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早的博覽會,是怎樣產生的?
- 更新時間:2021-03-03 09:19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7382
19世紀中期,伴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到來,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而在此背景之下,1851年,英國舉辦了被稱為水晶宮博覽會的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為了這次博覽會,英國政府耗用了大量資金,在海德公園建造了一座水晶宮。作為當時最大的建築,水晶宮由鋼鐵與玻璃打造的史詩級建築,長563米,寬125米,占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
在工業化歷史進程中,被視為是首屆世界博覽會的水晶宮博覽會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正如波因特洛馬拿撒勒大學副教授戴安娜·雷諾茲·柯迪亮(Diana Reynolds Cordileone)所說的那樣,水晶宮作為世界工廠英國的象征,體現出了新的工業技術帶來的強大生產力,建立了消費品的樂園,吸引了無數潛在消費者。同時,水晶宮讓英國人燃起了無限自豪感,卻掩蓋了工廠體系下的剝削和不公。
柯迪亮認為,這幢閃閃發光的玻璃建築映射出了19世紀的美好希望,但陰影中也隱喻著將來的危機——在水晶宮博覽會上,德國軍火制造商克虜伯(Krupp)的加農炮首次亮相 ;殖民地以英國的原材料和財富的提供者的形象出現 ;工廠工人的勞動成果被轉化為奪目的商品。水晶宮是全球社會進步、工業發展、帝國興起的標誌,而它於1936年不幸失火遭到焚毀,冥冥中也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將給人類文明帶來浩劫。從閃亮登場到浴火謝幕,水晶宮的命運與 19 世紀全球的歷史軌跡竟如此驚人的相似。
以下內容經出版社授權節選自《世界大歷史:62個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文明》,標題為摘編者所取。
《世界大歷史:62個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文明》,[美]弗蘭克·薩克雷、[美]約翰·芬德林主編,嚴匡正等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21年1月。
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更常見的說法是水晶宮博覽會(Crystal Palace Exhibition)或 1851 年大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 of 1851),是維多利亞王朝中期進步和繁榮最顯著的標誌。這次博覽會舉辦於工業時代,博覽會場館“水晶宮”由玻璃和鋼鐵架設而成,長 563 米,寬125 米。展會吸引了超過 600 萬遊客。連維多利亞女王也對展館中的 1.4 萬件機械、美術、工業和原材料展品贊不絕口。
維多利亞王朝中期,通常是以 1846 年《谷物法》廢除和 1848 年憲章運動的失敗為開始,以 1867 年《第二次改革法案》和 19 世紀 70 年代的經濟蕭條為結束。在這段時期,英國經濟發展較快,政治局面也較為穩定。從 1857 年至 1871年,英國的國家收入增長了 80%,國民平均收入是法國的 1.5 倍,經濟也以平均每年 3% 的速度穩步攀升。舉辦一場國際展覽會,讓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來稱贊英國的繁榮,還有什麽比這更好的主意嗎?
盡管水晶宮博覽會被認為是現代的第一次全球博覽會,但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歐洲大陸的大型交易中心,這些交易中心基本上可以說是國際化的。不過在英國,這種中世紀的展覽卻尚未體現出國際特色。據說,到 1754 年英國皇家藝術協會(Royal Society of Arts)在倫敦成立,水晶宮的萌芽才就此產生。
世界博覽會的開端
1761 年,皇家藝術協會舉辦了“藝術、制造和貿易”年度大獎的獲獎者作品展。這次展覽持續了七周,大獲成功。隨後,法國也舉辦了第一次工業展覽會,這個點子來自三家制造廠的理事艾維斯侯爵(Marquis d’Avèze)。1789 年法國大革命之後,艾維斯侯爵發現他的生意很差,於是在 1797 年,他在巴黎安排了一次展會(實際上可以說是一次展銷,因為展會上的物件是可以出售的),用來展示他的掛毯、地毯、瓷器,以及他邀請的其他行業制造商的產品。這次展會是如此成功,以至於法國政府吸納了這個點子,決定在 3 座專門設計的建築中每年舉辦全國展覽會。法國之所以要如此做,部分原因也是為了向遊客展示法國工業的強盛不輸於其主要對手英國。不過由於兩國早在 1797 年就已經開戰,英國從未參加過法國的展會,因此也無從比較。
