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中國夢 >

“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互鑒於文化融合

更新時間:2018-10-19 09:58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968440

歷史上,古老的絲綢之路曾為促進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作出過重大貢獻。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路”倡議。幾年來,“路”從倡議變為實踐,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相關國家的積極響應,影響力和號召力不斷增強。“路”不僅是經濟繁榮之路,也是文化發展之路,將極大推動相關國家文化交流。我國西部地區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地段,在“路”建設中應充分用好自身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發展。

路”建設參與國尤其是沿線各國由於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歷史背景不同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絢麗斑斕的文化,“路”猶如條絲帶把各種文化串聯起來。我國地域遼闊,文化豐富多樣,在“路”建設中應當既著眼於經濟發展、又著眼於文化交流,推動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共同發展。隨著“路”建設加快推進,我國西部地區逐步從開放末梢變為開放前沿,開放發展空間廣闊。西部地區擁有獨特多彩的文化,應在“路”建設中抓住機遇,加快文化發展,推動文化走出去。

當前,西部地區在“路”建設中促進文化發展還受到多種因素制約。是思想認識不足。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些幹部群眾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長期以來文化對外宣傳與交流不充分。二是自然條件限制。西部地區自然條件較差,不少地方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影響了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導致西部地區文化的影響力有限。三是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西部地區多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發展面臨財力物力不足的難題,影響了對些文化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新形勢下,西部地區要緊緊抓住“路”建設帶來的機遇,用好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發展。

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西部地區的幹部群眾要解放思想,深刻認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深刻認識文化產業具有低投入、低消耗的特點,在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轉型等方面都具有獨特作用。只有創新文化發展理念,才能加強與“路”建設參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讓西部地區的文化走出去、傳開來,從而更好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激發文化發展活力。西部地區要抓住“路”建設帶來的機遇促進文化發展,需要在內外結合中激發文化發展活力。方面,要摸透理清本地區的文化資源,進行科學評估,使文化發展牢牢立足本地區文化發展實際;另方面,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不斷學習、引進其他地區在文化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引進文化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只有內外結合,才能不斷提升文化發展水平。

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路”建設為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西部地區應深入分析自身文化優勢,了解“路”參與國人民的文化需求,以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為著力點,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完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應在創作、生產、傳播等各個環節下功夫,推出更多更好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中國在推進“路”所取得的項目成果中,排在前三的行業分別是制造業、建築業和金融業。據《“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告(2017)》顯示,中國的“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是對“路”沿線國家出口額最高的產品(26.3%),其次為“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零件”(16.3%)。從表面上看,這些行業和產品似乎並不承擔文化傳播的責任,而實際上這些走在“路”建設前列的行業和產品卻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最為切實的使者,扮演著與其他文化碰撞、交流直至融合的角色。

“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互鑒於文化融合

《馬與駱駝圖》

文化涵蓋“路”建設的所有領域

什麽是文化,文化是什麽?談及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文化博覽會、科技、教育人文交流等方面。當然,這些方面的確屬於比較純粹的文化領域,作為與經貿合作並列的類型,經常被拿出來單獨說,中國的“路”建設在這方面也卓有成效,但是這種文化傳播概念卻屬於狹義上的文化傳播。並且,這種文化傳播局限性也非常明顯,對文化的理解也相當狹隘。文化是種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是每個人都必須有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定有文化,只要“路”進入建設階段,就定伴隨著文化傳播和文化融合的問題。好的建設需要有好的文化融合予以支持,文化融合得好也會給予項目建設以極大的推動力,從而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

以“路”建設中的“巨石埃及”項目為例,這個項目得到了埃及政府和人民的廣泛認同。雖然項目屬於工業制造類,和文化傳播看起來沒有太大關係,但是,參與項目建設的千多名埃及員工和幾十個中國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觸的點點滴滴則處處顯示出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以及二者之間的融合。工廠區的中埃餐廳都是清真食品,員工可以隨意選擇就餐,埃及工作人員自學中文顯示出其對了解中國文化的渴望。公司組織的大量共同活動,比如起過彼此的節日,展示出項目建設者在促進文化融合上的用心良苦,當然獲得的收效也很顯著,有了對彼此文化習俗的深入了解,讓雙方感情更為融洽,也進步促進了民心相通。這個事例表明,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能夠促進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反過來也能推動另外“四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發展。也即是說,文化交流並不僅僅是民心相通的建設工作,它應該是全面融合於“路”建設的“五通”工作之中。

