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一帶一路 > 走出去 >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漸成“一帶一路”建設標桿

更新時間:2018-01-10 10:01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348683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漸成“一帶一路”建設標桿

由16+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組織,黃平、劉作奎等學者撰寫的《16+1合作五年:成就總結》(中英文版)正式發佈,並在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高級別智庫研討會上正式與讀者見面。該報告從智庫的視角總結了過去五年“16+1合作”所取得的成就,認為該合作框架從無到有、從發展到日趨成熟,日益成為中歐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點之一。

報告認為:“16+1合作”走到今天,與中方一貫堅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密切相關。“共商”是指任何國際關係、國際合作、國際交往、國際項目,從一開始起,就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商量,共同制定規則。“共建”是指我們在整個國際關係、國際合作、國際交往、國際項目中,都用參與式、包容式的夥伴關係來處理、來實施,而不是某一方面強加於人。“共享”是無論這些國際關係、國際合作、國際交往、國際項目取得多少成就、獲得多少成果,不是一家獨享,更不是僅某一方受益,而其他方受損。“16+1合作”很好地貫徹了上述理念,不以16國的大小劃線,堅持共同商量,共同制定政策,並最終共享合作成果。

在“16+1合作”框架中,雙邊合作是基礎、“16+1合作”是平台,兩者互相依賴、互相補充。在這一平台上,17國平等協商,互通有無,加強對接,在多邊平台上互相尋找機遇點。過去五年,中國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網在擴大,從中東歐的各個次區域合作均取得重要進展。地方合作成為“16+1合作”的新抓手和亮點,以中歐班列為牽引,以地方領導人會晤為平台,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在地方合作領域闖出了新路,幹出了新成就。不僅如此,在“16+1合作”這個平台上,不同的中東歐國家紛紛展示自身的特色和潛質,積極發揮在各個領域合作的推動作用。此外,在雙邊合作領域,雙方還深挖合作潛力,推動建立一系列專業性合作平台,取得積極效果。未來的“16+1合作”框架下的雙邊合作,還有大量潛力可挖,蘊含著諸多機遇,是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主要增長點之一。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漸成“一帶一路”建設標桿

“16+1合作”作為次區域合作的獨特性,既不乏挑戰也充滿機遇,為創新區域合作外交實踐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首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在“16+1合作”中得到了落實,中東歐成為構建中歐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點,這些具有中國智慧的合作理念增強了“16+1合作”的向心力,創新區域合作的中國方案為中東歐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其次,高級別、高頻度、多層次的會晤磋商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僅大大提升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更保障了“16+1合作”的持續穩定發展。最後,蓬勃發展的地方合作極大促進了合作形式的多樣化,是“16+1合作”得以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合作格局的重要抓手。

中國將“16+1合作”定位為中歐關係的重要內容和有益補充,在曆次重要場合以及發佈有關“16+1合作”的重要文件中都反複提及“16+1合作”對中歐關係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16+1合作”框架下各國充分把握合作機遇,不斷拓展合作空間,為中歐合作做出了貢獻。從發展前景來看,“16+1合作”將會給歐盟區域均衡發展帶來更大的益處。

“16+1合作”為推進中歐的互聯互通打下良好基礎,通過該框架,中國積極推進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在歐洲的建設。一系列硬聯通項目紛紛在中東歐地區落地,與之配套的軟聯通項目也持續推進,形成了層次豐富、效果顯著的基建合作。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和中東歐貿易合作進中求穩,投資合作增長迅猛、成果突出。“16+1合作”框架堅持靈活、市場化、務實合作為主攻方向,積極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出台多項金融工具,提供多項資金保障,形成了一系列金融安排,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金融合作的新亮點。“16+1合作”還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民心相通,形成了一系列民間交流和交往的新舉措,豐富了中國和中東歐民間交流的渠道。

