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喝茶的中國人,生活在宋朝
- 更新時間:2022-06-30 19:26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9932
宋哲宗想送給蘇東坡壹件神秘“禮物”。
他派出的使者從開封抵達杭州,等到衆人都退去後,使者這才神神秘秘地掏出“寶貝”對蘇東坡說,這是官家(宋代近臣對皇帝的稱呼)密囑我賜予妳的壹斤龍團鳳餅茶,數量稀少,封條都是官家禦筆所題,官家還囑咐“賜與蘇轼,不得令人知。”
宋哲宗下令千裏賜送的茶葉龍鳳團餅,來自于宋太宗時期興起的皇家茶園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歐市東峰鎮),建安北苑當時出産壹種皇家禦用的茶餅,因爲茶餅上面印制有龍鳳圖形的紋飾,因此也稱爲“龍鳳團餅”或“龍鳳團茶”,當時,這種皇家貢茶每斤共有二十餅,其在黑市的交易價格,每餅“值金二兩”,也就是說,宋哲宗送給蘇東坡的這件神秘禮物,在黑市的交易價格可以達到40兩黃金。
▲北宋龍鳳團餅茶圖紋樣式。
多年後,蘇東坡將這件事私下告訴了好友王鞏,王鞏又將其寫入了《隨手雜錄》。但少年聰明登科進士的蘇東坡,其實在此之前也曾經品嘗過龍鳳團餅茶,就在宋哲宗的父親宋神宗時期的熙甯六年(1073年),蘇東坡還曾經帶著龍鳳團餅茶登頂無錫的惠山遠眺太湖,與壹名姓錢的道士好友共同品茗龍鳳團茶。
惠山上有壹口惠山泉,號稱“天下第二泉”(天下第壹泉是濟南趵突泉),就在這裏,蘇東坡和錢道士壹起品茗皇家貢茶,寫下了那句千古名詩: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作爲聞名千古的超級吃貨,蘇東坡對于品茗好茶情有獨鍾,多年後,他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寫道: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壹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01
與吃貨蘇東坡壹樣,宋徽宗對于品茶也是情有獨鍾。
蘇東坡去世六年後(1107年),愛茶如癡的宋徽宗親筆寫下了《茶論》壹書,這也是中國曆史上唯壹壹部由皇帝專著的茶葉研究著作,因爲成書于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因此該書也被稱爲《大觀茶論》。
治國昏聩的宋徽宗,對于藝術和生活享受卻頗具天賦,他的書法、繪畫在中國藝術史上自成壹格,是千古聞名的藝術家皇帝,不僅如此,宋徽宗還是頂級品茗高手,權臣蔡京就曾經回憶說,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與大臣們宴飲,會上宋徽宗還親自表演了如今已經失傳的點茶技藝,然後,宋徽宗親自將茶湯分給各位近臣,還說,“這可是朕親手施予的茶。”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前方的幾個人正在制茶。
中國人喝茶由來已久,國內最早的地方志《華陽國志》就曾經記載說,早在周武王時期,巴蜀古國地區就曾經向周武王進獻過茶葉,這也是國內有關茶葉的最早記載。到了漢代,茶葉開始作爲商品廣泛流通,早在西漢時期的公元前59年,四川人王褒就在他買賣家奴的文書《童約》中留下了“烹茶盡具”以及“武陽買茶”的記載。
到了魏晉時期,文人與茶開始相互結合,鑒于長期縱酒的危害,當時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唐代時,吃茶已經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書于唐代大中十年(856年)的《膳夫經手錄》就記載說,當時唐帝國境內“關西、山東、闾閻村落皆吃之……不得壹日無茶”。
盡管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但茶葉真正的流行卻是從唐代開始,中唐時期,被後世稱爲“茶聖”的陸羽(約733—約804)更是寫下了世界上第壹部茶葉專著《茶經》。
到了宋代,飲茶開始更廣泛地深入平民百姓家庭,當時人記載說:“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
由于茶在宋代開始廣泛流行,因此宋人自己也說“夫茶之爲民用,等于米鹽,不可壹日以無”,而“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也正是從宋代才開始出現。
從趙匡胤開始,宋朝曆代皇帝都是愛茶之人,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當時,在北宋首都開封,甚至在冬天的雪夜裏,都有專門的賣茶人“提茶瓶人”在賣茶,以方便那些上夜班的官吏或是市民食用。
因此,宋徽宗甚至說:“(本朝)缙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套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
