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新 聞 > 焦 點 >

讓中美關系成為真正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

更新時間:2017-09-27 17:54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291436

讓中美關系成為真正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

彭博最新發布的一項針對基金經理和戰略分析師的調查顯示,受訪者預計2018年年底美國史上持續時間第二長牛市將會結束,美國信貸將進入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首個熊市,2019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將陷入下一輪衰退,普遍擔憂央行政策,認為需要購入非美國資產。

來自四大洲的30位金融人士並未就目前風險最大的資產種類達成共識,他們的回答涵蓋了歐洲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本幣債券等等,多集中於債券領域;然而鑒於之前經濟危機前夕失敗的債券投資經驗,只有少部分投資者表示他們會減少自己在債券市場的持有。

受訪者普遍認為需要購入非美國資產,特別是美股上漲和歐洲經濟複蘇早期階段的外國股票。部分受訪者認為通脹風險將會上升,勞動力市場將會持續短缺。

他們的主要根據是當央行資產經濟緊縮計劃達到高點之時,全球將迎來金融市場大周期的末期。目前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都有采取緊縮計劃的跡象。

出人意料的是,中國央行政策反而不是各個金融人士的擔憂重點,只有來自巴哈馬Deltec的首席投資官AtulLele表現了對中國金融體系出現問題的擔心。

大多數受訪者的關注重點是未來幾年的央行政策,過去十年以來各大央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協調努力來支持全球金融體系,一旦央行刺激政策削弱甚至撤出,將會對全球經濟帶來巨大風險。然而,近來歐洲、英國政府都興起了關於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討論,美聯儲也有減小刺激經濟政策力度的趨勢。

雖然他們不認為會出現07年金融危機式的市場崩潰,但人們仍需警惕小規模的經濟衰退。在2002年,美國股市下滑層導致超過7萬億美元財富蒸發。

倫敦Schroder資產管理公司的基金經理RemiOlu-Pitan提醒大家警惕經濟下滑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她說,目前我們擁有的是靠連通性支撐的牛市,一旦流通性喪失,市場就會出現壓力點。

關於標普500指數何時會出現超過20%的跌幅的問題,21名受訪者的答案中值是2018年第四季度。關於信貸熊市,受訪者的答案中止則是2018年第三季度,認為屆時美國投資級別公司債將相對於同期國債的收益率溢價升高1個百分點。有些受訪者則擔心出現反轉收益曲線的可能性:短期利率將高於長期水平,這有時被視為經濟衰退的前兆。

“我們將如山巔之城,為萬眾矚目。因此,如果我們在已著手的事業中欺蒙我主,使主收回目前賜予我們的庇佑,我們必將成為世人笑柄,天下醜聞。”

1630年,英國清教移民領袖約翰·溫索普在駛往美洲大陸的“阿貝拉”號上,對一千多名移民如是說。曆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說:“事後三百年,沒有人比他更好地表達了美國的命運感。”“山巔之城”和“美國例外論”從此成為美國的立身信條。

然而幾百年後的今天,美國的“命運感”正在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質疑:分裂的社會、加大的貧富差距、舉步維艱的政治……美國新政府的上台更是將這些質疑推至一個新的高峰。美國前國務卿克裏直言,2016年大選讓他在推廣“美式民主”時非常困難。

從競選之初開始,特朗普在貿易與全球化的問題上觀念極端保守,相關政策主張讓國際社會瞠目。他不僅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稱為“史上最大的盜竊”,亦稱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是一個災難”並最終選擇退出。

近日,特朗普授權美國貿易代表針對所謂“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發起調查(即301調查),並聲稱這是要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和技術。

“特朗普政府的貿易幹涉勢必會影響中美經貿合作的規模和節奏,影響中美經貿合作給雙方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副主任梁明說。

眾所周知,貿易是拉動世界經濟複蘇的重要引擎。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在貿易政策上頻繁按下“倒退鍵”,嚴重破壞了全球貿易自由化,阻滯了世界經濟企穩向好態勢的延續。

此次叫停美國這家芯片制造商的投資收購,由美國的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主導,其政府背景是美財政部,主要職責是審查外國買家收購美國公司的交易,確保此類交易不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

事實上,該委員會是以“國家安全”之名行使“貿易保護”之實:此前曾否決3Com賣給貝恩資本和中國華為的交易計劃,並正著手審查其他中國支持的美國公司收購計劃,包括中國的阿裏巴巴集團子公司螞蟻金服擬收購支付公司速彙金的計劃。

