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4小時演講全文!帶妳看懂微信帝國是如何打造的
- 更新時間:2019-01-10 09:38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177934
與往年相比,2019 微信公開課 Pro 的最大不同是,微信背後的那個男人——張小龍——並沒有在主論壇上亮相;這讓雷鋒網頗感意外。不過,1 月 9 日晚間,在本次活動的 “微信之夜” 環節,伴隨著《In My Secret Life》的背景音樂,張小龍還是如約而來,並發表了一場依然金句滿滿的演講。
19 點半稍過,張小龍登場,開始了自己的分享。
金句摘選
朋友圈是一個推廣人設的地方。
閱讀本質上還是一個小眾的產品。我們找到一個機會,希望用戶專心看文章,這也是“看一看”的來源。
我是作為一個做產品的人在跟大家聊天。
我們在研發 AI 的微信,但我認為 AI 應該是默默發展,躲在產品之後。我可能也是對 AI 的未來表示擔憂的人之一,我也在思考 AI。
我很少在公開課提到微信支付。其實它不需要被提到,因為它已經做得特別好了。
紅包來說,雖然特別成功,但還是有改進的空間。我們意識到,發紅包越來越成為一個金錢的交易,但是缺乏感情。這是不對的。
我做決定,經常思考最這個事情的意義是什麽;微信從來沒有圍繞 KPI 工作過。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帶領大家做出一個十億級的產品,我很自豪。但更重要的是,我可以通過產品分享我的價值觀。
演講全文
以下是他的演講部分,略經雷鋒網編輯,非微信官方整理。
大家好,我是張小龍。
每天都有人在吐槽微信,每一天 5 億人吐槽,有 1 億人在教我如何做產品,這很好;而關於參加微信之前,也有很多思考,最終還是決定要來。因為這是一個持續了多年的行為藝術,突然停止就不太好。
我自己並不擅長演講,在演講方面是非常業餘;但是還是希望與大家有一個面對面的交流。特別是在今年的時間點,因為今年是微信 8 年,而在 2018 年 8 月的時候,月活躍登錄量超過 10 億,這是一個很大的裏程碑——但事實上微信方面並沒有公佈,但其實還是很值得慶祝的。
微信 7.0 版本發布之後,有 5 億人吐槽,有 1 億人在教我如何做產品,有 8 億人看不懂——但其實它有很多的維度,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都是最好的。所有說出來的,未必會被很多人理解,但是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理解就好,就像微信的啟動頁面一直是一個人站在地球面前那樣,沒有什麽標準答案,而且人的想法會不斷改變的。
很多 APP 都將自己的啟動頁變來變去,但是微信不會變。有人說,微信是互聯網界的一個異類,對此我表示很驚訝也很自豪,因為異類也意味著優秀;但微信的不同並不是刻意的,只是因為它所堅守的底線不同。舉例說,快要過年了,很多 APP 都會更改圖標,就像是番茄炒蛋一樣;但是微信不會變。
那麽,微信為什麽要堅持?
很多人對微信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誤解,很多在自己看來是常識的東西,卻很多人卻不能理解。之所以將自己的分享放在晚上,是因為自己很有可能超時,而且如果是在晚上,超時的空間是非常充分的。
什麽樣的問題是好產品?喬布斯當年有十個原則:有創意的、有用的、優美的、非常容易使用、含蓄的、誠實的、經久不衰、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浪費太多資源、少即是多。
這是迪特·拉姆斯對硬體設計的十個原則,但是我把他轉化成軟件的原則。這有助於理解為什麽微信是與眾不同的。之所以微信不會隨節日而改變,不是因為克制(微信的字典裏其實沒有克制),只是在堅持產品原則。微信是堅持自己的原則,然後呈現給用戶。我當年做 foxmail 的時候,也想做好產品,這受益於微軟。感謝微軟。
舉一個例子,在 PC 時代,瀏覽量最大的頁面是 IE 瀏覽器的 404 頁面,那麽微軟為什麽不再此處放一個廣告?同樣的,為什麽微信不再啟動頁放廣告?其實用戶使用微信的時間,也許比陪家人都多;某種意義上,微信是妳最好的朋友。但是我們並不希望用戶每天都看到自己的朋友臉上貼著一個廣告。
最近我們推出了微信 7.0,有很多吐槽;但是我們不能搞投票,這樣沖突太大了。所以我們就採用了我們的產品決策;我自己用了兩個月的新版之後,就覺得用不回去了,所以就選擇了現有的版本。
很多人會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但其實我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我可以回顧一下微信的成長經歷。當年,我真的給 Pony 寫了一封郵件,這個故事是真是的;但是我的確沒有去寺廟,很多故事也是不真實的。很多想法,其實都是靈感;上帝可能是一個程式員,在某個時刻將靈感編碼給妳——但它不會無緣無故給妳,還是要有所準備的。
就像當年,我在 QQ 空間中做閱讀空間,其實有很多博客比較流行,我們可以通過郵箱訂閱;同時我們增加了廣播。它只是 QQ 郵箱的一個子功能,不能做的很大;後來當凱文·凱利出來的時候,智能手機到來,我不用 QQ,那我就做一個給少數人用的溝通工具吧。
後來就湊了 10 個人作微信,2 個安卓,2 個ios,2個塞班,2 個後台,1 個UI,一個我自己,還有一個實習生——這就是微信的起源。
當時我們很忐忑,因為不知道怎麽樣。 當時微信的用戶量特別少。長達半年的時間裏,微信的用戶量都特別少,對於一個新產品來說,讓人接受很不容易。但是我們有一個原則, 如果一個產品如果沒有獲得增長,就不應該去推廣他。所以在前五個月,我們沒有推廣他,目前是看看用戶願不願意使用。
後來,我們看到了一個自然的增長線。這時候,我們意識到可以推它。然後,當時挺害怕的,因為有個情況是對運營商構成了威脅,在這種壓力下,我們不敢去獲取用戶的手機通訊錄,其實手機通訊錄是獲得用戶的一種方式——所以只能借助 QQ 通訊錄來獲取好友,並有挑選。
所以我特別慶幸做了很多正確的決定,比如說第一我們沒有批量導入通訊錄,讓用戶去挑選;第二,我們沒有在它未經驗證的時候去推廣它——這樣就決定了它在起飛的時候是很健康的。後來的發展,我就不再展開了。
對我自己來說,我覺得很幸運,因為能夠與它一起成長,達到 10 億日活。這樣的一個時間點,回顧一下我們 8 年的出發點是什麽?對每個領域的思考是什麽?微信的未來是什麽?
