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作者伏尼契紐約二三事
- 更新時間:2019-03-23 12:20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9271029
上世紀中葉,在中國內地西方讀物缺乏,俄蘇文學曾經一枝獨秀。那時候《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成了一代文學青年的「聖經」。可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牛虻》並不是蘇聯作家的作品,它是十九世紀末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創作出版的。它出版得很早,遠在俄國十月革命前。
《牛虻》於一八九七年六月在紐約初版,三個月後它又在英國出版。但是可惜,這部後來在蘇聯和中國紅透半邊天的小說在它的故鄉乃至整個西方卻默默無聞;不要說一般讀者,即使是研究文學的人也鮮少聽說過它。於是,這部小說創造了歐美文學史和傳播學上的一個奇跡。
它的作者伏尼契很長壽,一直活到九十六歲。很有幸,在她的晚年,她看到了自己的成功:由於這作品在蘇聯影響極盛,蘇聯讀者發現它的作者居然還活着而且就住在紐約!熱心的讀者得知其作者伏尼契晚景淒涼,蘇聯政府出面派駐美人員於一九五五年聯繫上她,送給她十八種蘇聯文字的著作譯本和一萬五千美元的稿費。這筆錢在當時是巨資,據說當時紐約一棟房子的價格大約是一萬三千元。
除了經濟上的支援,這對老人精神上無疑是個更大的慰藉。她全然沒有想到,自己早在六十年前寫的作品,居然在世界的另一端引起了這麼巨大的反響和崇拜。據不完全統計,《牛虻》在蘇聯售了約二百五十萬本,並兩度被改編為電影發行。這裏還沒包括它在中國還被翻譯成中文並出版了一百多萬冊哩!
《牛虻》為什麼吸引了遠在世界東方的俄羅斯和中國讀者那麼狂熱追捧呢?
這本書幾乎可以說是一本充滿了鐵與血,激勵了無數俄國和東歐熱血青年成為革命者的文學聖經。它描寫的是意大利革命者暨燒炭黨人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一曲英雄壯歌。
《牛虻》的精彩不僅僅在於它的主題而更在於它宣揚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和堅忍決絕的淒情描寫,還在於書中主角亞瑟所持的斯多噶式自我犧牲、自我折磨和愛情的誤會及悲劇。
這本書裏充滿了磁石般吸引青少年人的所有情節:初戀、政治上的背叛、情殤、身心俱疲、宗教出賣且混雜着酷冰與熱血。這一切,都發生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意大利─奧地利那哥德式陰暗且靉靆(編者註:讀音通「愛逮」,意為雲多而昏暗的樣子)的神秘氛圍下。這些,本身就加足了跟青春有關的幾乎所有作料。
用「革命」的名義來扮酷青春,崇尚普羅米修斯式的苦修和堅忍,這樣的慘烈隳突了多少青春和愛情,又激發了多少為國捐軀的豪情!於是,在十月革命後革命風雲突變大動盪時代的俄國,這本小說影響了幾乎不止一代人。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冬妮婭、麗達,到《青年近衛軍》中的鄔麗婭、柳芭再到《卓亞和舒拉的故事》、《遠離莫斯科的地方》、《共青城》……究其本源,這樣的硬漢和獻身革命英雄主義主題的文學鼻祖大概可以追至《牛虻》中亞瑟和瓊瑪令人扼腕的悲劇結局。伏尼契幾乎可以說是創設這一類革命─堅忍英雄主義主題的原始教母。
沒想到,一個多世紀前這部作品卻最早是在紐約出版的。而且這本書剛出版時飽受非議,被判為瀆神且宣揚反叛、有毒害青年傾向。但它牆內開花牆外香,出版次年即被翻譯成俄文盛行,甚至連作者本人都不知道。半個多世紀間,在世界的另一端它被奉為紅色經典,滋養了不止一代人。
本書作者伏尼契出生於愛爾蘭,原名艾捷爾.莉蓮.布爾。她剛出生即喪父,主修音樂。一八八七年她到舊俄做音樂家庭教師期間接觸俄國革命者、同情革命。返回倫敦後她曾與恩格斯和俄國革命理論家普列漢諾夫結識,受到革命思想影響。後她跟從西伯利亞逃亡到英國的東歐愛國志士伏尼契結婚。
倫敦曾是意大利革命流亡者們雲集之地。伏尼契經常和他們來往,從這些革命者中汲取了豐富的政治思想營養及源源不斷的文學創作素材,為此後成功地塑造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英雄形象牛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九二○年代伏尼契移民美國。她丈夫成為古董書商,她則靠改編和教音樂謀生,同時也酷愛寫作。除了《牛虻》外,她還寫了其他小說,但它們的名聲皆不能跟《牛虻》同日而語。
她的晚年,除了受到蘇聯政府的資助,當時中國青年出版社得知她的情形,也於一九五五年五月寄付了她五千美元稿費。伏尼契激動地給中青社寫了回信。對她而言,這次收到不僅是稿費,而是地球另一端中國人民的摯情。
伏尼契一九六○年於紐約逝世,遵照她的遺言,她的骨灰撒在了紐約的中央公園。
【華發網根據大公報採編】
上一篇:常書鴻:一生只為敦煌
下一篇:環球星訪談·王德順的硬核夕陽紅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Howard Hodgkin:把弄色彩
