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文史博览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麽學問?

更新時間:2020-12-23 14:38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5672

蘇軾、蘇轍兄弟是四川宋代文人士大夫最傑出的代表,兩兄弟與其父蘇洵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可蘇軾、蘇轍兄弟不僅僅因為傑出的文學成就名垂青史,由他們開創的“蜀學”,與程頤、程顥兄弟的“洛學”,以及王安石的“新學”在整個宋代儒家學說形成“三足鼎立”。到南宋時期的繼承者張栻、魏了翁,繼續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並列。

那麽,以文學見長的蘇軾、蘇轍兄弟的蜀學內容究竟有什麽內容?他們在儒家經典方面究竟有什麽獨到的觀點?由於絕大多數人們都只關註蘇軾、蘇轍的文學成就,顯然在學術創造方面長期被忽視,值得被重新梳理壹番。

四川眉山三蘇塑像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麽學問?

壹、蘇軾、蘇轍兄弟為宋代儒學代表之壹

從蘇洵開始,蘇家父子三人早年壹直在四川眉州家鄉讀書多年。蘇洵年輕時科舉多次不順利,除了短暫遊歷,基本都在家教育蘇軾和蘇轍。

人到中年,兒子也基本成人,蘇洵帶蘇軾、蘇轍到汴京遊學,拜會了文壇名宿歐陽修。對蘇洵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向朝廷推薦蘇洵,經歐陽修的助推,蘇洵的名氣就傳播開。

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蘇轍應試及第,名動開封。十年後,蘇洵編寫《易傳》過程中病重去世,囑咐蘇軾繼續完成。因此,蘇軾、蘇轍是宋代蜀學的開創者。

不過,要說蘇軾、蘇轍以博大的胸懷與傑出的學識憑空創造壹種儒家學說體系,也是不科學的。他們的家鄉巴蜀地區相對中原雖然較偏僻,但學術根基卻十分深厚。從漢代文翁、嚴君平兩大教育名家以來,巴蜀之地湧現的文士大多有創新精神,有揚雄這樣的學術大家,有陳壽、常璩這樣的史學名家,也有譙周這樣純正的經學家。

以儒學名士班固的《漢書》所記,“蜀地弟子在京師求學者之眾,可與齊魯相侔,”之後,常璩在《華陽國誌》最早提出“蜀學”概念,他將巴蜀的文教事業與儒學傳播聯系在壹起。

到唐代以後,多元文化兼容並蓄,互相成就,正是推動巴蜀文化走向繁榮的重要標誌。儒釋道三家都在巴蜀取得深厚的文化積澱,名家學說綿延不斷。唐代眾多優秀的文人士大夫,隨大批北方世家大族湧入巴蜀,為當地思想的蓬勃壯大奠定了文化基因。五代十國的前蜀後蜀階段,大量精英文士匯聚巴蜀,與南唐成為當時全國文化最繁榮的地區,儒學極為興盛。

中華書局版蘇軾文集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麽學問?  

孟氏後蜀將《周易》、《詩經》、《尚書》、《春秋》、《周禮》、《禮記》刻於文廟石壁,田況守蜀時又補刻《儀禮》、《公羊傳》和《谷梁傳》,儒家經典《九經》完備,也標誌巴蜀儒學的根基強大。比蘇軾年長十歲的老鄉呂陶(今眉山市彭山縣人)在《經史閣記》總結說:“蜀學之盛冠天下而垂無窮者,其具有三:壹曰文翁之石室,二曰高公之禮殿,三曰石壁之《九經》。”

稍微了解宋代文學發展脈絡都知道,北宋初期崇尚南唐余音,文章以駢儷為時尚,詩詞以西昆體流行。反對這種萎靡風格的正是壹批文人士大夫,希望以儒家經學理念為依歸,推崇言之有物,文以載道的標準。從王禹偁、石介、尹洙、範仲淹、梅堯臣、歐陽修、蘇舜欽等人的作品和觀點,逐步扭轉宋代文化的潮流趨勢。

