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旅 遊 > 精選路線 >

今年春節來京城逛廟會!

更新時間:2016-11-23 16:53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34219

今年春節來京城逛廟會!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兒初一初二滿街走:您恭喜,您多禮,滿手白面不攙你,回家給你大人道個喜。"

過年了,捯飭捯飭換上新衣裳歡天喜地去逛廟會吧。

甭管您是地道的老北京人,還是打拼了一年沒有回老家的北漂族,或者外地來京的遊客,甚至來自五洲四海的老外朋友——那怕你是外星人——只要在北京這地界兒上,過大年的,不去廟會逛上一逛,就如同在年三十夜裏頭熬稀粥——不像個年樣兒。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曆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曆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原來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裏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托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

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於近代。

今年春節來京城逛廟會!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老北京廟會必看表演

廟會演出也是繽紛多彩、精彩紛呈,老藝人齊上陣,有些是觀看的,有些更可以親身參與。尤其是很多老手藝都隨著時代的進步慢慢流失,也只有在廟會這樣的特殊日子裏,您才能得窺其真容。

花式空竹

以竹木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原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民間遊戲,玩的人雙手各拿兩根兩尺長的小竹棍,頂端都系一根長約五尺的棉線繩,繞線軸一圈或兩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斷抖動,加速旋轉時,鈴便發出鳴聲。在中國北方,逢年過節,人們特別是孩子們,都喜歡抖空竹,並能耍出許多花樣。

變戲法

民間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也是我國早期的魔術表演,長袍大褂是老藝人的經典裝束。戲法兒的道具,大部分是勞動人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用品或生產工具。如;盆、碗、碟、勺、籠、箱、櫃、刀等。

中幡

我國北方的中幡是體育與娛樂、力量與技巧結合的傳統體育項目,通過使中幡上下起伏、翩翩起舞,祈福人們一帆風順、健康幸福。過去的中幡表演是一個人,現在發展為群體表演,有一定的套路,由低潮到高潮,編排有序,場面頗為宏偉、壯觀。

舞獅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因此民間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征,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

舞龍

龍在曆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

踩高蹺

也稱拐子,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觀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蹺稱為“高瞧戲”,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跑旱船

“旱船”,自然是陸地上的船,也就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制成的木架子,裝飾得豔麗非常。跑時,乘船者往往是走快速碎步,這樣能使船身保持平穩的狀態前進,猶如在水面上漂動的船那樣,頗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跑旱船多在逢年過節時,用樂器是鑼、鼓、鈸等伴奏,氣氛熱烈,情緒活躍,具有濃鬱的地方風情和民族色彩。

拉洋片

拉洋片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表演者通常為一人,使用的道具為四周安裝有鏡頭的木箱,箱內裝備數張圖片,並使用燈具照明。表演時表演者在箱外拉動拉繩,操作圖片的卷動,觀者通過鏡頭觀察到畫面的變化,通常內置的圖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關的內容。表演者同時配以演唱,解釋圖片的內容。

北京舊時廟會行當

賣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美食,它是將野果用竹簽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

冰糖葫蘆,在宋朝年間便開始了古式的做法,曆史中早有記載,大清年間各地盛行,茶樓、戲院、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小吃。冰糖葫蘆老少皆宜,它具有開胃、養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

早些年在北京春節的廟會上,廠甸裏,還時常看到串得長長的糖葫蘆,最頂上貼著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來個山植果,被紅紅的果實壓彎了的竹簽子,拿在手中一顫一顫的,更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

說相聲的

主要采用口頭方式表演。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在舊時的廟會上,說相聲的最受人歡迎,不為別的只為開懷一笑。

算卦的

算卦是根據卦象推算吉凶。舊時迷信活動的一種。在舊時的廟會上常有號稱是老道的、神算先生的在地上擺攤算卦。

賣佛龕

佛龕是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閣子,如佛龕、神龕等,一般為木制,中國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龕式,小龕又稱櫝。龕原指掘鑿岩崖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說白了就是佛像的家,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佛像也不例外,只不過有的家華麗一點有的家簡陋一點而已!