總之,“16+1合作”推進五年來,成效顯著、成果矚目,雖還面臨一些問題,但只要我們同中東歐國家一道,維持信心、保持耐心、攜手合作、求真務實、積極有為,“16+1合作”就一定會行穩致遠,在未來五年做得更穩更實,更上一層樓,為中國-中東歐國家之間、中國-歐洲之間、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互利合作共贏添加新機遇,提供新平台,增加新亮點,創造新動力。

中方合作倡議獲得多國人士的贊賞。國際觀察人士指出,一個個具體的合作項目既支持了中東歐經濟加速,又促進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還利於歐洲平衡發展。過去的累累碩果證明,“16+1合作”機制在中國與中東歐的共商、共建、共享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保加利亞社會黨國家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卡恩迪拉羅夫認為,“16+1合作”為保加利亞乃至整個中東歐地區提供了巨大機遇,開創了區域合作新模式。卡恩迪拉羅夫說,保加利亞社會黨及社會各階層對中方倡議非常認同,指出它會促進“16+1合作”機制實現均衡發展。波蘭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中東和遠東研究中心教授馬爾采利·布爾德爾斯基表示,這次會晤表明“16+1合作”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僅總結了五年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16+1合作”取得的成果,也宣布了未來願景和發展方向以及進一步加深合作的途徑。

2011年,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在布達佩斯成功舉辦,拉開了“16+1合作”的序幕。這是中國與中東歐16國共同創建的合作平台,是中歐友好合作的創舉。

11月27日,李克強總理在布達佩斯出席第七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來自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企業家代表千餘人出席論壇開幕式。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分處歐亞大陸兩端,雖相距遙遠,但關係基礎牢固。李克強表示,“16+1合作”堅持以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遵循國際通行規則,實現了互利共贏。“16+1合作”是中歐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益補充,助推了中歐關係的發展。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對16國累計投資從2010年的近30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90多億美元,雙方貿易從439億美元增加到587億美元,中國從中東歐國家進口農產品增長超過300%,中歐班列累計開通超過6000列。

李克強總理提出願景:下一步要適應國際形勢變化、順應業界期盼,營造更加自由開放的貿易投資環境,出台更加精准的政策舉措,推動“16+1合作”擴容提質升級。

的確,“16+1合作”不是16對雙邊關係的簡單相加,而是能夠產生16+1遠大於17的效果。在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在中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全新開放格局裡,中國和中東歐合作具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對於中國11個自貿試驗區來說,怎么融入一路向西的開放格局,抓住“16+1合作”的機遇,是值得深思的重大問題。

5年來,在領導人會晤的引領下,“16+1合作”力度不斷加大,機制日趨成熟,各領域合作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跨區域合作機制。此次李克強總理出席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與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立陶宛等國簽署合作文件,實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中東歐16國的全覆蓋。中東歐地區已漸成“一帶一路”建設的新標杆,為“一帶一路”的發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

2011年,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辦的第一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拉開了“16+1合作”的序幕。2012年在華沙召開的首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正式開啟了“16+1合作”進程。時至今日,“16+1合作”已經順利走過5年的曆程。5年來,在領導人會晤的引領下,“16+1合作”力度不斷加大,機制日趨成熟,各領域合作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跨區域合作機制。此次李克強總理出席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與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立陶宛等國簽署合作文件,實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中東歐16國的全覆蓋。中東歐地區已漸成“一帶一路”建設的新標杆,為“一帶一路”的發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

美聯社報道稱,李克強在會晤時強調,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愈加密切的合作是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一部分,這將令歐亞大陸兩端聯系更加緊密。

美聯社還報道說,李克強表示,“16+1合作”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贏”作為基礎,這樣的合作為全球化擴展到世界每個角落、更能適應每個國家的國情提供了可能。