如範仲淹和歐陽修,作為兩個奠定宋代文化基礎風格的大人物,範仲淹為壹代名臣,在地方、朝廷、邊關都有很好的成績,是儒家出世理念的踐行者。崇尚教育,推崇經典,但範仲淹傾向於“事功”壹派,在南宋以後有虞允文、陳亮等人相呼應,他們都有深厚的儒學根基,但又與純粹研習典籍的士大夫不同。

範仲淹發掘的胡瑗、李覯等人是北宋著名教育家,他重視“師道”,提倡“宗經”,以儒家經典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人才。也註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實用人才。範仲淹相比後來王安石能開創經學方面壹家之言來說,更傾向於務實的才幹。

而歐陽修生平在政務方面的才幹不算明顯,在文學、史學和經學三大領域則都有不俗的成就。只不過歐陽修的儒家經學方面,與他的史學、文學特點壹樣喜歡標新立異,表達不俗見解。作為壹代大家,有些方面是可取的,有些方面就有點刻意,正如歐陽修主持寫史,主要貫穿了他的儒家理念,不管在《新唐書》還是《新五代史》,對壹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批評都體現他的儒學宗旨。

尤其歐陽修的為人廣受稱贊,對有才華的同僚、後學都大力推舉,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張載、程顥、呂大鈞、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等等各方面的才俊,幾乎都得到過歐陽修的激賞與推薦。

歐陽修畫像

可以看出,北宋文化到歐陽修開始,總體而言不是“守常”,而試圖“圖新”,以歐陽修為風向標,這壹創新思想深深影響了王安石和蘇軾。

三蘇父子正以融通三教、兼采諸子的特色創立宋代蜀學。好比蘇軾贈蘇轍的祝壽詩《子由生日》中寫:“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經常被拿來舉例說明蘇軾的學術淵源以儒為宗、兼融釋道。

蘇軾、蘇轍在宋神宗時聲名最大,但這壹階段兩兄弟在朝廷的實際地位並不大高。到宋哲宗元佑時期(1086—1093),朝野形成三個學術思想與政務見解相聯系的派別,即以蘇軾、呂陶、上官均為主的蜀派,以程頤、朱光庭、買易為主的洛派,以劉摯、梁燾、王巖叟為主的朔派。他們相互進行政治鬥爭,而蜀洛之爭最為激烈。

南宋之初總結北宋滅亡的歷史教訓,清除蔡京黨羽,恢復元佑時期的學術風氣,對蜀派和洛派在過去朝廷方面的見解壹概不追究,單單推崇他們各自在儒家學問方面的貢獻,故“蜀學”與“洛學”成為宋代學術的標誌。紹興六年(1136),朝廷開始禁黜程學,被視為“偽學”,而蘇軾、蘇轍兄弟的蜀學從北宋到南宋前期基本都居於尊崇地位,直到南宋後期朱熹繼承程頤的理學才占上風。蜀中學者李石《蘇文忠集禦敘跋》雲:“臣竊聞之,王安石以新說行,學者尚同,如聖門壹貫之說,僭也。先正文忠公蘇軾首辟其說,是為元佑學人謂蜀學雲。”

概括來說,蘇軾、蘇轍在學術上以儒家經學為根本,雜於佛道、縱橫之學,他們不同於傳統儒者,既是王安石新學的反對者,又是洛派理學的否定者,在宋代學術中保持獨立自由的品格與巴蜀地方的學術特色。

以蘇軾、蘇轍為宗派領袖,以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等眾多蘇門弟子為成員,既經歷從神宗到北宋末年大大小小的朝野紛爭。同時,他們強大的文學創作影響力,基本代表了北宋中後期文壇的最高成就,即使蜀學因壹定朝廷力量受到沖擊,但其依附在文學思想之後進行傳播,依然成為蜀學影響大量文人士大夫的壹種方式。

講述蘇軾生平的連環畫

二、蘇門蜀學的內容與特色

宋代幾乎公認是中華歷史上文化學術的巔峰,以吳天墀等先生研究所得,雖然四川在宋代文化學術方面是壹大重鎮,但巴蜀文人士大夫在宋代前期的地位卻不算高,從開始就頗受排斥。