著名學者薩義德曾在《論晚期風格》(On Late Style)一書中,提到貝多芬與史特勞斯等知名藝術家的晚期創作。在他看來,有些藝術家的晚期創作趨向圓融安寧,而像是貝多芬等人卻並未因循此理:愈到晚年,他們的作品愈發張揚另類,甚至呈現出一種抗拒的、倔強的姿[詳細]
- 2盧秉恒:“小人物”一樣能築夢未來
打印人體心臟、骨骼,這些原本只存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也許在不久的未來將變成現實。作為科技界的“當紅明星”,3D打印已遍及航空航天、醫療、食品、服裝、玩具等各個領域,在拓展自身領地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詳細]
- 3姜文:我想通過電影表達成長和變化
6月22日晚,結束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工作的姜文接受媒體群訪,談自己即將上映的新片《邪不壓正》。 [詳細]
- 4常紀慶:將滿醫發揚光大
常紀慶,1957年出生在吉林省海龍縣興華華鄉的金家崗。身為漢族人,卻有滿族血統,2011年他申請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長白山滿族醫藥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具有中醫執業醫師,現任世界中聯滿藥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及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滿醫藥分會副秘書[詳細]
- 5向站在高點的任正非致敬
任正非,可能是近期全球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企業家,作為華為的創辦人,同時也是華為的代言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標誌性人物,在這場硝煙瀰漫的中美貿易戰中,任正非更成為不少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前幾天(五月二十一日)他接受內地媒體採訪的視頻和文字被刷屏,[詳細]
- 6周迅:網友說我老我哭了 但現在我敢說出來
因為演了如懿,周迅接連一段時間都被推到風口浪尖。先是有人批評她“女兒死了都不會哭”,又刻薄她已經演不了年輕的如懿,還有人更直接地說她“老了”,臉都腫了。對一個女演員,這些評價每一句話都是插到死穴上,雖然可能只是看客在飯後茶余的話茬,周迅卻真[詳細]
- 7“90後”作家如何擺脫“90後”標簽
90後作家李唐在自己的長篇小說《身外之海》的新書發佈會上,嘉賓徐則臣是70後,主持人方悄悄是80後。 北京的春日,作家和新書都仿佛蘇醒過來,陸續與讀者見面。在單向空間的一場新書發佈會上,作者李唐、主持人方悄悄、嘉賓徐則臣分屬於90後、80後、70後,免[詳細]
- 8阿瑟.魯賓斯坦:永不從俗
上周此欄介紹了嚴謹理性的布倫德爾,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鋼琴家是這位奧地利人的前輩,性情與那位「學究」式鋼琴家迥然不同,他就是阿瑟.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一八八七至一九八二)。 [詳細]
- 9艾青:生活逆水行舟
曾卓先生一九八三年夏天來到北京,約我一起前往艾青家中。這才知道,艾青家與我工作的《北京晚報》相距甚近。報社在西裱褙胡同,艾青的家則在東裱褙胡同裏一個往南拐進去的小胡同——豐收胡同。東、西裱褙胡同,本是同一條胡同,後因修建北京站,自車站廣場往[詳細]
- 10魯益思: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一般簡稱C S Lewis。中文習慣上譯作魯益思,倒是一個音義兼顧的譯名。不過,在英國如果你喊他Clive,他肯定充耳不聞,絕不理睬。為什麼呢?原來他童年時所養的愛犬Jacksie有一天不幸被車撞死。他極度傷痛,甚至從那時起,把[詳細]
- 11陳紅天:港商「超級聯繫人」角色不斷升級
改革開放四十年,港商是最先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到內地投資和參與建設的先行者,對內地制度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陳紅天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為內地改革開放輸送了資本、人才、知識,到今天仍然是連接內地與國際的「[詳細]
- 12白巖松:不管走多遠,請看看妳的18歲
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回頭看,我覺得是減法,從某種角度來說《痛並快樂著》也是一種減法,但是對於我來說,30歲,我覺得無論從自己還是對各位的提醒來說,做減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