法新社說,此次會晤前,中東歐16國已從中國投資中獲益頗豐,但布魯塞爾和西歐對中國在中東歐影響力增加感到擔憂,李克強27日則表示歐盟沒有擔心的必要,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是開放和透明的。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也指出,中東歐16國是歐洲經濟發展的動力。歐洲如今面臨很大的挑戰,不能自我封鎖,中東歐16國和中國的合作是個機遇,已成為歐中合作的重要機制。

克羅地亞電訊網則援引克羅地亞總理的評價說,“16+1”是一個良好的高質量合作框架,是加強克中經濟合作的良機。

“16+1”之所以能快速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新標杆,與其所處的獨特區位、較低的市場風險、強勁的市場需求以及政府強有力的制度和政策層面的支持密切相關。

從區位優勢看,中東歐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樞紐。中東歐國家是歐洲的“東大門”,是連接亞歐大陸的橋梁,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目標區域。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出發,經過中東歐地區到達到西歐,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港口出發,經由海上到達歐洲,中東歐國家都是必經之路。可見,中東歐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地區,起著戰略區域性支點的作用。這也是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提出實現“16+1合作”同“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對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市場風險看,中東歐國家是“帶路”沿線國家中市場風險相對較低的地區之一。從政治層面看,我國與中東歐國家沒有領土和領海糾紛;在意識形態上的沖突和對立較少。從地理位置看,中東歐國家屬於原蘇東集團,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相似性,與中國在曆史上有過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合作經驗。從經濟層面看,中東歐的大多數國家加入了歐盟,有相對健全的法律法規和較為完善的經濟運行機制,且歐洲一體化對中東歐地區各國的政治經濟體制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能夠降低中國在這些地區投資的風險成本。可見,無論是政治形態還是經濟形態安全系數看,中東歐地區都相對較高。

從市場需求看,中東歐國家目前正處於經濟發展上升期,市場需求廣闊。自20世紀80年代和9O年代以來,中東歐國家經過改革和轉型,將經濟建設和發展問題視為本國的主要戰略。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後,中東歐國家在經曆了加入歐盟的過程之後,重新考慮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合作。搭上中國經濟“快車”,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成為該地區跨區域合作的重要目標之一。加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經濟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多數中東歐國家已經承接了來自西歐的中高端制造業,成為歐洲的中高端制造中心和產業基地,而我國目前主要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當中國產業面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中東歐國家的發展需求為中國提供了有力合作市場。同時,中東歐地區基礎設施需要升級改造,恰好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互聯互通的目標相一致,中國可以向它們提供技術與融資能力。

從制度和政策層面看,“16+1合作”堅持“平等協商、互利互惠、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合作理念,以戰略對接的方式進行項目的規劃和推進。“16+1合作”充分考慮了參與國各自的發展目標和戰略規劃,著眼長遠,制定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發表了6份成果文件,在經貿、地方、農業、衛生、旅遊等領域搭建起20多個機制化交流平台,提出匈塞鐵路、“中歐陸海快線”、“三海港區合作”等多個重大倡議,推出200多項具體舉措,為“16+1合作”描繪了藍圖、打牢了基礎。可見,“16+1合作”的目標是充分建立在17個參與國各自發展戰略和利益訴求的基礎上,這也是“16+1合作”能夠不斷前行的現實原因。

總之,“16+1合作”在17個參與國的共同努力下已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本次會晤期間,中國與多國簽署合作文件,實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中東歐16國的全覆蓋。相信,在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雙方將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充實合作內涵,提升合作規模和水平,以推動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努力把“16+1合作”打造成“一帶一路”上最耀眼的明珠。

“16+1合作”,務實是關鍵。其中,以產能合作為抓手是重要的切入點和抓手。5年來,雙方經貿合作進入快車道,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已經取得一系列成果。

中國企業承建的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波蘭弗羅茨瓦夫城市防洪項目、波黑斯坦納裡火電站已完工;塞爾維亞科斯托拉茨電站和E763高速公路、馬其頓兩條高速公路、黑山南北高速公路總體進展順利;中歐陸海快線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匈塞鐵路塞爾維亞段即將於月底開工;涉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等國的“三海港區合作”正在積極推進。

