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潘美娣:延續古書生命

更新時間:2018-08-05 12:35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3401303

潘美娣:延續古書生命

圖:潘美娣修復宋刻本《文選》

 潘美娣說一口悅耳上海話。

兩年前,我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與這位國家級古籍修復專家見面,自我介紹說:「阿拉半個上海寧。」

上海不僅是我外婆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一九五六年四月,祖父何長生應顧廷龍館長之邀,入職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這使我們初次相識,彼此增添了些許親切。

潘美娣十七歲進入上海圖書館,從事此業已有五十多個年頭,經手修復珍貴古籍萬餘冊件。如今年逾古稀,她更擔當起傳承重任。

青年學藝遇良師

交談中,我向潘美娣提起:上海圖書館「鎮館之寶」,即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稿本一百三十卷。根據藏書家葉景葵題跋,此書是他延請祖父修復。二○○八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祖父是杭州繡本堂主人,有「修書聖手」之譽。修復這件「國寶」時,剛過而立之年。我惋惜地說:「祖父六十一歲離世,在圖書館工作僅一年,沒能將技藝傳承下去。如果他能夠長壽,應該是您的師父。」

古籍,是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亦是傳承文明重要載體。然而,在漫長歷史歲月中,許多古籍歷經天災兵禍、蟲噬鼠齧、火焚水浸等厄運,已是千瘡百孔、損毀嚴重。

對破損古籍進行修復,有文獻記載始於北魏,明清達到鼎盛。清末,西學東漸,國學式微,修復藝人改行歇業。古籍修復業遭受多方衝擊,半個多世紀萎靡不振,面臨失傳之虞。

或許,潘美娣當初想不到,她將擔負起延續這一古老技藝命脈的重任。一九六三年十月,她因患腰椎間盤突出與腦貧血,放棄民族與古典舞蹈專業,從上海舞蹈學校轉業到上海圖書館。

起初,潘美娣師從南派高手曹有福。曹有福,時年七十有三,蘇州人,上海圖書館特聘人員,採用傳統「口傳心授」方式帶徒弟。

潘美娣上班第一天,首先製作紙釘。師父曹有福用皮紙搓一個樣子,然後給潘美娣一遝紙,一句話也沒說,讓她坐在旁邊搓。一開始,潘美娣搓的紙釘,跟擰麻花一般,中間是實心。雖然勉強可用,但她並不滿意,暗自思忖:為什麼師父搓的是空心?

經反覆揣摩,潘美娣領悟到:書籍裝訂打孔時,師父搓的紙釘頭尖尾鈍,外實內空,穿過書眼時可以拉長,穿好之後又可以回彈,才能把書頁固定,又不傷及書頁。而實心紙釘散開時,沒有彈性,產生力度會損傷書頁。

過了一個下午,潘美娣終於搓出滿意的紙釘,手指已僵硬不聽使喚。搓過的紙釘,裝滿多半抽屜。這時,師父才開口:「好了,不用再搓了。」

潘美娣感慨說,搓紙釘的半天時間,讓我享用了一輩子!第二年,她被派往北京圖書館,參加為期兩年的古籍修復培訓班,跟隨北派高手、有「國手」美譽的張士達學習。張士達一看潘美娣搓的紙釘,馬上稱讚說:「這丫頭搓得不錯。」那個年代,師父不會輕易誇人,這算是很高褒獎了。

張士達堅守一生的修復理念是「整舊如舊」。潘美娣最初關於「舊」的啟蒙,來自張士達那句話:「丫頭,去抓把土來。」用棉花蘸細塵土或煙灰,在顯新的地方輕輕摩擦幾下,是過去常見書籍做舊方法之一。

「看一部書修得好壞,不能看是否修復一新,要看是否古風猶在。」古籍傳至今日,因翻閱過多,書角造成磨損,存在圓角現象。一些修書人在修復此類古籍時,往往將圓角補成直角。張士達則適度保留圓角,即使有的圓角出現破損,也只是把破損部分補好。經他修的書,總透出一種古意。

張士達說,古籍修復是一門手藝活,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比如,修復前有一項工作,就是配紙。修書常用手工紙多達幾十種,張士達每次配紙,要花一、兩天時間,從補紙紙性、薄厚、顏色,直至簾紋寬窄,都與原書保持一致。這種精益求精作風,貫穿修書二十多道工序。

