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文史博览 >

何謂真正的愛國者|“中國歷史不僅僅是漢民族的歷史”

更新時間:2021-04-21 09:21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3090

如果跟你提“絲綢之路”,你的第一反應和感想是什麽呢?會不會覺得再熟悉不過、蠻無聊無趣、不想再聽再看?

在很多讀者朋友那裏,有一種錯覺:似乎絲綢之路就像是人工鋪設的一條道路一樣。可是實際上,絲綢之“路”大部分都是沙漠及草原上沒有道路的道路。絲綢之路並不是連接東西的線,而是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擴張而形成的一張巨大的網絡。

 何謂真正的愛國者|“中國歷史不僅僅是漢民族的歷史”

始於公元前的初期絲綢之路貿易,是商人們通過短距離然後是中長距離的接力方式開始的。因此,把西漢的張騫看作絲綢之路的開拓者,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用日本歷史學者森安孝夫的話說,“張騫並沒有開拓絲綢之路,他只不過是沿著已經存在的路線進行了一個較長距離的旅行而已。當然在張騫之後,中國確實對於絲綢之路的關心急劇高漲,而同時來自西域的物產以及信息也迅速在中國國內增多起來的這一事實。”

森安孝夫在《絲綢之路與唐帝國》一書中,努力探討絲綢之路——當時的人物、事物、信息、文化交流的大動脈之重要性,另一方面則試圖從大局上來對唐帝國的本質加以觀察和把握,“坦率地說,我還有一個想法希望能得到讀者的理解,那就是由於本來所有的民族和文化都是多元性的,所以對於今後的人類來說,無論是西方中心史觀還是中華中心思想,這些無疑都是民族主義的,我們必須與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偏狹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毅然訣別。”

今天的內容,即來自《絲綢之路與唐帝國》的序章節選。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國際性和開放性的王朝。

蒙古帝國時代才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帝國,而且從佛教文化方面來說,實際上日本從元朝也得到了很大的恩惠,絕不少於來自唐朝的影響。

五胡十六國時代也是大分裂和大融合的時代,是新的漢民族的形成期。

所謂中國人即是指中國國民,此與所謂漢民族是不同的問題,中國歷史絕不僅僅是漢民族的歷史。

日本人中常見的一種錯覺,即認為從古代到現代,西歐一直是世界的中心。

只顧眼前利益而鼓吹愛國心,這顯然不是真正為了日本人。任何人種及民族都是無常的,不陷入人種歧視與民族主義的泥潭之中。

盛唐與日本 | 中國歷史不僅僅是漢民族的歷史

選自森安孝夫《絲綢之路與唐帝國》

-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03-

01

為絲綢之路和唐帝國所傾倒的日本人

大多數日本人都為“絲綢之路”這一詞語所傾倒,對唐帝國充滿了憧憬,並且很容易將兩者重疊起來形成一種羅曼蒂克的幻想。這究竟是為什麽呢?其關鍵恐怕在於佛教。佛教傳入日本是6世紀中葉之事,而佛教文化的真正輸入卻是在7世紀以後的唐代。絲綢之路東端的終點歷來被視為唐朝首都長安,而日本人卻進一步將絲綢之路延長至博多、大阪、奈良、京都。這種解釋不僅不見得錯誤,甚至還起到了另一種作用——使對歷史不太關心的人也能認識到“絲綢之路”是日本文化的源流之一。

“日本”這一國名的形成正好也在這一時期。當時日本與唐朝因佛教文化而聯結在一起,而唐朝又通過絲綢之路與作為佛教文化盛開之地的西域、印度連為一體。這種日本民族形成期的興奮感以及對佛教的好印象就一直流傳了下來,跨越數百年的時空為現代日本人所承襲。

言及於此,我眼前馬上就浮現出了三藏法師從西域到印度追尋佛教原始典籍的身影。自奈良時代以來,佛教逐漸成為日本人最親近的宗教。伴隨著明治時代以來學術的普及和發展, 今天只要提到“正倉院禦物”,無論是誰都會條件反射地聯想到絲綢之路以及犍陀羅。