▲南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局部,描繪了南宋時期市民在街頭鬥茶的情景。
宋代的茶葉分爲散茶、片茶兩種,其中片茶以作爲皇家貢品的龍團鳳餅茶最爲出名,盡管有皇家茶園建安北苑,但龍團鳳餅的産量仍然非常稀少,爲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就在宋徽宗親自表演分茶的宣和二年(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制了壹種以“銀絲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茶,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爲“龍園勝雪”,創制新品種的鄭可簡因此得到宋徽宗寵幸,被升官至福建路轉運使。
後來,鄭可簡又讓手下四處尋訪名茶珍品,並讓兒子鄭待問向宋徽宗進貢了壹種名爲“朱草”的名茶,鄭待問也因貢茶有功得了官職,以致當時有人諷刺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爲草朱。”
但北宋的品茶盛世即將戛然而止,1127年,隨著金兵的鐵蹄南下,開封城破,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3000多名皇室宗親、後宮妃嫔和朝臣壹起被金兵俘虜北上,北宋滅亡,是爲靖康之變。
藝術才華橫溢和壹生愛茶的宋徽宗被俘北上,爲此成書于明代的《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記載了壹個野史傳說,說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在北上途中,有壹日路過壹個寺廟,壹位胡僧特地讓童子給他們點茶,然後胡僧和童子就退往後堂,宋徽宗父子喝完覺得非常美味還想再喝,卻發現胡僧和童子都已不見蹤影,于是宋徽宗步入後堂尋覓,才發現裏面竟然有壹尊胡僧的塑像,旁邊立著壹位塑像童子,仔細分辨,竟然就是剛才獻茶的二人。
這則故事顯然屬于神話傳說,但卻彰顯了後世人對于宋徽宗壹生愛茶的同情、歎息和諷刺,北宋的品茶盛世突然隕落,自然與宋徽宗的愛好風雅和昏庸治國脫不了幹系。
02
宋徽宗父子被俘虜北上之時,聞知天下巨變的李清照,在接到丈夫趙明誠的書信後,立刻從山東青州南下江甯(南京),不久,與李清照夫妻恩愛的趙明誠病逝,李清照爲了躲避金兵南下,此後輾轉于杭州、越州(紹興)和金華等地,而趙明誠與李清照所共同收藏的金石書畫等曆代文物,也在動蕩流離中或遺失、或被盜,損耗殆盡。
家國動蕩、至親逝世、壹生所藏盡失、個人無奈飄零,這使得李清照陷入了無盡的惆怅,她時常回憶起婚後和丈夫定居山東青州時,壹起飯後賭茶的場景: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爲飲茶先後。中,既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但靖康之變的烽火,使得無數北方士民逃難南下,在倉皇的流離生涯中,李清照時常回憶起和丈夫趙明誠在青州的美好日子,她寫下《莫分茶》,來回憶那些靖康之變前飲茶讀書的美好時光:
病起蕭蕭兩鬓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流落江南的日子,故國光複無望,李清照只能在《鹧鸪天.寒日蕭蕭上鎖窗》哀歎: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很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優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面對東籬秋菊,她只有在品茗壹杯團茶的時光裏,才能淡忘漂泊之苦。李清照流落江南的日子,宋高宗與秦桧合謀殺死嶽飛後,偏安江南不思進取,到了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72歲的李清照最終在江南淒涼離世。
李清照死後七年,厭倦了戰爭動蕩的宋高宗最終決定禅位給養子趙眘[shèn],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眘即位,是爲宋孝宗。
作爲南宋最有作爲的皇帝,宋孝宗在即位後不久就發起了隆興北伐,但由于倉皇出兵和前線將帥不和,宋軍很快就被金兵擊敗,北伐所光複州縣不久又相繼淪陷。
北伐遇挫,宋孝宗無奈只能在厲兵秣馬之時,加緊治理內政,而經過靖康之變後長期的動蕩,此時的南宋帝國盡管不能光複北方國土,但在南方,社會生産開始穩步恢複,這使得日本僧人開始再次渡海東來。
早在隋唐和北宋時期,日本僧人就和遣唐使壹起,經常前往中華帝國境內學習佛法,盡管靖康之變使得這種文化交流中斷多年,但隨著南宋社會日趨穩定,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28歲的日本僧人榮西爲了深入學習佛法渡海入宋,榮西回國時,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這也成了日本種植茶樹的發源,因爲早在隋唐和北宋時期,盡管日本的遣唐使和僧人也會帶回壹些茶葉回到日本,但真正開始帶回茶籽和推廣茶葉種植,卻是從榮西開始。