一年半後,潘美娣又跟隨蕭振棠學習半年。一九六五年,她從北京學成歸來,恰逢館裏重修宋刻本《鉅宋廣韻》。修復時,她把整個書頁展開,書口後面一個刻工名字顯現出來。由於對版本不了解,她拿去請教顧廷龍館長。

顧廷龍一看,興奮地說:「這個發現很重要,是確定此書版本又一有力證據。」他馬上據此推斷,這部書是宋本。對顧廷龍「片紙隻字都是寶」這句話,潘美娣第一次有了切身體會。後來,顧廷龍對管庫的人說:「以後館裏等級藏品,都交給小潘修。」

潘美娣回憶:古籍修復組有十人左右,每人每次修完一批書,顧老都會一一過目。顧老要求我們,取送修復的書時,書必須放在書板上,雙手捧板垂直護於胸前,書口朝向胸口。因為書口朝外,人一走動,書頁會飄起來,容易把書吹壞。書不能靠在身上,或用下巴頜頂,以防汗水污染。可以說,顧廷龍護書如命精神,對她一生產生深刻影響。

擔當重任勇創新

地下出土文物中,極少發現紙製圖書,原因是深埋地下,歷時既久,受潮黴爛,難以流傳。一九七二年,上海嘉定明墓出土一套成化年間唱本。這套書放在屍體上,被腐屍血水浸透,黏連板結為「書磚」。上海博物館沒有古籍修復人員,只好求助外援。

顧廷龍派潘美娣前去修復。她回憶:這套書在腐屍血水中浸泡時間過長,血水早已乾透,書籍四周結成硬條狀。如果硬揭,肯定把書揭壞,這對書口有字的地方極其不利。當時我採用蒸汽軟化方法,把書放在蒸籠裏蒸煮,直到書口硬條狀蒸軟,趁書頁溫熱狀態下,盡快把書頁揭開。因為,冷卻了的書頁會更加難揭。

修復耗時近兩個月,古書文字重見天日。這套書是明成化七年至十四年,北京永順堂刊印說唱詞話十六種、南戲《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一種。潘美娣說,老祖宗留下文化精華被重新發掘出來,這是特別有成就感的時候。

潘美娣又一次參與出土文獻修復,是在十二年後。一九八四年八月,江蘇省太倉縣雙鳳鄉楊林塘河畔,發現明代處士施貞石夫婦合葬墓。蓋棺布上,擺着四塊顏色黝黑、滑膩發臭的「牛糞」。仔細分辨,原來是結成餅子狀的木版古書。

出土古籍若不立即處理,很快會風化變質。太倉縣博物館迅速派人清理,苦於無從下手,又送達多家文博單位,均因經驗與力量不足,未被接受。同年十月,這幾塊「餅子書」包裹在一塊塑膠布裏,輾轉送到上海圖書館。袋子一拆開,刺鼻惡臭撲面而來,在場的人落荒而逃。

顧廷龍態度堅決地說:「出土古籍是國家珍寶,不管什麼困難,都要想辦法修復。」潘美娣與同事們迅速制定修復/複▊方案,他們把古書放到陽台上,用毛邊紙包起來,放進鋁盤,用水壺沿書四周,用溫開水澆灌,一直把水灌滿。每次泡五分鐘,然後把洗盤斜起,放掉髒水。這樣重複兩遍,逐漸提高水溫,最後放進數量不等碳酸鈉清洗。反覆清洗數次,直至水清為止。

古書清洗後,放在木板上。稍乾,分成幾遝。待書晾至七成乾,即可揭頁。這是修復工作關鍵所在。首先找好突破口,用挑針小心挑動,當單頁一個地方被挑開,用嘴吹氣,使其突破口擴大,然後輕輕將書斜揭,即從書口上角或下角揭起,以對角線方向揭去。

潘美娣說:揭頁過程中,決不可粗心大意,或急於求成。一般手工紙均有縱橫紋路,稍不注意會把紙撕破。斜揭,可借助紙張縱橫紋路張力,保持紙面完整。當時,遇到一個大麻煩,書頁揭到最薄幾層時,再也揭不開了。

