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傳統文化 >

從歷史上的勤儉與奢侈談起丨成由勤儉敗由奢

更新時間:2020-08-14 20:39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9090

從歷史上的勤儉與奢侈談起丨成由勤儉敗由奢

1958年的11月26日,周恩來、賀龍陪外賓參觀應城紅旗人民公社。吃飯時,原本應城縣委準備了豐盛菜肴,周恩來審查菜單時全部否定,強調只準四菜壹湯。吃飯時,周恩來往自己碗裏夾豆芽、菠菜,把魚肉不停地夾給社員們,說:“妳們勞累辛苦,吃點魚肉補身子。”飯後,周恩來叮囑,原先準備的另外菜肴,全部送給敬老院、婦產院和幼兒園。(資料圖片)

  從歷史上的勤儉與奢侈談起丨成由勤儉敗由奢

國畫《粒粒皆辛苦》 中國美術館藏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尚儉戒奢,樸素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和優良傳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歷史舞臺過客繽紛,決定成敗興亡的,固然非止壹端,但勤儉與否確實是影響個人成長、家業興旺、國家興盛的重要因素。讀史明智。讓我們從歷史上的勤儉與奢侈談起。

儉則約,儉生廉,儉為立身之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之為德,由來已久。上古堯舜之時,就對節儉的作用給予高度肯定。相傳虞舜曾稱贊夏禹:“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大禹為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穿短打布衣,住茅草屋,為後人所稱道。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在生活觀念上卻幾乎壹致“尚儉”。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壹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認為,節儉自持,是富裕安康的前提條件之壹。孔子講究禮儀,但是強調以節儉為本,“禮,與其奢也,寧儉。”墨家更進壹步地提出為人為政都要節用:“聖人之所儉節也,小人之所淫佚也。儉節則昌,淫佚則亡。”還提出了適度消費的理念,倡導在衣食住行中加以貫徹。

秦漢以後,人們普遍接受儒、墨兩家的觀點,二十四史中對於能夠節儉的人物大加稱贊,隨處可見。如《後漢書·吳祐傳》稱“祐以光祿四行遷膠東侯相”。所謂“四行”,據《漢官儀》,指“敦厚、質樸、遜讓、節儉”。

優秀的品質總是如影隨形。節儉往往會催生廉潔,而廉潔亦會提高威望。為官者把儉樸和廉潔的關系理清楚了,節欲戒奢,戒奢從儉,以儉養廉,也就掌握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寶。因此古時官吏的升遷考核,常將能否“節儉”作為壹項基本內容。

唐朝初期,有壹個宰相叫李勣,他不僅功勛卓著,而且為人低調、非常節儉。壹次,壹個老鄉到京城去拜訪他,到了飯點,李勣就留他吃飯。飯桌上擺的是餅,客人吃著嫌棄餅邊緣不幹凈,就順手撕了扔在壹邊,“裂卻餅緣”,李勣見了很生氣,著實訓斥了他壹番:“年輕人,妳要知道,這塊餅包含了農人的多少汗水,田地要犁兩遍,土壤肥沃後才能下種,還要灌溉、鋤草,精心呵護,年景好才得豐收。辛苦收割、脫粒、揚清後,才得到麥粒,還要碾磨成粉,然後才能做成壹塊餅。妳隨意撕餅扔掉,太不應該了。”

唐朝初期統治者節儉務實,創業興邦,而唐朝中後期奢靡之風又盛。謳歌節儉、勸誡奢侈於是成為唐詩的壹個重要內容。李紳將“盤中餐”的糧食與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壹起,凝成了“粒粒皆辛苦”的名句;杜甫《往在》裏說:“君臣節儉足,朝野歡呼同。中興似國初,繼體如太宗。”白居易則寫道:“歲豐仍節儉,時泰更銷兵。聖念長如此,何憂不太平。”提出太平之世的“秘訣”在於節儉銷兵,即使是在豐收之年,也不能丟棄勤儉之德。

歷史上眾多有識之士都十分註意自身生活儉樸,也將儉樸融入家風家教中。《顏氏家訓》強調:“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宋朝時倪思告誡後人:“儉則足用,儉則寡求。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儉則可以傳子孫。”都體現出對子孫後代註重節儉、勤儉持家的要求和期望。