電影《妖貓傳》

自漢代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終於紮下根來。到了隋唐時期,北朝佛教和南朝佛教逐漸融合,加之以唐代玄奘、義凈為代表的義理佛教和由善導集大成的凈土教之興盛,再加上以不空為代表的密教,以及歷代皇帝對佛教的保護和尊崇,唐代成為中國佛教發展的黃金時代。因此,將唐帝國稱為佛教王國、唐都長安稱作佛教都市實際上一點都不誇張。

唐代的人口大約為五千萬。一般認為,唐代的佛教僧侶,包括未得到認可的私度僧在內,至少有五十萬人,每一百人之中就有一人是佛教僧侶。據研究,目前已基本可以斷定長安的佛教僧尼人數在兩萬人以上。因此,若以長安人口為一百萬來考慮的話,長安僧尼的比例是每五十人就有一位佛教僧尼。

從高祖李淵建國的618年開始,到因朱全忠而滅亡的907年為止,唐王朝大約持續了三百年之久。然而與大唐帝國之威名相應,唐朝名副其實地保持帝國繁榮的時期,實際上只是從630年東突厥滅亡到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的這段時間。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不僅失去了今天的甘肅省以西之地,而且在本土之內出現了許多半獨立的地方政權(藩鎮),成為一個與先前完全不同的小國家。

在文學史上,唐代被分為初唐(唐朝建國至8世紀初期)、盛唐(玄宗朝至安史之亂結束後的765年)、中唐(766-835)、晚唐(836-907)四個時期;而從政治史來看,則可以分為前後兩期,也就是說把包括太宗貞觀之治在內的初唐和包括玄宗開元之治的盛唐合起來作為前期,而將中唐和晚唐合起來作為後期。

一般容易把盛唐看作唐帝國的頂峰時期,而實際上,以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調制為代表的律令體制,其發展和完成是在初唐時期,這些體制自進入玄宗時代就已經開始瓦解,安史之亂只不過是給其致命一擊而已。雖說如此,文化的繁榮卻一直持續到唐代後期。在學術以及文學領域,後期不僅接連不斷地湧現了許多名垂後世的巨著,文學的類型也更加多樣化,雕版印刷也開始普及。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國際性和開放性的王朝,而且中國文化自身在這一時期也達到了最高峰,創造了一個燦爛輝煌的時代。7、8世紀的唐朝乃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帝國,其世界主義的特征表現在各個方面,諸如:國內各個城市裏設置的外國人居留地;各地隨處可見的外國使節、留學生、商人、藝人;通過商業渠道如洪水般流入唐朝的外國文物;在藝術及文化領域中的西域趣味;與道教和儒教對抗的普世性宗教(佛教)的興盛,進而還有被稱為三夷教的摩尼教、景教、祆教等宗教,都反映了其世界性,而這些都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

電影《妖貓傳》

若從學術角度來看,其實只有元朝,即 蒙古帝國時代才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帝國,而且從佛教文化方面來說,實際上日本從元朝也得到了很大的恩惠,絕不少於來自唐朝的影響。只是由於“蒙古襲來”,即元軍入侵日本這種負面的形象過於強烈,所以一般的日本人並不太喜歡元朝。除此之外,漢代以及三國魏晉時代太遠,宋明時代又太保守,中華色彩過強。清朝雖然是一個大國,但由於日本在“日清戰爭”中取得勝利,所以作為憧憬的對象來說,清朝也被排除了出去。

從《古事記》的時代到明治維新為止,“漢文”長期是日本的通用語言。從飛鳥到奈良、平安、鐮倉、室町、江戶各個時代,日本官員及讀書人所使用的正式書寫語言都是“漢文”,或者是夾雜日語的“變體漢文”。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漢字詞匯原封不動地進入日語,紮根落戶。倘若從現代日語中去掉漢字詞匯,就寫不出完整的文章,甚至片假名和平假名也只是改革漢字出現的結果而已。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在近世以前,日本的文字和文化完完全全是來自中國。可是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政治家、官員、商人和文化人士的目光都轉向了歐美。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在藝術、娛樂這些領域,包括一般大眾在內,日本徹底地倒向了美國。

對於過去的日本來說,中國的影響曾是壓倒性的,超過現在的美國。戰後六十年的歲月,日本外交進入了毫無作為、慘淡經營的低谷時代,今天日本的政府首腦以及高級官員毫無顧忌地公開宣稱:唯有日美同盟才是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針。而實際上,對於今天的日本來說還有其他選項,既有歐洲又有亞洲。

