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
- 更新時間:2017-07-18 16:15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626344
馬可·波羅,13世紀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沿陸上絲綢之路前來東方,經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曆時四年,在1275年到達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國遊曆了17年,並稱擔任了元朝官員,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到過雲南和東南沿海地區。
1289年波斯國王阿魯渾的元妃去世,阿魯渾派出三位專使來元廷求婚。忽必烈選定闊闊真為元室公主,馬可波羅趁機向忽必烈大汗請求參與護送任務,在完成使命後,他們可以並順路歸國。1292年春,馬可波羅隨三使者護送闊闊真公主從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1295年馬可波羅一家回到意大利。
回意大利後,馬可·波羅在一次海戰中被俘,在獄中他口述了大量有關中國的故事,其獄友魯斯蒂謙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元朝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但是,他是否真的到過中國的問題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這個問題在過去由巴德禮-波尼(G. Baldelli-Boni)與馬爾斯登爵士(SirWilliamMarsden)等早期編譯《馬可‧波羅行紀》的學者們於19世紀初期提出。他們主張馬可‧波羅未曾到過中國,因為在其行紀中並未述及長城、茶葉與纏足等中國事物。而德國中古史家於勒曼(KarlDietrich Üllmann)在1829年更主張馬可‧波羅未曾越過今日俄國喀山(Kazan)以南的地區。這些質疑都為玉爾爵士(Sir HenryYule)於1860年再度提出。而吳芳思(Frances Wood)1996年出版的《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Did Marco Polo Go toChina?)一書(漢譯版1997年由新華出版社發行),則是這些質疑的現代版化身。
吳芳思的懷疑論調,很快就受到歐洲中古史家與蒙古學家異口同聲的反對。其中又以傑克生(PeterJackson)1998年刊登《倫敦亞非學院學報》上的《馬可‧波羅及其<行紀>》(“Marco Polo and His‘Travels’”)一文,以及羅依果(Igor de Rachewiltz)1997年在《中亞研究》發表的長篇書評《馬可‧波羅去過中國》(“MarcoPolo Went to China”)為代表。傑克生將吳芳思反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理由歸納為三點:1) 馬可‧波羅在其行紀並未交代纏足、飲茶與長城等任何外國人遊曆中國時會感到印象深刻的事物;2)馬可‧波羅的名字從未在任何中文文獻中被提起;3)
馬可‧波羅自言曾參加過圍攻襄陽之役,而這明顯是他個人的自吹自擂。為了反駁吳芳思的說法,傑克生認為我們必須要先對《馬可‧波羅行紀》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做比較公允的評價。因此他的文章主要處理以下幾點問題:1)《馬可‧波羅行紀》是什么?2) 其撰寫目的為何?3) 書中究竟說了什么?4) 該書在何種程度上反映了馬可‧波羅的個人經曆?
首先,傑克生分析了《馬可‧波羅行紀》的作者與傳抄者,比較了巴黎版、托斯卡納版、多明我會的托缽修士皮皮諾(Francesco Pipino ofBologna)的拉丁語譯本、另一個不同於前者的拉丁語譯本,以及拉穆西奧(Giovanni BattistaRamusio)16世紀整理的版本等等,說明《馬可‧波羅行紀》並非出自馬可‧波羅本人之手,而是透過其牢友魯斯蒂謙(Rusticello)的記載而反映出來的馬可‧波羅遊曆。因此我們不能對其敘述多加著墨。而馬可‧波羅書中未提及的事物,也不無可能存在於其他已失傳的版本中。
至於馬可‧波羅是否真有其人,根據其他的曆史文獻記載,達揆(Jacopod’Acqui)曾述及馬可‧波羅在1296年與熱那亞人的海戰中被俘,而病中的他也曾表示他所說的尚不及他所見的一半。而醫生與哲學家狄阿巴諾(Pietro diAbano,1316年過世)也說自己曾見過馬可‧波羅。最後有關馬可‧波羅家族的文獻也保存了下來。這些都是馬可‧波羅真有其人的證據。