亞歐之間運輸通道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6000列,中國與波蘭、匈牙利、捷克、塞爾維亞先後開通直航,中東歐國家在亞歐大陸橋中的樞紐作用不斷提升。

這些項目或使用中國裝備,或動用中國資本,或運用中國技術,或采用中國方案,或吸納中國服務,或設定中國標准,成為帶動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提高中東歐國家人民福祉、推動“16+1合作”穩步健康發展的經典案例。

需求互補是“16+1”框架下產能領域合作發展的基礎。中東歐16國位於“一帶一路”沿線,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近年來成功應對歐債危機沖擊,實現了3%以上的增長,是歐洲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廣闊。

2015年中東歐國家農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和服務業增加值的佔比分別為4%、33%和63%。經濟格局的基本特點是:農業比較小型化和分散化、工業有基礎、服務業較發達;本土民族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尤其是歐盟產業鏈動態重塑過程中往往居於中低端,當地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跨區域規模化整合有待提升。

此外,中東歐地區部分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和工業設備面臨升級改造,受制於資金短缺等因素,市場需求尚未滿足。

這些狀況,與經濟實力雄厚、制造優勢和配套能力領先世界、儲蓄水平全球最高、與外界聯系愈加緊密的中國,形成互補。

中東歐國家地處“一帶一路”倡議同歐洲投資計劃的對接區,是歐亞交流與合作的紐帶。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16+1合作”機制,中國正在打通通往中亞與中東歐直至西歐的大通道,實現互聯互通;而中東歐國家在融入歐盟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向東發展。雙方戰略上的契合與對接是“16+1”產能合作的堅實基礎。

同時,“16+1”產能合作不是要另起爐灶、分裂歐洲,而是將中東歐作為“一帶一路”倡議融入歐洲的承接帶,成為中國與歐洲關係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於共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為中歐關係注入新活力。

客觀上,“16+1”產能合作有助於促進中東歐國家的經濟發展,縮小歐洲國家間發展的差距,幫助中東歐國家更好融入歐洲,加強歐盟內部的團結與合作。

世界銀行2017年11月30日發佈的《西巴爾幹恢複發展和繁榮報告》認為,如果波黑、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西巴爾幹國家經濟以1995年至2015年間的平均增速發展,需要60年的時間才能趕上歐盟水平,但通過改革和保持宏觀經濟穩定,使西巴國家經濟增速提高至5%的平均水平,上述國家可以在20年內趕上歐盟水平。

長期以來,中東歐國家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歐盟資金。2007~2015年,歐盟對中東歐11個成員國合計提供1759億歐元資金,波蘭(38.2%)、捷克(15.0%)、匈牙利(14.2%)、羅馬尼亞(10.8%)等國的份額較多,成為歐盟資金援助的主要受益國。

目前,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直接投資不斷增長,累計存量超過80億美元,是對歐盟資金的重要補充。

“16+1合作”透明、開放、包容,同中歐合作大局同步並舉,致力於實現中國、中東歐國家和歐盟三方共贏,走出了一條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制度的國家間務實合作新模式。

歐盟作為觀察員已參與“16+1合作”框架下的各項機制性活動;歐洲複興開發銀行作為長期參與東歐國家開發融資的多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16+1”會晤,與絲路基金簽署合作備忘錄,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展融資項目合作。開放包容的“16+1合作”有可能吸引更多歐洲國家和銀行作為觀察員加入,共同投身於“一帶一路”倡議規劃的新願景的建設中。

一系列成果的背後,是穩固、務實、靈活的制度保障。

5年來,“16+1合作”制定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布達佩斯綱要》,搭建起20多個機制化交流平台,規劃出匈塞鐵路、“中歐陸海快線”、“三海港區合作”等重大項目,推出200多項具體舉措,在貿易、投資、基礎設施、金融、教育、旅遊、人文等領域合作均呈現快速增長。

