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文史博览 >

揭秘安史之亂究竟如何改變唐朝命運?

更新時間:2020-12-02 18:44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8280

之所以壹些人誤認為史思明會是突厥後裔,主要源自史國這壹九姓在史書的記載可能不算突出,都不在《新唐書》所開列的昭武九姓名單中,幾乎被人忽略。史國又叫竭石國,梵語稱羯霜那國,梵語名出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說風俗與康國所在的颯秣建壹般無二,位於今天撒馬爾罕以南,據說史國本就是康國的王室庶族出身。所以,史思明出身史國後裔,與安祿山等人有比較親密的淵源,然後在營州從軍結識是沒問題的。

 揭秘安史之亂究竟如何改變唐朝命運?

安祿山雖然善於籠絡,但軍中族別親疏觀念還是很濃厚。昭武九姓在中原的發展都帶著南北朝隋唐時的門閥習氣,加上部族利益色彩,安祿山在這方面是很突出的。史書出於這種背景,刻意記載他和哥舒翰因部族出身發生爭執的例子。安祿山原本也希望拉攏哥舒翰,但對方很介意,侮辱安祿山的出身,導致記仇。其實另壹方面是哥舒翰與楊國忠關系好,他需要表現出與安祿山保持距離。由於言語過激,壹下就讓安祿山情緒激動,但足以證明安祿山對家族出身非常重視,他對史思明的提拔和倚重也側面說明他們都來自昭武九姓的共同背景。

安祿山到洛陽稱帝,忽然接到消息,讓史思明和蔡希德二人領軍回攻河北對付顏氏兄弟,還把三鎮中最根本的範陽節度使壹度交給史思明,兵馬多達八萬人。不久,因郭子儀與李光弼的朔方軍從今天寧夏內蒙邊界進攻山西、河北。史思明負責抵擋,同時還要防守範陽,壓力很大。安祿山又派牛廷玠回範陽,這就是牛廷玠又從範陽派兵萬人支援史思明的壹幕。

雖然安祿山與史思明當年壹起從軍營州,但很長時間裏,史思明的個人發跡與安祿山卻沒有直接關系。史思明實際起家於平盧鎮,不屬於安祿山的範陽系親軍。所以,史書會記載史思明對提攜他的烏知義比較感激,他們同屬平盧鎮壹系,平盧節度使歸安祿山所有也是比較晚的事情。

安祿山手下地位比史思明更高的也不乏其人,比如封為北平王的李歸仁,與安祿山壹樣崛起營州,但屬於奚族。李歸仁與崔乾祐、安守忠攻長安以後,是坐鎮長安的主將。原本安祿山將範陽系親軍都帶去出擊關中,河北留守的兵力相對雜牌居多,這也就是史思明會屢屢被消耗,不敵郭子儀、李光弼的重要原因。

就在李光弼為收復河北立下大功,打算壹舉拿下範陽,徹底把安祿山後方之路斷絕之際,肅宗李亨偏要李光弼、郭子儀火速都去靈武朝見新君,急著協助奪回長安,史思明就壹舉反擊打破平盧節度使劉正臣。此人為平盧軍牙將出身,原節度使柳知晦投靠安祿山,劉正臣殺柳知晦反正,受封平盧節度使。劉正臣失敗後被手下所殺。

史思明因此重新在河北站穩腳跟,之後等來安慶緒在相州的求救。史思明出擊攻破九節度使的包圍,解決安慶緒及其手下,對於下壹步行動很有些猶豫,所以思考再三,對前往相州拖延許久。當時不論官軍實力還是加上外族援軍,唐軍的聲勢已經大不同於安祿山起兵之時。

史思明意圖接管安祿山的燕軍余部,除了有壹些觀望的宿將如田承嗣壹類,還有不少安氏親信。換句話說,史思明沒有絕對地優勢取得整個燕軍首領地位,反而他面對的唐軍力量又比安祿山那會兒強大許多。

