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之路」,藝術「絲路」
- 更新時間:2019-06-30 16:14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2250
如果說「飛天」形象是中國藝術的重要標誌性符號之一,那麼這也就意味着中國藝術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體,國內各民族文化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文明成果。不少研究者指出,「飛天」最初來自印度佛教(圖1),在後來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中,最終形成中國人的飛天形象。飛天更是絲綢之路的標誌性符號。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藝術成果,她不但是陸上絲路藝術傑作,也是海上絲路的重要象徵,而且融入唐、宋、元、明、清玉器、瓷器、金銀首飾等社會生活的多方面。
姜舜源文、圖
其實飛天形象傳入中國之前兩千年,中國就有名、實與後世差不多的「飛天」,從上古神話《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山海經》精衛神鳥,到戰國屈原《雲中君》,到唐代李白「霓為衣兮風為馬」的「雲之君」,中國古代一直有會飛的神靈。佛教傳入中國後借用了現成名詞。
「飛龍」「飛仙」化而「飛天」
「飛天」一詞最初出《周易.乾》:「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飛龍在天,表示君子得志。後來儒、道都奉《周易》為原始經典,由此生發。西漢儒者揚雄《法言》:「或曰:龍必欲飛天乎?」他理解《乾》的卦義,君子未必一定要「飛天」,是因時制宜,待時而動。東漢趙岐註《孟子》也說聖人如神龍,「亦能飛天」,亦能潛隱。
與此同時,先秦東海方士和道家說東海有「飛仙」。《山海經.海外南經》:「羽民國,身生羽。」晉朝郭璞註:羽民國人「能飛」。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冥海,惟飛仙能到其處。」佛教利用飛天概念之後,道家還一直使用飛天。例如南朝道士陸修靜《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有「騎乘飛天神仙」;金明七真《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提到「飛天音樂」。
大概在東漢傳入中原之後不久,佛教就借用了中國原有「飛天」概念。佛教裏的「天」指天神。東晉高僧釋支遁(三一四至三六六年)是老莊哲學專家,玄、佛結合先驅,在闡述佛教教義時順手使用儒、道成說,其《四月八日贊佛詩》:「飛天鼓弱羅,騰擢散芝英。」鼓弱羅,疑為佛教歌神、樂神「緊那羅」菩薩(Kinnara)的別譯;飛天鼓弱羅,敦煌文獻裏則作「飛天伎樂」。大約一百五十年後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稱北魏洛陽景興尼寺,「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這是對北魏飛天的具體描述,廣泛存在於敦煌、雲岡、龍門等地石窟中。飛天在天空翱翔,所以一般分布於洞窟天頂、壁畫上方。
有人從飛天起源和職能上,認為她是「乾闥婆」與「緊那羅」合體。兩者都是古印度梵語音譯,前者意譯為樂神,後者意譯為歌神。還有人再加上印度佛教音樂神「迦陵頻伽」,則三神合一。其實飛天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未必在古印度佛教裏一一對號入座。無論比較中國原有飛天,還是佛教原有眾神天,漢唐以來的飛天,內涵、外延都獲得極大發展,已經超越宗教的範疇,而成為美的化身、美的象徵。
敦煌傑作 石窟飛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考古發現轟動世界,飛天藝術形象隨之名聲大噪,稱為「敦煌飛天」,連同毗鄰的瓜州榆林窟、沙州西千佛洞,有飛天四千多身。
圖 [2]:莫高窟第217窟北壁,盛唐穿樓飛天。
圖 [3]:榆林窟第15窟前室頂南端唐代伎樂天。山西大同雲岡、河南洛陽龍門等石窟,也有大量石雕飛天(圖 [4])。
圖 [5]為雲岡石窟北魏後期獻文帝開鑿的第十窟,前室窟頂東側滿雕飛天及團蓮。飛天均飾頭光與飄帶,造型一種為面似童子,戴耳璫,佩項圈,飾臂釧、手鐲及腳鐲,上着斜披絡腋,下着短裙,肌膚豐盈,體格健壯,手托團蓮;一種為髮髻高聳,面貌清秀,身着斜披絡腋,腰繫大裙,身體修長,手握蓮蕾。她們身體健美,姿態優雅,動作豪放。
圖 [6]: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蓮花洞飛天,是龍門石窟北魏飛天傑作。窟頂中心高浮雕一朵直徑三米多的大蓮花,圍繞蓮花是六位手捧果品,迎風飛翔的大型飛天浮雕。圖中這身飛天,身長一點六米,雙手托舉一隻盛滿生果的果盤,雖是騰雲駕霧飛行狀態,但累積四層的果品安然無恙。她一面傾折腰身向前飛翔,一面縱目遠眺。她櫻口秀鼻,眉清目秀,凌虛御風,長裾飄飄,富於動感,與中心的蓮花迴旋映襯,形成一幅立體旋轉天頂畫,比起西方穹窿頂教堂的天頂畫更具立體動感。
