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文史博览 >

鴉片戰爭:晚清王朝的第壹道裂縫

更新時間:2020-09-14 21:30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8841

鴉片戰爭:晚清王朝的第壹道裂縫

每個中國人都曾在歷史教科書上學到過,1840年夏天爆發的鴉片戰爭將中國這個老大帝國拖入了屈辱的近代。戰爭的結果也是人所共知的:清朝戰敗,賠款割地,被迫同意五口通商,香港和上海崛起為中國近現代的國際大都市,也由此起步。但關於這場戰爭的爭論,則壹直延續至今。

中國這樣壹個泱泱大國,何以竟不敵人口僅及自己四十分之壹的“島夷”英國,且這樣的屈辱在晚清還壹再發生,這是盤桓在中國人心頭壹直未去的大疑問。這既刺激了強烈的國族危亡意識和民族主義情緒,也強有力地提示了現代化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這壹切的源頭都指向鴉片戰爭。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壹書前言中就明白指出:“就壹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提出了中國必須近代化的歷史使命。中國的現代化壹日未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就壹分不會減。”

在此,“鴉片戰爭的意義”首先就應當是壹種對歷史的反思:中國的近代化是從壹次失敗開始的,只有認識清楚這是什麽樣的失敗、為什麽會失敗、失敗在哪裏,我們才能總結經驗教訓,從失敗的地方爬起來,進而避免重蹈覆轍。事實上,晚清之所以壹再失敗,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們在鴉片戰爭中落敗之後,都遲遲未能意識到這究竟是壹場怎樣的戰敗。

政治意誌的碰撞

說來也奇怪,像這樣對中國人而言意義重大的戰爭,在茅海建《天朝的崩潰》壹書問世之前,國內竟然沒有對戰爭本身進行過全局性的研究。這倒也未必是前人潦草塞責,倒不如說是這樣壹些時代性的原因:這場戰爭可說是被政治化最嚴重的事件之壹,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義之下,要客觀地評估戰爭進程對中國人而言反倒變得更為困難,而這只有在中國現代化初步完成、與歷史拉開壹定差距的時代才成為可能。

意識形態化的框架會阻礙我們理解當事人在面對歷史事件時的選擇,更何況還有後見之明,這樣,在鴉片戰爭的事例上,很多人自然認為:清軍勢必不敵現代化的堅船利炮武裝起來的英軍,然而對方又是侵略者,那麽唯壹正確的選擇便是英勇抵抗至流盡最後壹滴血。然而,當時即便“開眼開世界”如林則徐,尚且以為這只是與以往無甚大異的“遠夷”,自信憑祖傳的“剿”、“撫”兩手足以降伏,那麽其他人等就更不問可知了。這與其說是他們顢頇無知,不如說是人們缺乏經驗所致——在這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老革命遇到新問題”式的種種應對失當幾乎可以說是無法避免的。

毫無疑問,英國以及鴉片戰爭本身的意義,超出了當時清廷所有人物的想像。林則徐和琦善,在後世獲得的評價迥異,但就當時清朝政治運作的邏輯而言,他們先後獲罪的原因卻是同壹個:都未能“擺平”因鴉片貿易引發的糾紛。對節儉守成的道光帝來說,委派欽差大臣處理發生在帝國邊緣的“夷務”,已屬破格重視,原指望哪怕不能斬草除根,至少也能得壹時安寧。哪料到林則徐虎門銷煙引發英國激烈反彈,道光帝於是將林則徐革職流放,改派琦善實施妥協壹策;琦善宗室親貴出身,看到前任的命運,以為只要息事寧人,跟皇帝有所交代,也就是了,甚至與義律私訂《穿鼻條約》,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元。雖然這個結果相比後來戰敗後簽訂的《南京條約》還好壹些,但卻是道光帝無法容忍的,琦善也落得“查抄家產”的下場,還背負“賣國”的罵名。