到了1187年,榮西再次渡海入宋,四年後(1191年)榮西返回日本,並在次年寫成了《吃茶養生記》,這也是日本第壹部茶書。由于首次將中國佛教禅宗系統性的傳回日本,榮西因此也被稱爲日本“禅祖”,而在“禅祖”之外,他也被稱爲日本的“茶祖”。
在唐代時,中國的喝茶方法主要是煎煮,到了宋代時則流行點茶法。所謂點茶,是指將茶葉碾碎成爲茶末放入茶碗,然後再沖入沸水調和飲用,前面所述的宋徽宗點茶,基本手法就是如此。但宋代以後,隨著明代開始流行沖泡散茶,中國傳統的點茶技藝也逐漸消失,而在日本,由于榮西禅師的學習和傳入,宋式的點茶技藝卻在日本得到了流傳,而今天的日本茶道,正是源自于宋代的點茶等茶藝演變。
由于宋代的點茶涉及到磨茶等複雜工藝,因此宋人的茶器用具相對1000年後的今天顯得更爲精致和複雜,南宋人董真卿就曾經將當時的茶具用品繪制成《茶具圖贊》壹書,從而爲後世保存了珍貴的史料,在《茶具圖贊》中,宋人的茶具至少有十二件,也稱“十二先生”。
“十二先生”中,
專門用來儲存茶餅的焙籠稱爲“韋鴻胪”,
用于搗茶的茶臼稱爲“木待制”,
碾茶的茶碾稱爲“金法曹”,
磨茶用的茶磨稱爲“石轉運”,
用來入茶的是“胡員外”,
篩茶用的茶羅稱爲“羅樞密”,
清茶用的茶帚稱爲“宗從事,
盛茶用的盞托稱爲“漆雕密閣”,
茶盞稱爲“陶寶文”,
注湯用的湯瓶叫做“湯提點”,
調沸茶湯用的茶筅叫做“竺副帥”,
清潔茶具用的茶巾叫做“司職方”。
宋人的茶藝生活,精致如是。
由于品茶有助于僧人道士坐禅修行、消除困意入定研修,因此從唐宋時期開始,品茶也開始與宗教結合,由此産生了許多禅詩,例如宋代朱敦儒就曾經寫道:
“飄然攜去,旗亭問酒,蕭寺尋茶。恰似黃鹂無定,不知飛到誰家。”
在南渡許久、北伐無望的日子裏,詞人朱敦儒也在翹首北望中盼白了頭,他在詞作中哀歎“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
無望。浮生若夢。只有茶酒相隨、殘度余生。
03
如果說北宋與茶相關的詩詞,透露的是壹種盛世的惬意的話,那麽進入南宋後,中國的茶詩、茶詞則在表露風月之際,時常透露出壹種時代的哀傷。
隆興北伐失敗七年後,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主戰派王炎主政川陝,47歲的陸遊成爲王炎的幕僚,在駐軍南鄭前線時,王炎委托陸遊草擬驅逐金人、收複中原的戰略計劃,陸遊遂寫下了《平戎策》。
作爲南渡官員的後代,陸遊從小就在父輩們激烈討論如何收複中原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也因此,陸遊也壹直期待著能夠參與北伐、光複先人故土。在這壹時期,陸遊經常跟隨軍隊到駱谷口、仙人原、定軍山等宋金對峙的前線探視考察,並到大散關巡邏,然而他不會想到的是,王炎很快就被調離前線,幕府解散,陸遊人生中第壹次也是唯壹壹次親臨前線、參與北伐的機會由此煙消雲散。
第二年(1172年),陸遊被調任爲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這是壹個閑職,陸遊無奈騎著驢,進入了四川。也就是這壹年,在回複堂兄陸升之(字仲高)的《漁家傲(寄仲高)》中,陸遊寫道: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壹萬三千裏。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鬓絲幾縷茶煙裏。
在遠離南渡後的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的日子裏,陸遊參與北伐的壯志難酬,又壹個人閑居四川,與家鄉和親人相去萬裏,在“愁無寐”的日子裏,他已生白發,時常伴著雲煙和清茶度日。
作爲詩詞界的“茶神”,陸遊壹生共留下9000多首詩詞,其中有300多首與茶有關,是傳世茶詩茶詞最多的詩人。
但陸遊並不能見證北伐的成功,就在陸遊去世前三年(1207年),由韓侂胄主持的開喜北伐也宣告失敗,爲了與金人議和,南宋朝內的主和派、禮部侍郎史彌遠甚至與楊皇後合作,割下了力主北伐的韓侂胄的人頭,與金人進行議和。
後世人常說,南宋壹代從始至終,從來不缺忠肝義膽、傾心爲國的仁人志士,可惜的是,南宋的主政者卻從來愧對英雄、辜負英雄,置身壹個軍事孱弱、主政者或懦弱、或無能、或昏庸黑暗的時代,這是英雄和仁人志士的悲劇,也是中國曆史的悲劇。
但時代並非不曾賦予機會。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日益掘起的蒙古人相約南宋壹起攻滅金國,盡管有著唇亡齒寒的危險,但渴望光複故土的南宋政府還是出師北伐,並收複了位于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等三京故地,實現了嶽飛壹生都沒實現的夢想,但由于糧草不濟和兵力孱弱等原因,南宋大軍卻被繼金兵之後的蒙古兵所敗,以致取得的失地再次淪陷,史稱端平入洛。
不僅如此,蒙古騎兵隨後蜂擁南侵,揭開了此後長達46年(1234-1279年)的宋元戰爭序幕。