圖 [7]:洛陽龍門石窟盛唐四雁洞,窟頂是一個蓮花藻井,四周有四隻金翅烏鳥和兩身飛天環繞。兩飛天上身赤裸,戴項飾,下着長裙,手托果盤,呈飛翔態,姿態優美自然。
圖 [8]:雲岡石窟第17窟,為北魏早期「曇曜五窟」之一,文成帝拓拔濬時所鑿,是雲岡石窟代表,也是西域造像藝術東傳巔峰之作。窟中西壁下層龕內頂部右上角浮雕飛天,面相渾圓,五官俊秀,胸前佩長瓔珞,腰繫大裙,揚手托花蕾,動態優雅,形象迷人。
宮觀飾品 世俗飛天
圖 [9]:故宮博物院藏北朝青釉貼塑蓮花尊,河北景縣北齊天統元年(五六五年)封氏墓出土。通體採用淺浮雕裝飾技法,貼塑飛天、寶相花、團龍、雙層菩提葉和菩提花。其中飛天位於口沿下天際部位。
圖 [10]:山西芮城縣永樂宮三清殿壁畫飛天。飛天手捧靈芝,飛翔於雲氣之中。壁畫為元泰定二年(一三二五年)河南洛陽畫師馬君祥等人所繪。
圖 [11]: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壁畫飛天。畫中飛天頭戴花冠,手捧花盤,足踏祥雲。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一○五六年),金明昌年間增修,塔底層門道兩側和內壁周圍繪壁畫。
圖 [12]:國家博物館藏宋代白玉持珠飛天。橫五點八厘米、縱二點七厘米。宋代之前飛天,一般身體扭轉,胸以上部位做正面造型。宋代以後飛天多俯身,面向前飛行。這件飛天是典型的宋代風格,身體平展而略有起伏,通過寬窄不同的陰刻線刻畫衣紋,飄帶鏤空,雲中飛行之態,果然是行雲流水,流暢自然。
圖 [13]:山西靈丘縣出土元代飛天金首飾,飛天迎風翱翔,頭戴寶冠,眉清目秀,雙手前伸作獻物供養狀,屈右腿,帳帛裙帶飄曳,身下祥雲為柄,結構巧妙。
圖 [14]:首都博物館藏明代玉飛天,長六點五厘米、寬三厘米,北京市密雲縣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白玉光潤無瑕,鏤空加陰刻琢製。飛天圓目、高鼻、小口、闊耳、雙髮髻。雙臂前伸,手捧蓮花,背上衣帶隨風飄揚。雙足交叉,足心向外,身下透雕如意祥雲。雙徹陰線碾琢出衣褶、手鐲,面部表情生動,造型豐滿飄逸。
「海絲」巨剎 斗拱飛天
始自六七年前玉石之路的陸上絲路,盛於漢,極於唐;海上絲路始於唐,盛於五代、兩宋,繼續發展於明、清。唐代東南地區經濟發展,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福建泉州逐漸形成東南海外貿易區域中心,海外航線眾多,其中通往印度及阿拉伯半島航線最繁忙,佛教及佛教樂舞也經由海上絲路傳入泉州。比起敦煌「西出陽關無故人」,航海更是九死一生,因而在此大建佛寺祈求平安。泉州開元寺的興建和繁盛,正是海上絲路發展、繁榮的見證。該寺始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六八六年)。五代、宋、元時泉州成為全國第一大港,開元寺大發展,周圍有一百二十個支院,奠定了現存基本格局,現存大雄寶殿等主要殿堂,均保留了宋朝舊制,東、西石塔(圖 [15])是南宋建築。明代海上貿易實際上極為繁盛,現存大雄寶殿建於明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年)。
大殿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建築面積一千三百三十八平方米,重簷歇山頂,通高二十米。殿內採用「減柱造」,以八十六根大石柱,承托木構樑架,殿內斗拱共七十六朵。與敦煌、龍門、雲岡等陸上絲路石窟寺的飛天,作為壁畫、雕塑作品藝術形象不同,開元寺的飛天是建築構件斗拱,具有托舉樑枋的承重功能。研究表明,她是由海上絲路直接從古印度傳入,保留了古印度相應構件的力學功能,至今印度教堂中仍可見到承重的天使。
殿中央供奉五方佛,佛前上方柱頂的二十四朵斗拱雕成飛天形象,分成兩排,面面相對,塑造佛祖說法,眾神天奏起背景音樂、並翩翩伴舞的場景。一般認為此處飛天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敦煌飛天造型於一身。她們體態婀娜、雙翼舒展、羽毛燦爛、雍容華貴。頭戴花冠,半裸的上身穿一件色彩斑斕的小背心,上身向前伸出,臂腕戴金鐲,或持硯揮毫,或曲臂吹笙,或手抱琵琶,或輕歌曼舞,披帛飄揚如仙,正上演一場印度佛教樂舞與泉州唐代樂舞完美融合的大型飛天樂舞。飛天背上長着一雙翅膀,下身嵌在柱榫裏,兩肋露出鳥爪─原來她們是斗拱的「拱臂」,正用力托起頭上或腰上的「升」,沉重的殿頂有賴她們撐起來!(圖 [16])
大雄寶殿後甘露戒壇,藻井斗拱和四面珩樑處,也有二十四身飛天斗拱,形象與敦煌飛天一致,但仍有承重功能。
中國人不但追求藝術美,更追求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繼漢代由西域引進汗血寶馬「天馬」之後,陪伴唐太宗建功立業的「昭陵六駿」也來自西域。據歷史學者葛承雍考證,「特勒驃」來自突厥某位官員所贈,「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青騅」來自西方「大秦」即古羅馬,「青」是「秦」的突厥文音譯;「什伐赤」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什伐」是波斯語「馬」音譯(圖 [17])。 本系列完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港生商丘溯源中原「三商文化」