茅海建首先質疑了琦善“賣國”壹說,理由很簡單:“琦善的確主張妥協,但妥協壹策,非琦善所提出,卻出自道光帝的欽定。”而有關琦善“賄和”的流言,在歷史文獻中也找不到實際的根據。確切地說,雖然後人未免將“主戰”和“主和”看作是大是大非的忠奸之辨,但對統治者來說,這不過是能擺平事態的兩種手段——“白貓”還是“黑貓”對他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抓住老鼠。棘手的是,林則徐和琦善都先後失敗了,因為道光帝希望以最小代價解決此事,這是兩人都未能做到的。

這並不是鴉片戰爭中才出現的問題,不妨對比下萬歷朝鮮戰爭(1592-1598)的和談。在明朝出兵後,戰局陷入相持階段,明朝希望日本重新稱臣順服,而豐臣秀吉會見明朝使團卻提出議和的七大條件,其中好幾條都是明朝不可能答應的(如大明公主遠嫁為日本天皇後;朝鮮壹半國土割讓給日本等)。也就是說,雙方的政治意誌出現了沖突,此時如欲達成和議,必須妥協。結果是相當東亞式的場景:雙方負責談判的沈惟敬和小西行長都不敢和己方的統治者說明真相,而選擇了私下密謀,唱壹出雙簧,以求敷衍過去。在這樣的欺瞞之下,雙方也差點達成協議了,但最後雙簧破裂,沈惟敬和小西行長也都被己方治罪,此時政治意誌的沖突就只能憑借戰場上的實力決定了。

鴉片戰爭也可以在這壹意義上理解:盡管道光帝試圖盡快弭平紛爭,但且不說當時雙方溝通不暢、諸多誤解,他的這壹戰略意圖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因為這遠遠不能滿足英方的要求。無論是林則徐還是琦善,他們接到的都可謂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他們的不同做法都宣告失敗,也正證明了這壹點。和琦善壹樣,英國全權大臣義律雖然被稱為“帝國主義分子”,但他也曾說過,自己去國多年,已經變得“非英國化了”,他和琦善的談判其實完全是在相機行事,偏離了外交大臣帕麥尊勛爵的指示。就此而言,鴉片戰爭的爆發,其實首先是雙方利益不可調和、妥協失敗的結果,而以壹方的政治意誌強加於另壹方的戰爭形態告終,這完美地印證了克勞塞維茨的那句名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戰爭的結果是沒有多少懸念的。面對壹支裝備了當時全世界最現代軍事技術的艦隊,清軍仍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兼具國防軍、內衛部隊、警察這三重職能,“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清朝水師算不上是壹支正式的海軍,大體上相當於海岸警衛隊”。不必諱言,這種差距是全方位的,以至於將士們的英勇也無法彌補,英軍以其強大的機動性、火力和專業技能,基本上決定了戰爭中歷次戰役的時間、地點、規模,沿海各地的清軍都只能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人力的優勢:盡管英國遠征軍的兵力僅為7000人(後增至2萬),但總兵力多達80萬人的清軍基本分散布防在各地,沒有壹支可機動作戰的部隊,在鴉片戰爭中實際動員的10萬兵力,也不足以確保在任何壹場戰役中占據人數優勢。

這樣的現實是無法否認的,正如茅海建發現的,當時身處戰區的沿海四省官員都逐漸被迫面對現實,“這壹時期的主‘撫’者與主‘剿’者的區別,僅在於他是否在戰區,是否負有抵禦英軍的實際責任”,而壹些小人物倒有著令人吃驚的表現,因為他們在實際事務的處理中遇到了難題(例如清軍沒有渡海作戰的船艦),更清楚雙方的實力差距,也更不易受到道德話語和意識形態的束縛。