我在這裏講一個話題。微信的初心是什麽?
這是我第一次用“初心”這個詞,因為我覺得它很平庸,我更想用“源動力”來形容,但妳們可以用初心來理解。初心很泛濫,很容易找到。源動力是很強大、要克服很多困難才能達到的一種東西。
我把微信的源動力總結為兩點:
1,作為一個工具,微信是希望自己做成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性產品。
我熱愛工具,甚至很偏執——就像我從頭到尾一步一步做 foxmail 一樣。這也是我們對微信的期待,因為做工具也不容易。中國有十幾億用戶,其實大部分的用戶已經習慣了很糟糕或者被強迫的一種用戶體驗,很多人認為開屏廣告是理所當然的,很容易使用,過一段時間就適應了,但是就像我們面對今天手機裏的資訊一樣——最可怕的不是垃圾,而是妳認為垃圾是正常的。如果妳知道好與不好,就容易做選擇。我們要做一個好工具,使之成為用戶的朋友。
什麽是與時俱進?它指的是微信作為一個軟件的不斷更新。微信畢竟不是一個硬體產品,買回來放在這裏用十年八,微信必須要變化,也要不斷疊代。微信的一個口號是“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為什麽是一個,而不是一種?
因為我覺得,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句話聽上去太普通了,而“一個”,就變成了微信專用的一句話。這是我的直覺,雖然從語法是有問題的。如果一開始是溝通工具,就限制了未來的成長空間;但是如果能夠深入生活,會更好一點。
比如說妳使用微信支付、搖一搖,其實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當時發布“附近的人”的時候,我們也很忐忑,之前沒有這樣一個工具,不知道大家使用這個工具的時候會帶來什麽變化,我們對未知有著恐懼。
所以,我很慶幸定義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現在大家都在用很多東西,比如微信紅包、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朋友圈等等,這樣看來,這個定位是比較合適的。
2,幫助創造者體現價值。
當年,做微信公眾號的時候,我還給 Pony (馬化騰)發消息,Pony 還會郵件問我“垃圾資訊怎麽樣呀”之類的。我說“沒有垃圾資訊,都是公眾自願訂閱的”。
我們的出發點是什麽?幫助創造者體現價值。如果沒有這個出發點,就混亂了。我們並不想做成一個追求流量的平台,不想把自己做成一個SP的核心平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比較短視的。
我們試圖通過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互聯網解決了距離問題,我們希望擁有好的服務的人觸達它的用戶。所以我們舉了很多例子來說公眾號能夠怎麽樣怎麽樣,比如說我們可以幫助盲人按摩師來獲得用戶,這個盲人就不需要一個按摩地點了,他的服務質量就變成了優勢。
它的公眾號就變成了它的品牌。這種品牌不是騷擾的,而是認可的人才關註的。
所以,我們的源動力,盲人的例子說明,資訊不對稱讓創造價值的人難以體現自身價值,我們希望體現這些價值。後來小程式、小遊戲也是這種考慮,希望創造價值的人獲得回報。前兩天,我朋友發朋友圈,說盲人按摩師居然也使用小程式。我覺得很開心。
這就是我們的典型場景。
所以我們平台的出發點,微信公眾號、小程式、小遊戲等等所有的舉措,都是圍繞“幫助創造者體現價值”這一個點展開的。
實際上,很多業界的東西,我都是看不懂的,比如說很多 APP 都是爭奪用戶的停留時長。但是用戶的時間是有限的。
互聯網的使命就是幫助人類提高效率,替換掉之前因為資訊不對稱帶來的一些弊端,比如說完成高效溝通——微信當年沒有標出“已發送”、“發送成功” 這樣的功能。為什麽呢?因為最有效的發送方式就是發出之後,就不用再看了。這就是最高效的。如果還要持續關註,效率並不高,浪費時間。
同樣的,資訊類的App就是快速獲取妳想要的資訊。搜索引擎也是如此。當然,娛樂類的App,用戶也許願意瀏覽,但即使是連續劇,用戶也會雙倍速度看來,這樣比較不浪費時間。
所以,我們也根本不會做停留時長的統計。大家覺得,怎麽可能呢?
