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不止於傳承
- 更新時間:2019-04-05 21:59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7361282
又到一年清明時節。許多人開始籌備著掃墓祭祖。家在本地的,趁此機會闔家團聚,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早早地踏上返鄉行程。一個傳統節日到今天依然煥發著活潑的氣息,不斷被賦予新鮮的文化內涵,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說明在國人心中這個節日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一說到清明,很多人都會想到慎終追遠這四個字。這是關於清明的經典註腳,也是人們發自內心的一種樸素情感。人是有情感的,對自己生活過的土地,對自己父母、祖輩,都有著發乎自然的親近感,所以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能“忘懷”,或者說不能“忘本”。
季羨林先生年少即離鄉求學,到了九十高齡還返鄉掃墓,跪在父母墳前,磕頭不止。他在《故鄉行》一文中寫道:“娘啊,這恐怕是妳兒子最後一次來給您掃墓了,將來我要睡在您的身旁!”這是一個耄耋老人的內心獨白,又何嘗不是每個人的心聲?這就是一種樸素的情感,也就是一種普遍的情感,是人類共同的情感。
每年清明,我都要帶兒子返鄉掃墓。兒子出生在杭州,老家對他來說就是戶口本上的“籍貫”二字。但這兩字,足以表明一個人與那一片土地的聯系。用兒子的話來講,杭州是他的家鄉,而老家是爸爸的家鄉,都是家。但杭州這個家,是他從小就熟悉的地方,而籍貫意義上的家,對他則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認同的過程。
很小的時候,他不習慣老家的環境,有一次哭鬧著抱著媽媽說“媽媽,我們回家”。但隨著每一年返鄉,清明跟著大人掃墓,他逐漸長大了,也逐漸明白了老家對他的意義。每年清明回老家,我們都是從整個村子的祖墳到祖輩的墳這樣一路祭拜過來,然後再到另一個地方(我的祖父和父親的出生地)祭掃,那又是另一個老家了。在路上,我總是像父親當年那樣,一路走著,一路跟兒子講述上輩人的事情,斷斷續續,不無重復,但這麽一年一年下來,他就這麽了解了上代人,也慢慢認同了這片土地。
所以,清明掃墓祭祖並不止於慎終追遠,這實際上是在“追遠”的過程中回望來時路,是在記憶延續中反思,是對過去的總結,是對當下的整理,也是對未來的期許。這是一個人必要的精神活動。從哲學意義上講,這是在思考一個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從現實的角度而言,這是對既往人生的“復盤”,從中汲取經驗和前行的動力。小到一個人如此,一個家庭如此,大到一個民族如此,一個社會如此。有人說,中國人缺乏反思精神,這是大錯特錯的觀點。每年這時候,就是這個民族、這個社會集體沈思的時刻,是一場全民“精神返鄉”的時刻。
從這意義上講,故鄉是每個人的精神臍帶,清明掃墓是每個人回歸初心,站在靈魂生長的地方,再出發。這是一種割舍不斷的血脈聯系,是一種延綿不絕的精神傳統,是一個人、一個國家的“原力”。原力與我們同在。
故鄉是每個人的精神臍帶,清明掃墓是每個人回歸初心,站在靈魂生長的地方,再出發。
來源:浙江新聞
上一篇:人生看得幾清明?
下一篇:愛無盡 行孝無遲要及時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香港史不再 可教可不教
新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分三部分,包括政治演變(治亂興衰)、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受到關注的「香港發展」,在中史總課時(一百五十小時)佔一成,相當於十五課節,但它不是如之前所建議的獨立成章,而是融入中國歷史的大框架,講述不同時期的香港情況,當然[詳細]
- 2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近四旁,統泰華衡恒,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包伊纏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松柏蒼翠,峰嶺巍峨,位於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歷經千年歲月,古樸雅致,溫潤依然。 [詳細]
- 3廿四節氣/小滿物候錄
農曆四月過半,天氣漸漸燥熱,這才發現,今天已然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了。我喜歡小滿,因為那個小字—小滿則盈,大滿將虧。它的可愛之處,在於不將事物說透。歐陽修的那句「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應該是描述小滿的詩歌中最動人的一句了。萬物到了[詳細]
- 4青年一直是戲劇節的核心
從觀眾就座,蚌灣劇場的舞台燈光亮起那刻開始,青年競演十八組入圍劇目的角逐就正式開始了。[詳細]
- 5史家筆墨 | 清明時節話美德
元旦、寒食、冬至,在古代被稱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過去的寒食節活動很多,一是“禁火”,這項制度至少從周代就開始了,官員敲著木鐸提醒人們不許燒火,只能吃寒食節的前一天備好的食物;二是郊遊,有踏青、蕩秋千、宴飲、打球、吟詩等;三是掃墓。寒食節最後[詳細]
- 6槳聲裏的龍情
端午節的到來,鑼鼓聲響遍各區,龍舟健兒百槳齊發爭奪錦。赤柱有一群「龍的傳人」,是航海學校的舊生,他們眼中的賽龍舟不只是一項運動,還承載一場友誼,賦予一段回憶。年逾花甲的黃炳明笑說:「40年無扒,一講起組龍舟隊,個個唔認老!」每個周日,在赤柱以[詳細]
- 7春節習俗有“三變”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習俗又是壹個社會的時代印記。記者采訪發現,隨著時代發展,春節禮品、過節方式、團聚範圍等都悄然發生了變化。 壹變:從“三斤馃子壹斤糖”到“堅果海鮮大禮包”年禮是春節必備品[詳細]
- 8元宵節——中國的情人節
相比農曆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從唐宋詩詞的角度而言,把元宵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似乎更為合適。 舊時年輕女孩,平日裏是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的,但元宵節卻可以結伴出遊。元宵燈會為未婚男女相識提供機會,而已訂婚或有意中人的,則趁此機會相互約會。[詳細]
- 9新時代我們為什麽要祭祀黃帝?
“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將於4月5日(清明節)在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舉行。本文作者原系陜西省祭陵辦幹部,這篇文章追憶了幾千年來黃帝陵對於中華兒女的重要意義。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已離開和祭祀黃帝陵有關的工作崗位。 曾一人在黃帝陵祭[詳細]
- 10家風傳承面臨考驗 家風文化何以再立“潮頭”?
最近一個月,2018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觀者如織。從民國時期的家風,再到2017年首都最美家庭非遺絕技“擲子”傳人李崇波一家,家風不僅影響著每個人、每個家的成長和發展,還維系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就在剛過去的狗年春節,一些[詳細]
- 11人生看得幾清明?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的文化習俗,因此在中國人的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節日有好幾十個。清明算得上是開年後第一大節,自古便有不少文人雅士賦詩作詞來描述這一時節。最出名的一句當屬杜牧的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讀來頗有清明思故人的淒冷[詳細]
- 12藝術人生為線索 換個角度看蔣勳
由佳士得主辦,「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特別展覽正在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上海市圓明園路97號安培洋行)舉行,以蔣勳的藝術人生為線索,展出其數年來的藝術創作、手稿文件、作品朗讀等,其間還舉辦包括「天地有大美─文人─詩書畫─長卷」藝術講座在內[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