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傳統文化 >

端午糉傳到這一代

更新時間:2019-06-02 08:25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7173

端午糉傳到這一代

龍船鼓響,鬧市街頭糉子飄香了。

糉子好比一齣戲的引子,帶出佳節的熱鬧,早上家裏老少圍着飯桌,吃過糉子,出門去看扒龍舟,沙田的城門河兩岸,大埔的吐露港堤邊,站滿了看熱鬧的人,赤柱海灘特別喧鬧,許多外國人從家裏走到海邊,有的是龍舟選手,參加競賽,家人在海邊吶喊加油,融入了中國極富傳統的節日。在家打開電視,邊吃糉邊看現場直播賽事,又是另一種參與。

時下的端午糉,製作五花八門,各顯神通,各自以獨特吸引食客,好比是另一場龍舟競賽。

市面的糉子,與時俱進,大可分為平民與豪華兩類,酒店今年推出的名糉,每隻售價一千七百元至兩千元,以日本頂級二十六頭吉品鮑作餡,特顯身價,大抵是豪華級的代表者。香港海鮮馳名,海鮮用到糉子,市上出現超越傳統的蟹肉糉,新面孔的黑松露佛跳牆糉,以佛跳牆食材融入端午糉,再採用西餐常用的黑松露,成為一款黑松露佛跳牆糉,中西合璧,頗有心思。

深水埗一家老字號,今個端午,繼續賣十四元的「街坊糉」,店主表示,開業三十九年,堅持製作傳統的端午糉,用料漲價,成本上升,堅持多年賣十四元一隻,只為照顧街坊,工作操勞所賺無幾,店主說做了一件想做的事,內心釋然。他製作的傳統糉,即蛋黃、鹹肉、綠豆俗稱的鹹肉糉,平民歡度端午的佳節食物。

傳統的糉子以珠三角中山市的蘆兜糉最有名氣,難製作、大件頭、帶有食療作用,為三大特點。

裹糉向以用竹葉,但包裹蘆兜糉是一種攻擊性的葉子,名為蘆兜葉,狀似假菠蘿,葉尖利,帶刺,一不小心刺破手指。供應香港的蘆兜葉,由中山運來,經加工方可使用。因葉上有刺,廚房員工處理時戴上手套,用刀除去利刺,一塊一塊做,頗費功夫。除去利刺,用水浸至軟身,清洗晾乾,葉成筒狀,長約一米,寬半寸至兩寸,成材用作包裹。葉大包出的糉也大,蘆兜糉小的每隻一斤以上,以四斤為常見,足夠六、七人進食。

蘆兜糉用傳統食料,鴨蛋黃、五花腩肉,冬菇,或加入瑤柱,蒸七至八小時,過程繁複,本港只有少數食肆製作。

蘆兜糉不用竹葉包裹,採用可能帶來傷害的蘆兜葉,只因它帶有藥用,祛熱消滯,驅風散瘀,數百年前先人發現它的價值,不嫌麻煩,傳承至今。

今年市面新出七彩端午糉,每隻糉呈現多種顏色,縱使不足七色,少也五色,這是從雲南引入。雲南有一種天然五彩糯米,產自當地羅平的布依族。港人到當地旅行吃過五色糯米飯,感覺很新鮮,靈感即到,怎不引進香港,這便出現第一家「七彩糉」。

七彩糉果真是色彩斑斕,雲南當地族人逢農曆三月三日,篩選上等糯米備用,然後上山採集多種不同色彩的山草和山藥,加工熬出紅、黃、藍、橙、黑等顏色,將糯米分別浸入不同顏色的植物染料中,待顏色完全滲透米粒,最後一次洗淨曬乾,成為繽紛奪目的七彩米。染料採用植物,屬純天然,不含副作用,且有食療作用,成為當地特產,旅游手信,遊客在旅遊街觸目所見,許多商店及攤檔出售,到處充滿彩色。本港以彩米製作佳節糉子,突破傳統,嘗試創新,吸引新一代家庭。

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這些年的端午節,給人帶來「糉子飄香」的感受。

那時筆者在灣仔軒尼詩道上班,隔鄰龍圖酒樓,過馬路有廣東酒樓、美而廉茶餐廳,對面錦香園、大同酒家,現在都消失了,當年逢端午節,酒樓大堂,餐廳門口搭起竹棚,糉子一隻一隻的掛起,寫上糉子名稱的彩紙,密密的在棚架上迎風飄動,路人從遠處看到彩紙,知道前面賣糉子,走到舖前,頭頂上是糉子和彩帶,撲鼻而來的是糉香。再往前波斯富街口中國國貨公司至乍甸坊,不少酒樓和食店,門前掛着各式糉子,似對途人說端午節開心快樂。家家戶戶拎着糉送禮,雖不方便,人人樂此不疲。

往後的日子,風俗改變,糉子送禮,直接送的是一紙禮券,收到的是無香紙券,拿着禮券到指定的酒樓領取。近年這項工作交家中後生一代去做,先到中環上斜路,到一家酒家換領,再到灣仔會展中心對面一酒店去,這麼一去便是一個下午。第二個下午,往九龍尖沙咀加拿芬道一家酒樓,再到漆咸道近尖東另一家。許多酒樓食肆進了商場中心,街舖漸少,街頭糉子飄香的的情景失色了。談起感受,友人說還有哩,介紹深水埗一家數十年老舖,還在舖面搭棚架,掛起糉和彩條,歡度端午,照老傳統做事。