“16+1合作”還就“一帶一路”與歐洲發展規劃、國際產能合作與歐洲投資計劃、“16+1合作”與中歐合作“三個對接”達成重要共識,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中長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多層次合作機制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一大亮點。在“16+1合作”機制下,中國和中東歐領導人高層互訪不斷,定期召開16+1高層論壇。與此同時,建立經貿、部長級會談機制,設立了相對固定的機構,如合作秘書處、投資秘書處、國家協調員會議、經貿促進部長級會議等,在“16+1合作”大的框架下形成了政府間不同層級的交流合作機制。

“16+1”平台還充分挖掘地方和具體領域交流“短平快”優勢,形成中國-中東歐國家省州長聯合會、發展智庫研討會等合作平台,多維度的互動機制已經成型。同時,還構建了中國-中東歐國家聯合商會等民間合作機制。

中國積極發揮政策銀行、發展基金和市場機構的作用,對接中東歐金融體系。多家中資銀行在中東歐國家設立分行,從事存、貸款以及人民幣清算等業務;中匈兩國實現本幣互換;匈牙利和波蘭兩國均加入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將貸款20億歐元設立中國-中東歐銀行聯合體;中國-中東歐基金二期也籌措了10億美元資金;布達佩斯綱要還提出擴大銀行准入、歡迎金融監管合作的設想,為中東歐項目融資提供更多工具及制度保障。這些成果使得中國與中東歐在資金層面獲得保障,產能合作更有基礎。

然而,自"16+1合作"機制產生之後,來自歐盟機構或一些成員國的疑慮一直存在。歐洲對於"16+1"合作的疑慮來自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政治上,他們擔心中國分化歐洲。德國外長加布裡爾曾公開表示稱中國"應當堅持一個歐洲原則,而不是試圖分裂我們"。經濟上,他們擔心中國在中東歐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違反歐盟在公共采購、環境影響評估和技術標准等領域的法規。一些歐盟老成員國擔心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會影響其在中東歐國家的商業利益。

那么,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歐盟對於“16+1”合作的質疑,又應該如何的更好地應對這種質疑呢?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據此采訪了國內外三位知名的學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歐洲學會會長周弘:用共贏化解歐洲的“勢力范圍”思維

從長期角度看,歐盟在冷戰之後一直是呈擴張的態勢。從原始成員國的六個到冷戰剛結束的二十五個,這種擴張表現出一種經濟的規律。從曆史上看,從煤鋼共同體開始在更大的范圍內實行市場化的機制改革,就使得它可以更加廣泛、有效地使用資源,所以它也需要更大的市場。而我們在講市場自由的時候,不是完全的自由,每一個市場都有它自己的規則,在這點上,歐盟市場的規則和其他地區又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同其打交道時,就要去尋找這種市場經濟的共同點,並把其他不一致的內容通過談判磋商的手段來進行磨合和解決。

我們發展“一帶一路”也是為了讓中國的發展更加平衡,向外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讓中國東西部平衡的過程,所以其目標是使得更多的人受益於發展,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把更多的資源帶入整個的發展洪流中來。這樣也就能夠使得“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都參與到發展的進程中來。

在中國看來,歐洲不僅是“一帶一路”的另一端,更是可以為整個“一帶一路”倡議注入知識、注入活力、注入資源的。當前,歐洲的一些人的確保持著傳統思維模式,認為這是一種“勢力范圍”的操作,而這並不是中國現在的思維方式。中國人講求共贏,這可能會使得雙方不會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能保證雙方都能是“贏的”。在這裡,就體現出了聯通與共同性來,也造就了一些新的規則與邏輯,而這個規則是和以往西方經濟學書本上的不同。所以應對起來需要我們繼續去說和做,通過實踐把“命運共同體”變成現實。事實上,矛盾無處不在。但中國一直是支持歐洲一體化的,我們和中東歐的合作不是撇開西方,撇開歐盟。