有關《馬可‧波羅行紀》的撰寫目的,傑克生認為《馬可‧波羅行紀》是由一個職業傳奇冒險故事作家所作。但是在後世傳抄與流通的過程中,對該書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該書事實上是一個世界各地的百科全書式研究,但並非嚴格按照時間先後順序組織而成的。
關於《馬可‧波羅行紀》為個人觀察還是道聽途說的問題,傑克生認為即便如教皇使者柏朗嘉賓(John Plano ofCarpini)等人曾經親曆蒙古汗廷,但其遊記中亦不乏如犬首人身國等道聽途說之詞。《馬可‧波羅行紀》也不例外,但行紀的作者確實試著把個人經驗與道聽途說進行區分。
至於馬可‧波羅究竟去過哪些地方,傑克生認為他除了去過雲南、汗八裏等地外,也確實去過印度。他特地強調了印度行紀的重要性,因為正是在1290年左右,馬可‧波羅結束了印度之旅回到汗八裏後,由於陸路不安全,才決定改由海路護送元朝宗女闊闊真(Cocacin,即Kökechin)前往伊利汗國。
至於歐洲人在元朝的情況,傑克生提到在馬可‧波羅之前,1261年已經有富浪國(即法蘭克人)訪問忽必烈汗的紀錄。但是馬可‧波羅卻是第一個訪問遠東的意大利人。而在他之後,才有方濟會士孟高維諾(Johnof Montecorvino)1307年抵達汗八裏,並且成為汗八裏的第一任大主教。而在他與威尼斯商人達魯卡隆戈(Pietro daLucalongo)的通訊中,也曾經透露後者為其在中國買地建立教堂一事。因此馬可‧波羅的中國之旅是早於前述兩位曆史文獻所記載的意大利人。
針對馬可‧波羅未能提供許多中國生活細節這一點,傑克生認為首先馬可‧波羅很可能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為忽必烈汗效勞,例如出使印度等,因此不一定長期待在中國一處。此外,他身為色目人的身份也可能使他減少了與漢人有更多接觸的機會。此外馬可‧波羅聲稱自己通四種語言,但從他將伯顏丞相的名字誤釋為百眼可知,這其中可能不包括漢語。但他很可能通波斯語和突厥語,前者為當時歐亞大陸所通行的語言。這也反映在他以波斯語或是突厥語的形態來轉寫地名與人名上。
馬可‧波羅護送闊闊真前往伊利汗國一事,一直被視為是證實《馬可‧波羅行紀》真實性的有力證據之一。闊闊真一事見於波斯文與中文史料,前者為拉施特(Rashidal-Din)的《史集》(Jami’al-Tawarikh),後者則為《永樂大典》(最早由楊志玖所發現)。然而馬可‧波羅的名字不見於波斯文與中文史料中這點,構成了吳芳思不承認此一證據的主因之一。然而羅依果認為《馬可‧波羅行紀》精確記載了三個使臣的名字以及其中兩人死於途中一事。這點已經足以證明其敘述的真實性。至於馬可‧波羅之名未被記載之因,羅依果認為這只是說明馬可‧波羅並不像他聲稱的一般在使節團中有重要地位罷了。而傑克生則進一步認為這與中國將外國商人視為貢使的傳統相關,但事實上商人在使節團中只是作為蒙古大汗之商業利益的官方代表,並不真正具有重要性,自然也就不會被記載入史冊當中。
羅依果認為馬可‧波羅獲得蒙古大汗的牌子,也是曾經來過中國的重要的證明之一。牌子,簡單來說就是聖旨,有了它,使者可以任意征用他所需要的資源,各驛站也有義務提供使者膳食與馬匹。他同時也澄清馬可‧波羅一行人一共拿到了七個牌子,而非吳芳思所稱行紀中對牌子數目的記載有混亂的情況。根據羅依果的統計,1266年馬可‧波羅的父親與叔叔在第一趟旅程中從忽必烈汗手中拿到一面;1290/91年波羅一行三人從忽必烈汗手上拿到兩面;1293年三人從海合都汗手中拿到四面牌子。一共七面。牌子的數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吳芳思認為後來馬可‧波羅騙了馬費奧的錢而導致爭訟,其中牌子成為兩人爭奪的焦點。但是羅依果認為吳芳思誤讀了記載,因為原文並沒有提到任何欺騙的行為,只是純粹賠償在特拉布宗(Trebizong)經商的損失罷了。
很多學者認為馬可‧波羅沒有來過中國的證據之一,就是在中文史料中找不到馬可‧波羅的記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實有很多色目人來到中國,但也都沒有出現在中文史料中。例如前述的方濟會士孟高維諾,他的事跡也不見於中文史料。一般認為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汗底下做的工作是屬於幕僚或顧問性質的非正式工作,並不在有品級的中國官僚系統之內,也因此不會出現在中文史料中。
至於《馬可‧波羅行紀》中沒有提到長城的問題,根據美國曆史學者林蔚(ArthurWaldron)的研究,在明代以前其實不存在長城。因此在《馬可‧波羅行紀》沒有留下相關記載就不成為問題了。