當年人們都說是眼球經濟,很多頁面都要強制看廣告來翻頁,這樣可以增加 PV,現在很有公司在這樣做。我覺得,這並不是幫助用戶。
關於停留時長,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微信發展到今天,很多人好友增多了,會花很多時間刷朋友圈,但是,我們的數據告訴我們,從朋友圈功能發布之日到現在,用戶在朋友圈花的時間其實是沒有變化的,基本上每天會花半個小時,不管好友是否增加。
其實人是很有趣的動物,會自我調節自己的時間。比如朋友圈東西多了,我就刷快一點,但用戶不會按照妳的內容來分配時間。如果非要讓用戶停留,用戶的效率反而降低了,也會很容易離開。
每個人每天都有 24 個小時,互聯網人的時間每天不應該花在手機上,我們希望用戶多和朋友見見面。我們希望用戶能夠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事情,比如說發消息。我有時候想不起來要發消息的人的名字,如果能夠有幫助回憶的資訊,我認為這個事情就比較重要了。
我的語速在默默增加了。我們休息五分鐘。
大家好。我們繼續。
我記得上一次如此長時間演講是在騰訊內部分享,本來是三個小時,後來變成了八個小時。今天不會用那麽長時間。我需要停頓一下,因為這樣的情況很少,平常都是對話的方式。
剛才講了微信的源動力。圍繞小程式,我來講講。
很多公司都在做小程式。三年前,大家其實都不太懂,但現在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參與,這是件好事,但我們並不擔心競爭。現在很多廠商做的很像,甚至介面很一致,但我們不認為是威脅。差別在於源動力是什麽,如果借用小程式做流量生意,我自己一點都不看好。
也就是說,如果讓自己好,讓別人不好,沒有好結果的。
我們的源動力不是流量價值。很多人看不懂小程式,說我們為什麽要去中心化。但明白我們的原動力,就明白我們的小程式為什麽有這樣的做法——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話,如果我們壟斷了幾個頭部應用,就沒有外面開發的同事。看起來騰訊可以從中短期獲利,但整個生態就沒有了。哪怕騰訊投資的公司也要遵守規則,否則只會損壞公平性。我們更看重平台的健康度,而不是為了扶持流量和內部產品。
前兩天,國內第二大遊戲公司擔心我們滅掉它們,其實擔心是多餘的。但在這裏,我也要澄清,我們投資的公司也要公平對待。大家認為我們有所傾斜,也算是我們做的不夠好。我們要保證對所有公司,包括我們投資的公司,是一視同仁的。
所以簡單回顧一下小程式。有三年了,看起來挺慢的。
它是一件很出格的事情。當時的我們還沒有想清楚就發布了,此前沒有做過。我們這樣做,是為了給自己的團隊壓力,就是一定要做,逼著團隊去做,知難而進。
我們宣佈舉辦“小程式公開課”的當天晚上,我們還商量過小程式會有幾種死去的方法,其實我們並不樂觀——因為很難。但我們一定要做到。為什麽我們認為一定要做到?為什麽小程式是未來?
因為APP的體驗並不好,網頁體驗也並不好。公眾號的體驗其實比網頁好很多。我們要保證任何業餘的作者的排版都會很好。小程式也做了很多排版的限定。但它畢竟是一個生態,很難從消費者那裏得到驗證。這需要耐心,所以我們也用了兩三年的時間來培養。
我們不希望小程式成為流量紅利——這對用戶沒有好處,這對平台更是損傷。我們希望有價值的小程式慢慢進來,口子慢慢打開,因為這是一個慢慢的過程。前幾天我看到很多好的案例。包括線上和線下。
當然,因為它還不完善,所以我們要做很多事。我想提幾個我們做的重點。小程式在線下通過掃碼,線上通過搜索和社交獲得。社交大家用起來方便,但是搜索我們做的還不夠好。
我們的目的是搜索直接到達小程式內部的數據,我們現在還沒有做的很好,但是我很開心,內部團隊已經有人在做了,並且有一些初步的成果可以出來。這也是小程式和APP的一個特別大的區別點。現在的 APP 都是孤島,資訊是難以連通和被搜索到的,但是小程式,我們希望可以。我們希望資訊類的網站也用小程式來做。
另外一個,我們正在完善小程式的評價體系。舉個例子,搜索一個小程式但會出來很多結果,我們不知道哪個好,我們希望有用戶去進行評價。這也是我們團隊在做的事情。
小程式未來不會做發通知的功能。並不是我們不願意,而是它帶不來好處。所有的小程式都發通知,就不好了。很多 APP 都在發通知,就變成了垃圾短信,用戶很煩。如果小程式能發,就變成了資訊淹沒了。這並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我們會想辦法,會讓用戶在願意接受的情況下或者需要的時候實現可以發通知。
此外,很多人關心小程式的找回和重復訪問問題。我們推出了首頁下拉,但是還不夠,需要優化。
我們考慮的是 C 端用戶的感受,而不是 D 端(也就是開發者)。
微信7.0版本有個功能:強提醒。也許大家用的不多,覺得是個人之間的。我們做強提醒的目的,是為了覆蓋到線下場景。比如說排隊,我不需要一直排隊,而是等待強通知。所以它的本意是用在線下場景中,在用戶需要提醒的時候來提醒。
對於用戶和小程式之間的關係,還處於未完成狀態,我們會加強去做,但不會讓它粗暴地發生。