北宋名臣範仲淹,不僅政績卓著,而且“以清苦儉約著於世”,言傳身教,範家子孫都嚴格遵守節儉的家風。《曲洧舊聞》中記載,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仁官居宰相後,壹次請朋友吃飯,飯局過後,朋友不經意間感慨:“啊,範丞相家的家風終於有所改變了!”有人追問他何出此言,他回答:“鹽豉棋子而上有肉兩簇,豈非變家風乎?”是啊,以前範丞相家吃飯,就是面條米飯上蓋著豆豉佐餐,這次去他家吃飯,居然能在豆豉上吃到了兩片肉,這難道不是改變家風了嗎?說得大家哈哈大笑,笑聲中卻帶著深深的敬意。

南宋理學家朱熹歷事四朝卻壹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壹次,他去看望女兒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兒留他吃午飯。因家中貧困,女兒只端出幾碗大麥飯和壹碗蔥湯,對父親很是愧疚。朱熹卻不以為意,開開心心地吃了,並告訴女兒儉樸度日本是我們的良好家風,對於飲食,不要計較多少和好壞。吃完飯後,他還題了壹首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道儒家風味薄,隔鄰猶有未炊時。”女婿回來後,對嶽父的儉樸之風與仁愛之心大為感動,便將此詩作為家訓,於書房懸掛。後人亦以“朱子固窮”贊揚之。

成由儉,敗由奢,儉關乎長治久安

在古人看來,節儉不僅是個人生活中的美德,更應上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去看待。壹個國家和民族若失了勤儉,沈溺於奢靡享受,自然會衰退了務實、開拓、變革的精神。

春秋戰國時期,秦穆公奉行“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的為政理念,勤儉治國,為秦的強大乃至後來的統壹打下了堅實基礎;秦始皇興建阿房宮豪華蓋世,終為楚人壹炬、可憐焦土。秦亡漢興,漢初力崇節儉,漢文帝執政23年,在這23年間,“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正是由於漢文帝躬行節儉,以上率下,使當時社會形成尚儉崇廉風尚,“文景之治”正是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中得以產生。然而,文景之治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此後雖國力鼎盛,可社會“崇奢”之風卻愈演愈烈,為亡國埋下禍根。

隋朝統壹國家後,文帝力除侈靡之風,“務從節儉,不得勞人”,“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禦物,故弊者隨宜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壹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而隋煬帝卻窮奢極欲,致使亡國。

到了社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唐代,勤儉節約的觀念依然受到提倡。然而在開元盛世中,唐玄宗滿足了、懈怠了,沒有曾經的克勤克儉,而是“水陸珍饈數千盤,壹盤之費,蓋中人十家之產”,在他的影響下,整個朝廷“公私相效,漸以成俗。則是物務多廢”,史稱“侈心壹萌,邪道並進”。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從壹員武將登上了皇位。多年流落江湖和長期從軍,使趙匡胤養成了儉樸的作風,當皇帝後始終保持。史載:“帝性孝友節儉,質任自然,不事矯飾。……宮中葦簾,緣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宮裏懸掛的簾子,都是粗布所制;洗了多少次的舊衣服依然穿在身上。

皇帝的專車叫玉輅,趙匡胤用的是前朝皇帝用過的“二手車”。有壹次,皇後問他:“皇上即位很長時間了,為什麽不用黃金裝飾壹下轎子呢?這樣出門也氣派些啊。”趙匡胤笑道:“別說用黃金裝飾轎子,就是宮殿全都用黃金裝飾,亦非難事。但是我當皇帝,是為天下的百姓保管錢財,豈能胡亂使用啊!”

開國之君,創業艱難,懂得勤儉興邦。後代子孫生長於富貴之時,如何能做到節儉如初?宋朝建立了壹套制度來約束宮中花費。有壹次,趙匡胤命文思院工匠制造壹只蒸籠,卻很久沒有送來。他責問原因,侍從解釋說:按照規定,這事要先經過尚書省,尚書省下達到工部,工部再到文思院,文思院拿出制作預算,再反過來逐級上奏,得到批準,才可以正式制造,所以需要些日子。趙匡胤壹聽,不悅:“壹只蒸籠還不是想買就買,怎麽還要這個批、那個審的?”宰相趙普解釋:“這個規矩,並非為限制陛下,而是為陛下子孫所設的。假如後代子孫生長於富貴,不知道創業艱辛,很可能今天要這個,明天幹那個,鋪張浪費。有了制度規矩,他們的欲望就會受到限制。”趙匡胤連聲稱贊這是好規矩。