吹糖人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小販從用布蓋著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後放在木模子裏,一吹,這條長的糖稀就膨脹起來,打開木模一看,竟變成了一只活靈活現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複雜些了,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個小猴,立在一根小葦子杆上,底下是一個小糖碗,碗中放著一點稀糖糊糊,用一個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著吃。

吹糖人兒的小販要有捏制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來諷刺愛說大話、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兒的小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這是用黃米和麥芽熬制成的,成本雖低,而獲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兒的蓋大樓--熬著吧”一語,用來形容事情實現很不易,從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販和民間藝人生活的艱苦。

今年春節來京城逛廟會!

據說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制糖人的糖稀還有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販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到了宋朝,趙匡胤作了皇帝,“印”、“胤”同音,而封建時代,為了避諱,吹糖人兒只好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打銅鑼就成了吹糖人兒這個行業的標志。

廟會拍攝技巧

一、廟會攝影之“槍械”攻略

“逛廟會、吃小吃、看花燈”是春節時影友必不可少的拍攝題材,別小看這個題材,雖然這幾年間專業攝影器材的發展十分迅速,甚至到了“家家有單反,人人攝影師”的程度,但拍廟會該帶什么器材、什么相機,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今年春節來京城逛廟會!

在我看來,想要拍好廟會,選擇器材一定要少而精。概括起來就是“包要小,頭要少,變焦要大,架子輕巧;左兜卡,右兜燈,一只定焦也全能”。

先說包,現在有些影友動不動就上個專業的大攝影包,甭管裝不裝得滿,只要樣子唬人就高興了,其實這是最不可取的。每逢廟會,必然人潮如湧,擁擠的環境甚至難以下腳。這種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使用雙肩背包,倒是輕便的帆布單肩挎包更便於器材的取用。尤其是那種只能裝下“一機兩頭”的款式,把它斜挎在身前,相機隨用隨取,而且還不用擔心器材的安全。

再說鏡頭,恒定大光圈變焦鏡頭好不好?好!那焦外的柔美、迅速的對焦能力,都是普通變焦鏡頭難以企及的。問題是這類鏡頭多半個頭大,分量沉,而且焦段覆蓋范圍有限,使用時總得和其他鏡頭來回替換。而在廟會現場,我們在遠距離拍攝時經常會因為來往人群的遮擋而影響長焦鏡頭的拍攝成功率。所以它們在拍廟會時實用性遠不及大變焦比鏡頭強。另外,我建議大家多帶一只中、短焦段的定焦鏡頭,35mm、50mm或者85mm的都可以。一方面這類定焦鏡頭的體積還都不算太大,不會給影友增加太多負擔,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們的成像素質較高,加上大光圈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光線條件。如果拍攝者在逛廟會之前已經有了詳細的拍攝計劃,那么使用定焦鏡頭拍攝的成功率會更高,效果自然要比大變焦比鏡頭出色。

獨腳架在拍廟會中有特殊用途,一來是因為它體積小,攜帶更方便;再者影友可以使用快門線或者遙控快門配合它輕松實現高角度拍攝。使用三腳架,不但會因其體積較大而不利於在擁擠的人群中使用,更會因為三腳架的靈活性不夠而錯失一些拍攝的好機會。

閃光燈是一定要帶的。不要以為白天拍攝用不上,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正好可以用閃光燈進行補光。當然,我們還可以利用閃光燈進行各種創意拍攝,例如“壓暗環境,突出主體”的方法,“利用前、後簾同步配合慢門拍攝特殊光影”的方法等等。

相機的配置上,拍廟會並不需要最專業的單反相機,入門級的數碼單反照樣能拍出好照片。現在入門級的數碼單反在設計上有很多創新,如能夠翻轉的液晶顯示屏,配合實時取景模式可以更輕松地實現高角度或低角度拍攝,甚至自拍。再者,入門級的數碼單反一般都具有許多可供選擇的場景模式。在拍攝中,與其不停地調整繁瑣的參數,不如直接在各種場景模式中切換來得快。而且這種方法更便於初級影友掌握。另外,入門級數碼單反的體積都足夠輕巧,用起來好拿好裝,就算一直掛在脖子上也不會太累。況且現在的入門機型中個別型號的成像品質已經大幅度提升,真要和更高端的機型相比,未必會差多少。所以拍廟會時,入門類的數碼單反用起來會更加方便。