對於小遊戲的成長,其實我並不是很滿意。因為我的目標並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產生一些創意性的小遊戲。如果說回到原點也就是小遊戲的源動力,公司並沒有要求我們去做,微信也沒有收入壓力,因為服務做好了,收入就會產生。
我們希望小遊戲走到何處?我做過內部分享,後來資料流出來了。但是實際上,有價值的東西卻沒有流出來。
小遊戲是一個關於創意的平台。所謂創意,我們與大家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外界的理解是一個遊戲有了小遊戲的殼,但我們認為小遊戲是一個需要創意的地方。所謂創意,指的是小遊戲是一個載體,它可以承載各種各樣的創意。
比如說,小說家本來寫小說,但後來小說已經不能承載,就來做小遊戲。我們確實看到了這樣的創意。我們希望一個小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學習開發,也能開發出一個小遊戲,發揮自己創意,比如說智力類型的遊戲。我對團隊說,我不希望看到收入增加了多少,我希望看到小遊戲多了很多創意。我看到一種現象,很多好的遊戲是沒有做過遊戲的人做的,裏面出現了從來沒有人見過的遊戲內容。
我是這樣來衡量小遊戲的成功的。我認為小遊戲要有創意,並通過創意獲得回報,才是真正的成功。這樣才是最有價值的。
這個目標是挺難的,但是平台應該有自己的夢想。如果沒有夢想,很容易就變成流量平台。
這是我們作為平台對小遊戲的期望。希望它是耳目一新的,
關於微信公眾號的情況,大家都在關心,說是流量紅利沒了,公眾號怎麽辦?因為很多人在做公眾號。當然,流量紅利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
在座有多少人在做公眾號相關的工作? 很多人哈,但這個平台並不是為妳們準備的。自媒體用得最好。
最近,公眾號有很多變化:“看一看”功能、“好看”功能出現。簡單回顧,公眾號剛發布的時候,確實可能很多人利用當時的流量口,獲得一個巨大粉絲群體。當時其實公眾號有一個特別好的現象,記得在最早一次公開課甚至分享過一個數據,當時的公眾號的閱讀量有70%到80%來自朋友圈轉發,只有20%到30%是來自於訂閱號裏面的。
我為什麽覺得它特別好?因為它其實符合一個二八定律,就是有20%的人挑選資訊,80%的人獲益,通過20%人的挑選來閱讀文章。經過幾年下來,用戶可能接觸資訊管道更多,如果我們在內容質量上沒有持續的有一些特別好的內容,這裏對用戶的黏性確實有所降低。
我們也在思考。我們內部觀察到,改了之後效果也不是很好。我認為很大的問題不是我們改版的問題,改版只是幫助用戶更好地閱讀,提高用戶閱讀的效率,包括瀏覽、查找。但本質的問題是,內容是否對用戶有吸引力。內容吸引力是我們需要強化的地方,否則用戶不買賬。
畢竟,好的內容才是根本。
從平台的角度,好的平台應該鼓勵好的創作者創造內容。博客時代,當年很多博客文章是相當好的,平台的責任是利用一種機制讓更多人產生更優質的內容。如果沒有好內容,也是我們的問題。
最近,我們打擊洗稿也是這個目的,這可以留住優質內容。如果鼓勵優質內容,是我們下一步的好的目的。在形式方面,我們會做一些改變,比如說視頻化的形式。
去年,我們發布了一個公眾號助手的 APP,本質上它只是幫助用戶發布的一個工具。
對於優質的內容來說,平台做的事情要很多。這個APP 的發布延遲了,效果也並不好。延遲的原因是我們希望每個人都用它來寫文章,但後來我們並沒有做到帶動更多的人參與。
但我們的方向仍然是吸引更多人來創作。
關於社交傳播,微信早期是通過分享來信息分發,是一個很好的比例分配。我在後面會專門講。
下麵這個點,是我從來沒有談過的一個點。
對於微信來說,本質上是一個社交工具。大家對社交有自己的理解,我這裏不解釋了,大家自己理解吧。社交的起源是什麽?我自己的想像是,它起源於很久以前,如果人是一個個體的話,沒有社交;後來群居,社交就產生了。在一個社區裏,人的訴求是不被群體所排斥,所以要有語言。如果其他人都不理他,他就被排斥了。
他要說話,說什麽?比如說有價值的話,比如說牛逼的話,帶些誇張的色彩。大家現在在朋友圈,也要發一些很重要的東西。精心挑選,很誇張的東西。
以前在知乎上,我提了一個問題。溝通的本質是什麽?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我給自己找到了答案:從社交產品的角度,溝通是把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一個過程。自己的人設,和別人眼中的妳的人設,是不同的,我們希望別人接受自己的人設,本質上是希望對方認可妳的人設的一種信號。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不屬於科學研究。
如果用這個去引導朋友圈,其實妳就是把自己的人設交給朋友,妳發的每一條朋友圈,都希望妳的朋友認為妳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妳不可能隨便發朋友圈,妳的朋友圈是精心選擇的,經過美化的。
