港獨”組織。

眾所周知,“國家憲法和香港基本法都明確規定,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基本法》序言清楚寫明“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并要求“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港獨”嚴重違反憲法;任何政治組織及個人在香港宣傳“港獨”、煽動分裂國家,都是公然挑戰《基本法》、沖擊“一國兩制”底線的行為,中央固然堅決反對,而社會各界亦絕不接受。

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先生于7月17日會見記者時指,獲助理社團事務主任建議,根據《社團條例》第八條第(1)(a)款,基于維護國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公共秩序,或保護他人權利及自由需要,禁止香港民族黨運作。這次是回歸后首次引用此條文。

而“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先生,亦于7月18日向媒體表示,這種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我們必須堅決反“港獨”,堅決制止“港獨”與“台獨”合流。這既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統一,也是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長治久安和港人福祉。

是故,全港市民應高度關注并予以支持。

四、佛教“和諧”精神 對社會問題的積極意義

民族和睦關系到國家的穩定與社會的和諧,自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得到全面、正確的貫徹與落實;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一年、澳門回歸祖國十九年,乃至海峽對岸的寶島台灣,多少年來人們心中熱切期盼的,無非是國家的和平與統一。在我們兩岸四地全民渴望統一的民族里,宗教信仰影響到民族精神,貫穿了民族文化,是民族靈魂的具體表現。

中國自古就有“天地人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思想,影響著人與社會及自然界的和諧發展;傳統的儒、釋、道三教都十分推崇“和”的思想;如“和諧”、“和順”,所謂“順則昌盛,不順則紛爭”;不順則不安寧,不順則不和順、不和諧。是故,“建設和諧社會”此一偉大崇高的理想與目標,正是“以人為本”的佛教立教二千多年來一以貫之的追求和向往。

佛教以“六和”精神所建立僧團,歷代傳承不衰,就是佛教內部團結和睦的根本保證。佛教的信仰者除漢族外,還有藏、蒙、傣等少數民族,這些民族長期以來信奉佛教,他們與其他民族友好相處,在信仰上相互尊重,在習俗和文化方面互相包容,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對維護民族團結、民族穩定、民族和睦做出了積極貢獻。

事實證明,佛教僧團的和諧,全靠“六和”精神來維護。所謂“六和”,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的基本理念就是“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具體實踐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六和”與和諧社會的理念是一致的。和諧社會的基本準則,應當是一個法治、民主的社會,而“戒和同修”無疑體現了民主僧團的律治;和諧社會應當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觀念,這與“見和同解”所追求的共同倫理觀念是相同的;和諧社會應當是利益均衡的社會,而“利和同均”正體現了財富的平均分配。“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在和諧社會上的表現,就是和睦友好、和平團結的人際關系。

由此可見,佛教的和諧精神及思想,對社會的和平、穩定,乃至各種問題的緩解,確實有著積極的指導性意義。

結語

反觀今天世界各地,局部地區戰火連連,此起彼伏,其中與民族紛爭、宗教沖突有很大的關系。而我國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回教、天主教;香港是六宗教,即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景象,令世人稱譽、贊嘆。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對今天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社會,實在是極為重要。尤其今天香港,社會動蕩,政見分歧,價值迷失,人心惶惑,是故,佛教愛國愛教、慈悲濟世,自利利他、平等包容、忍讓謙虛的無諍精神,實有必要大力宣揚并推行。我們應努力弘揚佛教正法,提倡正義,幫助社會改善民生,救苦濟貧;以佛法導正社會,凈化人心;啟迪人們恪盡職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從而為社會注入重道德、懂感恩、愿奉獻的良好風氣,使得人與國家、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與繁榮進步。

【來源:大公報     作者:香港西方寺住持 寬運法師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田飛龍:港青國民意識現危機 須重啟國民教育田飛龍:港青國民意識現危機 須重啟國民教育

    田飛龍“占中”的重要政治遺產就是香港青年世代走上政治舞臺,形成香港社運新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既[詳細]

  • 2遏止“港獨”必須與展開國民教育相結合遏止“港獨”必須與展開國民教育相結合

    3月11日,開平市東河中學校長陳國強、副校長劉權均,受香港國民教育學會邀請赴港,參加香港教育局教育服務中心舉辦的“2017年‘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教育會議”。本次會議以“愉快學習,共建未來”為主題,通過一系列[詳細]