有關《馬可‧波羅行紀》的性質,傑克生作出了很中肯的分析:1)
該書是一部對已知世界的描述,而非馬可‧波羅本人的回憶錄或旅行日志。在許多事情上,《馬可‧波羅行紀》提供了許多詳實的資訊,以至於讓讀者很難相信在缺乏親身經曆者的口述下,魯斯蒂謙能夠編造出這些情節。馬可‧波羅也許未曾遊遍中國,但是他似乎確實在中國與印度之間進行過海上探險。對於他們曾遊曆的地方,相關的記述多半是組織松散的。馬可‧波羅本人、行紀執筆者以及後世的傳抄者等人在對中國的描述以及馬可‧波羅的地位上,確實有誇大其詞的嫌疑。但是這並不能代表馬可‧波羅未曾到過中國或是甚至未曾跨越克裏米亞。
然而,即便吳芳思的懷疑論調已經遭受到許多反駁,但之後仍然有其他學者從不同角度支持其看法。例如2011年意大利學者彼得雷拉(DanielePetrella)就從考古學角度出發,認為從日本考古發掘的船艦殘骸顯示,蒙古船艦應為三桅船。這與《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載的五桅船明顯不同。因此他認為其記載有問題,並懷疑其中國之旅的真實性。
近年來關於這個爭論,德國圖賓根大學漢學教授博漢思(Hans UlrichVogel)再度提出支持馬可‧波羅曾經來過中國的證據。在其2012年新書《馬可‧波羅到過中國:貨幣、食鹽與稅收方面的新證據》(Marco Polo Was inChina: New Evidence from Currencies, Salts andRevenues)中,他將數種《馬可‧波羅行紀》不同版本中有關中國紙鈔、貝幣、鹽幣、鹽業、稅收制度的段落選出來與其他記載相對比,發現馬可‧波羅的記載不僅在質量上都優於其他同時期歐洲、波斯與阿拉伯旅行者(例如柏朗嘉賓與伊本‧白圖泰﹝IbnBattuta﹞)的相關記載,同時也與中國的漢文史料記載若合符節。
例如博漢思就列出馬可‧波羅在提到元代紙鈔時,提到了紙鈔的設計,13種不同的紙鈔面額,顏色為黑色,紙鈔尺寸大小隨面額不同而改變,而且紙鈔破損後只需付原面額的百分之三的手續費即可更換新鈔,而且紙鈔可以用來作為繳稅、交易與付款的媒介等。這些與漢文史料的相關記載若合符節。此外,馬可‧波羅沒有提到元代福建使用紙鈔一事並非巧合,當時元朝貨幣系統在流通區域上存在著南少北多的不均衡情形。這肇因於在南方仍有許多南宋銅錢流通,且蒙古人對於新征服之南宋領地的統治仍然十分脆弱,加上地方官員敷衍塞責推行不力,或是囤積紙鈔以待升值,另外紙幣本身的品質不佳與數量不足,都導致了元朝紙鈔當時在中國南方使用不廣的結果。
另外《馬可‧波羅行紀》中提及貝幣在雲南地區流通,且這些貝幣是從印度輸入的。這些記載對照漢文史料也都能夠得到印證。根據元代的材料說明,這些貝幣不只來自絲路南端,也來自廣西、貴州與四川等地,以及沿海的市舶司,如上海、杭州、泉州與廣州等地。其中馬爾地夫又是當時亞洲貝幣的主要產地。所以基本上可以說馬可‧波羅的觀察相當正確。
簡言之,雖然如吳芳思等學者所言《馬可‧波羅行紀》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其中所記載的中國相關資訊大體仍然相當准確。如果說馬可‧波羅並未親自走訪這些地方,而僅憑道聽途說而取得這些精細的資訊,確實很難讓人信服。目前西方學界主要還是認為馬可‧波羅確實是曾經到訪過中國的。而這個爭論,未來隨著更多考古與文獻材料的發掘,勢必還會出現更多的討論。身為一個研究者,筆者也期待透過這些討論,有助於我們對馬可‧波羅以及他所遊曆的元代中國有更為深廣的認識。
根據新華社、中新網、澎湃新聞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中國創新研發2.4萬億 穩居全球第二
-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予3科學家 表揚對理解複雜物理系統貢獻
- 航天員明與港青「天地對話」 楊潤雄冀學校安排同學觀看直播
- 29歲女博士5天被騙85萬: 孩子, 我寧愿你少讀點書
- 解放軍空中突擊旅可一小時包圍台灣“總統府”
- 1演習後發現榴彈短少 台軍全面清查
據中通社報道:台軍「漢光演習」結束後,陸軍第八軍團下轄裝甲旅日前清點彈藥時,發現40毫米榴彈練習彈數量與清冊不符。軍方22日回應,已成立專案小組清查中,並將檢討究責,防範類似事件重演。 [詳細]
- 2「九章」量子神算 秒解億年難題
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港稱量子電腦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詳細]
- 3 哪些核心技術, 還在“卡脖子”?