但是,對於飛鳥、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前期的日本來說,大唐帝國乃是唯一的選項,屬於獨一無二絕對性的存在。雖說當時還有百濟、新羅、渤海等存在,但是那些國家也都接受了漢字、律令制、佛教文化,同樣屬於東亞文化圈中的一員,與日本就像兄弟關系。而既是父親又是母親,同時還是師父的,只有唐朝。

02

現代日本人對於歐美的自卑感

雖說標榜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美國處在現代文明的最尖端,但恐怕沒有讀書人不知道,一百多年前美國還落後於西歐。談起歐美中心的現代文明,普通的讀書人也都清楚,其根源幾乎都在西歐。可是倘若回溯到數百年前,西歐無論在軍事能力、經濟能力還是文化能力方面,實際上都遠遜於亞洲。關於這一方面, 以亞洲先進國家而自負的日本卻幾乎沒有意識到。

打開歐亞大陸的地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位於阿爾卑斯山以北,引領近現代世界及其價值觀的西歐諸國只占地圖的西北一隅,屬於寒冷氣候帶。也就是說,較之建立在小麥、大麥、粟等農作物基礎上的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恒河文明、黃河文明等,西歐遠遠地位於這四大農耕文化圈的北側。

在機械化以前的時代,人類自身就是最好的工具,如果人口不增長,文明就不會發達,而人口增長則需要豐富的糧食。就生產糧食所必需的農業技術的水平而言,有人甚至認為,在進入18世紀以後,西歐的農業技術才達到了中國北魏時代,即6世紀成書的農書《齊民要術》的水準。要保證在一年中大量而且穩定地供給價格低廉的糧食,有幾個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可以大規模生產谷物以及薯類等易存儲糧食的農耕地帶、從該處便捷運輸的手段,等等。

在鐵道及卡車等內陸大型運輸手段發展起來以前,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西歐地區完全不具備這些條件。實際上,據說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廣大工人的糧食是來自新大陸,並且都是適合寒冷地帶以及荒地的土豆、玉米等。如此貧窮的西歐自然不可能從古代開始就成為世界的中心。 既然如此,為何許多現代日本人陷入了前述的錯覺呢?

中央歐亞與四大文明圈的位置關系(附西歐部分)

結論很簡單。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通過出洋留學和聘用外籍人員這些渠道,全盤接受了歐美文明。明治時代以來,日本人潛心攝取和模仿歐美的文明,不僅是歐美的技術和工業制品,還包括思想、文學、藝術等文化成果。大學的理工科院系自不待言,甚至各個文科院系也都以西洋學為中心。

即便到了今天,一般大學所學的西方語言以英語為首,兼有德語、法語、俄語等語種,綜合大學還有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有些學校還開設西歐的古典語,諸如拉丁語、希臘語;與此相比,在東洋語言方面,長期以來則只有中文及漢文(古漢語),直到最近才在韓流熱的影響下增加了韓語。

大學的法學院可能有研究羅馬法、日耳曼法等歐洲法的專家,而即使在最著名的幾所大學裏,也不一定有研究中國律令及日本律令的專家;在經濟學院則主要學習的是馬克思經濟學,或者與此相對的近代西歐經濟學等。我國大學的這種西方“一邊倒”教育, 直接導致了在日本人中常見的一種錯覺,即認為從古代到現代,西歐一直是世界的中心。

不少現代日本人對歐美人有自卑感,而對亞洲人卻抱有優越感,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負面遺產”。其產生與形成的背景,既有倡導“脫亞入歐”的福澤諭吉等明治時代啟蒙思想家的推介,也有其後各種初高中歷史教科書宣傳的、明治維新後從西方傳入的西方中心史觀的因素,又有日本因日清戰爭的勝利而擁有臺灣、日俄戰爭勝利和日韓合並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等歷史性事件的多重影響。

03

漢民族的實體

中國的情況還稍微有些不太一樣。提起語言,在中國不是由口語,而是根據文言,即由書面語言來導向統一的方向。中國在歷史上的常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民族之所以總是主張異民族“同化於漢人”或曰“漢化”,正是因為共同的書面語言,即漢文的存在。