四川從唐代後期開始壹直與江南齊名,長期為文化、經濟繁榮之地,如三蘇家鄉眉州,人文基礎深厚,據說有壹座孫家書樓建造於唐代,對眉州讀書人影響很大。三蘇祖上蘇渙年輕時還當過盜匪,被鄉裏稱為“白跖”,後來卻開始讀書學習, 在唐代宗廣德二年(764)中進士,杜甫離開巴蜀前往至湖南時,還寫過壹首《蘇大侍禦訪江浦賦八韻記異》詩,記錄與蘇渙的交遊。

北宋初期,宋軍入蜀頗受抵制,宋太宗登位不久發生過王小波、李順的反抗,很多人忽視宋朝對巴蜀征稅的高昂,不論北宋還是南宋,巴蜀川峽四路壹直是全國交稅最高的地區,這也是四川會出現“交子”的壹個經濟方面的原因。

另壹方面,盡管有陳省華、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壹門父子在宋朝都算高官,非常引人矚目。但從社會影響和文化學術方面卻不突出,尤其澶淵之盟前夕,陳堯叟以來自蜀地,還建議宋真宗以遷都名義逃到四川躲避遼軍,受到宰相寇準嚴厲批評。換句話說,除了個別狀元高官,宋代前期的巴蜀文士還沒有真正讓人心服口服的飽學之士,只有到“三蘇”父子被歐陽修這樣壹等壹的大文豪欽佩才發生改變。

蘇軾、蘇轍兄弟在文學上的成就不用多說,他們在蜀學上如何融匯“博雜”的特色?

三蘇融合蜀學傳統的第壹大特點是引入“史學”觀念。蜀學壹大傳統是史學,因為儒家最重要的核心典籍就是《春秋》,史學是儒學根基之壹。不論揚雄、陳壽、常璩等前輩,還是對“三蘇”有知遇之恩的歐陽修,他們除了文學成就之外,都是重要的史學家。

盡管歐陽修後來自認為廬陵人(其老家祖籍為吉州永豐,歷史上吉州為廬陵郡),但歐陽修本身是出生於四川綿州(今綿陽市),隨父親歐陽觀在蜀地生活了三年,父親過世,歐陽修才隨母親鄭氏前往隨州投奔叔父。

蘇軾、蘇轍兄弟在家鄉讀書較長時間,自然深受濃郁的蜀中學風熏陶,到開封參加科考以後,更受歐陽修在文學、史學方面的影響,尤其父子三人都在史論上堪稱獨到,三蘇的論說文字幾乎都是精彩華章。他們觀察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特點是更註重與尋常人的聯系,擴大到對傳統經典的解釋更看重世俗人情方面。

蘇氏蜀學的另壹大特色就是充滿“人情”味,這從蘇洵對儒家經典的解讀就開始。如《六經論》壹開始就認為,禮所代表的倫理道德典範都建立在人情基礎之上。“聖人始作禮也,不因其勢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厭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輕去其舊,而樂就吾法,不能也。”(見蘇洵《六經論·禮論》)蘇洵認為的人情,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欲念,自然本性,以至於後來朱熹認為,“看老蘇《六經論》,則聖人全是以術欺天下。”

蘇軾繼承蘇洵的觀點,也堅持“六經之道,惟其近於人情。”他還說:“夫聖人之為經,《禮》與《春秋》合,然後無壹言之虛,而莫不可考,然尤未嘗不近人情。”(蘇軾《詩論》)蘇轍後來也發揮這壹觀念,提出獨到的“禮以養人為本論”,並洋洋灑灑寫成壹篇專文。他解釋如冠禮養人之始,婚禮養人之親,喪禮養人之孝,賓客禮養人之交,鄉禮養人之本,等等,把各種禮儀都同人們的世俗生活結合,不再局限於過去抽象的儒家倫理解說。

朱熹對三蘇的論述非常有意見,甚至認為蜀學比王安石的新學更加離經叛道,雖然正統宋學對蜀學帶有偏激的排斥,也足以看出蘇氏兄弟的蜀學對儒家的解讀和切入點是非常與眾不同的。

蜀學的容納包容更體現開放性,所以第三大特色就是佛道融合。

眾所周知,蘇軾結交佛道非常廣泛。在單純的學術觀念上,如代表性的《東坡易傳》,對宇宙生成等看法,大量采納老子說法,以老解易,如“天地壹物也,陰陽壹氣也,或為象或為形,所在之不同,故在雲者,明其壹也……”包括運用水等理念,形容陰陽變化,非常有“玄”理,與朱熹等僵硬的天理說解釋的確完全不同。在重要的存在論方面,蘇軾看重物性自然,與莊子的觀點相呼應,另壹方面也與人情論相聯系。