因為戰事連綿、政局不穩,原定於每年舉辦的法國展覽會往往好幾年才能舉辦一次。1849 年,第 11 屆也是最盛大的一屆法國展覽會開幕,吸引了超過 4500家參展商,持續時間達到了 6 個月。法國展覽會上不出售任何物件,但法國人吸取了英國皇家藝術協會的經驗,會為每次展會上的最佳展品頒獎。而在英國,這類展會卻不再舉辦。英國人對此沒什麽興趣,還認為法國舉辦展覽只是為了削弱英國制造的商品眾所周知的優勢。不過,盡管英國沒有了國家級展覽,但技術學院卻會組織工業展覽。這些學院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教授工人階級一些科學規律。它們於 19 世紀 20 年代開始蓬勃發展,很快就開始舉辦定期展覽,以論證科學規律、展示機械設備——不過為了展出的需要,展品的尺寸通常會小於真正的設備。
水晶宮博覽會也許最初源於一位英國企業家威廉·福瑟吉爾·庫克(William Fothergill Cooke)在 1845 年的構想。在英國皇家藝術協會贊助舉辦了兩次藝術和現代發明的小型展覽後,庫克建議舉辦一次國家級展覽。協會采納了這個建議,不過直到四年後才開始著手認真規劃這個項目。歷史學家們一直都在爭論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在促成水晶宮博覽會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阿爾伯特親王出生於德意誌,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自 1843 年起擔任皇家藝術協會的會長。早期的觀點認為他起到了絕對的推動作用,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他清楚地認識到若在 1845 年舉辦全國性的大展覽,時機並不算成熟,可能得不到廣大群眾的支持,而且在那時英國公眾對他也並不十分了解。
阿爾伯特親王與亨利·科爾(Henry Cole)的交情,使得他更進一步地介入到展覽活動當中。亨利·科爾是一名公務員,對藝術和設計有著濃厚的興趣,認為英國的工業產品在美學上需要有進一步的提升。他作為皇家藝術協會的成員,在1847 年及 1848 年幫助舉辦了幾場小型的展覽。這些展覽很受歡迎,保持了公眾對於舉辦更大型的國家級展覽的興趣。科爾還對推動藝術教育很感興趣。他認為通過收集最好的展品,並將它們在國家級展會上展出,會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他希望展會能在市中心的建築中舉辦,以吸引最多的觀眾,比如倫敦的特拉法爾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倫敦和巴黎的多次工業展覽都大獲成功,似乎昭示著舉辦國際級別的大型展覽的時機已經到來。這個想法深深吸引了阿爾伯特親王,讓他開始專註投身於該項目中。由於他與英國王室和政治領袖的關系非同尋常,所以他的推動力量十分強大。借此機會,他也能夠更好地造福英國大眾,同時提升他的知名度,可謂是一舉多得。
在 1849 年 6 月的籌備會上,大家估計這次博覽會將花費 7.5 萬英鎊(展會建築 5 萬英鎊,獎品 2 萬英鎊,行政開銷 5000 英鎊),這筆錢可以通過公眾捐款來募集。皇家藝術協會和阿爾伯特親王可以獲得富豪們的擔保,保證銀行能夠預先支付貸款。為了激勵制造商提高展品的質量,同時贏得制造商對博覽會的廣泛支持(籌備會上,大家一致認為這一點至關重要),博覽會準備了價值不菲的獎品。皇家藝術協會認為,項目大約需要 2 萬英鎊的啟動資金,但政府不願支付這筆錢,遊說倫敦貴族的舉動也失敗了。最終,一家名為詹姆斯 & 喬治·芒迪先生(Messrs. Jas. & Geo. Munday)的承包公司願意提供贊助,於是皇家藝術協會開始 著手準備博覽會的相關事宜。
1850 年 1 月 1 日,籌備展覽的皇家委員會成立,阿爾伯特擔任會長。在接下來的一年中,他們建造了水晶宮,準備了一場擁有 10 萬件展品的國際博覽會。委員會通過私人捐贈,籌得了 8 萬英鎊的資金,還有價值超過 25 萬英鎊的各種抵押品,做好了一切確保博覽會成功的準備。但人們都覺得,如果是由國營企業來籌備的話,這次展會可能會變得更好。最終委員會不得不解除與詹姆斯 & 喬治·芒迪先生公司的合約,因為公眾懷疑他們會借此機會謀得大量好處。
籌備委員會在全國籌集資金時,利用了地方組織作為中介。總的來說,英國北部的工業化城市如曼徹斯特和格拉斯哥(Glasgow)大都慷慨解囊支持博覽會,而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和巴斯(Bath)則顯得沒有那麽大方,不過這一點也並不出人意料。