她採用一種創新辦法,稱為「夾揭法」:準備好與書頁大小相仿毛邊紙,粗澀一面刷上一層稍厚漿糊,把待修書頁夾在兩張毛邊紙當中黏住,但紙邊不能黏在一起。否則分揭書頁時,就無從入手。漿糊乾了以後,雙手分別拉住毛邊紙邊沿,均勻用力地把夾在中間書頁拉開。這時,一張書頁分成兩個單頁,黏在毛邊紙上。再把黏着書頁的毛邊紙浸濕,使兩者分離。

漿糊調製是否合適,直接影響修復品質與文獻保存時間。就「夾揭」而言,所需漿糊一定要適中,漿糊用得太稀,夾揭的紙與書頁黏不住。漿糊用得太稠,會使書頁受到傷害。漿糊要根據紙張厚薄、牢度等情況調製。

潘美娣說,我個人使用各種原料後覺得,優質小麥澱粉較為適宜,製成漿糊漿性較為柔和,黏性適度,亦沒有暴性,用來修復文獻書籍柔軟平整,尤其適合補破爛珍貴古籍文獻。

揭頁完成後,用竹扦順着塊狀古書紋路,從橫截面挑出書名與分冊情況,弄清約四十餘冊,名稱是:《居家必用類事全集》、《古今考》、《尺牘清裁》、《口字文匯體》。這些書流傳較少,明刻本中亦不多見。此後,又在這些古書夾頁中,發現手抄文牘十四頁、《戰國策索隱》十三頁,記載明代衛所吏治與江南風土人情,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歷經兩年努力,太倉古墓出土文獻修復成功,在全國引起轟動。潘美娣學藝二十年,修復技藝達到爐火純青,亦得以完美展現。自此,奠定了她在當代古籍修復界頂級地位。

著書立說育新人

太倉出土古籍修復之後,顧廷龍語重心長地對潘美娣說:「你不僅要修好書,還應該總結經驗,把體會寫下來。」一九八七年五月,潘美娣根據筆記,寫成《太倉明墓出土古籍修復記》。

顧廷龍閱後,十分欣喜。他拿起桌上一張便箋,寫下評語:「修復這幾部墳墓中出來的明版書,意義很大。今天重視明刻本,正如明代人重視宋刻本。」「這種修復工作,難度很大,前人也難得碰到。做一點前人沒有做過的事,足以自豪。」經顧廷龍推薦,《圖書館雜誌》趕在當年第五期刊登此文。

不久,顧廷龍提出更高要求:把二十多年工作經驗,好好總結一下。對古籍修復「師帶徒」傳統模式,增加一些理性知識。潘美娣覺得,自己學舞蹈出身,到上海圖書館這麼多年,也沒寫過多少東西,為難地說:「我這半瓶子醋,晃不出來啊。」

當時,曾任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毛澤東秘書戚本禹,從秦城監獄釋放,被安排在上海圖書館,整理唐紹儀文獻資料。一天,潘美娣到他的辦公室,取一部分待修復材料,聊天時說起寫書的事。戚本禹說:好事情,你寫吧!修復工作具體情況是什麼樣,我有感性認識後,可以幫你修改。至於歷史方面,我幫你提供線索,你自己去找。

就這樣,潘美娣開始專著寫作。寫到一半,她想放棄,戚本禹說:你現在寫到這個程度,寫也得寫,不寫也得寫了,必須把它寫完。

上海市文化局林星垣、版本目錄學家潘景鄭,亦給予鼎力幫助。潘美娣每寫完一個章節,就拿到潘景鄭家,請他補充修改。全部寫完後,林星垣斟酌字句,再修改一遍,經潘景鄭審閱,最後進行謄抄。如此經歷兩年多,著作終於完成。

顧廷龍寫給出版社推薦信中說:「這項工作,將有失傳之虞。」「這類著述,目前國內尚不多見,出版後必有需要的讀者。國內各大專院校,各省市自治區有古籍的圖書館都要參考。英、美、日本等國都有中國古書,亦均要修理,也必需要這種書的。自古以來修書工人,自己不作記錄。這本書可以說是總結了二十多年的經驗。我認為很可貴的。」

一九九五年五月,專著以《古籍修復與裝幀》為名,顧廷龍題籤,潘景鄭作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因內容詳實,體系完備,成為業界權威教科書。

「讓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下去」,這是潘美娣常說的一句話。二○○○年退休後,她猶如一位「布道者」,先後受聘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與山東省圖書館,培養古籍修復人才。