之前安慶緒殺安祿山上位時,史思明就因為不屬於範陽陣營的嫡系人員,安慶緒才會很提防他,要安慶緒向史思明低頭求援已經壹萬個不願意。安慶緒出於無奈,壹面派使臣求救,壹面派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帶五千騎兵到範陽征兵,實則監視,如果史思明有異動就打算趁機偷襲。

史思明聽說幾人前來,也在營帳設好埋伏,見到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下馬行禮,握手敘舊,表現十分殷勤。阿史那承慶等不好下手,隨其進範陽城。史思明盛情款待,然後擲杯為號,士兵壹擁而入將三人拿下。

史思明對安慶緒和唐朝之間表現靈活機變,壹方面示意想歸順,表示自己管轄範圍內的河北十三個郡以及約十三萬兵力可以投誠。肅宗李亨接到消息幾乎可用狂喜來形容,立封史思明為歸義王兼範陽節度使,其七個兒子都被授予顯赫官位。顯然想用招撫來穩住史思明,再用史思明的力量解決安慶緒。

史思明受冊封後,斬殺安守忠和李立節兩人表明誠意。而阿史那承慶與史思明交情不錯,就沒有被殺。然後在河北發布朝廷旨意,好幾個州都肯歸降,只有相州(位於今河南安陽市與河北臨漳縣交界地區,但唐代的相州側重於河北,因臨漳這地方實際是魏晉以來的大城重鎮——鄴城)還屬於安慶緒。

史思明的投誠以今天看自然是緩兵之計,除掉安慶緒,同時擴大勢力,然後伺機而動,意味史思明雖然吞並安氏班底,但也需要壹段整頓內務的時機。雖然同為燕軍,但史思明消化安氏班底的策略不完全等同於安祿山過去的做派,史思明從來沒有像安祿山那樣長時間統領三鎮的威望,很多大將其實是與史思明同樣起點,甚至像李歸仁等個別人比他的地位還高。

 

史思明這時不同於安祿山依賴祆教文化的影響。史思明盡管也稱帝,但似乎更加傾向於制度建設,更借助中原朝代的方式。哪怕壹旦勢頭不對,寧願選擇與唐朝和解。史思明的謀略意圖和靈活性比安祿山更突出,所以他壹個人都把戰事時間拉長數年。

像史書刻意寫到,信都太守烏承恩與史思明有舊,烏承恩之父烏知義為幽州都督府將領,開元後期為平盧節度使,營州都督(封烏知義為節度使的敕書是名臣張九齡所寫,收錄於張氏文集中),烏知義是提攜史思明出道的上級,這也證明史思明其實不是安祿山的範陽系心腹。雖然安祿山後面很欣賞史思明,可不少範陽系將領對史思明比較排斥也是客觀事實,所以像安慶緒也不相信史思明的忠誠。史思明攻占信都將烏承恩壹家都捉了,脅迫烏承恩歸順。

李光弼向肅宗李亨獻計拉攏烏承恩。史思明在相州擺平安慶緒後回範陽,烏承恩這時就受朝廷委派去範陽封贈史思明。當時烏承恩的兒子在史思明身邊等同人質。史思明招待烏承恩住在自己府邸,還讓他去探視兒子,父子間商議密謀被密探發覺,隨後從烏承恩的行李中搜出李光弼的牒文,文中讓烏承恩邀同阿史那承慶壹起行刺史思明,事成將賞賜阿史那承慶免死鐵券;另有壹本小冊子列滿了史思明心腹的名單。

史思明也憤憤不平質問烏承恩背叛,烏承恩不停磕頭:“我有罪!我該死!這都是李光弼的陰謀。”史思明集合部眾、官吏和幽州百姓,痛哭流涕:“臣以十三萬眾歸降朝廷,何負陛下,而欲殺臣?!”當眾處死烏承恩父子,囚禁宦官李思敬,然後向李亨上表鳴冤。