作爲宋甯宗嘉定十年(1217年)的狀元,詞人吳潛早在端平入洛之前,就曾經憂心忡忡地上書宋理宗說,在軍隊缺乏充分訓練、和後勤供應難以及時保障的情況下,以南宋的步兵貿然北伐與蒙古騎兵作戰,在北方平原缺乏優勢,但立功心切的宋理宗不顧衆多大臣和前線將帥的反對力主出兵,最終功虧壹篑。
端平入洛失敗後,蒙古騎兵多次南下,試圖滅亡南宋,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軍進攻華中重鎮武漢,以致京都臨安(杭州)震動,危難之際,宋理宗起用吳潛作爲左丞相兼樞密使,吳潛則對言說:
“臣年將七十,捐軀致命,所不敢辭。”
面對洶湧南下的蒙古大軍,吳潛對屬下說:
“我年近七十,鬓發如霜,讓我上前線捐軀致命,也在所不辭,感到痛心的是元兵壓境,大宋危在旦夕!”
盡管形勢危如累卵,南宋的內鬥卻永不終止,由于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得罪了宋理宗,加上權臣賈似道鼓動谏臣集體攻擊,因此拜相僅半年的吳潛旋即被罷免,被貶谪到循州(今廣東惠州)。
賈似道則必欲殺死吳潛,以獨攬大權,于是賈似道指使手下劉宗申爲循州知州,劉宗申于是以宴請的名義,將吳潛用毒酒毒死。
吳潛之死,是在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此時,距離南宋滅亡(1279年),僅有17年時間。
此前,在端平入洛失敗後,吳潛曾經在《踏莎行》中寫道:
紅藥將殘,綠荷初展。森森竹裏閑庭院。
壹爐香燼壹歐茶,隔牆聽得黃鹂轉。
陌上春歸,水邊人遠。盡將前事思量遍。
流光冉冉爲誰忙,小橋伫立斜陽晚。
南宋壹代,曾經出過三位狀元詞人,分別是張孝祥、吳潛和文天祥,其中吳潛和文天祥更是成爲狀元宰相。這三位狀元詞人壯懷激烈,但卻壯志難酬,其中吳潛是死于南宋奸臣之手,文天祥則是力戰不屈最終被俘後殉國。
或許,在“壹爐香燼壹歐茶”,“盡將前事思量遍”的時候,明白朝堂凶險,卻在元兵入侵時仍然義無反顧、勇擔大任的吳潛,就已明白自己的宿命所在,從嶽飛到韓侂胄到吳潛,南宋朝政的黑暗,遠超英雄所能想象。
吳潛遇害後13年(1275年),在南宋朝堂弄權二十多年的賈似道最終被殺,但此時南宋已危在旦夕,1276年,蒙古大軍最終兵臨南宋首都臨安城下,時任南宋太皇太後的謝道清帶著5歲的宋恭帝出降,臨安淪陷。
臨安陷落後,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人又繼續擁戴宋端宗趙昰力抗元兵,宋端宗死後,陸秀夫等人又擁戴宋帝昺進行抗戰,最終在1279年,南宋殘余十萬軍民在崖山海戰中兵敗,十萬軍民或戰死、或不甘投降元兵跳海自殺,最終集體殉國,南宋至此才宣告滅亡。
南宋已死,但不少遺臣仍在,作爲宋理宗寶右四年(1256年)進士,詞人陳著(1214-1297年)則在南宋滅亡後隱匿不仕,清貧度過余生。
在人生的最後時光裏,他在元人的統治淫威下,寫詞表述心懷,在《鵲橋仙(次韻元春兄)》中他寫道:
兄年八十,弟今年幾,亦是七旬有九。
人生取數已爲多,更休問、前程無有。
家貧是苦,算來又好,見得平生操守。
杯茶盞水也風流,莫負了、桂時菊候。
在改朝換代的曆史風雲中,他在“杯茶盞水也風流”的清貧生活中,默默懷念著南宋往事,以示余生仍然效忠南宋的“平生操守”。
而在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以後,那些曾經發展至巅峰極致的宋代茶藝文化,也逐漸走向消亡,因爲入主中原的蒙古人是遊牧民族,他們不喜歡宋人這種精細的茶藝。
于是,在宋亡以後,曾經精致的龍鳳團餅茶逐漸消失,中國的品茶方式,逐漸走向簡單化的散茶品茗,曾經發展到巅峰極致的宋茶工藝逐漸趨于消亡。到了1391年,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下令徹底廢除龍鳳團餅茶的制作,散茶最終定型成爲中華帝國朝野上下的品茗主流。
宋人精致生活的風流已逝,那時,時代風雲激蕩之後,只剩下陳著的“桂時菊候”和壹杯清茶,來追思前朝往事了。
宋茶風流,早已煙消雲散。
參考文獻:
中國茶葉博物館編著:《話說中國茶》,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年版
吳鈎:《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加拿大]貝劍銘:《茶在中國:壹部宗教與文化史》,中國工人出版社,2019年版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2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對於祖籍東北的我而言,日本是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團麻。生於斯長於斯的瀋陽,正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地,亦即日本侵華戰爭的肇始地。彼時,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事端,炸毀柳條湖一段南滿鐵路路軌,嫁禍中國軍隊,藉此炮轟北大營,次日侵佔瀋陽。及後,在不到[詳細]
