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派斯提歐專訪:歐洲資本主義仍處於深度危機中
- 更新時間:2018-01-08 13:13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396446
比利時勞動黨副主席兼研究部主任戴維·派斯提歐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歐洲資本主義仍處於深度危機中,當前經濟形勢雖然略有好轉,但真正解決之策並未找到。
派斯提歐說,資本主義會出現周期性危機。歐洲自2008年以來出現了一場嚴重的危機,經濟停滯、主要增長引擎停擺。一方面,削減工資的政策導致購買力下降。過去10年間,西方國家三分之二人口的收入下降或沒有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的第二個引擎,即投資同樣裹足不前。為了拯救銀行,許多國家債台高築,隨著金融泡沫的形成,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日益減少。
派斯提歐說,“我們認為,實行新的政策勢在必行,這種新政策必須既能提高民眾的購買力,又能導致投資的回升”。
近年來,西方出現了“馬克思熱”。法國知名經濟學家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出版以來的全球銷量已超過200萬冊。德國導演拉烏爾·佩克的電影《青年馬克思》在德國引起人們對馬克思的再度關注。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比利時勞動黨在民眾中的口碑越來越好,有望在比利時法語區成為第三大政黨。
派斯提歐認為,上述現象有著深層的經濟和社會原因。過去10年的危機使得財富公平分配問題再度成為西方人的熱議話題。當前貧富差距日益增大的現實觸目驚心,而財富的分配不公是馬克思曾深入分析的問題。
派斯提歐說,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偽性正越來越多受到詬病。投票這種看似民主的方式掩蓋了背後的經濟因素,大量掌握生產要素的寡頭在操控著媒體、在幕後塑造著所謂的民意。在當下的西方國家,所謂的“民眾權力”實際是一種幻象。
貿易、金融、農業、手工業領域的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了所有歐洲國家。但只有在荷蘭和英國,這些萌芽才蓬勃發展,使資本主義成了最重要的調控原則。荷蘭最初只是一個反抗西班牙統治、爭取獨立的多省聯盟;1579年至1648年,北部地區建立了自治共和國。英國從1688至1689年開始就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隨著蘇格蘭在1707年並入,英國成了聯合王國或稱“大不列顛”。
荷蘭和英國在十七、十八世紀就擁有了高度發達的、具備社會和文化影響力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是兩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差別很大。荷蘭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出現較早,十七世紀,荷蘭是所有歐洲革新國家的唯一榜樣;但是到了十八世紀,英國超過了荷蘭,這是因為英國的軍事力量更為強大,它的資本主義基本模式發展前景更好。荷蘭固守自己在貿易及金融資本主義領域的優勢,注重出口和國際金融業務,而英國還會促進資本主義在手工業領域的發展,跟荷蘭相比,英國的發展更倚重內需。荷蘭和英國都發展了農業資本主義,但兩國的農業資本主義結構不同。較高的城市化水平也能體現荷蘭和英國領先於歐洲大陸上的大多數國家。
促使這兩個地處歐洲西北部的國家取得發展優勢的因素數量眾多,以下三個最為重要、互為條件:第一,兩國從中世紀以來就很重視長途貿易(荷蘭尤為突出);第二,兩國的封建主義勢力一直很弱(這與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格蘭以來的統治史和荷蘭的朝代史有關);第三,從十六世紀起,歐洲人開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荷蘭和英國在殖民活動中遙遙領先。荷蘭和英國的優勢也得益於它們的地理條件:荷蘭位於歐洲的邊緣,英國是一個島國。
假如我們要解釋資本主義為何能在歐洲西北部地區發展較快,我們就不能忽略當地的社會特征與文化特征。讓我們先簡要地分析一下英國的情況。商業活動和社交活動在十六、十七世紀的日常生活中相互交織、相互促進。舉例而言,在倫敦皇家交易所的寬大拱廊裡,殖民地產品、商業書籍和廣告琳琅滿目;保險公司和公證處提供服務;編輯部設立了代表處;人們在咖啡館裏交流信息、吃喝、聊天(1700年前後,倫敦約有400到500家咖啡館)。市場推動了社會各階層的消費,借貸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不限於特定身份的社會成員。這就是十八世紀的“消費者革命”。從十七世紀晚期開始,協會和俱樂部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它們有著各種目標:社交、為工人運動做准備、互助、討論、賭博。仔細研究之後,我們可以說,盡管市場關系經常導致競爭和自利行為,但它也能增進信任、促進社會化。