1850 年 1 月,籌備委員會挑選人員組成了建築委員會小組,征集合適的場館提案。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他們收到了 254 份提案,但沒有一份令人十分滿意。建築小組決定按照自己的計劃,用磚塊、鋼鐵和石頭構建展館,其穹頂比聖保羅大教堂的還要大。不過建築小組以外的任何人都不贊同這一提議。就在這時,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提出了一份草案。他是德文郡公爵(Duke of Devonshire)的園藝師,在設計溫室方面頗為在行。草案建議用鋼鐵和玻璃搭造場館,讓整個場館看起來就像個巨大的溫室。他的設計被刊登在《倫敦新聞畫報》,受到了公眾的一致好評,委員會最終采納了這一方案。
施工隊幾乎即刻便開工了,因為此時距離博覽會開幕只剩下九個月的時間。通過預制各零部件的方式,展館迅速地拔地而起,在 1851 年 1 月竣工。展館占地18英畝,為了避免砍掉一些老榆樹,設計師把它們罩在了屋頂下。這座使用大量玻璃搭造的建築深深吸引了公眾的註意力,流行的幽默雜誌《笨拙周報》(Punch)也發表了許多關於展館的漫畫,描繪其玻璃的覆蓋面積之大。
歷史學家約翰·R.戴維斯(John R. Davis)認為,《笨拙周報》在普及“水晶宮”這一展館的昵稱時厥功至偉。在當時,水晶宮可算是建築界相當了不起的成就。預制各零部件然後組合成建築的方式前所未有,而所有鋼鐵打造的建築支撐結構——支柱、大梁、窗框等,都可以更換。與之類似的是無數 4 英尺長、10 英寸寬、1 英寸厚的窗格玻璃,它們也是預先制造的。在工地最熱火朝天的那段日子裏,玻璃工匠每周要裝上 1.8 萬塊這樣的玻璃。倫敦建築師和設計師歐文·瓊斯(Owen Jones)負責內部設計。他采用了當時流行的主色調,在建築內部的欄桿、支柱和其他金屬上噴上了藍色、紅色和黃色的顏料,把整個會場裝扮得活力十足。
博覽會於 1851 年 5 月 1 日正式開幕,遊客可以在展館中欣賞到超過 10 萬件不同的展品。主辦國英國和其殖民地的展品占據了展館一半的空間,展館另一半則分配給了其他國家。除英國外,法國和德意誌的展品也非常優秀,令人印象深刻。美國占有了除英法外最大的空間,但他們的展品不足,甚至沒有放滿。不過,在最初遭遇一些批評之後,美國展品尤其是火器及農業工具,以其簡明實用很快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在博覽會中,最引人註目的展品是一顆印度鉆石,其重量達到 186 克拉,被稱為“光之山”(Koh-I-Noor)。
水晶宮博覽會。
最初三周,水晶宮博覽會的門票高達 5 先令,隨後有了顯著降低,在一周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只要 1 先令,以便讓平民能夠進去參觀。男性的季票是 3 英鎊 3先令,女性的季票則是 2 英鎊 2 先令。但關於博覽會票價是否過高的爭論依舊持續了很長時間(有些雇主會給員工補貼一部分門票費,算是幫了一些小忙)。除去政府到後來才資助的 15 萬英鎊,展會的資金都是通過私人和誌願捐贈的途徑募集的,不過政府也沒有對這部分資金征稅。共有超過 600 萬遊客參加了這次博覽會,有一些政治家和警務局領導擔心秩序問題,但展會還是在愉快的氛圍中有序地落下了帷幕。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水晶宮博覽會都可說是大獲成功,還將世界博覽會這一盛事傳承了下去。最近的一次世博會於 2010 年在上海舉辦,會上展現出了中國近些年來在經濟和文化上的長足發展。
水晶宮博覽會最後盈利頗豐。其中 18.6 萬英鎊被用去購買南肯辛頓區(South Kensington)的土地。如今,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和其他一些著名建築便坐落於此區。
博覽會結束後,一家私人公司以 7 萬英鎊的價格買下了水晶宮,將其拆解後在倫敦南郊的西德納姆(Sydenham)重建。水晶宮在接下來的許多年中都繼續充當展覽館和會議中心,直到 1936 年的一場大火將其毀於一旦。博覽會剩下的盈余於 1891 年被皇家委員會用以設立獎學金項目。直到如今,這個項目仍在獎勵那些在科學和藝術上有所成就的學生,這也是阿爾伯特親王的一個心願。
在水晶宮中,讓人看到了 19 世紀的夢想以及 20 世紀的噩夢
水晶宮博覽會是 19 世紀中期的重要事件。它既包含著嶄新的工業時代的夢想,也昭示著將來的噩夢。水晶宮是科技進步的象征,讓人們看到了美好的未來,而它逐漸淪為遊樂場所,最終於 1936 年毀於大火,與那時水深火熱的世界交相輝映。博覽會慶祝著這個世界向機械時代的偉大轉變,也預言了這樣的轉變將會給全球帶來怎樣的劇變。
通過水晶宮博覽會,英國大大增強了自信,最終確立了維多利亞王朝中期英國的價值觀 :勞動、商業、自律和消費。在英國之外,水晶宮博覽會揭開了一個工業化國家展示炫耀、沾沾自喜、自我推銷,並彼此展開競爭的時代。國際博覽會的風潮一直持續到了 20 世紀。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公共活動,這些世界博覽會幫助促進了許多現代社會結構的形成,培養了大眾旅遊休閑的新方式,促進了消費主義的誕生,建立了公眾行為的新標準,還讓各種社會階級在同一公共場所出席。在這次博覽會中,政府以一種新的方式參與進來。在政府的幫助下,博覽會成功地實現了寓教於樂。這樣的一種形式為現代的博物館所廣泛采用。