很多人會說朋友圈為什麽不能直接發書寫的文字?因為這種方式打造人設的方式是困難的,很多人不會寫好的文字,而幾乎所有人都會拍照。少數清醒的人,都會問自己,要表現什麽樣的人設——當我想到這個點的時候,我就會刪除自己想要表達的文字——因為想到這裏,我就不想表現了。
越是自己的短處,大家越是想通過朋友圈來表現。
比如說妳發一張旅遊的照片,大家都認為妳一直在旅遊;加班的話,大家也都認為妳一直在加班。這樣的人設過頭了。並不是每個時刻都是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朋友圈造成了假像,所有的不好狀態並沒有從中表現出來。
但是沒有一個工具來記錄妳自己的真實狀態,我們推出了時刻視頻,後來改為視頻動態。很多人都把它叫錯了,即刻視頻,我們無法接受這一點。就改了。
我們起名字都是希望通俗易懂的,比如掃一掃,搖一搖。視頻動態這個功能也是這個考慮。
關於朋友圈,多說一點。
大家都是業界用戶,看到文章說大家都在逃離朋友圈,但大家往往容易把自己的周圍事情當成是全世界的情況。朋友圈發布到現在有六七年,一個數據一直在增長——每天進朋友圈的人數,現在這個數字是7.5 億人,每個人每天進去十幾次,所以總共是 100 多億次。
朋友圈變成了一個基礎功能,變成每個人都要完成的任務。什麽任務?社交任務。通過朋友圈這種方式來完成社交。就算在房間裏不出門,也可以點贊、評論。
朋友圈承載了中國的線上社交,所以才會有那麽多人進入。
這會留下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麽朋友圈會有那麽多人用?而且用戶數量越來越多?甚至這些人在時間裏有很大的變化——他們長大了。
本質上,人的社交習慣並沒有發生改變。
那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如果沒有互聯網,大家社交需要聚會,這種社交是很低效的,要跨越時間和空間。朋友圈開創了一個新的社交場所,它不僅是時間流,它更像是一個廣場,這樣更容易理解。
就像妳會每天從一個廣場走過,妳會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妳跟他們聊天,參與他們討論的內容。這樣一來,妳刷完朋友圈,就相當於跟朋友打了招呼。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因為這一點,這往往不是一對一,而是三個人或者更多人的討論。這就符合三個人社交比一對一更加豐富的社交體驗。
當朋友圈刷完,妳就完成了當天的線上社交的任務。當然,妳就離不開了。
它也有弱點。一個公開的廣場,妳點贊,就像是大聲說話,很多人都聽到了,這樣會有壓力。隨著好友越來越多,壓力會越來越大。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壓力。當這種壓力更大的時候,我們需要一種沒有壓力的社交行為。
這點很矛盾,一個人對自己說話,沒有壓力,就沒法獲得回饋,就會沒有社交回報——這是一個悖論。很多人將朋友圈設為三天可見,朋友就反目了。
我解釋一下,三天可見。作為設置開關,用的人不多,但是三天可見,是我見過的人用過的最多的開關,超過 1 億人都用了這個開關。說明需求很大。
為什麽這樣是合理的。如果現在重新做朋友圈,我會這樣做,有朋友圈,但是個人相冊是私密的,我認為這才是對最好的方式。但是後來混在一起了,所以我並不認為設為三天可見是不好的,它會讓人更好地發朋友圈。
朋友圈和相冊是兩個概念,它被不小心地混在一起了。
說到這裏,引申到一個問題,視頻動態。朋友圈還在繼續存在,但它的壓力比較大。我們需要一個壓力比較小的方式。視頻動態,有人說微信是為了大力做視頻,但並不是——微信是要做社交。視頻動態是一種朋友圈之外的社交模式。
如果做朋友圈是為了一種更好的社交模式的話,沒有視頻動態,我們也會通過照片做出來。
沒有多少人早退。特別感謝。大家在跟我一起完成一個行為藝術。
我們反對形式化的東西,但偶爾形式化也挺好。一開始就說,可能會超時,因為我認真準備了,一旦我認真準備了,內容就比較多。
我自己因為很少這樣,一個人說,很多人在聽。我現在也越來越適應了,我想像成我在跟一個人說話。我們會想,也許十億人與一個人,沒有什麽本質的區別。細水長流吧。
回到朋友圈這裏,我覺得 Twitter 是一個偉大的產品,可能大部分人都沒有用過。它影響了很多產品的形態,比如說微博。我記得在微博的時候,輸入框裏有提示——妳在想什麽。它是 PC 時代的產物,因為妳在記錄的時候,是在用電腦。但本質妳要記錄的是妳在做的事情。所以有割裂。
而智能手機伴隨著妳,妳可以搖一搖,但電腦妳不能搖一搖。它可以記錄妳在做什麽。比如說妳整理照片,就發布——這是有本質上不同的。我說過,人是環境的反應器,隨環境而變化,人是高等動物,但還是有這樣的基因。妳在電腦面前,電腦就是妳的環境;妳用電腦讀文章,所以妳會傾向於發表文章感言。但如果是手機,妳的環境是真實環境,妳感受的是真實的,妳在手機裏發表的是妳親身經歷的東西。
從另外一個點上,這是朋友圈與從前記錄想法不同的地方。