歐洲西北部地區的資本主義發展較快也得益於識字率的提高(以城市居民為主),各類報紙、書籍、目錄日漸普及。這樣一來,科學領域的新動向就能得到傳播(科學家和實幹家在相關活動及協會中碰面時也會相互交流),但是當時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接觸到這類信息。實用知識很受重視,有人以傳播實用知識為職業。
來自歐洲大陸的遊客注意到英國人追求娛樂、熱衷賭博、癡迷新生事物。在英國,賭博和體育從十八世紀起就是商業活動,打賭的沖動和冷靜計算概率的傾向利用各種機會相互結合:賽馬、板球比賽、鬥雞;人們有時也買彩票或者在證券交易所裏投機。文化和娛樂產業興起了。值得注意的是,啟蒙運動時期的重要學者對賭博、投機和娛樂評價極高:學者認為它們是文明社會的基礎,能培養社會美德。當時,社會的統治者還不是富豪,貴族及受其熏染的上流社會人士都愛擺出輕視錢財的樣子。
階級差別十分顯著,而且還在不斷擴大:一群人聚集在咖啡屋,另一群人出入白蘭地酒莊。紳士的俱樂部不對外開放,工人開始成立自己的互助組織。盡管農村的平民文化已經受到了市場關系的影響,但它還是更重視傳統習俗和“公平”觀念,不太關注盈利和進步。然而,上文提到的例子告訴我們,十七、十八世紀,英國城市的社會文化已經較為適應日漸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原則,城市文化為資本主義經濟原則的確立奠定了基礎,資本主義經濟原則又影響了城市文化。
當時的學術界正在進行價值重估。重要的十八世紀知識分子開始從經濟、哲學和道德的角度贊美資本主義,但他們沒有用“資本主義”這個說法,而是選擇了“貿易”和“商業社會”等表述。
直到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的大多數神學、哲學和國家理論仍對資本主義抱有懷疑甚至敵視態度。
舉例而言,文藝複興時期的共和主義人文思想援引再次得到重視的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指出資本主義極為可疑。學者試圖捍衛重視群體利益的美德,反對自利、私有財富和腐敗。對資本主義的懷疑態度主要來自基督教的道德學說,它崇尚愛人如己、將無私視為美德,反對追求個人利益、積累財富,尤其反對盈利性的貨幣業務。宗教改革運動和反宗教改革運動帶來了“近代的宗教觀”,強調“貼近世俗的信仰”(海因茨·席林),這使大眾對勞動和職業有了更正面的看法。
馬克斯·韋伯強調清教—加爾文主義的倫理促進了資本主義精神。小教派信徒(門諾派教徒、貴格派教徒)中確實出現了更多企業家,驗證了韋伯的觀點。真正開始對資本主義產生深遠影響的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格勞秀斯、霍布斯、洛克和斯賓諾莎等學者對當時的戰爭慘狀印象深刻,希望能為文明社會樹立新的、世俗化的美德,崇尚人權、自由、和平和富裕。
1748年,孟德斯鳩一反歐洲傳統的主流思想,贊美貿易,認為它是一種傳播文明的力量,它可以克服愚昧、收斂暴力、改良風俗。伯納德·曼德維爾、大衛·休謨、孔多塞和托馬斯·潘恩等人的觀點也與此相近,這些學者大多來自英國、法國和荷蘭。他們認為,合理地追求個人利益可以促進大眾的福祉;利己未必非得損人;生意和道德不一定相互對立;市場能阻止人們出於激情而發動戰爭,幫助人們爭取利益;市場能培養勤奮、堅韌、正直、遵守紀律等美德。
總之,我們發現這些學者大體上支持新出現的資本主義趨勢。他們不僅希望資本主義能帶來更多財富,還希望它能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好的秩序。建立這種秩序不需要國家的專斷幹預,它需要的是尊重自由、對個人負責、有能力以協商而不是戰爭形式處理矛盾。
1776年,蘇格蘭的啟蒙學者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裏系統地表述了這種既符合實際又帶有烏托邦色彩的觀點。斯密對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核心要素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分工、貿易、資本形成、供求關系、價格機制以及為了長遠利益而放棄當下享受的能力。斯密批判蓄奴制、農奴制和傳統的仆役勞動中的壓迫式人身依附制度,贊美交換過程(也包括用勞動力交換報酬)帶來的自由權。斯密支持市場的參與者追求個人利益、自主地做出決策,但他並不一味贊成“自由放任”;他認為國家和公民社會也應當發揮重要作用。
斯密提出,沒有國家和公民社會的參與,市場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轉。盡管斯密認為自身利益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出發點,但他不贊同將人類視為單純的經濟人。作為經濟學家和道德哲學家,斯密反對壓抑個人的自利思想,而是主張引導它,讓它能為大眾的福祉做貢獻。但人們不能將引導工作(完全)交給市場,公共道德和結構合理的組織更為重要,因為它們能溫和地調節政府、社會和市場的關系。斯密經常批評英國當時的經濟政策,尤其是政府長期推行的重商主義政策和以壟斷為基礎的對外經濟政策。
斯密描述的“商業社會”是一個有待實現的目標。斯密是一個改革者,但他贊同資本主義發展的大多數趨勢。斯密和十八世紀的其他啟蒙思想家將正在崛起的資本主義視為實現富裕和重大社會進步的途徑,他們忽略了資本主義的一些缺點,或者認為只要機構改革到位,這些缺點就能被克服。