水晶宮博覽會反映出了人與商品之間的一種嶄新的關系。從壯麗宏偉的水晶宮本身,就能明顯地看出這種全新的關系。對於參觀博覽會的 600 萬名遊客而言,水晶宮既是巧奪天工、美輪美奐的建築,又是聚集和展現工業時代產品的樂園——這是現代百貨商店和購物中心的前身。遊客不僅為展品的數量感到震撼,還為這些新事物的前景所吸引。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和工業革命後的歐洲其他國家,工業革命就意味著前所未有的大量新鮮事物的湧現。由此,人與商品的關系,以及購物模式,都開始發生轉變。這幫助確立了當今社會多變的潮流和消費主義觀念。
水晶宮博覽會還引發了關於建築和工業設計的辯論,這場論戰最終導致了 20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美學理論的產生。水晶宮是現代鋼筋與玻璃搭建的摩天大樓的前身,其獨創性地采用了預先制造各部件然後拼裝的建築方式,昭示著工業材料在公共建築上的新應用,帶來了“工程建築”的新形式。現代城市的鋼筋與玻璃結構正是從水晶宮得到的啟發。最後,從世界各地帶來的原材料,讓參展的英國人見識到了海外的富饒、異國的情調。在接下來的 50 年中,大英帝國的版圖幾乎翻了一倍,可以說這與水晶宮博覽會不無關聯。在水晶宮中,我們看到了 19 世紀的夢想以及 20 世紀的噩夢。
水晶宮博覽會是一種全新概念的公眾活動
人們普遍認為,水晶宮博覽會第一次讓英國公眾見識到了工業化的進程。1851 年,英國只是完成了部分工業化,不過其第一階段 :1800 年左右因為蒸汽機改進而導致的生產機械化已經實現。未來在工業化和機械化範圍上的擴大,基本只是水到渠成之事。博覽會的組織者們尤其註重於讓公眾了解未來,同時也在設法緩和新的工業化經濟產生的社會矛盾。19 世紀 40 年代,對英國來說是國內沖突不斷的時期。日益不滿的工人和陷入激進的憲章運動,使得英國的政治局勢極為緊張。
歐洲大陸 1848 年革命的浪潮就是工業化國家社會不穩定的證明。對於上層社會和中層社會的觀察家而言,社會動蕩的跡象比比皆是。在英國,工業化造成了城鎮人口飆升,這導致了一個悖論 :傳統的社會學說認為,城鎮人口具有潛在的革命性,對於國家安全存在威脅,而新興的工業城市恰恰正在創造這群人——他們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經濟和政治潛力,感受到了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年輕的德意誌制造工人弗裏德裏希·恩格斯在 1844 年出版的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對這些城鎮工人的糟糕狀況進行了詳細描述。1848 年,卡爾·馬克思出版《共產黨宣言》,在書中,他鼓勵無產者聯合起來,與新興的工業資本主義抗爭。而上層階級、工廠主及新興的中產階級相信這些社會變革中存在著讓他們恐懼的東西。
水晶宮博覽會的目的就是要應對這些恐懼。用阿爾伯特親王的話來說,博覽會要成為“科學、藝術和工業的學校,培養全世界人民的手足情誼”。博覽會的組織者緊緊抓住這一目標,向公眾傳達工業發展和新的機械加工方式帶來的好處。這就意味著要盡可能多地讓觀眾參與進來,而組織者制定的入場票價也很好地貫徹了這一理念 :在 144 個開放日中,有 80 天的票價被定為 1 先令,讓工人階級也能進入參觀。盡管這一價格依舊不是赤貧階級能夠支付的,但毫無疑問在舉辦公眾活動上,組織者走出了具有創新性的一步,讓參觀人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盡管批評者擔心這些遊客可能行為不端、舉止粗俗、不守秩序,但最終證明他們多慮了。在相當於英國人口數五分之一的總共 600 萬名遊客中,有 400 萬都是在票價為 1 先令的日子裏進來的。因此,水晶宮博覽會可以說是一種全新概念的公眾活動。
就這樣,水晶宮博覽會轉變了數百萬普通人的旅遊觀念,開啟了大眾旅遊的新時代。許多工人階級的遊客通過托馬斯·庫克(Thomas Cook)商人提供的旅行服務來到倫敦參觀水晶宮,然後於當晚趕回家裏,從而不耽誤第二天的工作。
第一次讓來自不同階級的人群出現在無差別對待的公共場所
在 1851 年以後,世界博覽會成為數百萬歐洲人的旅遊目的地,新型的休閑旅行潮流就此誕生 :500 萬遊客參加了 1855 年的巴黎世博會,600 萬遊客參加了 1862 年的倫敦世博會。與會人數隨後還在穩步攀升,1867 年的第三屆巴黎世博會吸引了900 萬遊客,1889 年的第四屆巴黎世博會吸引了 2700 萬遊客,而 1900 年的第五屆巴黎世博會則創造了空前的紀錄,參展遊客達到了驚人的 5000 萬。隨著鐵路技術的持續發展,人們對於旅遊的渴望不斷增長,創造了旅遊這一新的產業。