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大框架與背景還是中國和歐盟之間的合作。中國和中東歐合作就是把中國與歐盟合作中的各個具體框架充實起來。中東歐國家離我們更近,與我們普遍建交時間也更早,能實踐的應該就先去做實起來。所以說,理解是最重要的,誤解是要避免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與中東歐的合作也應納入西歐國家參與

實際上,無論是歐洲複興開發銀行還是歐洲投資銀行,他們的貸款利率都比我們低一些,但是他們的問題在於貸款之前的審查存在歧視性安排,條件過多,過於政治化,也是許多中東歐國家不願意接受的,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投入時沒有這些苛刻的政治條件。總的來說,現在雙方各有所長。不過目前中國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典型就是私營資本進入很少,基本上是以國家驅動和導向的,這點更容易引起歐洲的懷疑,比如我們的國企進入中東歐地區後,在金融工具的使用上就較為缺乏市場化。

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們中國-中東歐“16+1”的透明度,中國和歐盟之間在此問題上的溝通渠道應該是暢通的。中國和中東歐的合作也應該納入更多的西歐國家參與,開展三方合作,而不是排他性合作,形成一種良性合作的意願。未來中國在中東歐國家應該多開展一些中國歐盟互補性的合作,而不是開展那些中國與歐盟方面容易展開競爭的合作,這樣也可以有效避免中東歐國家從中加杠杆。

前南聯盟外交部長、現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平等世界”論壇主席日瓦丁•約萬諾維奇(ZivadinJovanovic):歐洲的平衡發展只會有助一體化

我不排除中國和歐盟之間存在一些誤解的可能,但我們需要面對現實。現實是“16+1”合作中的中東歐國家相比於西歐國家更為迫切需要現代化的發展,尤其在能源、基礎建設和工作方面。目前來看,歐盟現有的形式並沒有滿足這些需求,所以我們用更多的力量來帶動這一區域的平衡發展。舉一個具體的例子,現在中東歐國家中的11個歐盟成員國,已經有2500萬人成為了歐盟內部的移民向西歐國家轉移,這就為未來提供了機遇,將16+1的模式真正打造成為中歐合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我要說明的是,帶動歐洲各區域之間平衡發展不會有助於分裂,而是有助於一體化。我們不應該去相信中國會去主動傷害歐盟——這一中國全球最大貿易夥伴——的利益。未來我期待中國和歐盟以及各成員國之間的對話機制能夠消除這些誤解,更有效的推動16+1的合作,而合作本身也應該做到科學、透明和標准化,消除可能帶來不公平的因素。

歐盟多元一體,本身就是複雜的行為體,無論是南歐、北歐、西歐與中東歐,其成員國的關切點與利益並不一致。多重危機沖擊下的歐盟得以幸存是個奇跡。中國無意分化歐洲,事實上金融危機之後,歐洲內部的分化日漸明顯,無論是難民危機的應對還是國內政治發展,歐盟新成員國與老成員國之間齟齬不斷。盡管一些中東歐國家的政治發展使歐盟憂心忡忡,但這些國家明確表示無意脫離歐盟。歐盟擴大後東西歐之間的經濟差距有所縮小,但是觀念、制度的差異猶存,歐洲形成新的鐵幕之說言過其實。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發展關係並不會對中東歐國家的對歐政策產生影響,因為中東歐國家內部不同黨派的歐洲理念和歐洲政策不盡相同。"16+1"合作在一定程度有助於中東歐國家的發展,這對歐洲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弊。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的發展出自雙方的需要,不會改變中東歐國家對外關係的優先重點即歐盟,稱中東歐國家轉向中國言過其實。歐盟擴大後,新成員國與老成員國之間的差距雖然有所縮小,但新成員國實現趕超仍面臨巨大挑戰,需要外部的經濟夥伴。中國的發展對中東歐國家是機遇。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16+1合作"有助於整個歐洲的平衡發展和一體化進程。"16+1合作"機制為發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提供了平台。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特別是在中東歐國家的項目不會違反相關國家的法規,在歐盟成員國的項目不會繞開歐盟的法規。近日匈塞鐵路匈牙利段啟動公開招標即是明證。

