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學生兵憶中印戰爭:1天殲敵2千 就像是打兔子

更新時間:2018-02-27 19:09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7281128

學生兵憶中印戰爭:1天殲敵2千 就像是打兔子

庹文漢(后排左),生于1943年7月,河北北京中學高二參軍,戰時服役于藏字419部隊155團1營3連。1983年轉業回京。

程志明(后排中),生于1944年12月,北京五中高三畢業參軍,戰時服役于藏字419部隊154團60迫擊炮連。1978年轉業回京。

李興亞(后排右),生于1942年12月,北京三十五中高二參軍,戰時服役于11師警裝連,后隨11師轉戰新疆、蘭州軍區。1987年轉業回京。

章其坤(前排左),生于1943年10月,北京三十七中(現名二龍路中學)高三畢業參軍,戰時服役于11師33團8連,1970年轉業回京。

楊戰勇(前排中),生于1943年2月,北京三十五中高二參軍,戰時服役于11師32團直屬82迫擊炮連。1972年轉業回京。

霍文武(前排右),生于1942年3月,北京五中高三畢業參軍,戰時服役于11師32團直屬82迫擊炮連。1976年轉業回京。

1962年7月10日,是河北北京中學高二學生庹文漢19周歲的生日,就在這一天,他接到了入伍錄取通知書。北京同批入伍新兵共有100名,來自東城西城十幾所中學,大部分是高三應屆生,也有個別高二學生。他們響應西藏軍區號召,準備到西南邊境學習外語,參加邊防斗爭。

古稀之年,回憶起入伍時的心情,庹文漢和他的戰友們用四個字概括:“一腔熱血”。“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好兒女志在四方’,盡管對西藏的情況一無所知,大家都爭著去那個神秘的地方。”

69歲的程志明記得,那年七月正在緊張復習準備考大學,“西藏招兵通知一下來,全班90%的同學都報了名”。經過體檢、政審篩選,10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應征入伍,18歲的程志明感到無上光榮。

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當時恰好在北京,接見了百名學生兵,鼓勵大家做好吃苦的思想準備,將來大有作為。年輕的小伙子們躊躇滿志,并沒有想到自己將扎根邊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更不會料到將在雪域高原參加一場真刀真槍的戰斗。

槍還沒摸棺材已備好

1962年7月13日,在親友們的歡送儀式中,列車滿載學生兵離開北京,大約16日到達蘭州。在蘭州訓練軍姿軍容隊列,學習藏族民族政策和傳統后,8月17日繼續坐火車西行。到甘肅紅柳園,改乘“大道奇”(美國生產的道奇牌軍用卡車)。剛上路的時候,同學們坐在卡車里志氣昂揚,攀上唐古拉山口,情勢急轉,強烈的高原反應襲來,有人休克,口吐白沫。“餓了想吃,見飯就飽”。剛從北京五中畢業的霍文武,自昆侖山口至當雄,幾天時間一口東西都沒吃。現年70歲的他身材瘦高,老戰友們笑他餓得到現在還這么瘦。

1962年9月4日,經過兩個月輾轉,學兵們終于抵達拉薩。那是下午四點左右,佈達拉宮沐浴在金色的夕陽中,壯麗輝煌,看到這樣的景色,旅途勞苦瞬間蒸發,“大家一起振臂高呼!從此我們將翻開自己人生新的一頁!”

到拉薩一個月,他們并沒有像在北京招兵時說的那樣學習軍事外語,而是參加政治學習,進行形勢教育和隊列訓練。邊境越來越緊張,印軍建立入侵據點,襲擊我軍哨所。10月,印軍越過克節朗河,打死我軍干部戰士多名,群情激憤,新兵都寫了請戰書。百名學生兵在當時的西藏軍區是稀有的高學歷人才,軍區領導決定讓他們到實戰中鍛煉。

“在我們的意識里,我們還是學生,是去學外語的,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將要扮演什么角色,并沒有心理準備。”程志明說。

學生兵憶中印戰爭:1天殲敵2千 就像是打兔子

中印士兵在邊境對峙

沒有時間留給他們做準備。10月中旬的晚上,部隊已經向前線開進了,學生兵打散分配到各個連隊,一片漆黑中,匆匆登上路過拉薩西郊的運兵車。來不及告訴北京家人自己上了前線,在戰場三個月更不可能寫信,兩軍對陣,部隊的行動都是嚴格保密的。直到登上運兵車的一刻,百名學生兵只在照相留念時端了一回槍當作道具,壓根兒沒學過射擊。

