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文史博览 >

古代快遞哪家強

更新時間:2023-02-08 21:35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4451

古代快遞哪家強

古代快遞哪家強

打開壹個網購平臺,隨心所欲地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過兩天,快遞小哥便送貨上門了。有些急速的快遞甚至用不上壹天就能將物品送到家門口……網購或許是時下最流行的購物方式了。在科技雖然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如何想盡辦法寄送快遞呢?

除了驛站,還有民營快遞

說到中國古代的快遞行業,自然繞不開驛站。在先秦時期,各諸侯國就有類似的驛站機構,秦滅六國之後各國通信系統得以統壹,從此以後,驛站制度便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固定制度。

漢朝時每30裏便設有壹個驛站。而盛唐時驛站設遍全國,光是驛站的“打工人”便有近兩萬人。元朝時強化了驛站制度,馬可波羅曾記載“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說的就是當時即使是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也有驛站設立。清朝還曾在京師設“皇華驛”,相當於全國驛路的總樞紐,清代郵驛最高日速度可達800裏,俗稱“八百裏加急”。

驛站基本運送的是公文和軍情,大部分時候是為軍事服務的,所以驛站是隸屬於兵部管理的部門。除了驛站之外,中國古代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快遞種類。

比如,北魏時期曾經設置過壹種“函使”,這是壹種專門負責傳遞官府信件的官差,與今日的郵差相似。北魏時期曾在各鎮都設立了函使,往來京都傳遞各種文件。類似的快遞機構明代也有,明代有個特有的衙門叫做“行人司”,裏面的快遞小哥們叫做“行人”。顧名思義,行人是壹個專門負責跑腿的崗位。不過,和普通的驛卒不壹樣,行人是有編制的朝廷公務員,只不過職位低,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九品芝麻官。

宋代最快的快遞叫做“急腳遞”。沈括《夢溪筆談》裏記載:“驛傳舊有三等:日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速,日行四百裏,惟軍興則用之。”急腳遞是最快的,只有傳遞軍情時才用。後來又出現了金字牌急腳遞,這種急腳遞用紅漆黃金字的木牌,光亮耀人眼目,每天能行五百多裏。比如,宋高宗曾在壹天內連發12道金字牌傳令,勒令在抗金前線作戰的嶽飛退兵。

此外,宋朝時還曾設立過壹種“斥堠鋪”。斥堠,原為邊境上設立的放哨和偵察的哨所,南宋時因為長期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處於交戰狀態,於是,斥堠又被賦予了通信、驛傳等職能,最終被整合為軍情通信機構“斥堠鋪”。類似於宋朝,金、元時也設立過“急遞鋪”。當然了,這些都是為了軍事戰爭服務的,所以其設立基本上都是為了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傳遞前線的軍情。而宋代各府縣所傳遞公文信息的驛站則被稱作“擺鋪”。

除了運送軍情和公文,古代的快遞系統還能郵運糧食。明朝由於遷都北京,而傳統的產糧地區在江南,為了方便快遞糧食物資,當時的明廷還在各水陸交通要道設置了壹個叫做“遞運所”的部門,其主要職責就是管理遞送糧物。

至於私人快遞的運輸,則主要依靠“民營快遞”。比如明代永樂年間由寧波幫商人首創的“民信局”,其業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兌等。到了清代,則出現了鏢局,這些都屬於民營機構。

此外,古人運輸快遞,除了徒步和騎馬外,也會使用其他的動物來代步。唐朝時有壹種“明駝使”,使用的代步動物是駱駝。在元代,由於當時的遼陽行省地域廣闊,氣候極其寒冷,人們便想到了用狗拉橇的方式來運送快遞。《元史》載,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所轄驛站總計壹百二十處,其中狗站壹十五處,並有“狗三千只,後除絕亡倒死外,實在站戶二百八十九,狗二百壹十八只”。

為了不迷路,古人有辦法

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沒有智能導航設備,那麽,古代的快遞小哥們在外該如何辨別方向呢?