“國家安全”一直是特朗普政府貿易保護的一個理由。一些美國人士認為中國公司“涉足”越來越敏感的行業,在科技業站穩腳跟,將對美國產生威脅。

8月14日,在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特朗普抵達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14日簽署一份行政備忘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審查所謂的“中國貿易行為”,包括中國在技術轉讓等知識產權領域的做法。這一舉動引發各界對美國采取單邊行動損害中美經貿關系的擔憂。

8月14日,在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特朗普抵達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14日簽署一份行政備忘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審查所謂的“中國貿易行為”,包括中國在技術轉讓等知識產權領域的做法。這一舉動引發各界對美國采取單邊行動損害中美經貿關系的擔憂。

如今,人類面臨共同挑戰的複雜性和風險性、科學研究的艱巨性和成本之高昂,使相互依存與協同日趨加深。唯有促進合作研究和資源共享,推動高水平科技合作在國家和地區層面乃至全球范圍廣泛深入開展,人類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獲得更廣闊深遠的勝利。

近年來,中國以包容開放的態度,積極推進與多個國家在科技領域合作,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這些促使中國科技創新“外溢效應”不斷釋放。

中國科技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初,中國已經與158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00多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加入了200多個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組織。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認為,中國科技創新程度提高後,可以和相關發達經濟體更好地實現科技創新資源互補共享,整合形成更強大的創新源,也能夠利用好彼此比較優勢,降低科創成本、風險,提高整體創新效率及水平。

除了擔心所謂的“國家安全”,特朗普政府還認為中國加入WTO是導致美國國內經濟衰退、工人失業的一個因素。而現實情況是,中國一些企業積極赴美投資,對於促進美國經濟發展產生很大帶動作用。

2015年美貨物貿易對華出口支持其國內就業60萬,服務貿易對華出口支持國內就業31萬。截至2016年底,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為美國創造就業崗位超14.1萬個,其中大部分是制造業崗位。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為當地經濟、就業、稅收等作出了貢獻。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美國之前對虛擬經濟比較重視,一些實體領域存在不足,這些投資彌補了這些短板。

如果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繼續反對自由貿易,將對美國經濟造成傷害並招致美國貿易夥伴的報複。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他國家可能競相效仿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大旗下推動貿易保護主義,最終影響全球貿易自由化乃至全球經濟複蘇。

一直以來,中國對外資秉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包括降低外資進入門檻、鼓勵合理對外投資等在內的舉措,促使中國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外溢效應,對全球經濟企穩複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作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和經貿合作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應本著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中美更加廣泛的貿易往來和合作。這將給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是世界的潮流,更是兩國民間的呼聲。

美國所謂的“民主制度”到底出了什么問題?這個超級大國是否已經進入了衰落階段?如果是,是什么原因導致美國衰落?

帶著這些問題,《環球》雜志專訪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環球》雜志: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曾被一些國家奉為所謂“學習的樣板”,甚至被稱作所謂的“山巔之城”。而今天的現實卻是,美國花費兩百多年時間建立的“制度信心”,正被當前面臨的多重現實困境所動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胡鞍鋼:國家競爭本質上是制度競爭。不同的制度產生於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家,就會有不同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它們會各有長處和短處,也會共存與競爭。那些有生命力的制度具有學習力、創造力,因而就具有競爭力。即使處於弱小不利的地位,它們也會沿著國家生命周期的曆史軌跡進入成長期、加速期,達到強盛期。在國際競爭的背景下,凡是不能與時俱進的國家,即使是盛極一時的國家,都不可避免地逐步老化,走向退化,進而衰落。

美國代表的現代資本主義進入了衰落期,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美國制度的“三化”,即老化、僵化、退化造成的。

國家競爭還是不同國家的創新競爭,而不同的國家處在不同的國家生命周期階段上會有不同的創新動力和能力。上升型綜合國力反映了國家創新力的不斷上升,反之,下降型綜合國力反映了國家創新力的不斷下降。

從曆史發展角度看,發達國家因發達而成熟,也會因發達而老化。從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發達國家的確進入了老化的階段,既體現為幾百年的制度老化,決策機制的僵化,還體現在人口和勞動力的老化。更重要的是觀念老化:不思進取,只圖安逸,不願貢獻,只圖索取。可以稱之為“老化文化”。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歐盟、美國和日本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僅約15年)就迅速衰落下來。

《環球》雜志:“美國衰落論”在西方,包括美國本身的學術界、思想界,是一個幾十年來被反複談論的話題。你認為美國衰落了嗎?有什么理論和數據支撐關於美國衰落的判斷?