來到水晶宮博覽會的大量遊客還建立了公共場所的行為舉止的新標準。1851年,英國的許多人口都住在農村,他們也從來沒有旅遊經歷,因此需要學習如何在城市裏表現得舉止得體。理查德·阿斯克裏爾(Richard Askrill)等人撰寫了《約克郡遊客的博覽會參觀指南》(Yorkshire Visitors’ Guide to the Great Exhibition)等手冊,告訴遊客在城市裏應當如何表現 :不要隨地吐痰,應當定時洗澡、勤洗勤換衣物。還有一些指南則告訴遊客不要推推搡搡,應當有秩序地進出展館,與曾經參加過展覽的有經驗的遊客一起——以便得到指導。這些公共場合的行為的背後,隱含著“自律”這一要素。
在那些票價 1 先令的日子裏,警察的監管力度有所加強,但遊客依然能夠仔細觀察水晶宮的每一個角落。通過水晶宮三樓的美術館,遊客可以俯瞰展館,人群和展品盡收眼底。這一切也向遊客逐漸灌輸著“自律”的習慣,正如 1901 年全美博覽會的指導手冊中所寫到的 :“請記住,當你走進博覽會的大門,你也就成了展覽的一部分。”1851 年的水晶宮博覽會開了先河,教會了大眾在全新的工業社會的公眾場合,應該有著怎樣的得體舉止——如今,在商場和機場裏,這些自律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已經是習以為常了。
電視劇《南方與北方》劇照。
水晶宮博覽會平息了貴族和中層階級對於廣大人民的行為舉止的擔憂。上層階級和工人階級在短時間內實現了交流和合作,培養了所謂的“手足情誼”。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階級結構壁壘分明,水晶宮博覽會第一次讓大量來自不同階級的人群面對面地出現在無差別對待的公共場所。上層和中層階級通常會聚集在水晶宮的中央位置,但在那些票價 1 先令的時間段,他們只能和工人階級共享這片區域。各大報紙紛紛登載關於“英鎊和先令”(上流階級和中產階級的遊客的門票費更昂貴)會面的評論。不過出乎中產階級的遊客意料,他們沒有看到“骯臟粗魯、大聲說話、滿嘴酒氣的野獸”,而是“幹凈整潔、遵守秩序的工人”以及他們的家屬。通過這次展會,各階級之間的緊張情緒得以緩和。
水晶宮博覽會聲稱的“手足情誼”,還史無前例地在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的合作關系上有所體現。工廠主願意付錢讓工人去觀看展覽,而工人們也制訂了儲蓄計劃,從每周工資中節省出一部分用作參加展會。這導致了另一個悖論的產生 :工廠主希望工人們通過展會了解到工業生產的巨大潛力,而工人們參加了展會以後,卻逐漸意識到他們自身處在一個怎樣的不利處境中。
1864 年,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工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即第一國際(First International)成立,正是在 1862 年倫敦世博會之後。從這個角度來看,1851 年水晶宮博覽會之後的世博會浪潮,催生了部分工人的階級意識的覺醒。水晶宮博覽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甚至超出了組織者的預料,還改變了全國對於博覽會、展覽以及公共教育的看法。
“商品拜物教”:水晶宮的展品的“樂園”創造了一種消費現象
這次博覽會最重要的教育遺產便是 1857年建立的南肯辛頓博物館(South Kensington Museum),目的是為了繼續向公眾介紹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同水晶宮博覽會一樣,南肯辛頓博物館也是一個無差別對待的公共場所,鼓勵不同社會階級的人匯聚一堂。博物館從此慢慢成為推行公共教育的場館。這家博物館並非英國的首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及其他幾家重要的博物館早在 1857 年之前便已存在,但它對公眾開放的方式卻是全新的。
在 19 世紀 50 年代,想參觀大英博物館的遊客需要事先寫好申請,經過批準方可參觀。這種流程有效限制了公眾的參與度。此外,大英博物館的開放時間也十分有限,相關領導拒絕在館內安裝煤氣燈來延長開放時間。相比之下,南肯辛頓博物館進行了十分友好的創新,館內有一家餐廳,還在晚上(通過煤氣燈)對工人階級開放。歷史學家托尼·本內特(Tony Bennett)認為,這種於 1851 年以後出現,將教育、展示和公眾性創造性地結合起來的方式,實際上是國家用來管理公眾的全新機制。與遠離人們視線的懲戒機制(監獄等設施都設置在公眾視線之外)不同,這種全新機制體現了更加柔和的控制——並非向公眾展現國家力量,而是通過向公眾展示知識,從而“贏得他們的心”。