舉例而言,他們將歐洲以外暴力和商業的聯系歸咎於重商主義。他們忽略了資本主義的強制特征,而它在資本主義的擴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試舉一例:在農村公有土地私有化的過程中,部分農村人口喪失了安身立命的基礎。資本主義能提高人們的總體生活水平,但是自古以來,哪裏出現了資本主義,哪裏的社會不平等就會加劇。斯密描述的不斷增長的財富在分配時極度不均。斯密了解這點,但是此類思考在他的思想體系中並未占據重要地位。
對於經濟秩序,亞當·斯密做出了一番令人印象深刻的設想。他設想的經濟秩序與孔多塞和其他啟蒙思想家憧憬的由理智的個人組成的社會相匹配。斯密認為,個人能最好地判斷自己的利益。他相信世界上可以有一種脫離專制國家束縛的理性秩序。此前幾百年的曆史使得斯密不信任統治者的智慧和傳統思想。斯密和同時代學者的著作深受啟蒙運動影響,它們的內容也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資本主義並不是由少數精英強加給心懷抗拒的大眾的。資本主義以實際行動批判了曆史悠久的不公現象,向付出努力的成功者許諾合理的回報。資本主義創造財富,傳播自由。因此,它不僅能吸引商人和企業家,也能吸引知識分子。許多“普通百姓”或許也會對它感興趣。
回顧曆史,我們會發現這些學者看法不無道理。荷蘭和英國是兩個在十八世紀末很接近斯密設想的“商業社會”的國家,它們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具資本主義特征。英國和荷蘭是歐洲最富裕的國家,也是最自由的國家。隨著資本主義的崛起,社會不平等現象愈演愈烈。但是社會積累的巨額財富,保證了1500年到1800年之間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的工人收入在絕對值上有所提高,相對值大致不變;而在歐洲大陸,如維也納和佛羅倫薩等地,工人收入絕對值大致不變,相對值卻減少了。
1500年前後,歐洲西北部邊緣地區(尤其是英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幾乎沒有貧富差距;到了1800年,差距已經變得很大。不論是對於精英階層,還是對於社會大眾,這種現象的意義都很重大。在歐洲中部地區,直到“饑餓”的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溫飽危機(“貧困化”)的破壞力一直在增長,但是這種危機對英國幾乎沒有影響。1800年前後,英國已經成功地跳出了馬爾薩斯陷阱,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要在幾十年後的工業化階段才能做到這一點——國民經濟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曾在十九世紀初預言,假如不制定政策限制人口增長,人口增長的速度將超過糧食增產的速度。對於數十萬人來說,馬爾薩斯陷阱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近年來,經濟史學家彭慕蘭提出的“大分流”等挑戰性觀點促使學術界深入討論了經濟史上的突破為什么出現在了歐洲的西北部地區,而沒有出現在經濟同樣發達的中國東部地區。這種經濟史上的突破轉化成了不斷自我推動的高速發展。
根據此前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1、如果要解釋“大分流”,我們就必須對經濟、社會、國家和文化的關系進行比較研究,盡管它們最適於解釋的還是生產率和發展的區別。複雜的現實要求我們將視角拓寬至經濟史之外,對此,資本主義概念很有幫助。
2、通過比較歐洲內部的情況,我們能得出如下結論:英國和緊隨其後的荷蘭在十八世紀末具備的優勢得益於長期的進程,這些進程延續了數百年。因此,在解釋歐洲和中國的區別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忽視那些延續時間很長的緩慢變化。
3、國家政府的積極舉措、殖民運動和原始工業化也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缺少這三種因素,或者說它們在中國的表現形式完全不同。目前的研究結論是,1800年前後,資本主義的形式超越了商業資本主義,具備了左右制度的能力,這是一種歐洲特有的現象。盡管這種資本主義離不開國際聯系,但它的完整形式只存在於歐洲的西北部地區。
經濟之父亞當·斯密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就從他去世的父親手裏繼承了三分之二的家產。他的母親瑪格麗特·道格拉斯則只繼承了三分之一,於是,她自己的孩子基本上變成了她的監護人。她的餘生都和自己的兒子生活在一起,提供免費的勞動力——做飯、打掃或是其他一些照顧這位單身經濟學家的事情——而大多數經濟學家在討論國家的財富時,都沒能注意到這一點。
而在英國的習慣法中,在所謂保護法的普通法系之下,就連分給這位遺孀的三分之一都在1700年被取締了。曆史學家艾米·路易絲·埃裏克森解釋說,在那個時代,結了婚的女性從法律上來說受到她們丈夫的“保護”。也就是說,一對夫婦被認為是一個人,結了婚的女性從法律的角度來講不再是獨立個體,也不再屬於自己。保護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女性及其財產為其丈夫所有。所以,1800年之前的400年來,女性結婚之後冠以夫家的姓這一傳統為英國(及英國殖民地)所獨有。在那之後,冠以男性的姓氏成為了歐洲更加普遍的做法。