- 3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寇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猖狂的攻打城市,掠奪土地。而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嚴重失利,喪失失地,節節敗退。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失陷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傳出了“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抵抗必亡”“再戰必亡”“亡國論”等悲觀[詳細]
- 4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
四百九十三年前的5月24日,湖北江陵縣張文明家的長子呱呱墜地,起名張白圭。此時千里之外的河南新鄭,12歲的高拱正在發奮苦讀,準備未來的一連串考試。而萬里之外的歐洲,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首次環球航行,剛剛結束三年。[詳細]
- 5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
在中國古代的小說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模式,就是一位貧寒的讀書人,在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後,成功考取功名,高中狀元,然後得到了皇家的賞識,一舉成為駙馬,從此躋身皇室之中,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仕途順風順水。[詳細]
- 6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之一,他戎馬一生,帶領蒙古鐵騎政府了半個亞洲,而且還達到歐洲的多瑙河,為建立大元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很多開創者不同,成吉思汗不管實在成功還是失敗的時候,沒有一個將領投降,也沒有一個將領叛亂。[詳細]
- 7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
岡村寧次共2個孩子,長子岡村忠正,次子岡村武正,兩個兒子都先他死去,所以他的晚年很淒涼。 老大忠正是岡村在陸軍大學時期,與發妻星野理枝所生,1911年結婚,翌年得子。1926年理枝死後,這個孩子就一直由奶奶在日本照看撫養。 [詳細]
- 8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
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之間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10月,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的全面攻勢下,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是跑來中國尋求幫助。[詳細]
- 9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在唐代,學子們入仕以前,一般都過著艱苦的讀書生活。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觀念在唐代是很正統的。當時的書生都是自幼拜師求學[詳細]
- 10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有人認為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還高出許多,稱他為現代“孫武”、“軍神”。白崇喜也稱他是“共軍第壹號悍將”,但毛澤東卻對他別有看法,為何?其實,如果熟知黨史軍史的話,就不難[詳細]
- 11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台北陽明山官邸,時年88歲。四天後,一位老人前來吊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輕地撫摸著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他就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詳細]
- 12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
毛人鳳娶的女間諜是戴笠送給他的,而且是戴笠的玩物,看來分析毛人鳳就必須要先談戴笠了。[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