水晶宮博覽會之後,在英國及其殖民地、歐洲大陸以及美國,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如奧地利維也納的藝術與工業博物館(Museum for Art and Industry,1863)和德國柏林的應用藝術博物館(Applied Arts Museum,1875)等一系列新的博物館都是以南肯辛頓博物館為模版建立的。而在其他一些博物館中,王侯和貴族的收藏逐漸被放到了公眾的目光下,比如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Imperial Art History Museum)。這股興建博物館的風潮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國家在其中扮演了創造公眾展示環境、制造知識的角色。隨著博物館拔地而起,許多新學科(比如藝術史和人類學)也逐漸誕生。而公眾對於展品的渴望,與國家作為知識的管理者和組織者的角色交織在一起。博物館成了一個征服世界,並將珍奇物品帶回本國的理由 ;國家是否強盛,能否讓自己的國民了解世界,則可以在博物館中得以體現。這成了一種全新的公眾教育的方式。
在促進教育和手足情誼的同時,水晶宮博覽會還讓勞動人民看到了未來的繁榮前景。農村和城市的工人階級通過展覽,認識到了新型的消費方式。博覽會的教育目的非常明顯——讓工人階級接受維多利亞工業社會的全新價值觀 :工作、自律、帝國主義和消費主義。博覽會上展品的分類——原產品、機械和制成品,使公眾意識到了工業制造的能力與潛力,而制成品占大多數,也預示著將來人們會越來越多地使用消費品。所有來到水晶宮的客人都為那裏品種繁多的展品驚嘆不已,甚至連維多利亞女王都把水晶宮稱作展品的“樂園”。
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將如此多展品向公眾展現的先例。從用於制造的機械到大批量生產的鞋子和披肩,水晶宮中充滿了各種工業時代的新事物。對於大多數來自農村的遊客而言,琳瑯滿目的展品帶給他們的沖擊力是無與倫比的。盡管這些展品並未標價(到 1855 年才首次給展品標價),但消費觀念卻是水晶宮博覽會所宣揚的。因此,水晶宮實際上是現代百貨商店和購物中心的前身,其中彌漫著對物質的渴望。博覽會對各個階層的人而言都是公平的,與此同時,它還在所有人心中植入了消費者的標識。
水晶宮的展品的“樂園”創造了一種消費現象,卡爾·馬克思將其稱為“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根據馬克思的說法,這是工業體系中誕生的一種新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其標誌之一即商品的創造——通過客觀的工業過程產出,並在客觀市場銷售的產品。當某物品(比如一雙鞋)進入市場,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這雙鞋如今是一件商品了。但商品的重要性遠遠超出其實用性,在某些情況下,商品具有象征價值,即鞋不僅是用來穿的,它還具有其他意義。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拜物”即是讓一件商品有了一定的象征價值。在一個由工業過程創造的世界中,消費者如果為某一物品深深迷住,不再考慮那些通常非人道的生產過程,而去購買它,這種心理狀態即商品拜物教。我們很少會去考慮位於那些偏遠地區的鞋類工廠,我們很多時候購買商品也不僅僅是出於需要它的動機(還可能是因為其附帶的社會象征、品牌名稱或商標)。
在水晶宮的工人遊客並沒有意識到他的勞動力已經通過機械轉化為消費品。實際上,“樂園”的幕後是工人們遭遇的不公和剝削。水晶宮“是一座閃閃發光的神廟,社會發展的信徒和奴隸在這裏匯聚一堂,共同參拜”。來到這裏參觀的英國工人期待著未來會變得更好,能夠享受到一定的物質好處,這最終抑制了他們的革命潛能。隨後的博覽會則成了消費主義的朝聖之行,通過購物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滿足感最終對 20 世紀的工業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來源:搜狐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2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對於祖籍東北的我而言,日本是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團麻。生於斯長於斯的瀋陽,正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地,亦即日本侵華戰爭的肇始地。彼時,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事端,炸毀柳條湖一段南滿鐵路路軌,嫁禍中國軍隊,藉此炮轟北大營,次日侵佔瀋陽。及後,在不到[詳細]