不過,將近一半的英國女性,在16和17世紀時掌管自己的財富。
在保護法之外,沒結婚的英國成年女性被當成是法律上的獨立個體。這與歐洲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在歐洲其他地方,未結婚和守寡的女性需要有一位男性監護人,這一傳統在整個大陸上的執行力度稍有不同。由於英國16和17世紀未婚女性的人數是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巔峰,於是當時將近一半的英國女性掌管著自己的財富。埃里克森寫道,這也就意味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說,英國金融投資市場比其他歐洲國家高出50%。”
雖然曆史學家承認需要對整個歐洲做更多研究,但埃里克森指出,英國的婚姻財產法在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崛起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7世紀晚期和18世紀初的“金融革命”史,基本沒有考慮過“性別是如何促進了今天的全球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誕生的。”
19世紀時,反對保護法的運動人士開始把這項法律稱為“褫奪公民權”,因為守寡的女性最後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而一個離了婚的女性有可能需要歸還和賠償她在婚姻期間所有的收入。但是保護法直到1870年才被廢除,埃裏克森解釋道,這大部分是因為“許多甚至是大多數英國家庭”在法律上找到了避開這項法案的完美方式。
但是,通過詳細講述英國這些獨有的特點,埃裏克森指出,“英國比歐洲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更早地發展出大規模的資本主義經濟,其原因之一就在於英國法律將女性使用自己財產的權利與男性使用財產的權利明顯地區分了開來,與歐洲其他國家全然不同。”未婚女性如果手裏有錢花,或者把錢借出去或用於投資,就能讓事情變得完全不一樣。
作為一種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全面的社會形態,資本主義在過去幾百年裏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張,形成覆蓋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世界體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資本主義多重矛盾的集中爆發導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陷入結構性危機之中。今天的世界格局正在加快演變,各種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使得資本主義和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等經曆著深刻複雜的變化。對此,國外馬克思主義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批判性分析和研究。
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以全球性壟斷資本主義為特征。埃及學者薩米爾·阿明將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歸納為普遍化壟斷、全球化壟斷和經濟金融化。
首先,資本天然尋求最高利潤,需要在不斷向全球擴展空間逐利的同時實現對稀缺資源的壟斷性占有,並且擴大對各國社會的控制力。對此,美國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認為,當今資本主義的關鍵因素並非是自由市場而是壟斷,而這一市場的壟斷來自資產階級與權力,因而不能把目前的資本主義經濟等同於市場經濟。
其次,資本主義的大規模貿易和生產必然產生過度積累的普遍危機,金融擴張是世界資本主義作出的典型反應,其結果是貧富懸殊的擴大和增長不平衡性的惡化。對此,美國地理學家大衛·哈維認為,金融化浪潮最終自己終結了自己,但有助於資本家進一步壓低工人工資。美國哲學家喬姆斯基認為,金融壟斷下的全球化讓全世界的工人階級互相競爭,卻在保護特權階層。
再次,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從實體經濟(商業資本和產業資本主導)向虛擬經濟(金融資本主導)的演進,意味著全球食利者和金融寡頭的國際壟斷同盟的形成,加快了利潤由不發達向發達、由邊緣地區向跨國資本權力中心持續流動的進程,加劇了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之間的全面直接對立。對此,美國學者約翰·福斯特認為,資本積累過程的金融化導致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脆弱性的巨大增長,使其面臨系統性崩潰的危險。