文化融合為民心相通提供基礎

在“路”建設已經取得的成果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貿易合作成效顯著。然而,也存在著定的困難,比如在與中亞地區的合作中,就存在通關效率低、運輸效率低、金融支撐能力弱等較為嚴重的貿易壁壘。因此,文化溝通和民心相通似乎可以從另方面慢慢來解決這個問題,語言和文化傳播就成了獨立於貿易合作的領域。“路”沿線國家的孔子學院建設和人文交流開展,成為促進民心相通的抓手。的確,從教育的角度入手,是落實人心相通的重要方式。但這種落實對於眾多的“路”參與國家的民眾而言,也僅僅涉及少部分人。實際上,“路”致力於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建設,應該在項目合作中具體化。而這種具體化,應該沿著已有的貿易合作來充分展開。現有的文化傳播般是文化機構和民間團體在做的事情,但二者應該是個二而而二的事情。項目實施、貿易合作、文化交流應該加強融合溝通,通力而行。文化傳播的目標在於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就是要實現文化融合。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與民心相通之間是種互相制約、彼此成就的鏈條。民心相通會促進其他“四通”,其他“四通”也為民心進步相連提供條件。

傳播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建設良好的中國形象,是伴隨著“路”建設而來的文化傳播命題。然而,從目前學界的研究來看,我們在討論這個命題的時候,關於“融合方法”的考慮還太少,在這方面要得到加強。“共同體”的形成,需要經由傳播達成,傳播即種交流,交流就需要雙方的互動,需要雙方在彼此有定了解的基礎上,基於雙方想溝通的欲望而達成種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修正或充實雙方彼此的印象,擴大雙方的共識。眾多國家參與“路”建設,眾多項目開始展開,為“路”合作國互相了解提供了動力,而這種動力是否能夠轉化為構建共同體的力量,則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努力通過文化融合來實現民心相通。

路”建設中文化要多層次融合

文化是個由各種要素組成的系統,不同的要素用以滿足人類的不同需要。滿足基本需要的文化,如飲食文化,在“路”建設中是可以達到互相融合的,並不存在絕對的優劣之分,需要的是彼此的尊重和理解。滿足社會需要的文化,如宗教文化,雖然在不同的地區、民族和人群中有巨大的差異,但仍然存在共同之處,如都有終極關懷,都教導人向善。中華文化是包容的文化,能夠容納眾多差異。中國倡導的“路”,其所宣揚的文化也不是家獨大和家獨尊,而是彼此尊重和互相包容。開放和包容關聯在起,構成了“路”文化交流的核心。開放意味著彼此敞開心扉,包容意味著互相尊重和理解。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傳播的達成是雙方都擴大自己的信息量,加強理解的雙向互動融合過程。“路”建設已經展開的合作,為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和融合提供了切實的交流語境,因為作為利益關涉方的身份,合作也提供了雙方進步加深理解的動力,只要有合作的地方,必然就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協商與溝通,只要有協商和溝通就定存在著文化的傳播。

文化表現在人身上,有表層結構、中層結構和深層結構之分。表層結構表現為人的般行為習慣和日常行為模式,中層結構體現為人對真善美的認識的價值標準,深層結構則表現為人的生命觀和信仰。“路”國際合作中,中華文化需要“走出去”,與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形成更具包容性的文化。國際合作最終會表現為人與人的合作,人與人的合作必然涉及文化的層面,哪怕是淺層次接觸中,合作雙方在行為習慣、飲食習慣等方面也會表現出定的差異。而如何對待這些差異,如何讓合作雙方在差異中和諧相處,和而不同,正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融合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因此,在國際合作中,對照自己的文化,主動增加對合作對象各種層次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由淺入深,先由行為習慣和日常行為模式的尊重、理解和互相調適開始,進而深入理解彼此的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加深融合,形成更為有力的競爭共同體,進而共同享有利益、承擔責任,成為條必須之路,也是溝通民心之路。