若從現代的角度來說,漢民族自不待言,鑒於新疆的維吾爾族、西藏高原的藏族、內蒙古的蒙古族、廣西的壯族都可以讀寫漢語,遂出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之說。盡管彼此操著互不相通的口語,但是根據書面語言的統一,創造了中華民族這樣一個民族。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只要遵循其所宣稱的多民族國家這一現行根本大法的精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所謂中國人即是指中國國民,此與所謂漢民族是不同的問題,而且漢民族也並非鐵板一塊,沒有變化。漢民族這一稱呼源自漢帝國。在西漢和東漢的漢文化的基礎上,混合北方的遊牧文化、西方的佛教文化以及伊朗文化等,從而形成唐文化。就背景來說,唐文化之中顯然存在著以五胡十六國時代民族大遷徙為首的異族(用現代中國的說法就是少數民族),以及異國人的大量流入。如此來看,“漢文化”和“唐文化”乃是不同的文化。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因此,唐代的漢民族的正確表述應該是“唐民族”(然而倘若用這樣的表述,文章會比較費解,所以在本書中仍然沿襲通常的表述方法)。其後,唐代的漢民族、漢文化到了遼、金時代再次發生變化,等進入蒙古族與色目人主導的元朝以後進一步變化,最後則是滿族的清朝登場。現在漢民族服裝的代表之一是旗袍,而旗袍其實是滿人的服裝,與漢代及唐代沒有任何關系。北京話作為現代中國普通話的基準,實際上也是清朝統治者即滿人所說的中國話。 中國歷史絕不僅僅是漢民族的歷史。

在這裏鄭重聲明,我絕不是一個分裂主義者。但是,正如日耳曼民族的大遷徙既是一次大分裂,同時也是一次大融合,這場遷徙給後來歐洲各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很大的契機。同樣, 五胡十六國時代也是大分裂和大融合的時代,是新的漢民族的形成期。這裏我只是想客觀地敘述一個事實,即像五胡十六國時期那種大分裂和大融合,其後也曾多次反復出現,最終才有了今天的漢民族。

被古代希臘人、羅馬人視為蠻族的北方日耳曼人開拓了中世紀以後的西洋史。與此同樣,五胡十六國以降的中國史,也是由被漢民族視為蠻族的北方異族開拓的。希臘人、羅馬人與日耳曼人融合,其後又與阿瓦爾人、保加爾人、可薩人、斯拉夫人、馬紮爾人等混血而產生了新的西方人。同樣,漢族與五胡(3-5世紀活躍於華北地區的匈奴、鮮卑、氐、羌、羯為代表的遊牧民族的總稱)融合的基礎上,又陸續與突厥、鐵勒、吐谷渾、沙陀、黨項、奚、契丹、韃靼、女真、蒙古、滿洲等混血的結果,才產生了新的中國人。西方人有很多種類,中國人也有很多種類。

04

何謂真正的愛國者

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駐日大使、詩人保羅·克洛岱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絕對不希望看到有一個民族滅亡,那就是日本。我不曾聽說其他像日本這樣擁有如此令人著迷、從古代傳承至今的文明的民族。”作為移民國家,歷史短淺的美國人盡管常常揮舞星條旗強化彼此的連帶意識,但當其面對西歐人時,卻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在這裏,作為西歐人代表的法國人,而且是法國高級知識分子,卻如此傾慕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日本人完全可以以自身的歷史為榮,我本人也一直為自己是日本人而深感自豪。

對於在奧運會以及世界杯比賽時揮舞日章旗、高唱《君之代》,我感到很自然。我希望成為一名不遜色於任何人的愛國者。可是,我對於在教育第一線的學校裏強制要求升國旗、唱國歌這種做法卻十分反感,因為在這裏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權力的影子。

權力的本質就是暴力(軍事力量)和經濟力,凡是當權者自然都很傲慢,國家權力也不例外。國家的統治階層為了保護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總是高喊著“國家利益”這一口號,對於不服從自己的勢力則稱之為“賣國賊”,因此在現代社會裏,教育及媒體經常被當權者利用。在教育以及媒體報道中呈現出來的這種做法,既無視悠久的人類歷史,又不了解日本在世界史上的位置, 只顧眼前利益而鼓吹愛國心,這顯然不是真正為了日本人。