肅宗李亨慌了手腳,把責任推得壹幹二凈,遣使宣慰:“此非朝廷與光弼之意,皆承恩所為。殺之,甚善!”足以體現李亨作為堂堂皇帝,官軍對燕軍已有壹定優勢,但這個皇帝仍然沒有安全感,和做太子時為了甩鍋,毅然拋棄韋氏、杜氏兩個女人時,實在並沒有好多少。都知道李亨大半輩子活得謹小慎微,唯壹地沖動任性貌似就是馬嵬驛後膽敢分道揚鑣北上靈武,決定開創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現在回頭來看,這件事情固然可以說李亨其實有壹股雄心,可冷靜下來也許有另壹種解讀:那就是對於李亨,這實在是壹個不得已地,退而求其次的乘勢而動。李亨年過四十,人到中年,北上靈武是搏壹把最後的前途。他是被推著做出的抉擇,李亨並沒有像今天很多觀點認為“主導”歷史的局勢,他不具備這種條件和資質,他只有壹個身為太子的有利名份而已。

像李亨身邊最親密的李輔國和張良娣都是極有權勢欲望的人,更有壹個比較具有勇略的兒子建寧王李倓,也包括那個蹤跡有些飄忽的發小李泌積極分析利弊,所以李亨才敢冒險。沒有壹群身邊的人支持鼓動,以李亨的膽小謹慎是絕不敢主動做這等決定的。

李亨依靠杜弘漸(開元時期短暫當過宰相的杜暹侄兒)遊說朔方軍下屬官員,擁戴李亨到朔方軍大營靈武安頓。天寶十五載(756)七月,杜弘漸、裴冕等壹批官員勸進,李亨匆忙在靈武南門城樓繼位,堪稱唐代皇帝中最簡陋落魄的壹次登基。李亨在荒涼的西北小城,身邊只有跟從官員幾十人,兵丁數千,幾乎談不上什麽中興大唐的美好願景。

肅宗登位,沒有急於冊立太子,先冊封兵馬大元帥,壹度在李俶和李倓之間猶豫。據說口頭上長子李俶本已經算“冢嗣”,有儲君之意,所以對於兵馬大元帥就傾向於相對武勇突出的李倓。出於李泌和多位大臣對太宗李世民故事以史為鑒的策略,李亨還是選擇長子李俶領兵。這是非常微妙的壹幕,很快就涉及李倓莫名其妙被賜死。

李倓被害的具體時間不清不楚,只能大致確定是李俶領軍收復長安的壹年之內。史書曾經含糊其辭說李倓曾協助對付關中的燕軍,跟著就說張良娣與李輔國聯手冤枉李倓。《舊唐書》記錄,因為李倓沒有被任命為兵馬大元帥,心懷不滿怨恨,意圖在帶兵平亂的同時趁機傷害兄長李俶。為了大局穩定,就被肅宗賜死。

當時李俶和李泌帶著主力官軍進發長安,並不清楚後方的事情。後來李泌回到肅宗身邊了解情況,李亨表示後悔,認為聽信李倓會對李俶有威脅,出於穩定大局而割愛賜死。

今天的人們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實際個中因由仍是筆者多次表述過的觀點:李亨對長安收復的象征意義看得太過重要,為此不惜犧牲壹切!如拒絕李泌建議直搗範陽,寧願放棄朔方軍在河北取得的優勢;也願意犧牲睢陽,當然區區睢陽壹城將士百姓的生死根本不在皇帝眼中;還有扼殺永王李璘前往江南;當然也就包括幹擾他眼中大局的兒子李倓。盡管對李倓只是聽壹些傳聞,但李亨來不及分辨,本來就先傾向大元帥是李倓,出爾反爾才改封李俶,他可能覺得李倓對付李俶可能會是事實,結果卻是冤枉。