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並不僅僅是文化工作者的任務,也並非外在於其他“四通”而獨立存在。相反,只要有合作,就定有文化的因素存在。民心相通在切實展開的“路”建設中、在國際合作的點點滴滴中都顯露出來。故而,我們應該在“路”國際合作過程中,盡可能多地考慮到合作對象的文化差異性,並主動要求對方對自己文化的尊重,做到尊重而不排斥,由淺入深,加深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寬容,從細節做起,互相調適,彼此成全,包容體,從建設項目合作共同體開始,從而構建國家間的命運共同體。

當今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各國間的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臨諸多共同挑戰。其中,全球範圍內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與碰撞,是引發諸多民族矛盾、族群糾葛、區域糾紛的重要因素之。在當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積極推動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跨文化交流的內涵與現狀

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眾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溝通,集中表現為交往各方在文化上的互動、互學和互鑒,它不是文化交流任何方的獨角表演,而是文化交流各方的對話和合唱。跨文化交流在歷史上曾有力地促進了各個國家的友好關係和民族融合,在今天更是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能夠增進不同文化間的信任和交融。跨文化交流能夠幫助不同民族求同存異,在更好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增加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培育不同文化間相互包容的精神特質。二是能夠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眾相互來往,消除偏見和誤解。“國之交在於民相親”,當前,世界各國民眾接觸到不同文化的成本日益降低,增進了各國民眾之間的日常往來,有助於普通民眾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文化主體間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以更客觀開放的心態面對差異,消除文化偏見和誤解,從而實現民心相通。三是能夠為促進相關國家實現和平合作、互利共贏奠定重要基礎。跨文化交流的本質在於通過文化互通尋求理念共識,進而為國家之間實現互利合作奠定良好基礎。例如,中華文化與阿拉伯文化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融合歷史以及至今仍在延續的文化融合與相生共存局面,讓中華文化與阿拉伯文化之間長期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係,對推動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建設和平、友好、合作、互惠的協作關係創造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與此同時,當今世界在推進跨文化交流過程中還面臨著些問題與挑戰。方面,由於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發展階段不些相對弱勢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受到更為劇烈的沖擊,難以進行傳播和交流。這在定程度上弱化了世界文明與文化的多樣性,不利於多元文化共存和發展。隨著全球化更加深入的推進,國家之間實力的強弱讓跨文化交流領域產生了定程度上的“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將會更加突出。另方面,文化交流表現形式的差異可能引發理念認知上的沖突和深層次的排異反應。文化涉及多個維度的內容,如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等,由於跨文化交流難以窮盡國或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交流不充分的情況下,容易因為理解方式的差異引發沖突。加之有些文明之間客觀上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對立,極易引發深層次的排異反應。

跨文化交流對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創造性提出的推動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的“中國方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深深植根於五千年中華文明智慧的土壤,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積極開展跨文化交流,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跨文化交流有利於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基礎

從實踐層面上來看,與“以資本擴張為中心、以國家為本位和以西方中心主義為特征”的西方現代化道路有著本質不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當今世界各國走向共同發展、共享美好未來提供了全新的歷史視野。當前,“路”倡議日益成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實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提出‘路’倡議,就是要實現共贏、共享發展”。在“路”建設過程中,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主體必然要形成連接,更凸顯跨文化交流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在國家層面,跨文化交流有利於充分溝通和表達雙方的利益需求,夯實交流主體之間的互信基礎。在社會層面,跨文化交流有助於提升溝通主體對雙方文明信仰、文化習慣的包容性,夯實務實合作的社會基礎。在民眾層面,跨文化交流有助於扭轉國民眾對外方文化的思維定式,增進相互理解,促進民心相通,為國家之間深度合作構築民意基礎。