然而,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即位後,開始幾年還勵精圖治,可身邊總有人天天鼓吹“歲月能幾何,豈可徒自勞苦”的腐朽墮落人生觀,宋徽宗聽了聲聲入耳深信不疑,生活愈發奢靡起來。他最寵信重用的將相大臣,也幾乎個個都是揮金如土的高手。重臣蔡京生性好客貪吃,經常大擺宴席,有壹次請僚屬吃飯,光蟹黃饅頭壹項就花掉壹千三百余貫錢。他家僅廚師就數十上百人,內部分工極細,有人專做包子,有人專門切蔥絲。

沈於奢,施暴政,必將百姓置於與自己完全對立的地位,當百姓再也無法忍受之時,就是統治者的覆亡之日。北宋百姓喊出“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的呼聲,在兩浙、黃淮等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嚴重動搖了統治根基,使北宋政權在金兵來侵時不堪壹擊,轟然覆亡。

歷史需要常常回看。包括吃喝浪費在內的奢靡之風給每個時代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有的國破,有的家亡,有的殞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不良社會風氣,貽害深遠。無數事例也證明,反對浪費,推崇節儉,必定會提升人民的精神狀態,促進吏治清明、社會向上與國家興盛。正所謂“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儉與奢的影響,在“百善俱興”和“百惡俱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勤儉這個傳家寶,什麽時候都不能丟

尚儉戒奢,樸素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和優良傳統,是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法寶,更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

1936年和1939年,美國記者斯諾曾先後兩次長期訪問陜北根據地和延安。他盛贊“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欲望,那種熱情……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是“東方魔力”,是“興國之光”。是什麽讓斯諾下此論斷?他看到毛澤東住在簡陋的窯洞裏,穿的是打了補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飯和辣椒土豆絲;周恩來睡在土炕上;彭德懷穿的背心是用繳獲敵人的降落傘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線繩系著斷了壹只腿的眼鏡;紅軍大學學員把敵人的傳單翻過來當做課堂筆記本使用……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奮鬥、勤儉廉潔,讓斯諾看到了壹種無往不勝的偉大力量:“他們堅忍卓絕,任勞任怨,是無法打敗的。”

對於中國共產黨人而言,勤儉節約不僅是在物質匱乏時期的自然選擇,更是人民情懷的真摯表達。陳雲在延安時期做報告,批評有人鋪張浪費,提出了壹句名言:“吃飯要照鏡子”。他說:延安人民的生活艱苦,大家都實行供給制,每人每天三錢油、五錢鹽,糧食也不足,吃菜靠自己種,吃肉由各夥食單位養豬去解決,所以要愛護壹粒米壹滴油,絲毫不能浪費。我們是無產階級,決不能糟蹋農民的血汗,否則就會脫離群眾,逐漸變質。陳雲所說的“照鏡子”,就是不僅把飯菜吃完,還要端起盤子,用饅頭擦幹盤子裏的油,做到能照見自己的臉,這可能就是最早提出的“光盤行動”。從此,“吃飯照鏡子”廣為傳播,深入人心,這也成了延安精神的壹部分。

“節省每壹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為著我們的經濟建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幾乎每壹個中國人都知道這句話。當時,還有壹首歌叫《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在群眾中廣泛傳唱:“不管是壹寸鋼壹粒米,壹尺布壹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壹日燒。”那時,我們國家還不富裕,但靠著這種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走過了困難的歲月。今天,物質日漸豐盈、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厲行節儉、反對浪費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也必須成為壹個反復提倡、時時號召的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於糧食安全問題和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社會風尚,習近平總書記壹直高度重視。早在2013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浪費之風務必狠剎”,並強調堅決杜絕公款浪費現象。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他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大力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我們既有能力應對全球糧食危機帶來的新挑戰,同樣有能力傳承敬天惜物的傳統與精神。在“兩個壹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光榮的歷史使命、宏偉的奮鬥目標、復雜的內外環境,都呼喚我們大興艱苦奮鬥之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勤儉這個傳家寶,什麽時候都不能丟。

來源:搜狐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香港史不再 可教可不教香港史不再  可教可不教