部隊開到麻麻轉運站,眼前的景象讓新兵目瞪口呆:空棺材碼得像小山一樣,那是為可能陣亡的將士準備的。“我頭發嗡地一下就炸起來了,這些棺材有沒有我的?難說啊??”當年19歲的楊戰勇忘不了那種視覺沖擊。

克節朗地區位于中印邊界東段的西端,“麥克馬洪線”以北。1962年10月,克節朗河南岸是印軍,北岸是我軍陣地。麻麻逼近陣地,沒有公路,車輛開不過去,所有炮彈靠人和騾馬往山坡上運,一個來回要六小時。庹文漢說:“印軍根本想不到,在沒有路的情況下,我們能趟過林間泥溏把120迫擊炮硬是抬上陣地。120迫擊炮僅一個底座就幾百斤重,一發炮彈47斤,戰士的肩膀都壓破了,血肉模糊,襯衫甚至長在了肉里,開刀手術才脫得下來。如果120迫擊炮沒抬上去,只有82迫擊炮,威力就大大減弱了。”

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新兵爬坡都胸悶氣短,但誰也不愿當慫包,堅持跟著老兵扛大炮上山。最讓他們震撼的是支前藏民,負重能力驚人。“藏族男人上一次山,肩上背兩發120炮彈,脖子上掛兩發82炮彈,手上還能再提兩發60炮彈;藏族女人也能一次背兩袋50斤的面粉。”

學生兵憶中印戰爭:1天殲敵2千 就像是打兔子 

戰斗中的中國軍隊

閃擊克節朗像“打兔子”

10月19日夜,兩個120迫擊炮連(12門)和兩個82迫擊炮連全部在山上就位,主攻步兵陸續潛下山坡,埋伏在克節朗河北岸,緊臨水邊。沿河遍佈茂密的原始森林,古樹參天,利于掩護。庹文漢被分到藏字419部隊1營3連,給排長當通訊員,扛著排長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200發子彈緊跟其后。“那么大的部隊,鴉雀無聲”。相隔僅十幾米處就是印軍第7旅大營,一舉一動盡收眼底。狹窄而湍急的河水奔流不息,印軍絲毫沒有感受到,急風驟雨正在對岸蓄勢待發。

20日早上7時30分,克節朗黎明靜悄悄,印軍炊事員剛剛起床生火,一張小餅子還沒烙完,突然間,河北岸眾炮齊發,戰役打響了!20歲的霍文武作為11師32團團直82炮連新兵,負責給炮彈安裝引信和藥包,剛剛接受一點基本訓練就參加實戰,難免緊張。“部隊提出的要求是9分鐘超常規發射90發炮彈,必須放完,我們出了問題,裝三次都發不出去,倒出來一看炮彈裝反了。當時特別害怕,萬一倒出來沒弄好爆炸了,兩個班的戰友都得炸沒了。后來人家傳了笑話:‘82炮,瞎胡鬧,打不出,往外倒’。”

新兵們迅速掌握要領,向印軍陣地猛烈發炮。原定連續發炮40分鐘,只發了20分鐘就不得不停止。睡夢中的印軍驚醒,從碉堡出來四散而逃,“印度兵跑得漫山遍野,有的提著褲子,有的披著衣服,也不知是哪個戰士等不及了,噌地一下跳起來沖過河追擊,一個起來整個大部隊嘩地一下全沖出去了。山上的炮兵不知道啊,炮還沒停啊,不能炸到咱們自己人。當時又沒有電話,信號彈在原始森林中也打不出去,趕緊派人找到空曠地,連發三顆信號彈,炮擊這才停止。”

一說起追殲印軍,老兵們興致勃勃。當時解放軍有的持56式半自動步槍,略優于印軍的英式步槍,大部分解放軍持53式步騎槍。在兵力、戰機方面,中方都佔絕對優勢,士氣大振。“那些印度兵只顧著跑,我們干脆看哪里有印度兵就往哪里打,就跟打兔子一樣,開始還分著班啊、戰斗小組啊,后來全打亂了。有的戰士都打到別的連隊負責的區域了,最后總結戰功時得把戰果給人家所在連隊記回去。”