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存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權力追求和資本跨國擴張的利潤追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如果將世界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空間體系進行思考,上述兩種追求在利益一致時能夠彼此結合。推動資本主義進行世界性擴張的不僅是通常意義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還有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下資本的流動性本能和資本主義權力的日益集中。
如美國學者道格·亨伍德認為,分析當今美國經濟時必須把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與美國軍隊那只“看不見的拳頭”聯系起來思考。然而,一旦佔據世界體系中心的資本主義國家無力繼續為資本在全球流動過程中不斷積累提供動力,這兩種價值追求之間的內在張力和矛盾就會凸顯。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讓跨國資本獲得全球流動的極大自由,以金融資本主義為代表的全球壟斷性企業決定了世界體系絕大部分經濟活動,正在改變政治國家性質和能力,如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所分析,很多國家層面的政治決定依賴於全球資本主義及其不平等,將大多數人的利益置於資本利益之下,給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帶來產業空心化和中產階級萎縮等問題。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為爭取流動資本展開競爭,並要承受社會分化、階層固化和階級隔離等產生的普遍性社會不滿,多國人民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市場機制的懷疑、反對乃至抵抗促使其通過大眾民主機制對國家施壓,如美國和西歐國家近年遭遇的民粹主義的沖擊。
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進入結構性危機階段。英國學者卡利尼科斯強調,當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因資本主義本身,一種剝削和競爭性積累的邏輯,具有結構性缺陷而陷入整個制度的危機之中。近年來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大都認為,當今資本主義所面臨的系統性的、全面的、本質性的危機使得全球性壟斷資本主義不可持續。
具體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前IMF首席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認為,歐美金融寡頭專政事實上發動了無聲的政變,讓代議制民主流於形式,其所產生的政治極化、社會撕裂和文化對立等多重矛盾必將危及歐美民主政體的政治穩定性。
第二,在全球資本主義國家中,財富、權力的積累與貧窮、被邊緣化的積累同時發生,兩者之間形成了尖銳的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以美國經濟學家大衛·科茨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這將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和階級對立,最終會瓦解資本主義社會結構。
第三,資本為了尋求利潤,需要開展無限擴張的生產和對社會進行無度刺激以促進消費,但是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力資源都是有限的,這就會產生比利時學者弗朗索瓦·浩達所分析的生態危機和糧食危機等。雖然受害者首先是亞非拉的絕大多數民眾和歐美國家日增的底層,但終將把自我、社會和自然不斷卷進去,其結果正如美國學者洛仁·戈爾德納所預測的,全球金融危機實際上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曆史性衰落聯系在一起,資本主義正在犧牲人類發展來保存自己。
根據光明日報、 澎湃私家曆史等採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上一篇:人工智能:出行方式顛覆者
下一篇:入冬最冷天 香江有溫情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李家超新年寄望:全力拚經濟 積極惠民生
- 區選回歸初心 辦實事拚能力
- 排核污真相1/日漁業界怒斥:岸田政府無誠信
- 王毅:美方在台灣問題上背信棄義 只能使其國家信譽進一步破產
- 世衞將奧密克戎亞變種BA.4和BA.5列入監測名單
- 習近平在海南三亞市考察調研
- 深圳首個港澳青年驛站揭牌
- 粵註冊志願者已超1407萬人 港澳籍志願者日趨活躍
- 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將於明日啟動
- 霍震霆:爭取由香港舉行全運會開幕式
- 團體辦巴士巡遊賀國慶 愛國情深滿香江
- 慎海雄:孟晚舟回家引發熱烈反響 僅總台各平台網民點讚人次就超過美加總人口
- 1上海共享單車企業進入歐洲,混合動力自行車能走得更遠嗎?
