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生 活 > 前 沿 >

博士後為做研究送半年外賣:騎手內卷,平臺不斷試探人的極限

更新時間:2021-05-07 09:10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7810

博士後為做研究送半年外賣:騎手內卷,平臺不斷試探人的極限

摘要:陳龍是在一次系統的大調整中發現,外賣平臺在壓縮配送時間上永不滿足,它們總在不斷試探人的極限。那一天,他的所有外賣訂單都超時了。

陳龍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雅博士後,2018年,為了完成博士論文,他加入了北京中關村的一家外賣騎手團隊,花了5個半月時間進行田野調查,每天送外賣,體驗騎手的勞動過程。他好奇的是,幾十萬騎手如何在全國各個城市走街串巷,看似混亂卻能做到井然有序。他的論文成果將在今年出版,他的所有調查始終圍繞社會學中的一個核心命題:資本如何控制勞動者,而勞動者又是如何反抗的?

以下是陳龍的口述:

秩序

前幾天不是有一位北京市人社局勞動關系處的副處長,他去跑了一天外賣,12個小時,送了5單,掙了41塊錢,然後說心裏很委屈,也很辛苦。以我的經驗,他只是跑了一天,再跑兩天就習慣了,習慣以後他不會覺得跑5單很辛苦,而是我還能跑,我可以跑30單、40單,甚至會抱怨平臺,為什麽不再給我多一點單子?因為你的勞動力極限已經慢慢被撐開了。

2018年3月初到8月中旬,我加入了北京中關村的一家外賣騎手團隊,送了五個半月的外賣。那個團隊是北京最早出現的騎手團隊之一,當時的站長說過一句話,“咱們團隊稱得上全國單量第一的外賣團隊。如果說全國的外賣團隊看北京,那麽北京的外賣團隊就要看咱們了。”

我們每天9點在中關村廣場集合,9點半開晨會,10點開始等單子。我第一天才跑了9單,當時費用還高點,送一單8塊錢,我掙了72塊。後來極限撐開了,我最多一天送了24單,那個時候甚至還想平臺怎麽不多派兩單。我一般跑到下午3點就不跑了,因為電動車沒電了,就會開始找騎手做一些訪談。大部分外賣員會備兩塊電池,一直跑到晚上八九點,平均每天能跑三四十單。

很多人一開始不知道我是北大的博士,不願意搭理我,對我的身份會有疑心,覺得我不擔心生計問題。後來知道了,就很多人願意跟我聊天。他們覺得你是博士嘛,會來問我,將來幹哪行哪行怎麽樣。

我的論文寫的就是數字治理下的勞動秩序。勞動社會學的一個核心議題就是想知道勞動秩序,全國這麽多城市,幾十萬的騎手,同時間在各地走街串巷,表面上看著很亂,但是他們背後有一個秩序。這個秩序在哪?你就會想了解到底是什麽原因讓這種井然有序成為可能。

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想到用“算法”這個詞,用的是“數字治理”。因為我在送外賣的過程中意識到,平臺在不停地收集數據。通過智能手機和上面安裝的配送軟件,平臺可以不斷地追蹤騎手的軌跡。到了室內,GPS信號一般會比較弱,但沒多久平臺就能通過商家的Wi-Fi網絡、室內定位基站等等去收集記錄騎手的數據,包括騎手的運動狀態,到達商家的時間、停留的時長,消費者住址樓層、等待消費者取餐的時長等等。

我後來跟外賣平臺的技術員接觸過,他們告訴我不光是騎手身上的數據,商家的數據,包括每天訂單的多少、重量、內容物,還有消費者的偏好,這些他們都可以知道。比如騎手送餐晚了,有消費者就會直接給一個差評,有些消費者可能連續幾次都不會給差評。平臺就會開始測算,給你一個預計送達的時間,對於好說話的消費者那可能時間多少都沒關系,對於比較計較的人,平臺可能就會故意地在送餐時間上多放點水,本來30分鐘可以送達,平臺給的時間是35分鐘。

我們有一個說法叫“投餵”,所有的數據、每個人的習慣都可以讓系統去學習和吸收。平臺掌握了大量的數據,再用數據去給你規劃怎麽取餐、送餐,怎麽給每個訂單定價。我最後寫的其實也是這一點,這樣龐大復雜的勞動秩序之所以成為可能,是有這樣一套數據支撐的系統,是把所有一切可以納入的,都納入到了可以計算的程度,是一種高度的控制和精準的預測。

等單間隙,一名外賣員在休息。

“自發遊戲”

我送外賣那段時間,大部分時候也會抱怨一個事情,就是時間,特別是中午高峰期時段,單子真的特別多,也催得緊。這個時候你心裏多少都會有點慌,因為你會來不及,通常也是這個時候最容易出事故。