糉子與屈原故事家傳戶曉,市面糉子五花八門,傳統的梘水糉,頗有創意的蟹肉糉、鮑魚糉、七彩糉,傳承着二千年文化與時俱進,香港把中國豐富的糉子文化發揚光大,也是扒龍舟活動最發達的地方之一,每年三月起至十二月,每月都有龍舟競賽,大型賽事如端午的國際龍舟邀請賽,八月的香港龍舟超級賽,十月的香港國際龍舟錦標賽,十二月的半馬龍舟錦標賽,每月舉辦的龍舟競賽共計三十天以上,稱得上「龍舟之城」稱號。

聞一多是考證端午節著名學者,著有《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書,提出將端午列作歷史教育的第一人,以屈原愛國精神,傳予下一代。

【來源:大公報】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香港史不再 可教可不教香港史不再  可教可不教

    新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分三部分,包括政治演變(治亂興衰)、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受到關注的「香港發展」,在中史總課時(一百五十小時)佔一成,相當於十五課節,但它不是如之前所建議的獨立成章,而是融入中國歷史的大框架,講述不同時期的香港情況,當然[詳細]

  • 2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近四旁,統泰華衡恒,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包伊纏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松柏蒼翠,峰嶺巍峨,位於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歷經千年歲月,古樸雅致,溫潤依然。 [詳細]

  • 3廿四節氣/小滿物候錄廿四節氣/小滿物候錄

    農曆四月過半,天氣漸漸燥熱,這才發現,今天已然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了。我喜歡小滿,因為那個小字—小滿則盈,大滿將虧。它的可愛之處,在於不將事物說透。歐陽修的那句「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應該是描述小滿的詩歌中最動人的一句了。萬物到了[詳細]

  • 4青年一直是戲劇節的核心青年一直是戲劇節的核心

    從觀眾就座,蚌灣劇場的舞台燈光亮起那刻開始,青年競演十八組入圍劇目的角逐就正式開始了。[詳細]

  • 5史家筆墨 | 清明時節話美德史家筆墨 | 清明時節話美德

    元旦、寒食、冬至,在古代被稱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過去的寒食節活動很多,一是“禁火”,這項制度至少從周代就開始了,官員敲著木鐸提醒人們不許燒火,只能吃寒食節的前一天備好的食物;二是郊遊,有踏青、蕩秋千、宴飲、打球、吟詩等;三是掃墓。寒食節最後[詳細]

  • 6槳聲裏的龍情槳聲裏的龍情

    端午節的到來,鑼鼓聲響遍各區,龍舟健兒百槳齊發爭奪錦。赤柱有一群「龍的傳人」,是航海學校的舊生,他們眼中的賽龍舟不只是一項運動,還承載一場友誼,賦予一段回憶。年逾花甲的黃炳明笑說:「40年無扒,一講起組龍舟隊,個個唔認老!」每個周日,在赤柱以[詳細]

  • 7春節習俗有“三變”春節習俗有“三變”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習俗又是壹個社會的時代印記。記者采訪發現,隨著時代發展,春節禮品、過節方式、團聚範圍等都悄然發生了變化。 壹變:從“三斤馃子壹斤糖”到“堅果海鮮大禮包”年禮是春節必備品[詳細]

  • 8元宵節——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中國的情人節

    ​相比農曆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從唐宋詩詞的角度而言,把元宵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似乎更為合適。 舊時年輕女孩,平日裏是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的,但元宵節卻可以結伴出遊。元宵燈會為未婚男女相識提供機會,而已訂婚或有意中人的,則趁此機會相互約會。[詳細]

  • 9新時代我們為什麽要祭祀黃帝?新時代我們為什麽要祭祀黃帝?

    “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將於4月5日(清明節)在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舉行。本文作者原系陜西省祭陵辦幹部,這篇文章追憶了幾千年來黃帝陵對於中華兒女的重要意義。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已離開和祭祀黃帝陵有關的工作崗位。 曾一人在黃帝陵祭[詳細]

  • 10家風傳承面臨考驗 家風文化何以再立“潮頭”?家風傳承面臨考驗   家風文化何以再立“潮頭”?

    最近一個月,2018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觀者如織。從民國時期的家風,再到2017年首都最美家庭非遺絕技“擲子”傳人李崇波一家,家風不僅影響著每個人、每個家的成長和發展,還維系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就在剛過去的狗年春節,一些[詳細]

  • 11人生看得幾清明?人生看得幾清明?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的文化習俗,因此在中國人的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節日有好幾十個。清明算得上是開年後第一大節,自古便有不少文人雅士賦詩作詞來描述這一時節。最出名的一句當屬杜牧的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讀來頗有清明思故人的淒冷[詳細]

  • 12藝術人生為線索 換個角度看蔣勳藝術人生為線索 換個角度看蔣勳

    由佳士得主辦,「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特別展覽正在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上海市圓明園路97號安培洋行)舉行,以蔣勳的藝術人生為線索,展出其數年來的藝術創作、手稿文件、作品朗讀等,其間還舉辦包括「天地有大美─文人─詩書畫─長卷」藝術講座在內[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