胡鞍鋼:我采用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理論來描述、認識、分析和理解國家興衰,並選擇5個定量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出口額、制造業產出、人力資源、綜合國力)占世界總量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生命周期。由此既可以驗證美國在曆史上的崛起過程(如18701913年),也可以驗證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頂峰時代(19451955年)、強勢時代(19551990年)、獨霸時代(19902000年)和衰落時代(2000年之後)。

20多年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霸權,形成了人們常說的“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保持了較高的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占世界總量基本穩定,甚至在90年代末期因技術革命還明顯上升,美國GDP(PPP,2011年國際美元,下同)占世界比重由1990年的19.7%上升至2000年的20.6%。

當美國成為不可一世的超級強國,卻也無意識地深深陷入“美國病”,出現了無法預見的加速衰落。進入21世紀的十幾年,美國GDP占世界總量比重到2015年下降至15.7%,比2000年下降了4.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美國貨物和服務出口貿易額占世界總量的比重以及綜合國力在世界的分量都有所下降。這是美國持續衰落的重要階段。

《環球》雜志:在你看來,美國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胡鞍鋼:美國總是把自己的問題視為“他國錯誤”。不過我的研究表明,美國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內因。

進入21世紀,美國犯下了一系列戰略性決策錯誤。

一是先後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還策動了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的一系列動亂和沖突,陷入戰爭泥潭不能自拔,美國已經患上了“戰爭上癮症”和“軍事幹預症”。

從曆史上看,每當美國發動一場戰爭之後,其GDP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就會下降。朝鮮戰爭之後,美國GDP占世界比重下降了0.8個百分點,越南戰爭之後下降了3.1個百分點。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也是一樣,按1990年國際美元價格的數據計算,2000年至2008年,美國GDP占世界比重就下降了3.0個百分點。這兩場戰爭的費用要遠高於越南戰爭,加速了美國自身的衰落。

二是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進而引發了國際金融危機,導致自身陷入持續低速增長期。20082015年期間美國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4%,遠遠低於19902000年的3.4%。美國聯邦政府是一個入不敷出、靠借債度日的“當代賈府”,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持續擴大。在小布什任期,一般性政府債務相對GDP的比重由2001年54.7%升至2008年的76.1%,上升了21.4個百分點;2012年,當奧巴馬結束他的第一個總統任期時,這一比重已達到103%,比2008年上升了26.9個百分點。這是典型的“在我身後,哪管洪水滔天”機制,每一屆政府都會給後人留下沉重的負債。

三是美國國防支出屬於“過度擴張型”,加速了美國走向衰落。20002010年,美國軍費開支占世界總量比重都在40%以上。其中2005年達到最高峰值48%,相當於當年美國GDP占世界比重的1.74倍。2015年美國國防支出占世界比重為36%,盡管比2005年大幅度下降,但是美國出口額占世界比重僅為9%,前者是後者的4倍。這是典型的過度擴張、“得不償失”的案例。

《環球》雜志:對於美國的衰落,你能給出什么樣的理論概括和總結?

美國耶魯大學曆史學教授保羅·肯尼迪認為,如果一個國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資源不是用於創造生產性財富,而是用於非生產性的軍事目的,那么,從長遠來看,這很可能會導致該國國力的削弱。同樣,如果一個國家在戰略上過分擴張,如侵占大片領土和進行代價高昂的戰爭,它就會遭遇一種風險,即對外擴張得到的潛在好處很可能被它付出的巨大代價抵消。如果這個國家正處在相對經濟衰退時期,這種困難將變得更加嚴重。這就是所謂的“保羅·肯尼迪陷阱”。

以上幾個原因共同制造了當代資本主義的兩大危機: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代下的戰爭和軍事幹涉危機、由金融投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無論是美國五角大樓的將軍們還是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家們,他們都不會創造物質財富,前者擅長的是摧毀物質財富,後者擅長的是催生虛假財富。他們都不會保護人民,前者是殺傷無辜平民,後者是掠奪投資者和股民。確切地講,正是他們成了加速美國衰落的“始作俑者”。

《環球》雜志:自2008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包括美國、歐洲在內的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陷入長期的經濟低迷狀態,這種狀態在未來是否會持續?在這一背景下,世界格局會發生什么變化?