克節朗戰役原計劃打3天,畢竟對手是印軍王牌師的王牌旅,有不少是二戰老兵,在北非打過隆美爾。沒想到一天就解決戰斗,殲敵近2000人。旅長達爾維被生擒后很不服氣:“胡子兵竟被娃娃兵打敗了!”他還說中國軍隊打仗“不正規”,“在我們睡覺時就打,而且還從背后打”。他指的是解放軍一個連從側面迂回到印方后面炸碉堡。“他們那個碉堡修得也真差勁”,庹文漢說,“只正面有槍眼,背面沒有,讓咱們一個班就給炸掉27個碉堡。”這個班后來被授予集體一等功,并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榮譽稱號。

第七旅旅長達爾維準將,兵敗后也跟著士兵跑到山上密林,躲了一兩天,實在餓得不行,下山找吃的,撞上整整一個連的解放軍,被逮個正著。庹文漢隨部隊在克節朗停留一夜,搜山抓捕殘部,第二天下午離開時恰好遇上被俘的達爾維。“一看穿的衣服就是大官,后面跟著勤務兵,頭上還替他頂著睡套。印度軍隊里等級制度很鮮明。”

克節朗戰役結束后,遵照總參電示,11師32團和419部隊于10月21日下午18時,分4路向邱散謀、龍佈、吉米塘、水幫橋地區追擊。后遵照總參指示“相機攻佔達旺”。11師32團的楊戰勇回憶:“突然接到命令,輕裝跑步前進,除了武器彈藥所有東西全扔了。沒日沒夜急行軍幾十里,追到達旺,敵人已經跑了,但仍繳獲了兩架蘇制直升機。這時候又渴又餓的勁兒就上來了。背包早都扔了,斷糧了,路邊的野果、印軍扔下的罐頭,撿什么就吃什么吧!”

印軍有土豆罐頭、西紅柿罐頭等等,中方部隊平常吃的是人背馬駝的生熟干糧,很少見到這種高級軍用食品,吃罐頭鬧了很多笑話。兩個四川兵撿了罐頭放在火上烤,想加熱后再吃,烤好了拿刀一戳,巨大的空氣壓力使罐頭爆炸飛起來,打得眼角直流血,氣得他們一腳把罐頭踢走。那時最想找到菠蘿罐頭和煉乳罐頭,不過大多數鐵盒扎開都是令人失望的土豆。

7天5夜強行軍250公里跨越5座山

中國軍隊收復達旺后,中國政府建議和平談判解決邊境問題,而印度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大舉增兵,沿達旺至邦迪拉僅有的一條簡易公路,在西山口、德讓宗和邦迪拉呈一字長蛇陣分段佈防。劉伯承提出“打頭、切尾、斬腰、擊背、剖腹”的戰術,將印軍分割成數段殲滅。為阻止印軍向南潰逃,插入敵后切斷邦迪拉和德讓宗之間的公路進行圍殲是成敗關鍵。克節朗戰役11師主力沒有參加,全師求戰心切,經歷過紅軍長征的師長余致泉主動請纓承擔迂回任務。

在當地藏民的指點下,11師選擇了一條由北向南直插德讓宗和邦迪拉之間的小道——貝利小道。1913年,英國情報軍官貝利上尉,為劃定“麥克馬洪線”,偽裝成探險家勘察地形時發現了這條路。

11月10日傍晚,11師以33團為前衛出發。沒有空投,沒有車輛,武器物資全靠人背馬馱。每個戰士身上有干糧熟糧、槍、子彈、TNT炸藥塊、炮彈等等,人均負重60斤以上,機炮分隊人均負重80斤。章其坤身上除了武器裝備還有一個藏式風箱,用來生火,他咬牙告訴自己,絕不能掉隊,否則影響全班做飯。

這是一條行軍難度不亞于紅軍長征的崎嶇路,有些地段只能單人攀著巖縫勉力通過。“馬不會走山路,出發沒多久,不是摔向萬丈深淵,就是被炮彈壓垮累死。”李興亞所在的11師師部警裝連一晚上就摔死9匹馬。“損失一頭牲口,炮身、炮架、炮彈都得人來背。”

藏民的支援令將士十分感動。李興亞回憶道:“我們警裝連押運的物資由一支一千多人的藏族支前民工隊負責,多虧西藏老百姓,他們一人能背一兩百斤,負擔比我們重多了,自己又累又餓,也堅決不肯吃背上的糧食。”

“開始老百姓對我們也沒信心,娃娃兵能打敗印度人嗎?一看我們抓了那么多俘虜,對解放軍可崇拜了,說我們大老遠跑到西藏不容易,總是要求把戰士身上的糧給他們背,還想幫我們背槍呢。那當然不能給。”