李泌後來就對李亨表示,李俶與李倓兄弟間壹向親密無間,說他們互相有嫌隙是外人讒言。事後史書追述多少有為李亨“圓謊”的嫌疑,關於安史前後過程,今天官方史書的描述都依靠後來中唐的《肅宗實錄》《鄴侯家傳》《奉天錄》等原始資料,全都經過代宗、德宗後來的修訂。和當年太宗李世民修改大唐建立和玄武門壹樣,對很多內容進行過刪改,這是史有明文,壹脈相承的。

不過客觀來說,李俶和李倓的關系大體如玄宗李隆基和大哥李成器,兩人沒有特別矛盾基本可信。因為李倓為人耿直豪爽,屬於古代比較典型的武將類人才,主要他很看不慣李輔國和張良娣經常壹起左右肅宗的意見,每每針對他們就口不擇言流露不滿,結果被二人利用轉化為對肅宗和李俶有敵意。可畢竟這是史書的壹面之詞,如果要準確分析肅宗李亨、張良娣與李輔國、李豫和李倓,包括夾在其中的李泌,這幾組不同人物在靈武前後的真實關系,可以說非常困難,已經幾乎不可考證了。

在李亨北上的時候,前往靈武說起來是大義凜然扛起平安祿山的大旗,若看透本質的話,和玄宗選擇蜀中避禍也沒太大區別,甚至對李亨來說不光是躲避安祿山,還包括他的父皇李隆基。

靈武背後雖有朔方軍數萬兵馬,但郭子儀的節度使職務可是玄宗的任命。雖然郭子儀、李光弼,包括仆固懷恩等壹幹將領實打實是對付安史的功臣,可肅宗李亨對郭子儀、李光弼的擔憂是終生從未間斷的。

歸根結底,他在位的幾年裏,始終憂心忡忡平衡勢力和確保安全,這的確是出於實際客觀環境,當然本身李亨的性格確實十分謹慎和敏感。所以他當時在靈武的壹些決策統統圍繞這個中心。

例如向塞外借兵,這就是派出朔方軍左武鋒使仆固懷恩去拉攏回紇,任命已故豳王李守禮(李守禮是唐高宗李治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堂兄)之子李承寀為敦煌王,接應仆固懷恩,同時還向西域借兵入援,所以如於闐、龜茲等西北部族,哪怕壹千、兩千都前來參加。

例如確立新的兵馬統帥,這就是壹度在李俶和李倓中間猶豫。

再壹個定下戰略方向後又果斷離開靈武,避開朔方軍的大本營,為收復返回長安做準備。這也是出於李泌建議,打算先到彭原(今甘肅慶陽寧縣),等西北之兵到來後,進軍扶風郡(今陜西寶雞壹帶,唐朝扶風郡治所在今天的寶雞鳳翔),以圖收復京城。

這時,從成都來的宰相韋見素、房琯等到肅宗身邊奉上傳位寶冊,肅宗故作姿態不肯接受。學術界對玄宗傳位肅宗已大多認為有造假嫌疑,由於關鍵時刻,房琯、韋見素都轉而支持肅宗,對房琯壹度算非常倚重。

可賀蘭進明前來投奔,指對房琯不能太過信任。原本李亨並沒有在意,眾所周知,賀蘭進明本人也不怎麽樣。沒多久,房琯為了立功想要請戰,果然被賀蘭進明說中,大敗而回,在肅宗那裏失去信任,連帶禍及壹心追隨皇帝的杜甫。正通過房琯推舉,可憐從長安逃出的杜甫短暫在皇帝身邊出任過小角色。然後就開始漫長的寄人籬下生活。

提拔房琯,也與肅宗渴望鞏固自己地位有很大關系。原則上,李亨對背後的朔方軍非常忌憚,他希望用自己的人掌握軍隊,所以李亨很看重房琯重新聚合壹批原來的西北官軍,這就是王思禮、李嗣業等原哥舒翰手裏殘余的兵力。悲劇的是,房琯更看重的是文人。以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給事中劉秩為參謀,並不重視王思禮這壹類武將,甚至居然想到古代車戰的主意,結果被燕軍安守忠以火攻大破。