二、廟會攝影之“抓人”要點

廟會是很多影友每年春節必拍的項目之一。從題材上來說,拍廟會的主要內容就是拍廟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從攝影技術角度講,要想在擁擠的廟會中抓住特色人物,就需要攝影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要注意補光

不少影友在廟會上拍人物時喜歡使用逆光,但卻因為不方便在正面進行補光,造成作品整體畫面感覺沉悶,特別是強逆光下拍攝出來的照片不通透。所以要記住,進行必要的補光是逆光人像中突出人物表情的重要手段。

陰天的散射光是拍攝人像的最佳光線,在廟會中也會經常碰到。但是陰天的反差低,空氣不潔淨,造成照片銳度下降。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補光。不要以為閃光燈只有天黑或室內才有用,就算是直射的閃光也能補出眼神光,這可是在人像攝影中的“點睛之筆”。

用長焦抓拍廟會情趣

廟會攝影離不開人,而表現人物交流的最好方式就是情趣。廟會有兩大主題,吃和玩,最佳的情趣點一般都會出現在這兩方面上,拍攝這類畫面適合使用特寫手法。廟會上人群密集,環境雜亂,70-200mm的長焦鏡頭就是主要的利器,它可以使主體從人群中分離出來。但使用長焦距鏡頭時也有一定難度,需要攝影者像“釣魚”一樣有相當的耐心。縱觀這幾年的廟會獲獎作品,長焦比廣角的出片率要多很多。

用“對比”提升主題

對比是深化主題的前提,是拍攝廟會題材常用的手法之一。男與女、老與少、大與小以及色彩、光影全是構成對比的要素。在廟會拍攝中,拍攝出精彩的“對比”畫面關鍵需要的是一雙發現的眼睛。

用色彩表現人物

廟會中人物的色彩表現,主要借助深色背景和光線來達到拍攝目的。廟會是需要色彩的,同時色塊的搭配要合理,不能太多太亂,沖突較大的顏色盡量不要放在一起。

擺正心態 少帶器材

影友們拍攝廟會需要端正心態。不少影友逛廟會的時候很心急,因為出片心切,進去之後就亂按一通,結果回來一看,幾乎沒有滿意的照片。還有的影友走馬燈似地辛苦“轉圈”尋找拍攝人物,體力消耗很大。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鬧中取靜,守株待兔,不僅以逸待勞,還使畫面的可操控性增強。使用的器材盡量精簡,有的影友在拍攝廟會時忙著更換鏡頭,不僅手忙腳亂錯過最佳瞬間,還會因頻繁更換鏡頭導致相機進灰塵。

鬧中取靜找“機位”

先找好一個背景,再找個舒適有“依靠”的位置,就可以從容地去等瞬間了。高台階、深色牆壁以及電線杆,一般是構成這個拍攝位置的“三要素”。制高點可以一目了然,深色牆壁是為了不引起被攝者的注意,而電線杆則是慢速快門的“好幫手”。逛廟會的“原則”一般是天氣越好人越多,人最多的時候都集中在上午11點到下午4點之間。精彩的瞬間需要“等”,我們可以在這人最多的時間段內等來很多好的拍攝機會。

根據遠方網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人的夢想勝地“永泉小鎮”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人的夢想勝地“永泉小鎮”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下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2西鄉:老街承載幾代人記憶的鄉愁西鄉:老街承載幾代人記憶的鄉愁

    在這裏,嘗一下阿叔牛雜,透過滷煮的香氣回想兒時的記憶;在這裏,逛一下北帝古廟,透過門口的石獅子感悟歷史的滄桑;在這裏,看一下綺雲書室,透過瑯瑯的讀書聲傾聽西鄉的人文氣息。賞不盡的人生百態,看不夠的西鄉情懷。在每個西鄉人心裏,都有一段關於西鄉[詳細]