行軍至卡拉,盡管是11月,正午氣溫如同盛夏。“‘麥克馬洪線’劃得真絕,南邊全是四季如春的好地方。”老兵們忿忿不平地說。出發時,白雪皚皚寒風刺骨,戰士還穿著棉衣,睡覺蓋皮大衣,兩人頭朝相反方向躺著,互相抱著腳。“還管什么臭不臭的,凍得啊!”急行軍幾晝夜,棉衣外面的佈都刮爛了,露出棉花,上面掛滿樹枝樹葉,“一個個都像綿羊似的。那么熱的天,也不能把棉衣扔了,沒別的衣服穿。褲子也早就破了,屁股都要露出來了,后來部隊指示,可以穿繳獲的印度兵褲子穿,或者用印度襯衫包住屁股。”

烈日暴曬下,嗓子渴得冒煙,偏偏整整12小時,一點水找不到。“我們在山脊上行軍,聽見兩邊山谷里水聲嘩嘩地響,但就是夠不著,還大量出汗。”終于發現樹林中幾個馬蹄踩出的坑里面有水。“能是什么水啊,估計就是馬尿,大家還互相謙讓呢,最后我真的喝了幾口坑里的馬尿。”李興亞說。

“渴,餓,困,你說哪個好受?”庹文漢問。“哪個都不好受。但是我感覺,困是最難受的。”強行軍途中只能稍作休息,不可能睡完整覺。

“連走路都能睡著,閉著眼杵著棍子往前走。”楊戰勇說,“有天早上,我一看包里兩塊炸藥和吃飯的膠木碗都碎了,這一宿行軍,迷迷糊糊摔了多少跟頭,我根本就不知道。”

霍文武所在的82炮連,有名戰友實在太困,“剛打幾分鐘盹,一聽說出發,起來就走,把身上背的6發82炮彈忘了。走出很遠才發現,立刻返回去找,過了一天才追上大部隊,在敵佔區這是很危險的。”

“當人在那種極限狀態下,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不能掉隊,掉隊被印度兵發現就是死。根本想不到‘為了祖國’、‘為了事業’這些崇高的目標,也許別人想到了,但我沒有。”回憶當時的心態,程志明坦誠地說。

11月16日,32團抵達德讓宗南側切斷了通往邦迪拉的公路,而33團和31團2營繼續前進,直逼邦迪拉,11月17日23時提前1小時到達指定位置,完成圍殲印軍48旅的戰斗部署。至此,11師歷經7天5夜,連續強行軍250公里,翻越4000至5000米高山5座,跨峻嶺7個,過橋19座,修橋13座,架橋1座,涉冰河1條,深入敵后180公里。

印方也曾擔心中國軍隊會從這里迂回,但并沒有給予重視,只派小股部隊阻擊,他們認為,當年貝利一行僅有三五人,已是九死一生,大隊人馬插翅難越,完全沒想到插入貝利小道的是11師整整兩個團。切斷公路后,不明真相的印軍甚至還在往邦迪拉空投食物,此時11師背的糧食已在迂回途中吃完,全靠印軍直升機“給養”。章其坤印象最深的是蟒油罐頭,熱沸后澆在米飯上拌鹽,雖然沒有菜,在戰時也是難忘的美味佳肴。

印軍不是豆腐渣

11師摧營拔寨掃清障礙,庹文漢、程志明所在的419部隊也踏上貝利小道,與11師、55師密切配合,圍攻“西山口”,全殲印軍3個旅,擊斃準將旅長豪爾·辛格。西山口海拔高度為4300米,印軍認為雄踞天險,可以堅守6個月。這是五個戰場中最艱苦的戰場,擔任主攻的55師從蘭州軍區到達戰區就投入戰斗,有一名“滾雷英雄”用自己身體為戰友開路。130師師長說過,印軍不是豆腐渣,他們是有很強的戰斗力的。

11師在邦迪拉戰場全殲了印軍第48旅。這也是沒有武器優勢的戰場,三營營長李少白犧牲,三個步兵連連級指揮員負傷超過50%,可見戰斗激烈程度。在三營的13個學生兵3人負傷。