也許是歷史的教訓

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上的第壹課,但從中得到什麽教訓,則因人而異。有人認為這表明“落後就要挨打”,有人相信閉關鎖國需要為此負責,還有人歸咎於侵略者的恃強淩弱和清廷的“腐朽沒落”。英國學者藍詩玲在《鴉片戰爭》壹書中避開了那些憤怒的道德譴責,認為清朝衰敗的根本原因和各國沒什麽兩樣,“即過度的擴張和財政的困窘”,而戰爭的起因僅僅是“官僚體制下壹怒之下草率行事點燃的”。她也順便譏諷了壹下將這場戰爭視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歷史認識,認為這是“徹頭徹尾的西方中心主義對其過去歷史的看法,即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個‘沈睡中的國家’,在等待著西方把它喚醒”。

這種看法否認了清朝體制有其獨有的痼疾(這本質上其實是壹種中國中心主義),也不認為鴉片戰爭的起因不可避免,同時質疑了那種“挑戰-回應”模式下中國只能被動進入現代化的歷史認知。雖然藍詩玲說她寫這本書的起因是意識到中英兩國國民對這場戰爭的認知存在巨大差異,但在某種程度上,她自己本身就表露出這種差異。顯然,在茅海建看來,戰爭的爆發並非偶然,清朝體制則早已積重難返,出路則是毋庸置疑的:“鴉片戰爭的真實意義,就是用火與劍的形式,告訴中國人的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之潮流。”在談到廈門之戰時他再次強調:這“不是消除了某些陋習、振作綱紀就能解決問題,不是撤換了某些不力人士、起用壹批能人就能解決問題。問題的癥結,在於近代化。世界軍事史表明,在正規作戰中,對近代化的敵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來取勝。”

這是壹種基於實力政治的現代化史觀,也與他的治學進路有關:和壹般書齋學者不同,茅海建早年曾在東海艦隊當兵,1980年投入陳旭麓門下,寫出的第壹篇論文就是《鴉片戰爭時期的中英兵力》,1982年碩士畢業後到軍事科學院,軍銜曾至少校。有這樣的經歷,當他1992年開始寫作《天朝的崩潰》時,從軍事技術、戰術、軍隊編制、作戰指導等壹系列細節切入來分析戰爭進程,也就是事理之常了。也因此,他偏重實力較量(“器物”),而對所謂“人心”的作用不無譏誚——因為當雙方實力懸殊時,“人心”所起的作用有限。不過,從三元裏、鎮江之戰中,他又肯定了“人心”的確重要。

《天朝的崩潰》在問世後之所以令人耳目壹新、風行壹時,正在於鴉片戰爭自近代(尤其是1920年代)以來已被高度政治化,而這種技術分析的視角在很大程度上驅散了意識形態的陳詞濫調,使人得以直面歷史真相。這在1994年無疑是很好的反思,但與此同時,它又引入了壹種濃厚的現代化史觀,似乎清朝當時戰敗的壹切根源都可歸結於不夠現代化,而英國在書中的形象也只是單壹的現代化象征。在這裏,“現代化”既是問題意識的出發點,又是結論本身,構成了壹個回環。

更進壹步說,全書雖然嘲諷了過往的舊理論,但實際上也落入了相同的窠臼。從實力政治的角度出發,書中對忠奸理論尤為反感,認為“這種為警世而作的歷史著作和文章,已經超出了歷史研究的範圍,而成為壹種宣傳”。但在某種程度上說,《天朝的崩潰》其實也是“為警世而作”,因為其分析結論說到底都是“以史為鑒”,註重的是歷史能為現代化認知提供什麽樣的教訓。書中說得明白:“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於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壹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而“壹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堅實保證”。

在這裏,歷史其實是“超歷史”的,它提供了中國現代化失敗根源的壹把鑰匙,指向現實政治的癥結。正因此,書中常常可以看到不時流露出來的時代錯置:鴉片戰爭被視為“全國都應奮身投入的民族戰爭”,而林則徐等人對英軍的了解則屬“荒謬的判斷”,這有時無異於是在審判歷史人物,似乎他們“本應做到”卻沒能做到。至於道光帝和官員們計較英方在外交的禮儀卻不註重更實質性的國權,當然更備受譏嘲。但事實上,恐怕歷史不如此發展才倒要令人詫異了,畢竟要人們超出自己時代行事是不可能的。