- 3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寇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猖狂的攻打城市,掠奪土地。而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嚴重失利,喪失失地,節節敗退。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失陷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傳出了“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抵抗必亡”“再戰必亡”“亡國論”等悲觀[詳細]
- 4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
四百九十三年前的5月24日,湖北江陵縣張文明家的長子呱呱墜地,起名張白圭。此時千里之外的河南新鄭,12歲的高拱正在發奮苦讀,準備未來的一連串考試。而萬里之外的歐洲,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首次環球航行,剛剛結束三年。[詳細]
- 5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
在中國古代的小說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模式,就是一位貧寒的讀書人,在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後,成功考取功名,高中狀元,然後得到了皇家的賞識,一舉成為駙馬,從此躋身皇室之中,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仕途順風順水。[詳細]
- 6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之一,他戎馬一生,帶領蒙古鐵騎政府了半個亞洲,而且還達到歐洲的多瑙河,為建立大元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很多開創者不同,成吉思汗不管實在成功還是失敗的時候,沒有一個將領投降,也沒有一個將領叛亂。[詳細]
- 7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
岡村寧次共2個孩子,長子岡村忠正,次子岡村武正,兩個兒子都先他死去,所以他的晚年很淒涼。 老大忠正是岡村在陸軍大學時期,與發妻星野理枝所生,1911年結婚,翌年得子。1926年理枝死後,這個孩子就一直由奶奶在日本照看撫養。 [詳細]
- 8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
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之間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10月,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的全面攻勢下,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是跑來中國尋求幫助。[詳細]
- 9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在唐代,學子們入仕以前,一般都過著艱苦的讀書生活。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觀念在唐代是很正統的。當時的書生都是自幼拜師求學[詳細]
- 10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有人認為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還高出許多,稱他為現代“孫武”、“軍神”。白崇喜也稱他是“共軍第壹號悍將”,但毛澤東卻對他別有看法,為何?其實,如果熟知黨史軍史的話,就不難[詳細]
- 11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台北陽明山官邸,時年88歲。四天後,一位老人前來吊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輕地撫摸著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他就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詳細]
- 12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
毛人鳳娶的女間諜是戴笠送給他的,而且是戴笠的玩物,看來分析毛人鳳就必須要先談戴笠了。[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