11月20日中午,在進攻時,章其坤所在的11師8連緊隨7連突擊隊,沿山梁下的騾馬道前進,突然遭到印軍加農炮的轟擊。“我們在通過這第一道封鎖線時就見到已經有十多名戰士倒在地上,老班長大喊一聲‘不要停!后面有衛生員!”下了小路轉入原始森林向山頂前進時,又遭到印軍迫擊炮構成的第二道封鎖線的攔截,再往上是印軍居高臨下的阻擊:機槍連續掃射和輕機槍點射。“在叢林中前進不久,各班和戰斗小組就出現了編制失散的問題,但槍聲就是命令,大家就近組合各自為戰努力向上沖擊。在接近主峰時機炮連趕到,82炮彈猛烈地砸向敵人工事,兩個連隊順勢沖上主峰,基本全殲印軍第一錫克輕步兵營。”

搜山“撿”俘虜

印軍應敵有個特點,一受到攻擊就迅速四散而逃,鉆進深山密林,伺機襲擾,因此解放軍一個重要任務是“搜山”。搜山時敵在暗處,我在明處,隨時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險。一名四川學生兵“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經歷,在新兵中堪稱傳奇。他正在密林中搜尋,突然一個印度兵從樹后竄出來,兩人刺刀“啪”地一下對上了。雙方都瞪大眼珠盯著對方,架著刺刀轉圈,誰也不敢有一絲松懈,誰也不敢先出刀。老兵們繪聲繪色講起這個同齡人的故事:“四川這小子挺有文化,可能電影小說看得多,僵持間冷不丁一聲大喝,抓起帽子就往印度兵臉上摔,印度兵躲閃的剎那,四川兵一個箭步上去就把刺刀插進去了,正好插在肋骨間,怎么也拔不出來。56式步槍是寬刺刀,血槽淺,按理說扎進去以后擰一下就能拔出來。可是他是新兵第一次拼刺刀啊,害怕啊,一個勁兒地往后拽刺刀,印度兵雙手握著插進身體的刺刀被拖著走,啊啊啊地叫。這四川兵大喊:‘班長班長!我刺刀拔不出來了!’班長是老兵,跑過來把刺刀一擰一拔,拿腳一踹,印度兵這才倒地死亡。就這一下拼刺刀,讓四川學生兵得了二等功。”

“印度兵逃到山上以后,頭兩天還抵抗,對我們開槍;第三天就瞇著了,你不發現他他不打你;等到了第四、五天,他們餓得不行,自己就會下山。”一天晚上,庹文漢和戰友正在聊天,見五個印度兵過來投降。“這五個印度兵被我們追了好幾天,他們一點火做飯,我們循著煙就追過去。用印度語喊了兩句話讓他們舉著手過來,一搜身,掏出的全是從老百姓地里掰的干玉米,他們不敢點火沒法吃啊,餓的不行了只好出來。”

在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下,大批印軍因為忍不住寒冷和饑餓投降,甚至有印度兵餓急了沖到解放軍的爐灶下手抓米飯,有人發現中方對待俘虜不錯,回山上叫戰友一起下來。公路邊到處是饑寒交迫的印度兵,連同他們拋棄的坦克、汽車、槍炮、各種裝備,坐以待“俘”。

李興亞所在的11師,在迂回敵后的道路上人困馬乏,看到奄奄一息的印度兵,遵循人道主義原則又不能不“撿”。有一次李興亞和班長一起架著一個印度俘虜趕路,“那個俘虜一米八的大個兒,腿凍傷了走不了,我個子矮,他整個身體重量全壓在我身上。當時我們已經急行軍幾晝夜,糧食和水嚴重短缺,還得供給俘虜吃喝。我又困又渴又冷,自己身體已經到極限,怎么也想不通,我是來打仗的,還得背著他!我實在受不了了,跟班長說:‘班長你摔一跤轉過去,我把他捅死算了!背他干什么!’班長說:‘你別有這個想法,咱們連長指導員都是國民黨俘虜過來的,對俘虜待遇要求極嚴,誰殺俘虜拿腦袋換!’沒辦法還得背。”談起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李興亞和戰友們開懷大笑。

戰場上沒時間考慮怕不怕

1962年11月21日,中國軍隊逼近傳統習慣邊界線。就在這時,中央宣佈停火。李興亞說:“戰士都想不通啊,正在興頭上不讓打了,有的戰士都哭了。”

從12月初開始,中國軍隊主動后撤,直到1963年3月撤回到1959年11月的實際控制線本側20公里內。撤退時將重傷病戰俘交給印度紅十字會,并將繳獲的裝備武器維修擦拭后歸還印方。章其坤記得,離開傳統習慣線的鷹巢山口那天,“排長帶領全排戰士向祖國的大好河山鄭重地敬禮,我們向祖國的領空和領土宣誓,我們一定會重回這里,樹立界碑建立永久性哨所保衛她不再受外敵的侵略!”50年后,在回憶文章中,章其坤寫道:“一生的等待沒有重回藏南,再戰印頑,成為終身的遺憾!”