對於早期的人類來說,出行在外,除了張口問路、做標記,觀察天象也是較好的導航方式之壹。人類很早便知道太陽東升西落的規律,通過太陽的方位辨別方向。到了夜晚,太陽落山,聰明的古人便通過星辰來辨別方向。《詩經》上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便是通過天上的星辰和方向對應來確定方位的。

不過,這樣導航畢竟存在壹定的風險,壹旦遇到陰雨天氣,就需要有人造導航工具。早在商代,官方便很註重修建道路,當時的統治者創建了由都城通向各地的道路體系,人們出門時順著官道走,就能到達想去的城市。此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註重對於官道的修建。

已經能夠找到方向,可是又如何知道自己走了多長的距離,身在何處呢?這時就需要丈量路程,於是出現了壹種叫做“堠”的路標,即在官道邊每隔壹定的距離堆個石堆或壘個土堆作為路標,既可指明道路走向,又可計程。

在《山海經》等古籍中曾提到過“堠”,並提及這種導航計程方式源自黃帝時期或大禹治水時期。不過,在先秦時期的典籍中並沒有明確關於“堠”的記載。以“堠”導航和計程最直接的記載見於《北史·韋孝寬傳》。韋孝寬曾經出任雍州刺史。當時,雍州路旁每隔壹裏設置壹個土堠,但壹遇下雨天氣,土堠就會損壞,所以經常要修復。韋孝寬上任後,便下令種植槐樹以代替土堠,既免去不斷修復之辛勞,又能讓行人在樹下乘涼休息。後來,官方也著力於推廣這種方式,令諸州夾道每隔壹裏種植壹樹,每十裏種三棵,百裏則種五棵。

不過,由於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以樹為“堠”的方式並沒有得到普及。到了唐代,“堠”依然是以土堆和石堆為主。當時的日本僧人圓仁曾經到過中國,並著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其中描述:“唐國行五裏立壹候子,行十裏立二候子,築土堆,四角上狹下闊,高四尺或五尺不定。曰喚之為裏隔柱。”可見,到了唐代,“堠”的設立方式是十裏雙堠,五裏單堠。

不少的唐代詩人都在詩歌當中提到過“堠”。例如,元稹在《西涼伎》當中便寫道“開遠門前萬裏堠”,說的就是盛唐時期設立的堠堡向西曾通向萬裏外的西域,人們順著這些路標,便能前往西域經商或者旅行。

此外,蘇軾在詠史詩《荔枝嘆》當中寫道“十裏壹置飛塵灰,五裏壹堠兵火催”,說在唐玄宗時代每隔五裏便有壹堠,可以說“導航系統”非常發達。還有壹位宋代詩人王柏在《迷道有感次韻》中則寫道“我今知堠子,萬裏不須疑”。可見,“堠”在古代社會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歷史的進程中,“堠”有植樹或是立碑等表現形式,不過石堆或土堆依然是主要形式。由於易受損毀,古代官方往往會設置“堠吏”,作為專門管理導航路標的人員。無論是依靠日月星辰判別方向,還是通過“堠”指路,這些導航方式都是中國古人們的智慧結晶,即使時隔千百年也依然熠熠生輝。

運送生鮮,以人命為代價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這首《過華清宮》可謂無人不知。古代快遞系統傳遞的主要是公文和軍情,偶爾也會進行物品的運輸。在唐朝,南方的荔枝要送到京城長安,靠的便是驛站系統,這也突出了古驛站的壹個重要功能:物資運輸。

荔枝這種水果,好吃但非常容易變質。嶺南距離當時的首都長安很遠,至少近5000裏路程,唐朝規定郵驛速度最快為日馳500裏。可唐玄宗不惜代價以最高規格來保障這項任務:馬和騎手在沿途驛站接力傳送,日夜兼程,壹天跑滿24個小時,速度肯定在日馳500裏以上,三五天時間把荔枝從嶺南送到長安並非不可能,所以叫做“飛馳”。

此外,這還得考驗保鮮技術,聰明的古人們創造了不少水果的保鮮方法。杜甫曾提到過柑果的保鮮方式:“結子隨邊使,開筒近至尊。”就是將新鮮水果裝入空竹簡內密封,這應該是當時挺流行的壹種保鮮方式。用這種密封方式運送荔枝,內部氧氣逐漸減少,二氧化碳逐漸增加,抑制了果實本身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了保鮮的目的。而竹筒表面堅硬,可避免荔枝在驛運中被擠壓變形。

其實唐玄宗和楊貴妃並不是最早動用國家機器來運送水果的人,這種事情早有先例。《後漢書·和帝紀》中就有相關記載:“南海獻龍眼,荔枝。十裏壹置,五裏壹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南方的龍眼荔枝要蹭著新鮮運到京城,途中需要不斷換人換馬,導致許多“快遞小哥”累死在了路上。