李亨為了確保自己地位,對於局促西北的朔方軍既要重用,可又想要防範。

當原來的節度使安思順被哥舒翰設計遇害,交給副手郭子儀,這也是玄宗當時的決定。哥舒翰帶領西北軍出擊潼關失敗,基本被打散,王思禮、李嗣業、來瑱等原西北軍將領,包括殘余部隊已經分散在中原。肅宗李亨不敢把希望完全投在朔方軍身上,何況他也擔心朔方軍無法完成使命,他還需要更多兵力。

為此,大量西部塞外邊軍被招來,除了各部族的援軍,也包括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神策軍,已經從青海河湟地區來到河南,參加李光弼、王思禮等九大節度使對付安慶緒、史思明的戰事。以史料記載,這時神策軍兵力並不多,也就兩萬人左右,但因為李亨對各種地方兵力都很惶恐,所以,宦官監軍所謂觀容使、宣慰使等頭銜,幾乎形成制度。

在郭子儀受命成為朔方軍節度使,肅宗李亨發生中途又撤換郭子儀,推出李光弼的壹幕。若論軍事能力,郭子儀確實比契丹出身的李光弼有不如,但郭子儀勝在人品好脾氣好資歷深,軍中威望壹直都有。

如對舊上司安思順的事情,到代宗上位以後,郭子儀還念著安思順當初蒙冤而死,請求皇帝昭雪。且郭子儀和李光弼前期也有芥蒂,李光弼畢竟年輕壹些,對沒有多少戰功的郭子儀上位並不服氣。但郭子儀壹直處處忍讓李光弼,還主動把兵力給他,表現十分大度,終於得到李光弼刮目相看,兩人關系才緩和。

郭子儀從朔方軍領軍時已年屆六旬,實際為主力出戰河東河北的是李光弼。受命回援收復長安時,推出主戰的又是部將仆固懷恩與回紇軍,與安守忠、李歸仁大戰兩天,尤其香積寺之戰,非常出色。郭子儀能容人,肯讓別人出風頭,這種重視團隊,註重大局的表現正是所謂大將風度。

安慶緒被趕到相州後,李嗣業、仆固懷恩引回紇軍加入中原戰事,河北各方軍隊也加入,號稱十幾萬大軍圍攻。郭子儀名義上是朔方軍的首領,但沒有就這壹群各方勢力再設立壹個主帥。歷來研究者傾向於皇帝對郭子儀充滿不信任,固然是壹個事實,但也不完全如此。

當時李光弼的功勞也非常突出,隨著河北大戰主打李光弼,肅宗出於平衡考慮也不便再讓李光弼壹直屈居郭子儀之下。尤其性格上,兩人也完全不同,事實也證明李亨對於把握這些功臣宿將的確有不得已的壹面,盡管這壹次刻意提升李光弼的安排反而帶來很失敗的壹幕。

李亨安插了壹個軍容宣慰使魚朝恩(今四川瀘州人)協調各方,這人也是出名的宦官,代表皇帝到軍中指手畫腳。郭子儀實際指揮還是自己壹支兵力,根本沒有辦法指揮全部官軍,於是大軍敗績,郭子儀引軍退守河陽。

魚朝恩回到皇帝身邊就反復說郭子儀壞話,把失敗責任推給對方,郭子儀就被召還,任命趙王李系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為副帥代領朔方節度使。乾元二年(757),安慶緒死的時候,李亨為史思明的投降狂喜,當時李泌再次建議應直搗黃龍,可惜錯失良機。

李光弼之前在太原之戰表現已經振奮人心,太原可是李唐起家的根本,李光弼以少勝多,為朔方軍實力奠定籌碼。這壹次河陽之戰,李光弼為了扭轉局勢,已經做好必死之心,鼓舞手下李抱玉(李抱玉是後來賜名,實際叫安興貴,和安思順、安祿山壹樣是昭武九姓)等將領,大破周摯、徐璜玉、李秦授等燕軍,逼迫安太清退守懷州。