微信的視頻是希望能夠記錄下來真實的世界——這是一個特別好的理想,但是拍視頻並不是用戶的需求。用戶拍了很多照片,用戶自己也不會看;所以記錄本身並不是需求,分享才是。所以微信不會做視頻相冊,讓別人來看;那是一種裝飾,不是一種記錄。
我們希望做的,是一個人記錄自己想要的東西,被朋友看到。這個東西與朋友圈不同。目前大家還沒有感受到這一點,但我們有耐心培養用戶習慣。
曾經有一個朋友問我,為什麽動態視頻保留一天就不見了。他的理解錯了,他理解為朋友圈。其實不是的,這是朋友圈的反面,這應該是拍妳最真實的東西的地方,甚至是不讓拍的東西的地方。它的按鈕是 “就這樣” 三個字,而不是“發布”。
我們為了鼓勵妳發,甚至別人也看不到,必須點妳的頭像。後來他就隨便拍了。就不會偽裝了。我覺得很爽,這樣就看到了他的世界。
對於產品來說,最好的就是讓用戶在壓力最小的情況下記錄他的世界,擁有足夠的動力去做。但讓大家有動力,其實並不是很難的事情。比如說發紅包(玩笑了)。我們會嘗試不同的東西,希望把它變成朋友圈的反面。
朋友圈已經變成了一個裝飾品,每個人都展示最好的一面希望獲得認可,但我們希望真實的一面也能被展示並獲得認可。這個需要我們的耐心來推進。
但是我們為什麽有耐心?我們會花兩三個月的時間來打磨,因為我們覺得,雖然用戶現在還沒有這個習慣,但是視頻會取代照片成為一個載體,因為視頻的資訊量更大。但我知道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前幾天我給一個人的視頻點贊,結果這個人居然發朋友圈了。說明我們的產品沒有做到位,還需要引導。
我們希望引導用戶記錄真實的世界。
一個好的產品是不需要很多口舌來解釋的,但是我花了這麽多時間,說明我們的產品做得還不夠好。
下一個主題,講一下閱讀。
我們每做一個產品,都會被別人視為是競爭,但是其實不是。我們做閱讀,是希望用戶能夠看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並不是為了競品,而是為了用戶。閱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前不久,有人翻出了我寫過的一句話,我就有點不記得了。剛做微信的時候,就像做一個閱讀產品,但不是一個大眾的閱讀產品。這樣的產品很困難,尤其是當妳的用戶數目多的時候。人的本性是不願意閱讀、不願意學習的。
我們當時做了閱讀空間——本質上還是一個小眾的產品。後來朋友圈第一個版本發布的時候,就可以分享別處的文章、其他的 APP鏈接之類的。因為大部分的人是不願意閱讀的,少數人來採集文章給其他人來看。
但朋友圈是一個推廣人設的地方,不是閱讀的文章。用戶往往會發表自己贊同的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來自朋友圈的公眾號閱讀量越來越少——這很正常,因為用戶的時間有限。
對於閱讀來說,需要一段相對固定的空閑的時間,可能需要十分鐘的時間來看文章。就像用戶的訂閱號,雖然收到消息有很多紅點,但大多數紅點都是無用的。
這樣我們就找到一個機會,希望用戶專心看文章,這也就是“看一看”的來源。
我們在做兩個方面的嘗試,一個是社交,一個機器推薦。我們內部討論過,要麽完全機器推薦,要麽做嚴肅的小眾產品,但這樣都比較痛苦。
大部分人其實並不願意主動學習新的知識。所以我們嘗試了社交推薦的路,這是一條什麽樣的路呢?
對社交推薦,大家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我自己的理解是,其實我一直很相信,通過社交推薦來獲取資訊,其實是非常符合人性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取資訊並不是搜索或者去書店,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聽周圍的人的推薦來閱讀的。包括我自己來讀的書,都來自於朋友的推薦。包括電影,也是如此。我相信我的朋友。
同時,如果周圍的人都說好看,妳不看就是落伍了,就造成了我的一種認知缺失。
所以我覺得,推薦是一個很好的幫助人進行認知決策的因素。推薦是一個復雜的、內部循環的系統,而社交系統是一個具備糾錯能力的系統,社交關係能夠幫妳拉回來。這是社交關係強大的地方。
當我想到要做一個大眾的閱讀產品,只有基於社交產品,才有可能實現。因為本質上這已經不是閱讀,而是一種社交的延續。人會通過社交去閱讀。“看一看”上線之後,數據增長了很多,內部團隊也是比較興奮的。
所以,這裏的表現是跟我們的預期比較相符合的。但我們的評價比較保守,這需要一個被更多人接受的過程。當然,既然是社交閱讀,用戶可能會推薦強化其人設的東西,這也算是局限;但我們不認為這是問題,因為社交關係是復雜的。用戶可以通過推薦看到不同層級的人的關註的東西,也許可以打開興趣的窗口。
還有人會擔心,觀點不同,會導致被其他人會遮罩。其實不必,很少人會遮罩別人,而大家都對周圍的事情很感興趣,即使觀點不同,也不妨礙妳去關註對方在觀看什麽。所以我認為,其實很多人會保留對不同觀點的關註,作為打開世界的窗口。