我記得3月的時候,北京天還挺冷。當時我還沒開始跑,處於觀察狀態,有一個騎手帶著我跑,我們倆跑相同的距離,一樣的時間,一起進了企業的電梯,他擱那兒喘氣,汗珠子就從額頭上往下冒。我就在想我跟他一塊跑的,確實身上發了點熱,但不至於到大冒汗這個程度。我就說你是不是累了?他說不是,我是心裏面發慌。

外賣平臺上最早送一單要一個小時,後來大家都在搶,誰能突破30分鐘大關,最後他們現在能達到28分鐘。壓縮了那麽多時間,一方面是技術上有更新,但這畢竟是很少的,因為計算機運算能力很強,它節省也就是幾秒鐘。於是你看到大部分節省下來的幾十分鐘時間,是靠騎手。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2018年6月,系統做了一個很大的調整,就是為了提升時間。那天我所有訂單都遲到了。

那次平臺出現了一個“顧客期望到達時間”,原本這個訂單的配送時間是45分鐘,系統給你改成顧客期望你40分鐘送到,但顧客那兒顯示的不是40分鐘,假如我42分鐘送到,顧客看到的是我還沒有超時。到底有沒有超過,是由系統來判定,而這個判定標準是什麽?沒人知道。有些人超了兩分鐘判定他沒超時,有些又判定超時了。

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平臺做的一次實驗,測試你是不是還能跑得更快。那天大量騎手超時了,在群裏大家反應就很激烈,直接開始罵人了,因為這個實驗的代價和後果是騎手買單的。一旦超時,這單掙不上也就算了,還可能扣你個幾十塊錢,甚至停號。一停號就是半天或者一天不能跑,把你拉去做線下培訓。

我之前做問卷調查,一個騎手在北京生活,一天睜眼就是100塊錢的支出,包括房租、各種生活開銷。所以可想而知,一個處罰,甚至停半天對他們的影響有多大。也就是那次給我一個很大的刺激,我發現平臺在想盡辦法壓縮配送時間,他們在不斷試探人的極限。

在這個過程中,騎手也會反抗。我後來研究,他們是不是真的具有自主性,是不是真的很自由?因為那時候都說送外賣很自由,上下班時間自由,不想幹就不幹了,好像角色權利很大。但做完調查,我發現這種反抗,其實力量很微弱。數據會對你的自主性造成擠壓。

平臺有自己的一套遊戲規則去管理騎手,比如龐大的數據庫,還有用遊戲等級給騎手劃分標準,從青銅、白銀、黃金到星耀騎手,鼓勵騎手多接單,一級一級往上升。騎手也有“自發遊戲”。

我記得當時我們去人大知行公寓樓送外賣,人大只允許騎手從校園北門進去,所以系統給你計算送餐時間的時候,會以北門作為測算依據,導航也會讓你從北門進。北門到知行公寓的騎行距離大概是800多米,要花4分鐘時間。但後面就有人發現,知行公寓旁邊有一個側門,電動車開不進去,但人下來走兩步就進去了,很方便,步行時間不超過半分鐘。所以很多騎手就會改變路徑,提前完成知行公寓的送餐任務,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跑其他訂單。

這相當於是系統中的一個漏洞,騎手也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按照自己的決策和想法去做我要做的事情。但很多人都這麽做了以後,平臺也發現了,它就會給你壓縮時間,堵上這個“漏洞”。騎手找近路節省的時間原本是可以用來休息或者跑更多訂單的,但由於系統敏銳的“數據控制”,它能很快根據騎手的軌跡更新路線,最後可能就導致原先的30分鐘變成25分鐘。

平臺推著騎手去找捷徑,找到了之後,我按你的新捷徑來設計標準。騎手的自主性實際上最終還是可能會被壓縮到非常小的一個範圍。

你會發現技術的進步好像並沒有讓人生活得更好,科技的便捷是永遠趕不上甲方的需求的,當你完成了現在的任務量,永遠會有不斷湧現的新需求。它在不斷地把人陷入內卷的道路當中。

我們為什麽會對時間這麽苛刻?是一開始就這樣嗎?還是我們被平臺建構了這樣的想法?我覺得我們需要反思。

而且這個過程當中也涉及到人的極限的拓展,你說時間還能降嗎,可能也還能再降一降。我最近的一篇文章提到一個概念叫“超級流動”,想說的是外賣騎手跑得越來越快,這個流動的背後是有原因的,就是資本增值的一個需求。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在生產當中投入的時間越多,在流通環節投入時間越少,資本增值就越大。從這個角度講,平臺只能是希望流通過程越短越好,最好是菜剛做出來就能馬上送給你,恨不得你在家嘗到的跟你在飯店嘗到的是一樣的體驗,你就願意花很高價錢買它對吧?所以這本質上是符合資本積累的邏輯的,最終的趨向就是他們會越跑越快。