劉亞東認為,缺乏科學武裝、缺乏工匠精神、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成為阻礙中國攻克一些核心技術的共性原因。 “我國科技創新已進入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的新階段。其中,2016年,全國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5676.7億元,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準2.0[詳細]
- 4軍售化整為零 美賣台36戰車
據外媒報道,美國國防部證實,將出售36輛AAV7A1型兩棲突擊車,這項總額為8360萬美元(約6.55億港元)的訂單由英國航太系統公司負責,預計2020年7月完成。兩岸學者表示,華府以小規模的個案方式處理軍售,是想降低中國大陸的強烈反應,但對台軍售違背中美三個聯[詳細]
- 5穗智能機器人產業達600億
據報道,記者7月1日從中國計算機學會廣州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十五周年暨「智勝未來、智造廣州」專題論壇獲悉,目前廣州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規模已近500億元人民幣(約為593億港元),機器人生產量居全國第二。而廣州亦正在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打造[詳細]
- 6科大校友研平價潛拍機 透視海底
海洋世界深不見底,吸引不少海洋愛好者去潛去拍去發現,但市面上的潛拍機價格高達八萬元且大多作工業用途。香港科技大學碩士校友組成的團隊研發出主打大眾市場的潛拍機,售價只是1.6萬港元,可深潛水底五十米,電池續航達四小時。[詳細]
- 7「鵲橋」中繼星順利進入地月軌道
據新華社報道:5月21日,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4日11時06分,「鵲橋」中繼星成功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里的Halo使命軌道。這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2018年底人類首次窺探月背而發射的嫦娥四號[詳細]
- 85G到來將催生更多智慧生活應用場景
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中國預計將在2025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5G市場。24日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第七屆港股100強頒獎典禮上,眾多嘉賓看好5G商用市場,認為5G的到來將催生更多智慧生活的應用場景。 [詳細]
- 9貝索斯送人上太空 旅費156萬起
據英國路透社報道:亞馬遜(Amazon)兼太空探索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創辦人貝索斯2019年擬實行首次送人上太空的計劃,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該火箭公司計劃向乘客收取約20萬至30萬美元(約156萬至234萬港元)的太空旅費。[詳細]
- 10機場App升呢 行李拎得即知
■林天福(右)介紹流動自助登機櫃位iCUSS。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新功能程式下月有售可多次重用 不必一過關撲去輸送帶苦等機場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在香港機場行李輸送帶苦候行李抵達一直為旅客所詬病。為提升旅客[詳細]
- 11C919大型客機第三架機首飛成功
28日,記者從商飛公司獲悉,當日12時45分,C919大型客機103架機平安降落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圓滿完成第一次飛行,標誌着目前共三架C919飛機進入試飛狀態。 [詳細]
- 12中國首艘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下水
據新華社報道:中船重工武船集團為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打造「深海一號」8日在武漢順利下水。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為中國大洋調查再添一利器。[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