7月6日下午,共用單車品牌Eazymov新聞發佈會在上海舉行,正式宣佈品牌的旗艦產品——混合動力自行車於義大利與希蠟成功落地。 [詳細]
- 2雷軍:不糾結小米是硬件還是互聯網公司,是獨一無二的新物種
6月23日消息,小米終於啟動港股招股,在香港四季酒店召開全球發售新聞發佈會。此次出席的高管有,小米創始人雷軍以及聯合創始人王川、黎萬強、林斌、洪峰、劉德以及CFO周受資等董事長雷軍及高管一行在香港面基投資者和媒體。 [詳細]
- 3海產熱到死 日本元貝皇缺貨貴三成
■今年海味供應約少三成,市民過中秋想食靚海味,荷包隨時「大出血」。全球氣候暖化,北半球多地近月備受高溫煎熬,內地東三省、日本、韓國等地錄得近攝氏40度高溫,其中盛產遼參的大連有6.8萬噸海參熱熔致死。事實上[詳細]
- 4張曉明: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張曉明在講話中強調,港澳辦在新時代更好地履職盡責,需要把握好四個角色定位。國務院港澳辦網站圖片「新老港澳辦人」聚首座談成立40周年 當好「一國兩制」事業傳承人奮進者據國務院港澳辦網訊,9月13日上午,國務院[詳細]
- 5人體冷凍、技術奇點、意識上傳……科學家有一天或會參透長生不老
1967年1月12日,加州格倫代爾學院(Glendale College)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德福德(James Bedford)剛剛死於癌癥,邁出了重獲生命的第一步。那天,教授成為第一個接受低溫懸置的人,置身於-32華氏度的液氮中。[詳細]
- 6CNN:果蠅視覺理解能力幾何?
眾所周知,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活在神秘的社交性的觸覺和氣味世界中,但他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感知和整合靜態視覺資訊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熱門話題。一些研究人員指出黑腹果蠅光學系統的解析度是有限的,但是其他研究人員則註意到在黑腹果蠅看似[詳細]
- 7科學家揭開“腦進水”之謎
如果再有人對妳說:“妳腦子是不是進水了?”時,妳可以明確的告訴Ta,對!不光現在進水,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進水。近日,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水從血液流向大腦的方式。 [詳細]
- 8斯里蘭卡總理復職 結束憲政危機
■總理維克勒馬辛哈發表演說。 美聯社斯里蘭卡持續近兩個月的憲政危機終於落幕,10月底被總統西里塞納解職的總理維克勒馬辛哈,昨日獲西里塞納重新任命為總理,並宣誓就職。立場親印度的西里塞納於10月26日解除維克勒[詳細]
- 9黃維樑念余光中:「他鞠躬盡瘁為文學」
■1970年代的余光中。選自《古堡與黑塔》,香港中華書局出版。著名詩人余光中日前因病逝世,文化界故友們紛紛表達哀思。香港學者、作家、原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黃維樑研究余光中的作品並書寫評論近五十年。曾說由[詳細]
- 10世界上最大的“大腦”——類腦超級計算機SpiNNaker
據外媒報道,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激活”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腦”——一台類腦超級計算機SpiNNaker。據曼徹斯特大學官網介紹,這台計算機擁有100萬個處理器內核(processor cores),每秒可進行200萬億次運[詳細]
- 1184%港人曾用流動支付
■左起:HKIRC署理行政總裁秦佩文,香港互聯網協會執委宋德嘉。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岑健樂攝近九成小額交易 最憂私隱外洩近年流動支付宣傳攻勢浪接浪,惟有調查顯示,市民對使用流動支付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項昨日公佈[詳細]
- 12貝索斯的太空夢正照進現實
由全球首富傑夫·貝索斯所創辦的藍色起源,距離夢想的實現越來越近。 美國當地時間4月29日,藍色起源火箭成功發射,這是這家公司今年的首次發射,也是史上第八次,與之前所不同的是,此次成功發射進一步奠定了藍色起源最快在今年底實現真正將人類送上太空進行[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