作為中華文明的策源地之一,商丘催生了影響後世的商業文明。「商文化」的千年流衍遞嬗,促進了商品流通與工業生產的發展。在「商文化」的影響之下,誕生了與晉商、徽商齊名的豫商。這些商人勵精圖治,在中原大地留下許多經商佳話。6月16日,「2018范長江行動─[詳細]
- 2印度的城鎮怎可用一個“吵”字形容
搭上一輛舊得快要散架的老巴士,從西巴基斯坦進入印度國境的時候,已經是八月末了。我遇上的第一位印度人獨自端坐在遠處的紅土上,那裏離國境不遠。他那幅樣子突然吸引了我。 [詳細]
- 3古代也有商品造假 那時古人如何打假維權?
自古以來造假和打假都是永久的熱點話題,可不是近現代才出現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人如何打假。 [詳細]
- 4讓寧夏得到發展的「閩寧模式」
閩,是福建簡稱。要談的是寧夏,為何跟福建扯上關係呢?先讓你想一想。上世紀1997年前後我去過寧夏,當時首府銀川仍未怎樣開發,整體條件不太好。現在讀資料才知道,原來寧夏,尤其是西海固,因為條件特別困難,於1996年開始被中央作出重點幫扶。回頭說1997年[詳細]
- 5中葡文化創意匯聚澳門
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主辦、特約夥伴美獅美高梅呈獻,第一屆「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近日開幕,帶來五大亮點活動,包括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覽及講座、中國與葡語國家文藝晚會,[詳細]
- 6良渚遺址見證中華五千年
大部分人對於中華文明史的了解開始於河南安陽殷墟、西安兵馬俑等遺址,在不久的將來,也許中華文明的探尋首站將會落在杭州,因為經過八十多年來中國四代考古人的不斷發掘證明,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詳細]
- 7透過「文化之窗」 講好中國故事
2010年,當時我還是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上海市長韓正支持,在當年上海世博會成功閉幕後,把中國國家館的「鎮館之寶」─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運到香港展出。日夜更迭的都市場景,千餘名動態人物,繁忙的汴河漕運以及喧鬧的街[詳細]
- 8林鄭訪法 簽協議加強推廣美酒旅遊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前日在波爾多展開法國的行程,她表示,香港是波爾多的主要葡萄酒市場,法國更是香港最大的葡萄酒貿易夥伴,而相關貿易在香港2008年豁免葡萄酒稅後蓬勃發展。她期望兩地繼續保持緊密關係,並鼓勵法國和波爾多的葡萄酒商積極參與舉辦多年的[詳細]
- 9粵民眾過文化年 省博日迎逾萬客
豬年春節,拒當「懶豬」。今年新春「文化味」尤濃,各個城市裡的圖書館、博物館齊齊人氣急升,意外成為市民熱門聚腳地。廣東部分博物館需要排隊逾1小時才能進場。春節期間,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廣東省博物館日均接待[詳細]
- 10彩調入村屯 廣西彩調劇團新春送戲下鄉
■傳統彩調劇目頗受觀眾歡迎。香港文匯報廣西傳真回家過年的人步履匆匆,街道上的車流人流也漸漸減少,各行各業進入到了節日「待機狀態」。而此時,廣西彩調劇團團長蔣劍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早上剛剛結束表演[詳細]
- 11煙花禁令來由與爭議
中國人的習俗都喜歡在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以增加節日氣氛。不過,隨着人們對煙火隱患的認識加深,以及發現對環境破壞不可忽視,世界各地近年都興起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措施,有人認為這是順應潮流的合理舉措,也有人覺得這是踐踏了人們歡樂的權利。總之,每[詳細]
- 12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銘記慘痛災難
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人把「跳舞、跑馬」視為香港生活方式的代表,可見「跑馬」在香港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香港自鴉片戰爭割讓予英國後,也很早就引入賽馬活動,1846年香港島的一片沼澤被填平了用作比賽,這就是今天的跑馬地(Happy Valley)。賽馬最初只是一年一[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