據統計,全國有古籍五千多萬冊件。其中,一千多萬冊件亟待搶救性修復。古籍修復人員卻不足百人,頂級專家僅七人。即使以較快速度,也需要近千年時間才能完成。

潘美娣深感肩上擔子沉重。二○○七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後,她更加忙碌,為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培訓班授課十八期,大部分時間在全國各地飛來飛去,最遠到達西藏。她笑稱自己是「空中飛人」。

二○一三年六月,「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培養人才模式,開始在全國推廣。潘美娣先後任「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山東傳習所、中山大學傳習所、安徽傳習所導師,收徒二十五人。

潘美娣悉心傳授「整舊如舊」修復原則,傳授「夾揭」、「用漿如水」、「斜角揭頁」、「麵糰去黴」、「圓角保留」、「補紙寧淺勿深」、「先補大洞、後補小洞,先補中間、後補兩邊」等修復技藝,還要求掌握古文獻與歷史知識,兼有藝術審美力,以承擔起延續古籍生命的責任。

如今,潘美娣奔波於三家傳習所,帶領弟子們修復古籍,使更多珍貴典籍得以重生。弟子們出自同一師門,形成技藝傳承體系。這種體系建立,必將使潘美娣的精湛技藝得以發揚光大。

「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這句樸實話語,是潘美娣為人處世準則。「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修書當成修行,堅守傳統又不斷創新,潘美娣用行動詮釋了中國工匠精神。在她身上,濃縮了新中國古籍修復歷史,亦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十多年來,古籍保護與修復事業蓬勃發展的見證。

【來源:大公報】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

    在外國人的眼中,茶就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曾為中國帶來過巨大的經濟財富,它使中國走向世界。同樣的,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卻改變不了中國人對茶特有的情愫。 茶香氤氳的生活是那樣的有滋有味、富有情趣。難怪,有人說,品茶[詳細]

  • 2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寶雞鳳翔區的陜西西鳳集團參訪,感受名酒品質和尊貴品味,現場體驗西鳳酒169[詳細]

  • 3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的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是中國古代四大[詳細]

  • 4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周公廟:千年禮樂傳承的中華圣地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周公廟:千年禮樂傳承的中華圣地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寶雞市周公廟風景名勝區,它位于陜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公里的鳳凰山南麓(鳳凰山為[詳細]

  • 5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坤家女主說: 茶如人生,我如茶;做一款心無旁騖、簡單,純然的茶。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在自己的內心修籬種菊,心中所愛便愈發清晰。 一葉浮沉,坤家時光中的故事都化作了詩篇,流年中的心事都鋪成了畫卷。朝朝暮暮,但求有[詳細]

  • 6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天下第一墓之謎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天下第一墓之謎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上世紀80年代,秦公一[詳細]

  • 7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8傳奇茶室重生傳奇茶室重生

    數年前牛頭角下邨清拆,一度成為全城熱話,大家爭相拍照留念,於1965年開業的興記,也成為朝聖地,最近這老[詳細]

  • 9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

    ■21歲上海姑娘薛美寧勝出成為女茶王。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港式奶茶」是香港餐飲文化標誌之一,更於2014年成為聯合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香港咖啡紅茶協會舉辦的「國際金茶王大賽2017」,昨日雲集全球六個[詳細]

  • 10海外華文媒體暨涉僑央媒走進黃山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館海外華文媒體暨涉僑央媒走進黃山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館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以“追夢中華·美好安徽”為主題的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活動于11月22日在黃山正式啓動。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部長左志強,黃山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張亞強 及12家海外華文媒體、5家涉僑中央媒體記者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一起[詳細]

  • 11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

    去年六月四日,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在福州仙逝,享年一百零八歲。茶界的一顆巨星隕落,茶業界的同仁悲痛萬分。張天福老先生是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的榮譽顧問,在張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回想他對本會的支持,我們不禁思緒連篇,感慨萬千。 [詳細]

  • 12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

    人的體質有燥熱、虛寒之別,養生茶也有涼性、溫性之分。其實身體素質的特徵很複雜,中醫將人體分為九種體質,平和、氣虛、濕熱、陰虛、陽虛、痰濕、氣鬱、血瘀、特稟。秋季是一個養生的好時機,秋季要多喝一些養生茶[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