二、跨文化交流有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傳播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站位於全人類命運高度,對當今世界格局、時代主題以及未來世界秩序的戰略構想,是中國與世界深度互動的理論結晶。隨著這理念在全球範圍內的有效傳播,逐漸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的認可與接納。同時,國際社會面對日益走近世界舞中央的中國,也呈現出復雜心態和多元的中國觀。在這樣的情況下,進步開展跨文化交流,有利於向全世界發出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理念的權威聲音,填補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世界各國傳播過程中的空白和盲區,讓這理念更多為世界各國民眾所了解進而產生認同,真正凝聚起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識。

“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互鑒於文化融合 

壁畫中的胡旋舞

三、跨文化交流有利於拓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並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基於中華文化精髓和馬克思的社會共同體思想,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做出貢獻的重要思想理念和制度方案。這重要思想既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傳統中國社會理想,又浸潤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是種具有國際主義價值的理念。深入的跨文化交流,能夠進步把中國經驗、東方智慧和人類理想融為體,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鑒中汲取營養,完善自身話語體系,豐富自身人文內涵,從而凝聚起世界各國價值訴求的最大公約數,真正成為中國共產黨向世界提供的引領性思想的公共產品。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推動跨文化交流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黨”。跨文化交流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者,中國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理應通過推動跨文化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引領作用。

、著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內在驅動

在世界多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的大背景下,只有著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中國在跨文化交流中才會更有底氣和吸引力,進而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內在驅動。具體而言,首先,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時代價值。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來看,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目標應該是在對人類現代文化反思的基礎上,為人類社會發展中所遭遇的共同問題提供文化上的解決思路。這需要我們正確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性和必然性,以求真的態度來探尋總結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進而對其進行傳承和發揚。其次,要尊重不同文化形態的差異性、特殊性和多樣性,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其他人類文明成果。特別是要充分吸收其他文化中蘊含的關於人類未來命運的深度思考,從而不斷充實和更新人類命共同體理念。最後,要加大文化產業投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切實提升生產、經營、傳播文化產品和信息產品的產業能力,建立健全中國的產業體系、市場體系、政策體系、管理體系及相關文化主體等要素,充分激發文化發展活力。

二、主動構建國際文化新秩序,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價值基礎

國際文化秩序是國際文化關係的行為主體基於現實的文化利益分配和理想的文化利益追求,依據定的制度、準則、規範和機制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國際文化關係。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構建國際文化新秩序的需求日益凸顯。個相互尊重、互學互鑒、共同繁榮的國際文化新秩序無疑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內核脈相承,有利於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價值基礎。當前,中國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為國際文化新秩序的構建貢獻力量。是要推動建立國際文化關係的基本準則。當前,中國應推動世界各國確立國家“文化主權”的合法性,以國家文化主權為立足點,以平等互動作為國際文化關係的基本準則,以多元共存為世界文化發展的目標格局,從而為建設國際文化新秩序奠定理念基礎。二是要規範國際文化貿易秩序。當今世界,文化產業發展迅猛,文化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特別是發達國家業已成為世界文化產品的輸出中心,在國際文化貿易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應把保護世界的文化多樣性作為個基本立場,為建立個開放、公正、規範、透明且具有可參與性的多邊文化貿易體系而努力。三是要推動改革國際傳播秩序。進入21世紀以來,各類媒體在跨文化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傳媒實力在國際傳播格局中占據著絕對優勢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由於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程度相對落後,媒體的發展還受到多方面的制約,這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輿論和對外傳播中常常處於弱勢地位。為此,中國應主動推動建立客觀、公正、均衡的世界傳播新秩序,為增進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貢獻力量。