的確,日本的和平憲法是根據美國的需要制定出來的,但是其中卻彰顯了人類的理想。對於美國、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以及別國用核武裝等增強軍備的做法,我也感到是一個威脅。可是倘若因此便以防衛的名目要建設一個“可以從事戰爭的普通國家”,卻完全是開歷史倒車的行為。現在認真反思沖繩、廣島、長崎的慘劇,贊同和平憲法的人們卻被一些人揶揄為“和平癡呆癥”。

說這種話的無非兩類人:一是有地位,完全不擔心自己或家人有可能被征兵的人;二是期待著通過軍需產業來發大財的人。其實無論防衛還是侵略,戰爭都是經濟行為。說到底,都是那些鼓吹“掙錢至上”的資本主義寵兒想打仗。 對他們經常掛在嘴上的“國家利益”“國際貢獻”“國家的品格”等漂亮口號,我們完全不可相信。

學習歷史的終極意義在於必須明確地認識到下述這一點,即 無論人種、民族,還是語言、思想等,均沒有所謂純粹的東西,這些都是長期混合形成的歷史性產物,因此沒有任何優劣差別之分。要自認為是愛國者的話,就應該深入考慮人類史上“國家的本質”,即直到最近才開始具有國境概念的所謂國家的本質,認真研究包括國境問題在內的國家構造應該何去何從,這一今後人類史上的最大課題。佛教的基礎教義中有“諸行無常”之說,所謂無常也就是“所有的東西都發生變化”。真正的佛教徒知道, 任何人種及民族都是無常的,因而絕不會陷入人種歧視與民族主義的泥潭之中。

來源:搜狐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2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對於祖籍東北的我而言,日本是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團麻。生於斯長於斯的瀋陽,正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地,亦即日本侵華戰爭的肇始地。彼時,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事端,炸毀柳條湖一段南滿鐵路路軌,嫁禍中國軍隊,藉此炮轟北大營,次日侵佔瀋陽。及後,在不到[詳細]

  • 3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寇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猖狂的攻打城市,掠奪土地。而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嚴重失利,喪失失地,節節敗退。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失陷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傳出了“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抵抗必亡”“再戰必亡”“亡國論”等悲觀[詳細]

  • 4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

    四百九十三年前的5月24日,湖北江陵縣張文明家的長子呱呱墜地,起名張白圭。此時千里之外的河南新鄭,12歲的高拱正在發奮苦讀,準備未來的一連串考試。而萬里之外的歐洲,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首次環球航行,剛剛結束三年。[詳細]

  • 5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

    在中國古代的小說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模式,就是一位貧寒的讀書人,在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後,成功考取功名,高中狀元,然後得到了皇家的賞識,一舉成為駙馬,從此躋身皇室之中,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仕途順風順水。[詳細]

  • 6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之一,他戎馬一生,帶領蒙古鐵騎政府了半個亞洲,而且還達到歐洲的多瑙河,為建立大元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很多開創者不同,成吉思汗不管實在成功還是失敗的時候,沒有一個將領投降,也沒有一個將領叛亂。[詳細]

  • 7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

    岡村寧次共2個孩子,長子岡村忠正,次子岡村武正,兩個兒子都先他死去,所以他的晚年很淒涼。 老大忠正是岡村在陸軍大學時期,與發妻星野理枝所生,1911年結婚,翌年得子。1926年理枝死後,這個孩子就一直由奶奶在日本照看撫養。 [詳細]

  • 8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

    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之間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10月,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的全面攻勢下,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是跑來中國尋求幫助。[詳細]

  • 9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在唐代,學子們入仕以前,一般都過著艱苦的讀書生活。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觀念在唐代是很正統的。當時的書生都是自幼拜師求學[詳細]

  • 10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有人認為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還高出許多,稱他為現代“孫武”、“軍神”。白崇喜也稱他是“共軍第壹號悍將”,但毛澤東卻對他別有看法,為何?其實,如果熟知黨史軍史的話,就不難[詳細]

  • 11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台北陽明山官邸,時年88歲。四天後,一位老人前來吊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輕地撫摸著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他就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詳細]

  • 12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

    毛人鳳娶的女間諜是戴笠送給他的,而且是戴笠的玩物,看來分析毛人鳳就必須要先談戴笠了。[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