在社交推薦中的資訊,也代表了我能看到的全部資訊。但這裏面的資訊是好的,隨著社交關係復雜,用戶能夠借助“好看”看到很多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很多人覺得好看還不夠好,的確,但是它可以不斷疊代。它比較粗糙,算是一個 0.1 版本。
我爭取還有一個小時可以講完。
關於資訊流。
上次講了之後,產生了很多的誤會。其實我知道大家說的資訊流是什麽東西,但我不喜歡標簽化。其實手機上能夠操作的方式有限,沒有辦法,但不能說它是一個資訊流。
它在本質上,只是資訊展示的一種方式。
我覺得我們並不想用標簽來定義一個東西。我們做了視頻動態,我們其實是為了做一種讓用戶展現自己的一種功能。視頻動態只是這個功能的載體。
關於 AI,我講講我的看法。
我們特別重視 AI 技術,比如說視頻動態,我們會提供 AI 推薦的配樂,用戶會比較喜歡,因為很吻合。但這種吻合並不一定是好的,因為人的想像是超越 AI 推薦的。
微信做了很多 AI 的東西,比如說微信語音識別,這是內部團隊做的。我們在做語音識別的時候,其實業界對於 AI 的關註還沒有特別大。我們不會跟風做 AI,而是讓 AI 落地到實際的場景中去。
我們內部還在做一個功能,算了,我還是不說了。
我是作為一個做產品的人,在跟大家聊天。
我們在研發 AI 的微信,但我認為 AI 應該是默默發展,躲在產品之後。但最近 AI 的發展還是挺讓人震驚的。當 Alphago 戰勝人類的時候,我特別震驚,因為圍棋是人類最高智慧的體現。
我分享過一個文章,說的是將來醫生會被 AI 的醫生所取代,AI 可以對比很多的數據,但它無法告訴妳為啥這麽開藥。我們對它的決策過程是未知的,我們變成了它的工具。如果它出了問題,人們就可能面臨危險。
但是工具是人的夥伴,人可以駕馭工具。喬布斯當年在介紹電腦的時候,用了自行車來作比喻,說它是可以幫助人類跑的更快的一種工具,變得更強大,但它還是需要人的駕馭。
但是對於 AI 來說,它未來可以決定人吃什麽藥,這超出了一種範圍,它可以駕馭人類。
今年 Google 的一個軍方項目被 Google 員工所反對,最終取消了,這說明大家也在思考 AI 的使用的邊界。我可能也是對 AI 的未來表示擔憂的人之一,我也在思考 AI。
我們仿佛總是覺得,用戶是陌生人,但是在微信,我們告訴自己,我們就是用戶。我們用到的東西,未來會施加到自己身上。
另外,我要澄清一個段子——關於前段時間的“我勸妳善良”的那些話。
我對公司員工強調,我們對用戶要善良,一種基於理性的善良。否則就是一種愚昧的善良。能夠加入到公司的同事很聰明了,但需要更多的善良。善良比聰明重要。
有很多同事說,我很少在公開課提到微信支付。其實它不需要被提到,因為它已經做得特別好了。因為它擁有潤物細無聲的感覺,這是最好的產品體驗。
這裏要提到幾個小點,大家可能不知道。
紅包。
在春節期間,我們會上線一個能力,企業微信可能在微信紅包裏申請自定義的紅包皮膚,可以發給微信好友。
對於紅包來說,雖然特別成功,但還是有改進的空間。我們意識到,發紅包越來越成為一個金錢的交易,但是缺乏感情。這是不對的,這個世界怎麽能用金錢來衡量?我們在考慮在紅包中加入自定義表情進去,增加人性化。
我們在微信支付中,加入了親屬卡功能。我給我的爸媽開了之後,體驗特別好。每次他們買東西,我都能看到,感覺算是盡了一份孝心。
但我承認,我們的卡包做得不夠好。我們認為卡包是人常帶的東西,但是目前我們感覺還沒有做好,目前我們打算做一些改變,實現通過消費行為實現用戶與店之間的關聯。
企業微信。
企業微信只是定位一個企業內部的溝通工具的話,它的意義會小很多。但是如果延伸到外部,就更有空間了。
當然,我們會以用戶為中心,對很多企業微信的群進行了折疊。
我們定了一個方向,人就是服務。舉個例子,我們要訂機票,用一個APP,訂票簡單,但是改簽取消很困難,要通過人工。另外一個例子,微信裏有很多快遞員,但下次妳還是不知道要聯系誰,因為他可能離職了。再比如,微商有很多,他們之所以存在,是基於現實生活中的線下社交關係——人在交易中的角色,其實變化特別大。
企業也希望通過企業微信來把其中的人作為很重要的資源。汽車出問題去 4S,可以找微信,找小程式,找店員,當時大多數人都願意找店員——這個店員其實包含了企業的服務,如果認證的話。
這是企業微信要做的一個方向,讓每個員工,都可以直接提供服務。並且因為這個員工,讓服務和店因為員工而更受認可。
我覺得到了十億用戶的關口,其實我們不覺得用戶數量(人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不應該作為一個指標。但微信的目標並不是為了擴大用戶數,我們考慮對現有用戶能夠提供什麽樣的服務,因為人口總是有限的,而服務是無窮的。
移動互聯網出來以後,三五年就已經是一個時代。時代加快,催生的需求也加快了。圍繞這種快速變化,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應對未來的更多的需求。
最近,我們為廣州用戶開通了“附近的餐廳”的功能。目前還只是處於灰度測試的一個階段。我覺得類似這樣的嘗試會越來越多。
從下一個階段,微信會嘗試圍繞不同的 APP 來嘗試,跟微信有關聯的一種服務形態。很多服務需要一個獨立的 APP。
所以很多人會問一個問題,微信下一步要做什麽?