1962年11月,我西藏地方邊防部隊遵照我國政府指示,把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印度侵略軍的大批武器,擦拭一新,準備交還給印方。

1963年春節前夕,11師和419部隊陸續回到營地。大年夜,在珠峰腳下潔凈的喇嘛廟里,剛剛走過貝利小道的章其坤和戰友們躺在繳獲的印制毛毯上,蓋著皮大衣,感覺就像躺在席夢思、沙發床一樣。

從1962年10月18日登上運兵車開往前線,到1963年1月24日農歷春節回到營地,將近100天。“戰場上100天,對于我們這100個人,是難得的鍛煉。”庹文漢說:“你要問怕不怕?當時沒考慮怕不怕。在戰場上你越怕死,越死得快,因為你一怕動作就遲緩。下了戰場才開始后怕。要是有人說:‘班長,咱把那罐頭打開吧,說不定明天誰就吃不上了’。凡是說類似這種話的人,不是犧牲就是負傷。他肯定在心里把‘死’想得太多。”

程志明說:“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我們吃了從前想象不到的苦,如果不去參軍,就和同學們一起考大學了。現在我已經將近70歲,回頭看看,當時確實后悔一陣子,但如果沒去西藏,我會后悔一輩子。”程志明永遠記得在貝利小道翻山越嶺的感覺,“遠遠看著前面一個山頭,以為翻過山就好了,爬一夜翻過去,又是一座山。從那以后,無論遇到什么事,我都覺得沒有過不去的難關。我們這些戰友常說的話是:大家都是提著腦袋過來的,還怕什么?”

【文章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

    在外國人的眼中,茶就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曾為中國帶來過巨大的經濟財富,它使中國走向世界。同樣的,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卻改變不了中國人對茶特有的情愫。 茶香氤氳的生活是那樣的有滋有味、富有情趣。難怪,有人說,品茶[詳細]

  • 2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寶雞鳳翔區的陜西西鳳集團參訪,感受名酒品質和尊貴品味,現場體驗西鳳酒169[詳細]

  • 3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的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是中國古代四大[詳細]

  • 4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周公廟:千年禮樂傳承的中華圣地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周公廟:千年禮樂傳承的中華圣地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寶雞市周公廟風景名勝區,它位于陜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公里的鳳凰山南麓(鳳凰山為[詳細]

  • 5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坤家女主說: 茶如人生,我如茶;做一款心無旁騖、簡單,純然的茶。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在自己的內心修籬種菊,心中所愛便愈發清晰。 一葉浮沉,坤家時光中的故事都化作了詩篇,流年中的心事都鋪成了畫卷。朝朝暮暮,但求有[詳細]

  • 6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天下第一墓之謎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天下第一墓之謎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上世紀80年代,秦公一[詳細]

  • 7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8傳奇茶室重生傳奇茶室重生

    數年前牛頭角下邨清拆,一度成為全城熱話,大家爭相拍照留念,於1965年開業的興記,也成為朝聖地,最近這老[詳細]

  • 9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

    ■21歲上海姑娘薛美寧勝出成為女茶王。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港式奶茶」是香港餐飲文化標誌之一,更於2014年成為聯合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香港咖啡紅茶協會舉辦的「國際金茶王大賽2017」,昨日雲集全球六個[詳細]

  • 10海外華文媒體暨涉僑央媒走進黃山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館海外華文媒體暨涉僑央媒走進黃山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館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以“追夢中華·美好安徽”為主題的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活動于11月22日在黃山正式啓動。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部長左志強,黃山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張亞強 及12家海外華文媒體、5家涉僑中央媒體記者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一起[詳細]

  • 11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

    去年六月四日,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在福州仙逝,享年一百零八歲。茶界的一顆巨星隕落,茶業界的同仁悲痛萬分。張天福老先生是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的榮譽顧問,在張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回想他對本會的支持,我們不禁思緒連篇,感慨萬千。 [詳細]

  • 12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

    人的體質有燥熱、虛寒之別,養生茶也有涼性、溫性之分。其實身體素質的特徵很複雜,中醫將人體分為九種體質,平和、氣虛、濕熱、陰虛、陽虛、痰濕、氣鬱、血瘀、特稟。秋季是一個養生的好時機,秋季要多喝一些養生茶[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