除了水果,古代的快遞還可以運送水產海鮮。同樣是在唐代,當時平原郡(今山東境內)的螃蟹特別有名。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裏記載:“平原郡貢糖蟹,采於河間界。每年生貢,斬冰火照,懸老犬肉,蟹覺老犬肉即浮,因取之。壹枚直百金。以氈蜜束於驛馬,馳至於京。”為了給皇帝進貢鮮活的螃蟹,地方上的老百姓必須在夜間舉火照明鑿開冰層,將肉懸在水中誘捕螃蟹,所以這種螃蟹壹只價值上百金。捕到螃蟹之後,立即用毛氈包裹起來捆縛到驛馬上,快馬加鞭,晝夜兼程,趁著螃蟹還鮮活的時候運抵長安。

到了明朝,統治者特別喜歡吃鰣魚,於是,他們的快遞清單中又多了壹項,那就是新鮮鰣魚。鰣魚每年4-6月從長江入海口回到淡水繁殖,產卵後再回到大海,捕撈期短。為了快遞鰣魚,明代在南京專門設置了鰣魚廠,而且在鰣魚廠建設了冰窖,每年魚汛來臨時,便征發附近漁戶捕撈鰣魚,精選後從冰窖取冰,將鰣魚冰凍保鮮。

《萬歷野獲編》記載:“然諸味尚可稍遲,惟鮮鰣則以五月十五日進鮮於孝陵,始開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以七月初壹日薦太廟,然後供禦膳。其船晝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換,急如星火。”貢船沿著大運河晝夜不停地行駛,路上不斷補給和添加冰塊,必須在六月底前送到北京,趕上七月初壹的太廟祭祀,然後供給禦膳房。明代萬歷年間的大臣於慎行曾經被皇帝賞賜過新鮮的鰣魚,他還忍不住賦詩壹首歌頌道:“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裏路到長安”。

清朝初期快遞鰣魚的方式更加離譜,康熙年間要求鰣魚出網後冰鎮裝匣,經陸路馬不停蹄送往京城,每三十裏設壹站,晝夜不息,以求三天之內將鰣魚送到京城,保證魚質鮮美。這對“快遞小哥”們來說無疑是沈重災難。清代人沈名蓀有壹首《進鮮行》,就是專門諷刺過這件事兒:“三千裏路不三日,知斃幾人馬幾匹。馬傷人死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至尊。”雖然古代的快遞確實快,可用國家機器來滿足統治者的口腹之欲,這的確是壹件很荒唐的事兒。

除了李自成,他們也是最強“快遞小哥”

1972年初,人們在甘肅嘉峪關市的戈壁灘上發現了壹處魏晉時期的墓葬群。這片古墓出土了許多彩繪墓磚壁畫。其中《驛使圖》描繪了壹位古代快遞小哥疾馳飛奔在驛道上傳送快遞的情景。

《驛使圖》上的這位“快遞小哥”被認為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代“快遞小哥”的形象資料。其實,在古代,像這樣的“快遞小哥”有很多。從先秦開始,平民就需要承擔徭役,幫朝廷跑腿送快遞就是徭役的壹種。直到宋太祖時期,才用軍卒取代百姓,專門設置了“遞卒”。

歷史上的很多大佬其實都在快遞行業服務過,比如孔子曾經當過季孫氏家的“委吏”,即倉庫管理員,他自然不需要自己親自送快遞,但是需要負責接收快遞以及負責倉庫物品的管理、出納等工作。漢高祖劉邦早年當過泗水亭長,除了負責基層治安管理,還負責管理文書的往來,也就是說,他的部分職能也是郵遞員。

明代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因為觸怒了當時的太監劉瑾,被貶謫到了貴州龍場驛當驛丞,也算是在快遞業服務過了。不過,無論是劉邦的亭長,還是王陽明的驛丞,雖然他們的品秩都是不入流,但上門送信的事也輪不到他們親自上陣。

清朝康熙年間,知名誌怪小說家蒲松齡曾應同鄉好友孫蕙之邀請來高郵擔任幕僚,在此期間,蒲松齡受孫蕙委派管理盂城驛驛務。盂城驛在江蘇高郵,也是當時大運河上最繁華的驛站之壹。可蒲松齡經過考察後發現:表面繁榮的盂城驛其實面臨著許多問題。後來,他還代寫了壹篇呈文上報給了上級有關部門,後人將這篇文章命名為《高郵驛站》。