仆固懷恩、郝廷玉(是李光弼心腹,立功無數,後被代宗調入神策軍)由地道而入,裏應外合,攻克懷州。安太清、徐璜玉等都被生擒,成為扭轉局勢重要壹戰。乾元三年(760)正月,肅宗加李光弼太尉兼中書令,號稱中興大功第壹人。

這時,史思明在範陽也稱燕帝,封兒子史朝義為懷王、周摯為宰相,李歸仁為將軍,改稱範陽為燕京。和安祿山壹樣,史朝義也沒有明確太子身份,還奉命出征陜州,勒令短時間修築三角城,沒有及時完成外圍的抹泥,被史思明壹頓痛斥。

《新唐書》還稱史思明臨走時沖史朝義大罵:“等我攻克陜州,斬卻此賊!”史朝義十分恐懼,副手駱悅等也因兵敗懼誅,力勸史朝義先下手。史朝義不敢答應,駱悅等威脅說要投降唐軍。史朝義不得已才點頭同意,所以史思明也像安祿山壹樣被兒子和手下給幹掉了,如此安史危機才算走到尾聲。否則,以史思明的善戰,像《劍橋隋唐史》認為,當時肅宗能否擺平史思明是存在很大懸念的。

來源:搜狐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2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對於祖籍東北的我而言,日本是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團麻。生於斯長於斯的瀋陽,正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地,亦即日本侵華戰爭的肇始地。彼時,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事端,炸毀柳條湖一段南滿鐵路路軌,嫁禍中國軍隊,藉此炮轟北大營,次日侵佔瀋陽。及後,在不到[詳細]

  • 3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寇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猖狂的攻打城市,掠奪土地。而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嚴重失利,喪失失地,節節敗退。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失陷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傳出了“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抵抗必亡”“再戰必亡”“亡國論”等悲觀[詳細]

  • 4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

    四百九十三年前的5月24日,湖北江陵縣張文明家的長子呱呱墜地,起名張白圭。此時千里之外的河南新鄭,12歲的高拱正在發奮苦讀,準備未來的一連串考試。而萬里之外的歐洲,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首次環球航行,剛剛結束三年。[詳細]

  • 5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

    在中國古代的小說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模式,就是一位貧寒的讀書人,在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後,成功考取功名,高中狀元,然後得到了皇家的賞識,一舉成為駙馬,從此躋身皇室之中,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仕途順風順水。[詳細]

  • 6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之一,他戎馬一生,帶領蒙古鐵騎政府了半個亞洲,而且還達到歐洲的多瑙河,為建立大元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很多開創者不同,成吉思汗不管實在成功還是失敗的時候,沒有一個將領投降,也沒有一個將領叛亂。[詳細]

  • 7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

    岡村寧次共2個孩子,長子岡村忠正,次子岡村武正,兩個兒子都先他死去,所以他的晚年很淒涼。 老大忠正是岡村在陸軍大學時期,與發妻星野理枝所生,1911年結婚,翌年得子。1926年理枝死後,這個孩子就一直由奶奶在日本照看撫養。 [詳細]

  • 8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

    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之間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10月,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的全面攻勢下,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是跑來中國尋求幫助。[詳細]

  • 9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在唐代,學子們入仕以前,一般都過著艱苦的讀書生活。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觀念在唐代是很正統的。當時的書生都是自幼拜師求學[詳細]

  • 10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有人認為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還高出許多,稱他為現代“孫武”、“軍神”。白崇喜也稱他是“共軍第壹號悍將”,但毛澤東卻對他別有看法,為何?其實,如果熟知黨史軍史的話,就不難[詳細]

  • 11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台北陽明山官邸,時年88歲。四天後,一位老人前來吊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輕地撫摸著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他就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詳細]

  • 12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

    毛人鳳娶的女間諜是戴笠送給他的,而且是戴笠的玩物,看來分析毛人鳳就必須要先談戴笠了。[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