    新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分三部分,包括政治演變(治亂興衰)、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受到關注的「香港發展」,在中史總課時(一百五十小時)佔一成,相當於十五課節,但它不是如之前所建議的獨立成章,而是融入中國歷史的大框架,講述不同時期的香港情況,當然[詳細]

  • 2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近四旁,統泰華衡恒,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包伊纏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松柏蒼翠,峰嶺巍峨,位於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歷經千年歲月,古樸雅致,溫潤依然。 [詳細]

  • 3廿四節氣/小滿物候錄廿四節氣/小滿物候錄

    農曆四月過半,天氣漸漸燥熱,這才發現,今天已然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了。我喜歡小滿,因為那個小字—小滿則盈,大滿將虧。它的可愛之處,在於不將事物說透。歐陽修的那句「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應該是描述小滿的詩歌中最動人的一句了。萬物到了[詳細]

  • 4青年一直是戲劇節的核心青年一直是戲劇節的核心

    從觀眾就座,蚌灣劇場的舞台燈光亮起那刻開始,青年競演十八組入圍劇目的角逐就正式開始了。[詳細]

  • 5史家筆墨 | 清明時節話美德史家筆墨 | 清明時節話美德

    元旦、寒食、冬至,在古代被稱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過去的寒食節活動很多,一是“禁火”,這項制度至少從周代就開始了,官員敲著木鐸提醒人們不許燒火,只能吃寒食節的前一天備好的食物;二是郊遊,有踏青、蕩秋千、宴飲、打球、吟詩等;三是掃墓。寒食節最後[詳細]

  • 6槳聲裏的龍情槳聲裏的龍情

    端午節的到來,鑼鼓聲響遍各區,龍舟健兒百槳齊發爭奪錦。赤柱有一群「龍的傳人」,是航海學校的舊生,他們眼中的賽龍舟不只是一項運動,還承載一場友誼,賦予一段回憶。年逾花甲的黃炳明笑說:「40年無扒,一講起組龍舟隊,個個唔認老!」每個周日,在赤柱以[詳細]

  • 7春節習俗有“三變”春節習俗有“三變”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習俗又是壹個社會的時代印記。記者采訪發現,隨著時代發展,春節禮品、過節方式、團聚範圍等都悄然發生了變化。 壹變:從“三斤馃子壹斤糖”到“堅果海鮮大禮包”年禮是春節必備品[詳細]

  • 8元宵節——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中國的情人節

    ​相比農曆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從唐宋詩詞的角度而言,把元宵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似乎更為合適。 舊時年輕女孩,平日裏是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的,但元宵節卻可以結伴出遊。元宵燈會為未婚男女相識提供機會,而已訂婚或有意中人的,則趁此機會相互約會。[詳細]

  • 9新時代我們為什麽要祭祀黃帝?新時代我們為什麽要祭祀黃帝?

    “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將於4月5日(清明節)在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舉行。本文作者原系陜西省祭陵辦幹部,這篇文章追憶了幾千年來黃帝陵對於中華兒女的重要意義。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已離開和祭祀黃帝陵有關的工作崗位。 曾一人在黃帝陵祭[詳細]

  • 10家風傳承面臨考驗 家風文化何以再立“潮頭”?家風傳承面臨考驗   家風文化何以再立“潮頭”?

    最近一個月,2018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觀者如織。從民國時期的家風,再到2017年首都最美家庭非遺絕技“擲子”傳人李崇波一家,家風不僅影響著每個人、每個家的成長和發展,還維系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就在剛過去的狗年春節,一些[詳細]

  • 11人生看得幾清明?人生看得幾清明?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的文化習俗,因此在中國人的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節日有好幾十個。清明算得上是開年後第一大節,自古便有不少文人雅士賦詩作詞來描述這一時節。最出名的一句當屬杜牧的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讀來頗有清明思故人的淒冷[詳細]

  • 12藝術人生為線索 換個角度看蔣勳藝術人生為線索 換個角度看蔣勳

    由佳士得主辦,「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特別展覽正在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上海市圓明園路97號安培洋行)舉行,以蔣勳的藝術人生為線索,展出其數年來的藝術創作、手稿文件、作品朗讀等,其間還舉辦包括「天地有大美─文人─詩書畫─長卷」藝術講座在內[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