三、積極創設跨文化交流機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平支撐

切文化交流都需要借助定的載體展開,跨文化交流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跨文化交流機制的完善和交流渠道的拓展。當前,中國應積極創設系列的跨文化交流機制,著力推進政府間文化交流、社會和民間文化交流活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平和體制支撐。在國家層面,應積極推動文化外交活動機制化,在中俄、中美、中歐等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基礎上繼續與更多國家建立高級別的人文交流機制。根據2017年底的統計數據,中國目前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累計簽署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近800個。下步,應鞏固和發展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網絡,進步在國外舉辦中國文化年(節),中外文化論壇、亞洲藝術節、金磚國家文化節等文化交流活動。在民間交往層面,應充分發揮“歡樂春節”等中國傳統文化交流項目的品牌影響力,讓跨文化交流活動進步搭上中國企業國際投資的便車,在世界各國開花結果。在教育交流合作層面,應進步辦好“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等多項活動,積極推動“新絲路”海外漢學論壇、中華文化講堂、“發現中國”講座等活動深入各國主流社會,切實推動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向深層次發展。與此同時,進步加強與共建“路”國家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互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為此,應大力推進建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聯盟與圖書館、美術館聯盟,建立“路”城際文化交流機制,全面夯實互聯互通基礎。

四、遵循文化傳播規律,切實提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條重要規律。”只有切實遵循文化傳播規律,才能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斷提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效果。首先,應以更加鮮活、生動、立體、生動的角度和內容,充分展現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創者的身份,向國際社會權威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政治、社會和新聞傳播效應。其次,要通過開展對外交往、舉辦各類吹風會、宣介會、接受訪、發表演講、投書撰文、研討座談等方式,多層次、立體化對外宣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同時,要善於與各類媒體打交道,提高運用新媒體和大數據平開展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國內外主流媒體,主動闡釋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最後,要堅持因國施策,因地制宜,充分貼近當地受眾思維習慣和文化特色,多用外國受眾容易理解的語言和方式,多講通俗易懂的道理和鮮活的故事,努力進行話語體系轉換,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表達”,切實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五、不斷優化跨文化交流人才培養路徑,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保障

人既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承載者。跨文化交流形式多種多樣,無論哪種形式,都是通過人的具體行為完成的,關鍵都在於人的參與,因此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養在定程度上決定著跨文化交流的整體水平、深度和廣度。不斷優化跨文化交流人才培養路徑,有利於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保障。當前,是要探索在國內高校開設與跨文化交流相關的專業,加強跨文化交流學科建設和課程體系建設,註重跨文化交流前沿研究和人才培養相結合,積極培養跨文化交流專業人才。在此過程中,應加強與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涉及跨文化交流部門的溝通合作,在根據社會需要調整教學方案的同時,為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培養開拓廣闊的社會實踐平。二是要發揮傳統語言學科優勢,在語言類專業的學生中開展有關跨文化交流、國際政治、公共外交等理論與實踐的教育培養,通過建立學院間合作教育模式,培養語言類專業學生參與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三是要加大漢語國際教育和推廣力度,不斷優化孔子學院的理念、職能、師資和教材,同時用與國外知名教育機構借鑒或合作的方式,切實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整體水平和實效。四是要擴大對外教育交流的力度,大力發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通過實施各種“留學中國計劃”和獎學金計劃,擴大外國學生來華留學規模,邀請有興趣的外國學生來華研修,從而加深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群體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使其成為支撐未來國家間友好關係的中堅力量。五是要加強對國內企業家人才隊伍的培養,為到國外投資的中國企業家、員工提供相應的指導,包括所在國的語言、文化、歷史、宗教、法律法規等,鼓勵企業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培育跨文化交流人才,形成多方共育的培養格局。

根據 新華網等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泰中羅勇工業園累計實現工業産值超百億 爲當地創造3萬多個就業崗位泰中羅勇工業園累計實現工業産值超百億 爲當地創造3萬多個就業崗位

    作爲中國企業最早“走出去”建立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之一,泰中羅勇工業園區自2005年設立以來,已吸引百余家中國企業入駐,帶動中國企業累計在泰投資超過29億美元,累計實現工業總産值超過100億美元,爲當地創造了3[詳細]

  • 2“萬村通”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預計年底完工“萬村通”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預計年底完工