不過,有些大佬可是真的親自送過快遞的。《北齊書·神武帝紀》裏有過壹段記載,說的是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高歡曾經“為函使六年”,就是上面提到的專門負責傳遞官府信件的官差。還有壹位著名的快遞小哥,即後來的“闖王”李自成。李自成早年曾經在銀川驛當過驛卒,後來由於驛站裁員,李自成丟了飯碗,於是被迫揭竿而起,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在清代鏢局興起之後,由於工作特殊,許多鏢局的掌門人都是江湖高手。比如清代乾隆年間成立的“興隆鏢局”,其掌門人是被譽為鏢師鼻祖的“神拳無敵”張黑五,之所以有這個外號,就是因其武功蓋世、威名遠播。清末著名鏢局“源順鏢局”的創始人是俠客王子斌,他還有個更有名的稱號——“大刀王五”……

維持運轉繁雜的郵驛系統,其開支壹定小不了,而且在很多時候,由於吏治敗壞,地方官吏還任意克扣驛站經費、貪汙私肥,這些因素都使得古老的驛遞制度更加弊病叢生。

晚明時天下大亂,為了省錢,崇禎皇帝聽了刑科給事中劉懋的建議,想出了個招:裁撤驛站系統。許多驛站的打工人下崗失業,包括那位曾經的快遞小哥李自成。明朝滅亡之後,驛站的管理弊病並未得到根治,清朝初期戰爭連綿不斷,驛站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順治皇帝自己也感慨道:“近來驛遞疲累至極,沖要地方尤為困苦,皆因馬價、草料、工食等銀,不敷應用。”

到了康熙初年,經過整頓驛制,加上國力提升,郵驛系統才逐漸有所好轉。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驛站的功能不斷萎縮,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後,驛站越來越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了。1888年,劉銘傳在臺灣率先“改驛為郵”,1896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大清郵政。1913年,古老的驛站功能性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來源:搜狐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2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對於祖籍東北的我而言,日本是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團麻。生於斯長於斯的瀋陽,正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地,亦即日本侵華戰爭的肇始地。彼時,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事端,炸毀柳條湖一段南滿鐵路路軌,嫁禍中國軍隊,藉此炮轟北大營,次日侵佔瀋陽。及後,在不到[詳細]

  • 3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寇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猖狂的攻打城市,掠奪土地。而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嚴重失利,喪失失地,節節敗退。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失陷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傳出了“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抵抗必亡”“再戰必亡”“亡國論”等悲觀[詳細]

  • 4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

    四百九十三年前的5月24日,湖北江陵縣張文明家的長子呱呱墜地,起名張白圭。此時千里之外的河南新鄭,12歲的高拱正在發奮苦讀,準備未來的一連串考試。而萬里之外的歐洲,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首次環球航行,剛剛結束三年。[詳細]

  • 5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

    在中國古代的小說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模式,就是一位貧寒的讀書人,在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後,成功考取功名,高中狀元,然後得到了皇家的賞識,一舉成為駙馬,從此躋身皇室之中,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仕途順風順水。[詳細]

  • 6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之一,他戎馬一生,帶領蒙古鐵騎政府了半個亞洲,而且還達到歐洲的多瑙河,為建立大元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很多開創者不同,成吉思汗不管實在成功還是失敗的時候,沒有一個將領投降,也沒有一個將領叛亂。[詳細]

  • 7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

    岡村寧次共2個孩子,長子岡村忠正,次子岡村武正,兩個兒子都先他死去,所以他的晚年很淒涼。 老大忠正是岡村在陸軍大學時期,與發妻星野理枝所生,1911年結婚,翌年得子。1926年理枝死後,這個孩子就一直由奶奶在日本照看撫養。 [詳細]

  • 8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

    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之間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10月,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的全面攻勢下,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是跑來中國尋求幫助。[詳細]

  • 9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在唐代,學子們入仕以前,一般都過著艱苦的讀書生活。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觀念在唐代是很正統的。當時的書生都是自幼拜師求學[詳細]

  • 10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有人認為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還高出許多,稱他為現代“孫武”、“軍神”。白崇喜也稱他是“共軍第壹號悍將”,但毛澤東卻對他別有看法,為何?其實,如果熟知黨史軍史的話,就不難[詳細]

  • 11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台北陽明山官邸,時年88歲。四天後,一位老人前來吊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輕地撫摸著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他就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詳細]

  • 12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

    毛人鳳娶的女間諜是戴笠送給他的,而且是戴笠的玩物,看來分析毛人鳳就必須要先談戴笠了。[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