  • 3九寨之外,更有深藏不露的深厚歷史文化九寨之外,更有深藏不露的深厚歷史文化

    二十年前,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溝縣叫南坪縣。隋唐時候的南坪,威武得很,是個州,稱扶州。南坪又叫羊同,故事長長。因此,九寨溝縣不僅有世人矚目的風景,九寨之外,更有深藏不露的深厚歷史文化。 [詳細]

  • 4威尼斯:世界上惟一一座不通汽車的城市威尼斯:世界上惟一一座不通汽車的城市

    結束了在巴黎的四天三夜之旅後,我們按照原計劃返回意大利威尼斯。威尼斯一行,雖然停留時間有限,卻未減少我對她的期待。對一切臨海的地方,我總是沒有抵抗力,威尼斯亦如此。 [詳細]

  • 5哈瓦那風華猶綻放哈瓦那風華猶綻放

    講起古巴,也許大家想到的是封閉與共產,古董車與海明威,雪茄與冧酒,騷騷舞與音樂。其實古巴又豈止這些呢?筆者現暫居於古巴首都哈瓦那,就讓我來帶大家漫步這兒吧。 [詳細]

  • 6巴塞爾的前世今生巴塞爾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奇怪,以湖光山色壯麗大自然享譽世界的瑞士,何解成為現代藝術重地?事出有因。 一九六七年四月,Globe Air一架飛機於暴風雨中在Cyprus(塞浦路斯)降落時發生意外,居於巴塞爾的大股東Peter Staechelin要賣資產來作巨額賠償,不得不考慮出售他擁有的[詳細]

  • 7沿着隆河賞兩岸情迷南法沿着隆河賞兩岸情迷南法

    我的旅程是從隆河流入日內瓦湖開始的。 Rhône是它的法語名字,中文叫作隆河。這是法國東南部的一條河流,它發源於瑞士,流經法國東南部多個城市,最後注入地中海。 [詳細]

  • 8好一場江南雪好一場江南雪

    二○一九年伊始,急轉而下的冷空氣為新的一年帶來了一場不期而遇的雪,讓大半個中國都沉浸在了白茫茫的世界,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瑞雪兆豐年了吧。 北方的雪,總是來得特別熱烈,自然也下得格外厚重;而當雪落在南方時,卻變得嬌婉動人,就連魯迅先生都說:「[詳細]

  • 9國際博物館日來了:這些好玩的博物館妳感興趣嗎?國際博物館日來了:這些好玩的博物館妳感興趣嗎?

    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又來臨了。在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會舉辦各種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走入其中參觀。在北京,名聲在外的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自不必說,像中國古動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等一些有特色的博物館,也有精彩展品值[詳細]

  • 10琅琊山:我來攜酒醉其下,臥看千峰秋月明琅琊山:我來攜酒醉其下,臥看千峰秋月明

    琅琊山古稱摩陀嶺,唐大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搜奇探勝,據東晉司馬睿任琅琊王時曾寓居於此而轉運稱帝的傳說,稱其為琅琊山。後因山川秀美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詳細]

  • 11亞特蘭大,《飄》的故鄉亞特蘭大,《飄》的故鄉

    作為前總統,卡特在美國很受尊崇,從佐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市特設的“卡特中心”就能看出端倪。實際上 “中心”即卡特的個人博物館及藏書樓。為了全面了解卡特執政時期代表美國和中國簽約的曆史背景,以及這位美國前總[詳細]

  • 12新加坡地小花樣多新加坡地小花樣多

    參加郵輪遊,每天習慣了清晨到甲板鍛煉。岸邊一排高樓由遠而近,密麻麻的建築物後面的天際露出魚肚白,天色漸朗。和平號郵輪緩緩駛入亞太區最大的轉口港新加坡。一位講普通話的船友對我說,這裏他來過多次,沒有什麼好玩的,他不打算上岸了。我也在多年前到訪[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西鄉:老街承載幾代人記憶的鄉愁

西鄉:老街承載幾代人記憶的鄉愁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