而蘇轍的壹些說法,更融合三教相統壹,認為三教觀念出於壹心,有相同相通之處。他說:“老佛之道,非壹家之私說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矣。誠以形器治天下,導之以禮樂,齊之以政刑,道行其間而民不知,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泯然不見其際而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遺意哉!”(見蘇轍《欒城後集》)蘇轍在《老子解》等著作中,也把其含義與儒家相結合來解釋,往往認為與孔子孟子相壹致。同時,蘇軾在為蘇轍寫的跋文中也壹再為弟弟鼓吹,認為其見解合乎先賢的真諦。

因為蘇軾、蘇轍是文章高手,蘇軾的門生如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陳師道、李廌等無不是宋代著名文士,他們壹起互相著述傳播,頓時比洛學、新學門人單純的學究水平高出不止壹籌,所以,北宋後期到南宋前期,蜀學成為影響最大的學說,也進壹步影響到純正的儒家弟子。

三、蘇氏蜀學的傳承影響

就在仁宗時期,蘇洵帶蘇軾、蘇轍到京城開封參加科考,父子壹舉成名以後,隨著蘇軾、蘇轍兄弟壹流的才華,蘇氏兄弟在中原打開蜀學的名號。

幾乎與此同時,傳統的儒家弟子如周敦頤、程頤師徒反而有前往巴蜀的經歷。仁宗嘉祐元年(1056),周敦頤離開家鄉湖南為官的第壹次遠行,就是到合州(今重慶市合川區)為判官,壹共五年。在合州,周敦頤生下長子周壽,妻子陸氏過早病故。

周敦頤在巴蜀期間,為很多當地學子教授易學,尤其完成了宋代理學史上重要著作《太極圖說》,這是壹個劃時代的原創作品。這樣壹部影響深遠的儒家著作,正是周敦頤在巴蜀地區吸收當地佛道兼容思想完善出來的,頗為讓人詫異。

周敦頤被程頤程顥兄弟視為洛派宗師,其實並沒有因為他是正統儒家士大夫,表面批評佛道思想,本質上周敦頤還是順應時代,開宗明義“易有太極”,將陰陽與中庸,太極與無極,將儒家易學與老莊道家的許多思想都進行吸收融合。

在嘉祐五年解職回到京師路上,周敦頤與要進京述職的王安石相遇,兩人都是聞名已久。之前,王安石剛向朝廷遞交生平第壹篇重要的萬言長文《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已經提出要積極大展抱負的誌願。他也是宋代儒家標誌性的人物,雙方都開創壹派,對儒家學說進行了透徹交流,互相都受到很多啟發。

王安石之父王益,曾在四川新繁為知縣,所以,王安石少年時也有隨父親入蜀生活的經歷,與歐陽修近似。王安石身上的創新精神也很大,後來號稱“新學”,本身王安石對佛道思想同樣兼容並包,尤其他的詩文,後期離開朝廷,恬淡安靜的氣息更加突出。所以,宋代儒學看似各自為陣,本身基礎方向卻是大體壹致的,只是各家都有獨到見地,這才產生不同的門戶之見。

周敦頤最重要的弟子程頤,二十四歲在京師講學。神宗熙寧五年(1072),聲名遠播,重臣文彥博將其鳴臯鎮(今洛陽市伊川縣境內)的壹座莊園贈送給程氏兄弟講學,改建為伊臯書院,兩兄弟前後在此講學長達20多年。

哲宗繼位後紹聖四年(1097),程頤被貶涪州(今重慶市涪陵縣)進行編管。過去史學界往往認為這是程氏兄弟與蘇氏兄弟之間矛盾的尖銳化,因蘇軾成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以後,與程頤同為哲宗的老師。蘇轍更深受高太後器重,壹直做到龍圖閣大學士、代理太尉,進爵開國伯。而程頤也是司馬光、王巖叟等守舊人士倚重的人。哲宗親政以後,實際對兩邊大臣都進行了處置,程頤就比較典型。