除夕,外賣騎手仍在工作。

隱身的平臺

外賣行業裏有一個控制權重新分配的問題。管理一般是三方面,第一就是指導工作,員工按照老板的指導去做。第二是要評估員工工作當中的表現,第三是根據評估,決定給員工獎勵還是懲罰。放以前的話,這三項工作都是老板決定的。

而現在呢,你會發現boss都不管了。誰來指導?平臺給騎手開單,平臺根據導航告訴他們先送哪個,再送哪個。消費者決定給差評還是好評。最後的獎懲又是平臺根據消費者的評估來決定。你會發現這個“老板”找不著,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軟件系統在負責第一項和第三項工作,第二項交給了消費者。

控制權一分配,相應的矛盾就跟著被牽引到了其他地方。技術遮蔽了對應的勞資關系,騎手即便有不滿,也不知道找誰發泄,甚至有可能發泄錯了地方。我當時就發現很多騎手是在真情實感地罵手機系統,覺得問題都是這個傻X系統造成的。還有一點,外賣企業的架構是一層一層往下加的,有區域經理、加盟商、站長等等,老板到底是誰,騎手已經找不著了。他們只能對著系統發泄。

而在消費者角度,他們並不了解背後的獎懲規則,這套規則是嚴重失衡的。我送外賣的時候,一個好評能加兩塊錢,一個差評扣10塊,投訴扣200塊,處罰的力度遠遠大於獎勵的力度。所有人都害怕被處罰。有時候消費者給一個差評,騎手跑一單才8塊,最後還倒欠兩塊,那可能“噌”地一下,騎手情緒就上來了。

更可笑的一件事是,當消費者和騎手產生矛盾後,平臺反而成為了一個仲裁者。它負責判斷誰對誰錯,而這原本應該是平臺或者說資本該負的責任。

你看平臺發的一些報告,尤其像美團說疫情期間,騎手的數量不降反升,看著好像一切都很好。但這個行業到底好不好,你要看它的流動率高不高。如果流動率很高,說明它留不住人,那說明它本身還是有問題的。

我當時的訪談對象基本都已經不在這個行業了。我論文裏的主人公是甘肅人,原本想在家開小飯館,也沒幹起來,欠了很多債,他就到北京來送外賣。他住的就是城中村,騎手都會聚集在類似的地方,1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要住三四個人,條件也不好,他來北京兩個月沒有洗過澡。

他幹了一年多,每天可能就送三四十單。除了他自己的吃穿用度什麽的,能攢下來一半錢就不錯了,還挺累的。2019年他就回甘肅了,在老家賣房子。

去年跟朋友吃飯,我還碰到了論文裏另一個比較重要的主人公。當時我們在坐電梯,他拿著手機進來了,我們都戴著口罩,但我們互相看了一眼就認出對方了,也沒說話,直接就抱在了一塊。抱完了以後我才問他,你還在幹這個?就這樣聊了兩句。他還要趕著送餐。他是少數還在幹外賣的。

騎手在大雪中送外賣。

我對女騎手也感興趣,她們在這個群體占了8%左右的比例,但好像關於她們的報道很少。我最早觀察女騎手發現大致有三種類型,第一種就是年紀比較大的,四五十歲。第二種從外貌上看比較男性化,很多理了個平頭。第三種是小媳婦類型,一般是跟她老公一塊幹。

這個行業是男性主導的,女性進入的話多少有點不容易,所以她們在策略上要往男性這個方向靠,要拋棄掉一些女性化的特征。有男騎手就會挺鄙夷地說,那已經不算女的了。

但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是,到了冬天,大家都裹得嚴嚴實實的,藍的黃的騎手制服,你看不出性別。但女騎手都會裹一條圍巾,紅的、黃的,很鮮艷的。我覺得這也是她們主動要的,去標識出她們女性的身份。

跟2018年比的話,我覺得騎手的處境可能是更糟糕了。你想2018年送一單的價格是8塊,現在下跌到5塊。他們要保證收入不下跌,只能不斷地內卷,付出更長的工作時間,壓縮每一單的配送時間,送更多的訂單。

2018年我覺得換工作可能是一種反抗方式,但我現在已經不這麽認為了,因為大家都在做平臺,都是零工經濟,你自以為走出一個牢籠,實際可能是進入一個新的牢籠。但沒辦法,因為很多騎手自身的條件就決定了,他不可能在勞動力市場上占據主導權。

(改變)很難。除非是平臺想改變,或者是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不然的話沒有辦法。所以我覺得北京勞動關系處的副處長去體驗送外賣是有必要的。

來源:搜狐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上海共享單車企業進入歐洲,混合動力自行車能走得更遠嗎?上海共享單車企業進入歐洲,混合動力自行車能走得更遠嗎?