  • 3喬曉陽:國家政治制度須尊重喬曉陽:國家政治制度須尊重

    香港基本法教育協會北京訪問團昨日中午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前主任喬曉陽會面。訪京團團長梁美芬引述喬曉陽指,香港人無論參政與否,都要尊重中國的憲法、國體、政體,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詳細]

  • 4香港二萬學生家長齊齊認識基本法香港二萬學生家長齊齊認識基本法

    為了加深香港學生對憲法及基本法的認識,善德基金會舉辦「認識憲法、《基本法》——與法治同行」系列比賽,項目包括填色、標語創作、平面設計及問答比賽,並吸引了全港350間中、小學及幼稚園、逾二萬名學生及家長參加。其中,「全港中學校際問答比賽」昨早進行[詳細]

  • 5為什麼香港人均壽命全球最高?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為什麼香港人均壽命全球最高?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這樣的香港人面前,我有點慚愧。 近日,田家炳先生仙逝,享年99歲。36年間,他在大陸捐建300多所學校,花費數十億港幣,被人美譽“百校之父”。 [詳細]

  • 6康居王史冊帶出絲路友誼康居王史冊帶出絲路友誼

    古代中國,在紙張還未問世前,碑刻和木簡是書籍文獻的重要工具。木簡多用於書信記事和公文報告。古代絲綢之路上,兩排康居王使者冊,早前現身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幾枚古舊的木條,連繫其間的編繩至今猶在,讓人感動不已。這兩排氣質非凡的漢簡,於甘肅敦煌懸泉[詳細]

  • 7讀懂中國文學,還得從漢字入手讀懂中國文學,還得從漢字入手

    在當今的學科劃分中,漢字研究屬於語言學,抒情敘事屬於文學,它們處於不同的一級學科下麵。但在古時候,文字學和文學並沒有分得這麼清楚: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都是從文字說的;“古文經學”“今文經學”也是以文字相區分。 [詳細]

  • 8廣東人所用的「埋」字有哪種意思?廣東人所用的「埋」字有哪種意思?

    圖:舊式的店舖多用「摺閘」;遇上結業,那不就是「摺埋」了嗎? 「埋」有「葬」的意思。「葬」就是死了,生命有個了「結」,什麼也塵埃落「定」,亦即一「了」百「了」。那廣東人所用的「埋」字也有以下的意思:[詳細]

  • 9讀余秋雨──以《門孔》為例讀余秋雨──以《門孔》為例

    在深圳羅湖書城,我買下了余秋雨先生最新的書《門孔》(湖南文藝出版社,二○一七年十月初版)和《慢讀秋雨──余秋雨慢筆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二○一七年六月初版)。前一本是新文結集,後一本是選篇。 [詳細]

  • 10「執字粒」與「手民之誤」「執字粒」與「手民之誤」

    早年的書刊、報章,用的是「活字印刷」。「活字」指單字的反字模,俗稱「字粒」。印刷前,工人按稿件挑出「字粒」,排列在字盤內,這個排字過程俗稱「執字粒」。印刷時,工人只要在字盤上塗墨,覆上紙,施一定的壓力就行。[詳細]

  • 11在白雲觀追尋道教邱處機足蹟在白雲觀追尋道教邱處機足蹟

    看過金庸《射鵰英雄傳》(小說或電視劇)的學生,相信對邱處機的俠義作風,必定留下深刻印象。邱處機是道教全真教的道長,北京白雲觀是全真道龍門派祖庭,自元朝起,為全真道「第一叢林」。[詳細]

  • 12清華大學開辦香港高級政務人才課程清華大學開辦香港高級政務人才課程

    ​清華大學7月2日在網上發佈首個向香港招生的公共管理專業碩士項目簡介,其中定位為「培養能植根中國、面向世界,知國情、懂港情的高級公共管理人才」,申請者須擁有香港身份證和回鄉證,「品德良好,遵紀守法」,並且擁護中國《憲法》和香港特區《基本法》。[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遏止“港獨”必須與展開國民教育相結合

遏止“港獨”必須與展開國民教育相結合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