蘇軾性格豁達,生活上不拘小節,與年輕的哲宗比較投緣,而程頤壹貫比較嚴厲、刻板,蘇軾多次批評程頤對皇帝過於苛刻,有些不近人情,造成兩邊矛盾加深。哲宗對程頤非常反感,後來斥責程頤“妄自尊大,在經筵多不遜。”連司馬光都曾在書信裏表示遺憾:“使人主不欲親近儒生,正為此等人也。”(見《寓簡》)

程頤如周敦頤壹樣,在涪州期間,他也完成了壹部代表作《伊川易傳》,就是更為嚴謹的義理學說形成,充滿思辨性的哲學見解和儒家倫理體系初具規模,此後成為宋元明最有影響的壹派學說。

程頤學說在巴蜀的流傳也反過來對當地的儒學士子產生新的影響,例如張栻(今德陽市綿竹縣人,為兩宋之交抗金派重臣張浚之子)就深受啟發,以及之後魏了翁,南宋以後的蜀學繼續發揚融合包容的長處,這就是吸收洛學思想進行充實,南宋的蜀學開始具備壹些思辨性的解釋,像在太極、理、道、心、性、器等等概念方面,都有哲學本體論的特色。此後使南宋蜀學能夠繼續與程朱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三足鼎立”,足見蜀學獨特的生命力,所以宋代由蘇軾、蘇轍兄弟的開創之功與鑄造的蜀學特色功不可沒,成為巴蜀文化中最具厚重底蘊的壹大歷史名片。

來源:搜狐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2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對於祖籍東北的我而言,日本是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團麻。生於斯長於斯的瀋陽,正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地,亦即日本侵華戰爭的肇始地。彼時,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事端,炸毀柳條湖一段南滿鐵路路軌,嫁禍中國軍隊,藉此炮轟北大營,次日侵佔瀋陽。及後,在不到[詳細]

  • 3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寇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猖狂的攻打城市,掠奪土地。而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嚴重失利,喪失失地,節節敗退。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失陷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傳出了“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抵抗必亡”“再戰必亡”“亡國論”等悲觀[詳細]

  • 4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

    四百九十三年前的5月24日,湖北江陵縣張文明家的長子呱呱墜地,起名張白圭。此時千里之外的河南新鄭,12歲的高拱正在發奮苦讀,準備未來的一連串考試。而萬里之外的歐洲,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首次環球航行,剛剛結束三年。[詳細]

  • 5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

    在中國古代的小說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模式,就是一位貧寒的讀書人,在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後,成功考取功名,高中狀元,然後得到了皇家的賞識,一舉成為駙馬,從此躋身皇室之中,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仕途順風順水。[詳細]

  • 6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之一,他戎馬一生,帶領蒙古鐵騎政府了半個亞洲,而且還達到歐洲的多瑙河,為建立大元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很多開創者不同,成吉思汗不管實在成功還是失敗的時候,沒有一個將領投降,也沒有一個將領叛亂。[詳細]

  • 7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

    岡村寧次共2個孩子,長子岡村忠正,次子岡村武正,兩個兒子都先他死去,所以他的晚年很淒涼。 老大忠正是岡村在陸軍大學時期,與發妻星野理枝所生,1911年結婚,翌年得子。1926年理枝死後,這個孩子就一直由奶奶在日本照看撫養。 [詳細]

  • 8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

    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之間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10月,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的全面攻勢下,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是跑來中國尋求幫助。[詳細]

  • 9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在唐代,學子們入仕以前,一般都過著艱苦的讀書生活。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觀念在唐代是很正統的。當時的書生都是自幼拜師求學[詳細]

  • 10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有人認為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還高出許多,稱他為現代“孫武”、“軍神”。白崇喜也稱他是“共軍第壹號悍將”,但毛澤東卻對他別有看法,為何?其實,如果熟知黨史軍史的話,就不難[詳細]

  • 11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台北陽明山官邸,時年88歲。四天後,一位老人前來吊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輕地撫摸著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他就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詳細]

  • 12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

    毛人鳳娶的女間諜是戴笠送給他的,而且是戴笠的玩物,看來分析毛人鳳就必須要先談戴笠了。[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