    7月6日下午,共用單車品牌Eazymov新聞發佈會在上海舉行,正式宣佈品牌的旗艦產品——混合動力自行車於義大利與希蠟成功落地。 [詳細]

  • 2雷軍:不糾結小米是硬件還是互聯網公司,是獨一無二的新物種雷軍:不糾結小米是硬件還是互聯網公司,是獨一無二的新物種

    6月23日消息,小米終於啟動港股招股,在香港四季酒店召開全球發售新聞發佈會。此次出席的高管有,小米創始人雷軍以及聯合創始人王川、黎萬強、林斌、洪峰、劉德以及CFO周受資等董事長雷軍及高管一行在香港面基投資者和媒體。 [詳細]

  • 3海產熱到死 日本元貝皇缺貨貴三成海產熱到死 日本元貝皇缺貨貴三成

    ■今年海味供應約少三成,市民過中秋想食靚海味,荷包隨時「大出血」。全球氣候暖化,北半球多地近月備受高溫煎熬,內地東三省、日本、韓國等地錄得近攝氏40度高溫,其中盛產遼參的大連有6.8萬噸海參熱熔致死。事實上[詳細]

  • 4張曉明: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張曉明: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張曉明在講話中強調,港澳辦在新時代更好地履職盡責,需要把握好四個角色定位。國務院港澳辦網站圖片「新老港澳辦人」聚首座談成立40周年 當好「一國兩制」事業傳承人奮進者據國務院港澳辦網訊,9月13日上午,國務院[詳細]

  • 5人體冷凍、技術奇點、意識上傳……科學家有一天或會參透長生不老人體冷凍、技術奇點、意識上傳……科學家有一天或會參透長生不老

    1967年1月12日,加州格倫代爾學院(Glendale College)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德福德(James Bedford)剛剛死於癌癥,邁出了重獲生命的第一步。那天,教授成為第一個接受低溫懸置的人,置身於-32華氏度的液氮中。[詳細]

  • 6CNN:果蠅視覺理解能力幾何?CNN:果蠅視覺理解能力幾何?

    眾所周知,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活在神秘的社交性的觸覺和氣味世界中,但他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感知和整合靜態視覺資訊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熱門話題。一些研究人員指出黑腹果蠅光學系統的解析度是有限的,但是其他研究人員則註意到在黑腹果蠅看似[詳細]

  • 7科學家揭開“腦進水”之謎科學家揭開“腦進水”之謎

    如果再有人對妳說:“妳腦子是不是進水了?”時,妳可以明確的告訴Ta,對!不光現在進水,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進水。近日,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水從血液流向大腦的方式。 [詳細]

  • 8斯里蘭卡總理復職 結束憲政危機斯里蘭卡總理復職 結束憲政危機

    ■總理維克勒馬辛哈發表演說。 美聯社斯里蘭卡持續近兩個月的憲政危機終於落幕,10月底被總統西里塞納解職的總理維克勒馬辛哈,昨日獲西里塞納重新任命為總理,並宣誓就職。立場親印度的西里塞納於10月26日解除維克勒[詳細]

  • 9黃維樑念余光中:「他鞠躬盡瘁為文學」黃維樑念余光中:「他鞠躬盡瘁為文學」

    ■1970年代的余光中。選自《古堡與黑塔》,香港中華書局出版。著名詩人余光中日前因病逝世,文化界故友們紛紛表達哀思。香港學者、作家、原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黃維樑研究余光中的作品並書寫評論近五十年。曾說由[詳細]

  • 10世界上最大的“大腦”——類腦超級計算機SpiNNaker世界上最大的“大腦”——類腦超級計算機SpiNNaker

    據外媒報道,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激活”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腦”——一台類腦超級計算機SpiNNaker。據曼徹斯特大學官網介紹,這台計算機擁有100萬個處理器內核(processor cores),每秒可進行200萬億次運[詳細]

  • 1184%港人曾用流動支付84%港人曾用流動支付

    ■左起:HKIRC署理行政總裁秦佩文,香港互聯網協會執委宋德嘉。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岑健樂攝近九成小額交易 最憂私隱外洩近年流動支付宣傳攻勢浪接浪,惟有調查顯示,市民對使用流動支付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項昨日公佈[詳細]

  • 12貝索斯的太空夢正照進現實貝索斯的太空夢正照進現實

    由全球首富傑夫·貝索斯所創辦的藍色起源,距離夢想的實現越來越近。 美國當地時間4月29日,藍色起源火箭成功發射,這是這家公司今年的首次發射,也是史上第八次,與之前所不同的是,此次成功發射進一步奠定了藍色起源最快在今年底實現真正將人類送上太空進行[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雷軍:不糾結小米是硬件還是互聯網公司,是獨一無二的新物種

雷軍:不糾結小米是硬件還是互聯網公司,是獨一無二的新物種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