來自布魯塞爾和柏林對"16+1合作"的疑慮純屬多慮。2007-2015年中東歐的歐盟成員國共獲得歐盟基金1758億歐元,而中國對中東歐16國的累計投資只有90億美元。2016年中歐貿易額為5470億美元,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額為587億美元,僅佔中歐貿易額的10.7%。由此可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濟關係尚有發展的潛力。來自歐盟和個別老成員國對"16+1合作"的多慮反映了多重危機背景下歐洲的越來越不自信。

"16+1合作"的形成只有五年,對於他人的議論甚至非議姑妄聽之,不必在意,進一步推動"16+1合作",拓寬合作領域,深化務實合作,使之造福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人民才是正道。

歐洲一體化面臨深層次的困境,即一體化市場和主權分裂的狀況存在著沖突和矛盾。歐洲正處於曆史的十字路口,英國脫歐、加泰羅尼亞獨立風波、“多速歐洲”無法取得共識、一體化的火車頭德國陷入組閣危機,歐洲應以什么樣的路徑繼續推進一體化進程,歐洲還在苦苦探索。

“‘16+1合作’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益補充,完全可以為構建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作出應有貢獻。”早在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集體會見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時,就曾為中國同中東歐國家合作指出方向。

“16+1合作”實施5年多來,給中東歐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受益。V4四國的經濟增長長期在歐盟內部排名領先,“16+1合作”框架下的一些合作項目為塞爾維亞、馬其頓等巴爾幹國家帶來了眾多就業機會,增加了當地人民的獲得感。正如羅馬國際事務學院東亞研究主任尼古拉·卡薩裡尼所表示的:“歐盟成員應該歡迎來自中國的投資,更多討論的應該是如何面對和與中國相處,而不是如何封堵。目前世界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發達國家應該拋棄過時的思維。我們應該討論如何接受中國,而不應再先考慮對方是來自華盛頓還是北京。”

實際上,與“16+1合作”的宗旨一樣,不管是“多速歐洲”,還是馬克龍與德國的“重塑歐洲一體化”改革計劃,都是為了促進歐洲經濟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發展,促進共同發展,最終實現“一體化”的目標。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潮,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路徑”,中東歐不僅是歐洲的,而且是世界的,不僅需要歐盟,也需要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能是破解歐洲一體化困境的一個可選方案,“16+1合作”不是在分裂歐洲,是對歐洲一體化的堅定支持,是對一個團結的歐盟、繁榮的歐洲、穩定的歐元的堅定支持。

華發網根據新華社、 中國政府網等採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中国梦和拉美梦息息相通中国梦和拉美梦息息相通

    拉美各國對11月將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充滿期待,盼望它成為連接中國和拉美的貿易紐帶。阿根廷農業產業部長埃切韋雷日前在由中國駐阿根廷使館和阿根廷投資貿易促進局共同主辦的一個活動上表示,中國國際[詳細]

  • 2“你在別人幹渴時給予的一碗水,將換來天長地久的友誼”“你在別人幹渴時給予的一碗水,將換來天長地久的友誼”

    在“增進民心相通”平行主題會議上,來自巴基斯坦瓜達爾市的納塞姆講述了“法曲爾小學”誕生的故事,打動了在場的400多位與會者。曾經,納塞姆的家鄉沒有一所學校。2016年8月,由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出資建設的小學順[詳細]

  • 3“一帶一路”倡議為拉美國家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創造了條件“一帶一路”倡議為拉美國家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創造了條件