也許我們憑借著後見之明,難免看到前人的種種“局限”,但歷史變動畢竟有自己的步伐,對中國這樣壹個老大帝國而言就更是如此了。實際上,對當時的中國而言,鴉片戰爭的戰敗還遠遠談不上是“天朝的崩潰”,恐怕要直到半個世紀後的甲午戰爭,才真正引發這樣全國性的危亡意識。雖然甲午戰爭同樣表明清朝的舊體制已不能適應壹場近代戰爭的需要,但戰敗引發的震動之大,正表明中國社會在這幾十年裏畢竟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

來源:搜狐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2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對於祖籍東北的我而言,日本是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團麻。生於斯長於斯的瀋陽,正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地,亦即日本侵華戰爭的肇始地。彼時,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事端,炸毀柳條湖一段南滿鐵路路軌,嫁禍中國軍隊,藉此炮轟北大營,次日侵佔瀋陽。及後,在不到[詳細]

  • 3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毛澤東寫了本書,蔣介石看後渾身發抖,下令高級將領,人手一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寇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猖狂的攻打城市,掠奪土地。而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嚴重失利,喪失失地,節節敗退。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失陷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傳出了“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抵抗必亡”“再戰必亡”“亡國論”等悲觀[詳細]

  • 4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張居正跟高拱打架,勝者葬送了一個國家

    四百九十三年前的5月24日,湖北江陵縣張文明家的長子呱呱墜地,起名張白圭。此時千里之外的河南新鄭,12歲的高拱正在發奮苦讀,準備未來的一連串考試。而萬里之外的歐洲,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首次環球航行,剛剛結束三年。[詳細]

  • 5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古代看起來體面, 實則窩囊的職業: 為皇帝當替死鬼, 給公主當玩物

    在中國古代的小說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模式,就是一位貧寒的讀書人,在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後,成功考取功名,高中狀元,然後得到了皇家的賞識,一舉成為駙馬,從此躋身皇室之中,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仕途順風順水。[詳細]

  • 6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成吉思汗為什麽一生沒有叛將?原因其實很簡單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之一,他戎馬一生,帶領蒙古鐵騎政府了半個亞洲,而且還達到歐洲的多瑙河,為建立大元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很多開創者不同,成吉思汗不管實在成功還是失敗的時候,沒有一個將領投降,也沒有一個將領叛亂。[詳細]

  • 7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岡村寧次結局:晚年淒涼,至親紛紛先逝孤獨終老

    岡村寧次共2個孩子,長子岡村忠正,次子岡村武正,兩個兒子都先他死去,所以他的晚年很淒涼。 老大忠正是岡村在陸軍大學時期,與發妻星野理枝所生,1911年結婚,翌年得子。1926年理枝死後,這個孩子就一直由奶奶在日本照看撫養。 [詳細]

  • 8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抗美援朝一戰,林彪獻計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十個字,擲地有聲!

    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之間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10月,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的全面攻勢下,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是跑來中國尋求幫助。[詳細]

  • 9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在唐代,學子們入仕以前,一般都過著艱苦的讀書生活。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觀念在唐代是很正統的。當時的書生都是自幼拜師求學[詳細]

  • 10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毛澤東為何重林彪輕劉伯承?四野殲滅百萬蔣軍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有人認為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還高出許多,稱他為現代“孫武”、“軍神”。白崇喜也稱他是“共軍第壹號悍將”,但毛澤東卻對他別有看法,為何?其實,如果熟知黨史軍史的話,就不難[詳細]

  • 11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的挽聯上寫了哪16個字?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台北陽明山官邸,時年88歲。四天後,一位老人前來吊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輕地撫摸著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他就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詳細]

  • 12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毛人鳳為何娶靠“色相”來工作的女諜為妻?

    毛人鳳娶的女間諜是戴笠送給他的,而且是戴笠的玩物,看來分析毛人鳳就必須要先談戴笠了。[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中國情厚 日遺孤難忘


返回首頁