但今天是圍繞微信的出發點來探討。微信即將面臨下一個 8 年的挑戰,會應對新的用戶挑戰。不管怎麽樣,面對這些需求,微信的目標是做最好的工具。
我相信,圍繞這個目標,再怎麽走,都不會走偏。所以其實回顧,我們還是很有成就感。很多人問我與別人有何不同,我覺得,我做決定,經常思考最這個事情的意義是什麽;微信從來沒有圍繞 KPI 工作過。
我們覺得一個 APP 不能給用戶帶來價值,就是不長遠的。我們思考意義,是支撐我們團隊走到今天的一個理由。幫助我們做出選擇,對的選擇。
面對未來,我們覺得我們的威脅不來自競爭對手,而來自於我們自己。
今天我講的比較多,也算是一個總結。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帶領大家做出一個十億級的產品,我很自豪。但更重要的是,我可以通過產品分享我的價值觀。
很多同事說我比較獨裁,我認了,但一個產品需要很強烈的共同認知,它的內在是一致的。我經常批評我的同事。借助這個公開場合,也要向我的同事們表達感謝。
我為我的團隊——微信團隊——感到驕傲,也很少有團隊以這樣一個產品來命名。
也感謝大大家花這麽多時間聽我講。這些東西都是常識。
最後分享電影中的一句話:萬物之中,希望至美。
雷鋒網總結
整整超過4個小時的演講,張小龍完成了他個人在2019年初最精彩的“行為藝術”。他強調的是,不管怎麽樣,面對用戶的需求,微信的目標是做最好的工具——這一點在這麽多年一直沒變。
下一個 8 年,微信會遇到很多挑戰,但張小龍依然會自豪地帶著這個10億級用戶的產品繼續做下去,去分享最好的價值觀。當然,我們也都期待著一個更有人性、更具溫度的微信走向大眾。
來源:雷鋒網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李家超新年寄望:全力拚經濟 積極惠民生
- 區選回歸初心 辦實事拚能力
- 排核污真相1/日漁業界怒斥:岸田政府無誠信
- 王毅:美方在台灣問題上背信棄義 只能使其國家信譽進一步破產
- 世衞將奧密克戎亞變種BA.4和BA.5列入監測名單
- 習近平在海南三亞市考察調研
- 深圳首個港澳青年驛站揭牌
- 粵註冊志願者已超1407萬人 港澳籍志願者日趨活躍
- 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將於明日啟動
- 霍震霆:爭取由香港舉行全運會開幕式
- 團體辦巴士巡遊賀國慶 愛國情深滿香江
- 慎海雄:孟晚舟回家引發熱烈反響 僅總台各平台網民點讚人次就超過美加總人口
- 1上海共享單車企業進入歐洲,混合動力自行車能走得更遠嗎?
7月6日下午,共用單車品牌Eazymov新聞發佈會在上海舉行,正式宣佈品牌的旗艦產品——混合動力自行車於義大利與希蠟成功落地。 [詳細]
- 2雷軍:不糾結小米是硬件還是互聯網公司,是獨一無二的新物種
6月23日消息,小米終於啟動港股招股,在香港四季酒店召開全球發售新聞發佈會。此次出席的高管有,小米創始人雷軍以及聯合創始人王川、黎萬強、林斌、洪峰、劉德以及CFO周受資等董事長雷軍及高管一行在香港面基投資者和媒體。 [詳細]
- 3海產熱到死 日本元貝皇缺貨貴三成
■今年海味供應約少三成,市民過中秋想食靚海味,荷包隨時「大出血」。全球氣候暖化,北半球多地近月備受高溫煎熬,內地東三省、日本、韓國等地錄得近攝氏40度高溫,其中盛產遼參的大連有6.8萬噸海參熱熔致死。事實上[詳細]
- 4張曉明: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張曉明在講話中強調,港澳辦在新時代更好地履職盡責,需要把握好四個角色定位。國務院港澳辦網站圖片「新老港澳辦人」聚首座談成立40周年 當好「一國兩制」事業傳承人奮進者據國務院港澳辦網訊,9月13日上午,國務院[詳細]
- 5人體冷凍、技術奇點、意識上傳……科學家有一天或會參透長生不老
1967年1月12日,加州格倫代爾學院(Glendale College)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德福德(James Bedford)剛剛死於癌癥,邁出了重獲生命的第一步。那天,教授成為第一個接受低溫懸置的人,置身於-32華氏度的液氮中。[詳細]
- 6CNN:果蠅視覺理解能力幾何?
眾所周知,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活在神秘的社交性的觸覺和氣味世界中,但他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感知和整合靜態視覺資訊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熱門話題。一些研究人員指出黑腹果蠅光學系統的解析度是有限的,但是其他研究人員則註意到在黑腹果蠅看似[詳細]
- 7科學家揭開“腦進水”之謎
如果再有人對妳說:“妳腦子是不是進水了?”時,妳可以明確的告訴Ta,對!不光現在進水,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進水。近日,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水從血液流向大腦的方式。 [詳細]
- 8斯里蘭卡總理復職 結束憲政危機
■總理維克勒馬辛哈發表演說。 美聯社斯里蘭卡持續近兩個月的憲政危機終於落幕,10月底被總統西里塞納解職的總理維克勒馬辛哈,昨日獲西里塞納重新任命為總理,並宣誓就職。立場親印度的西里塞納於10月26日解除維克勒[詳細]
- 9黃維樑念余光中:「他鞠躬盡瘁為文學」
■1970年代的余光中。選自《古堡與黑塔》,香港中華書局出版。著名詩人余光中日前因病逝世,文化界故友們紛紛表達哀思。香港學者、作家、原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黃維樑研究余光中的作品並書寫評論近五十年。曾說由[詳細]
- 10世界上最大的“大腦”——類腦超級計算機SpiNNaker
據外媒報道,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激活”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腦”——一台類腦超級計算機SpiNNaker。據曼徹斯特大學官網介紹,這台計算機擁有100萬個處理器內核(processor cores),每秒可進行200萬億次運[詳細]
- 1184%港人曾用流動支付
■左起:HKIRC署理行政總裁秦佩文,香港互聯網協會執委宋德嘉。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岑健樂攝近九成小額交易 最憂私隱外洩近年流動支付宣傳攻勢浪接浪,惟有調查顯示,市民對使用流動支付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項昨日公佈[詳細]
- 12貝索斯的太空夢正照進現實
由全球首富傑夫·貝索斯所創辦的藍色起源,距離夢想的實現越來越近。 美國當地時間4月29日,藍色起源火箭成功發射,這是這家公司今年的首次發射,也是史上第八次,與之前所不同的是,此次成功發射進一步奠定了藍色起源最快在今年底實現真正將人類送上太空進行[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