胡鞍鋼:根據世界經濟史專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總結,自1820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長特別迅速,但是各地區和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長存在不平衡性,經濟增長模式極不相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人均收入差距懸殊,特別是南北國家的發展呈現出“大趨異”的態勢。

我們根據麥迪森提供的18202008年的世界經濟數據庫,對2030年世界及主要大國做了長期預測與展望,其主要結論是,未來南方國家將高增長,北方國家將低增長,全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南北國家大趨同,南北格局大逆轉。主要發展指標將由二三十年前的“(南)三(北)七開”到目前的“五五開”,再到二三十年後的“(南)七(北)三開”。

《環球》雜志:美國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胡鞍鋼:從曆史的角度看,中國仍處在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並擁有長期的戰略機遇期,不止是21世紀頭20年,是頭30年甚至頭50年。我們稱之為“中國機遇”。從國際視角看,二十國集團(G20)綜合國力呈現南方國家上升、北方國家下降的趨勢,這為中國創造了“天時、地利、國和”的戰略機遇期。

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這是“天時”機遇。中國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直接影響世界格局走向。

中國與G20南方國家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同樣,北方國家的衰落,更期待並需要中國機遇,無論是貿易機遇和投資機遇,還是技術創新機遇和綠色能源機遇。機遇與挑戰並存,而機遇大於挑戰;合作與競爭並存,但合作大於競爭。中國也與G20北方國家建立了各種全面戰略夥伴關系。

目前,中國已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同時也是G20各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成為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的交彙節點,它們之間的橋梁和渠道。

周邊大國發展也是中國的機遇,這是“地利”機遇。中國周邊有六大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韓國和日本),除了日本屬於衰落型大國之外,其餘都屬於正在崛起中的大國,相互之間可以產生明顯的溢出效應,合作大於競爭。目前,中國已經與俄羅斯建立起“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與印度建立起“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與巴基斯坦建立起“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與印度尼西亞建立起“全面戰略夥伴關系”,與韓國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周邊六大國中已經有五個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友好夥伴關系”,只有與日本一國的關系得不到改善,但不影響整體“地利”大局。

中國特色大國夥伴關系網絡是中國發展的“國和”機遇。“國和”本質上是大國關系,是大國之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大國外交之路,創造了遍布全球的大國夥伴關系網絡,與世界絕大多數大國建立了“戰略夥伴關系”,這是不針對第三國、不搞對抗的平等關系、對話關系。這使得中國成為目前世界各國中,擁有大國夥伴關系最多的國家。“和為貴”,這種夥伴關系網絡成為中國發展的“國和”機遇。

《環球》雜志:如何看待未來的中美關系?

胡鞍鋼: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利益相關者,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之一,是美國最大的海外留學生來源國,還會成為美國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之一。中國、美國和二者的雙邊關系,這三大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既可能對世界產生極大的正外部效應,也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極大的負外部效應,屬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在整個國際舞台上,中美國力的相對變化,造成了對中美關系的新認識,導致中美在國際領域的競爭、合作態勢發生變化。最壞的情況是中美發生對抗或沖突,這不僅不能阻止或中斷中國的持續崛起,還將加速美國的衰落。因為兩國處在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既是創造“天時地利”的關鍵,也是創造“國和”的關鍵。

中國與美國構建的“新型大國關系”,不是以往的世界超級大國關系。中國不是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而是反對霸權主義,更不會自己搞霸權主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不是挑戰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而是與美國主動合作、相互協商,在國際事務中共同商量、共同承擔應盡的責任;中國不會搞我贏你輸的零和關系,而是積極擴大雙方的共同利益,讓中美關系成為真正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

在與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方面,中國的戰略資源越來越豐富,戰略優勢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合作、競爭,還是避免沖突,我們的主動權都越來越多,發展機遇越來越大。既要順其大勢,又要大有作為;既要積極爭取,又要守住底線。

中美兩國綜合國力對比的實質性變化是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客觀條件。盡管兩國曆史文化傳統差異甚大,政治社會制度根本不同,安全利益和訴求也各有不同,還有各種矛盾、分歧甚至沖突,但這些問題都是中美關系的支流,雖然難以避免,但是可以根據國際規則或雙方約定的規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解決,不使競爭走向沖突,更不能使沖突走向對抗。對此,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戰略定力。

根據新華社、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谷卓恒何方神聖,敢以卵擊石犯眾怒?

谷卓恒何方神聖,敢以卵擊石犯眾怒?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