    今年夏天,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足球賽精彩紛呈,而在非洲塞內加爾的很多村落,球迷們也度過了一個狂歡的盛夏。由于中國在非洲啓動的“萬村通”衛星數字電視項目,塞內加爾300個村落因此受益,球迷們通過電視機觀看了這[詳細]

  • 3王義桅:貿易暢通是應對逆全球化之道王義桅:貿易暢通是應對逆全球化之道

    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貿易暢通成果豐碩,對于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等全球性[詳細]

  • 4孔子學院落戶于南太平洋地區6年 架設了解與友誼橋梁孔子學院落戶于南太平洋地區6年 架設了解與友誼橋梁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以及世界對了解中國語言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強,應運而生的孔子學院從2012年開始相繼落戶于南太平洋地區一些島國。位于瓦努阿圖首都維拉港的南太平洋大學艾瑪盧校區主管魯本·馬克沃德盛贊孔子學院是一[詳細]

  • 5探訪俄遠東跨越式發展區:“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區域發展探訪俄遠東跨越式發展區:“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區域發展

    出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區,開車向北大約30多分鍾,就來到了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四個跨越式發展區之一——納傑日金斯基跨越式發展區。“納傑日金斯基”是俄語“希望的”意思。將在這片面積爲806公頃的土地上建設的俄羅[詳細]

  • 6“一帶一路”為波黑發展提供“加速器”和“穩定“一帶一路”為波黑發展提供“加速器”和“穩定

    波黑12日舉辦“一帶一路”5周年研討會。波黑主席團塞爾維亞族成員伊萬尼奇盛贊“一帶一路”倡議,認為“一帶一路”不但在經濟領域產生重要影響,也促進了不同社會間的交流,將影響未來數個世紀。[詳細]

  • 7物流樞紐已成形 “一帶一路”促進中哈投資物流樞紐已成形 “一帶一路”促進中哈投資

    五年前,習近平主席首次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倡議。五年來,從無到有,由點及面,“一帶一路”建設成果顯著。 昨日(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的“一帶一路”中哈智庫媒體人文交流論壇上,多位嘉賓指出,[詳細]

  • 8衢州大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衢州大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

    6月28日,由衢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商務廳、南南合作促進會聯合主辦的2018“一帶一路”(中國 衢州)國際經貿合作活動盛大啟幕。近年來,衢州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充分發揮衢州的區位優勢,大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有力務實地推動[詳細]

  • 9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必將給世界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必將給世界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提供了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方案,得到了許多國家的熱烈響應和熱情參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應運而生。[詳細]

  • 10搭“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橋,中國校企聯盟培養“一帶一路”建設人才搭“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橋,中國校企聯盟培養“一帶一路”建設人才

    身處經濟全球化洪流中,標準、計量、檢驗檢測等詞匯已成為國際通用的“技術語言”。5月20日,由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5所高校共建的“一帶一路”標準化教育與研究大學聯盟(下稱“標準化大學聯盟”)在浙江杭州成立,希冀以標準化文化交流搭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詳細]

  • 11拉美已成“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參與方拉美已成“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參與方

    5月28日,由察哈爾學會主辦的“一帶一路”與中拉合作研討會在京舉行。此次研討會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中拉全面合作夥伴建立三周年的背景下召開,多位前駐拉美國家大使、拉美研究學者就新時代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倡議進入關鍵實施階段,中拉關係和[詳細]

  • 12中剛共同開發黑角經濟特區 助剛果(布)打通“夢想之路”中剛共同開發黑角經濟特區 助剛果(布)打通“夢想之路”

    9月5日,在習近平主席和剛果共和國總統德尼·薩蘇·恩格索見證下,中國海外基礎設施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英文簡稱COIDIC)與剛果共和國政府在北京簽署《剛果共和國黑角經濟特區開發框架協議》。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胡懷邦和剛果共和國大型工程部長讓·雅克·布亞[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萬村通”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預計年底完工

“萬村通”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預計年底完工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