    在5月19日舉辦的拉美加勒比大使論壇上,拉美多國大使及駐華代表表示,希望通過跨境電商等電子商務方式,促進拉美加勒比海地區對接“一帶一路”機遇,拉動中國與拉美的經貿往來和互利共贏。目前,中國是拉美的第二大貿[詳細]

  • 4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策略與英國的戰略規劃不謀而合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策略與英國的戰略規劃不謀而合

    每當談起汽車,一些專業人士言必稱“德”、“日”,除了賽車領域,對英國的汽車產業和汽車技術並沒有太多稱贊。的確,在過去40年時間,英國主要汽車公司要么被其他國家汽車制造商兼並,要么被市場淘汰,雖然英國本土[詳細]

  • 5中企海外經營靠互利共贏中企海外經營靠互利共贏

    在中國擁抱全球化的今天,不少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多名中企負責人在「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上表示,只有互利共贏,才能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詳細]

  • 6推廣中國經驗 化沙害為沙利推廣中國經驗 化沙害為沙利

    ■王文彪獲得「地球衛士獎」中的「終身成就獎」。 新華社中國庫布其治沙項目負責人、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期間表示,希望將庫布其的治沙經驗分享給全世界,讓世界上的沙漠越來越少,綠洲越[詳細]

  • 7特高壓技術“走出去”,有力推動“一帶一路”和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實施特高壓技術“走出去”,有力推動“一帶一路”和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實施

    桌上有則舊聞,說的是國家電網公司堅持把特高壓建設當是一張央企的“金色名片”,中國特高壓先後獲得了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最高獎項)、國家重大工程標准化示范獎、國家優質工程[詳細]

  • 8到2018年,世界純智能電網業務將需要1550億美元到2018年,世界純智能電網業務將需要1550億美元

    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到2040年,將約10億戶家庭和110億個智能家電將接入互聯電力系統,為新基礎設施節省超過2,700億美元的投資。預計智能電網將成為實現這些目標實現的關鍵推動因素,因為它可以減少輸電和配電損失([詳細]

  • 9做大中美經濟蛋糕,讓兩國人民都有機會來分享,才是智慧的抉擇做大中美經濟蛋糕,讓兩國人民都有機會來分享,才是智慧的抉擇

    “機遇與挑戰——中美經貿合作新紀元”論壇暨美國中國總商會芝加哥商會2017年年會29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中美政商界精英共同展望兩國經貿合作新紀元。本次活動由美國中國總商會芝加哥商會、中國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詳細]

  • 10北非最長隧道貫通,未來之光”照亮中非合作之路北非最長隧道貫通,未來之光”照亮中非合作之路

    經過6年多奮戰,中國鐵建承建的北非第一長隧――阿爾及利亞甘塔斯隧道於當地時間30日正式貫通。甘塔斯隧道項目位於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以西100公裏,是阿爾及利亞北方幹線鐵路的控制性工程,該隧道設計為分離式雙[詳細]

  • 11舟山港成全球首個10億噸港舟山港成全球首個10億噸港

    ■昨日,身披「紅妝」的貨櫃被穩穩吊裝至「美瑞馬士基 」輪上,寧波舟山港從此成為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大港。着力提升航運服務能力 力爭2022年突破12.5億噸昨日上午9時許,浙江省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貨櫃[詳細]

  • 12英國和歐盟會達成一個“過渡性協議”英國和歐盟會達成一個“過渡性協議”

    盡管歐洲已經進入夏季假期,人們紛紛外出度假,但布魯塞爾的歐委會所在地貝拉蒙大廈近日卻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英國“脫歐”第二輪談判於本月17日開始在此間舉行。在為期4天的談判中,就英國應支付歐盟的脫歐費,歐[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你在別人幹渴時給予的一碗水,將換來天長地久的友誼”

“你在別人幹渴時給予的一碗水,將換來天長地久的友誼”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